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格式:ppt
- 大小:3.69 MB
- 文档页数:23
湘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取图2-7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下渚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大辩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
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包括中国湿地分布图、下渚湖景观及资源图、洞庭湖的面积变化图等)。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作为一名德清人,大家应该知道德清对外宣传的品牌是“名山湿地,休闲德清”,下渚湖作为德清最大的湿地景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我们今天就以德清下渚湖为例来学习一下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提问:我想先请去过下渚湖的同学来回答一个问题:你对“湿地”的理解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地表有水的、比较潮湿的地方。
教师补充说明:回答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完整,湿地的定义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我们根据定义,可以发现湿地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例如沼泽、河流、湖泊等,而其中的水库、稻田、盐田等又属于人工湿地。
承转: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湿地分布图”,请同学们看图回答湿地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如何?(其中“.”表示1km2以上的湿地) 学生回答:在我国,湿地分布很广泛,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原都有,但分布又不均匀,总体体现为东部多西部少。
承转: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我们不能一一去详细游览,我们还是通过我们身边的下渚湖来大致了解一下湿地的各种知识。
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一章:湿地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湿地的概念1.2 湿地的类型与特征1.3 湿地的生态功能与重要性1.4 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2.1 湿地资源的种类与分布2.2 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与技术2.3 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2.4 湿地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第三章:湿地保护的意义与目标3.1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3.2 国际湿地保护的现状与趋势3.3 湿地保护的目标与原则3.4 湿地保护的政策与法律体系第四章:湿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4.1 湿地保护的主要方法与技术4.2 湿地恢复与修复的措施与案例4.3 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4.4 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第五章: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5.1 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与特点5.2 我国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状况5.3 我国湿地保护的现状与问题5.4 我国湿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与实践案例第六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6.1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6.2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与技术6.3 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的指标与体系6.4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实践案例第七章: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7.1 湿地景观规划的原则与目标7.2 湿地景观规划的方法与步骤7.3 湿地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案例7.4 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案例第八章: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8.1 湿地保护项目的设计与申报8.2 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流程8.3 湿地保护项目的中期检查与调整8.4 湿地保护项目的成效评估与经验借鉴第九章:湿地保护与人类福祉9.1 湿地保护与水资源管理9.2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9.3 湿地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9.4 湿地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第十章: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10.1 湿地保护公众参与的重要性10.2 湿地保护教育的目标与方法10.3 湿地保护公众参与的活动设计与实施10.4 湿地保护教育的实践案例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湿地的定义与重要性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湿地生态功能与重要性的具体表现重点环节2: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湿地资源的种类与分布的特点湿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重点环节3:湿地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的阐述湿地保护的目标与原则的解读重点环节4:湿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湿地保护的主要方法与技术的操作要点湿地恢复与修复的措施与案例的分析重点环节5: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与特点的描述我国湿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与实践案例的评价重点环节6: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的指标与体系的构建重点环节7: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湿地景观规划的原则与目标的制定湿地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案例的解析重点环节8: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湿地保护项目的设计与申报的流程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流程的掌控重点环节9:湿地保护与人类福祉湿地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重点环节10: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湿地保护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与方法湿地保护教育的目标与方法的实施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湿地的定义与重要性,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湿地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湿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湿地保护与开发技术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调节气候、维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湿地的退化和消失已经成为了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
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的生态系统,科学家们开发出一系列技术手段,以实现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目标。
第一节:湿地保护技术湿地保护技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被动保护和主动保护。
被动保护是通过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来防止湿地遭受破坏和开发。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限制工业和城市化的进程、禁止伐木、禁止过度放牧等。
这些措施可以防止环境受到过度破坏,保护湿地自身的生态系统功能。
主动保护是通过改善湿地的环境条件来对湿地进行保护。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对水库和水文系统的调整、人工植被覆盖、植被再生、施肥和灌溉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提高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增加湿地的自然资源产值。
第二节:湿地开发技术湿地开发技术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保护性开发和开发性开发。
保护性开发是指在湿地保护的前提下,利用湿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湿地旅游、湿地农业和湿地渔业等。
这些措施可以实现湿地的多元化利用,同时不影响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开发性开发是通过对湿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拓展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这种方式通常会破坏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不被普遍认可。
第三节: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湿地治理技术,它主要利用人工构建的湿地来模拟天然湿地的功能。
人工湿地技术可以将污染物和废水过滤掉,净化水质,保护自然环境。
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城市环境中,用于地下水和雨水的处理。
人工湿地技术也可以用于生态系统恢复,提高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
通过模拟天然湿地,我们可以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结论:湿地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在选择保护和开发技术时,我们必须考虑到生态和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政治因素。
