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思维与问题解决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59
第二章第二节个体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三)弗洛伊德的理论
(四)埃里克森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二节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学习理论
第三章学习理论二、认知学派学习理论
小结:
第四章第一节知识学习
第四章知识与技能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补充)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第五章态度与品德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关系
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二节创造性
第七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第七章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第七章学习动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训练与培养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
第九章学习迁移
第三节学习迁移与教学
第一节教学设计
第十章教学心理第二节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概述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重点记忆桑代克、乌申斯基、寥世承。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侧重考查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中3-18岁期间的发展任务。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基本理论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考查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的学习理论,注意理解建构主义和新课改的关系,建构主义是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四章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考查知识学习的分类,重点会区别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五章技能的形成技能的形成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于考查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考查皮亚杰道德发展四阶段理论和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要注重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或简答题。
客观题侧重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的特点、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
简答题可以考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八章学习心理学习心理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或简答题。
客观题侧重于学习动机的分类、迁移的分类、学习策略的分类。
简答题可以考查如何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九章教学心理教学心理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
侧重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十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侧重病症的鉴别,重点要记忆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简单了解每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第十一章教师职业心理教师职业心理考查形式主要为客观题,侧重考查教师专业成长。
请勿转发或上传到网上!仅供参考!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1.心理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识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2)情感过程.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或感受。
(3)意志过程指由认识的支持与情感的推动,使人有意识地克服内心障碍与外部困难而坚持实现目标的过程。
2.个性心理(个体身上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学的萌芽1. 灵魂论2. 人性论(二)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之父”(三)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被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心理学应该通过实验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要素。
研究方法为内省法,依靠被试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2. 机能主义心理学: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3.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并非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体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华生心理是一个黑箱,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任务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新行为主义(斯金纳):有机体的行为是主动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
5. 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奈瑟《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的认知活动。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派别:(一)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主张用内省法研究心理学,重视意识元