我们需要平衡这些因素,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开发的双赢目的。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丰富C.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答案】B【解析】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湿地区域地势相对较低平,易积水,形成面积广大的城市湿地,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洁净,杂质和水汽含量少,降水较少,故答案选B。
【2】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最不可取的是()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基地【答案】D【解析】湿地系统开垦发展蔬菜、瓜果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将会对该湿地造成严重的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大大降低,不利于环境保护,是最不可取的发展方向,故答案选D,而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都有利于保护湿地。
【考点】本题考查湿地生态生态系统的保护。
2.材料: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
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
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海拔-155m)已是一片荒漠。
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据此题【1】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洞庭湖萎缩的原因,湖泊面积缩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围湖造田,二是上游破外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塞湖泊所致。
湿地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背景湿地是指在地表下沉或涨潮时,积水深度不超过6米的土地区域。
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在全球广泛分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全球湿地面积的日益缩小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由于全球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湿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扩大,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给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湿地资源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与许多生物群落的存续与繁荣直接相关,而且还对很多物种的生命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湿地还可以调节水文,调控气候,维持生命的平衡和稳定。
湿地如此重要的作用,然而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三、湿地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挑战湿地是一个与其它生态系统相比,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的特殊生态系统。
由于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特殊性,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难题。
一方面,在技术和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亟待解决。
但是,开发湿地资源往往会对湿地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会引起湿地生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消失等问题,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另一方面,湿地资源的保护过程十分复杂,需要进行长期、全方位的投入,而且成效的显著度不高。
这就使湿地保护的工作抵抗了很大的压力。
四、湿地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方法与策略为了在湿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达到平衡,需要运用具体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其中,包括:1、实施湿地资源的分类保护。
即对不同类型的湿地采用不同的保护策略。
对于湿地保护最重要的是保证湿地水文系统的运转,维持湿地生态平衡。
2、增加湿地普及度。
通过推广湿地教育、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认知水平。
3、实行立体化的湿地保护。
采用多种不同的措施,包括土地、水、生物多样性、景观等所有因素的保护,呈现湿地多样性的比例,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
4、改变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通过引入生物多样协作的发展方式,鼓励新型产业类型的达成,发展适合局部特定地区。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邹小云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辩论,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和上一节教材《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都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一一湿地的重要价值一一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
三部分内容按照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来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教学难点]湿地的保护措施四、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宁波东钱湖、洞庭湖湿地的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反思永兴二中胡水平《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高二年级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
了解湿地的有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但这节内容,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上好这节课是一个挑战。
通过自己上课和各位老师的点拨与评析,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也给我留下许多反思之处。
一成功之处1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本课可分成三部分,一是湿地的概况,包括了湿地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二是湿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如何保护和开发湿地。
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对于湿地,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中取的平衡点。
2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在课堂上,先介绍湿地的概况,对于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让学生展开辩论会,分成正方和反方,双方同学从自己的论点出发,激烈交锋,是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特色,耳目一新。
丰富多彩的画面、影像资料,动态的直观演示,大量色彩清晰的地图、数据、图表及巩固练习题可整合到一起,不仅使教学进程简捷便利,而且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努力方向,需要完善1继续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实施乡土地理教育本节课中应该加大湖南湿地的学习,以洞庭湖湿地为例,让学生能感受到身边的湿地,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生产劳动意识,使教育更好地为湖南经济建设服务。
2教学手段还可以再灵活一些,比如辩论会的组织,可以不指定正反方,让学生自愿组队,这样的话,辩论效果会更好一些。
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学生主体,老师主导”。
新课改还处于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高二地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材料一我国两块著名的湿地分布图材料二 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是由黑龙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低平原,其中沼泽面积达110万平方公里,被称为“北大荒”。
B地区为若尔盖湿地(沼泽),是四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缘。
区内为平坦状高原,平均海拔约3500米。
(1)分别阐明A B 两大湿地形成的原因。
( 6分)(2)以B地区为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4分)【答案】(1)A :纬度高,降水多;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低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下渗;河流凌汛,导致洪水蔓延,造成土壤积水B: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微弱,水来源主要是冰雪溶水;地势平坦,水流不畅;地下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下渗。
(6分)(2)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恢复已经盐渍化、沙化(退化)的湿地。
(4分)【解析】(1)读图,结合材料二分析,A湿地的纬度高,降水较多。
该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底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下渗。
河流有凌汛现象,导致洪水蔓延,造成土壤积水。
由材料二可知,B湿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微弱,水来源主要是冰雪溶水。
地势平坦,水流不畅,地下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下渗,形成沼泽湿地。
(2)湿地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所以要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
恢复已经盐渍化、沙化、退化的湿地。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原因,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读下面洞庭湖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水域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较5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积变化的直接人为原因是A.南水北调B.城市面积扩大C.围湖造田D.毁林开荒【答案】C【解析】从图中分析,20世纪90年代较50年代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小,是因农业用地占用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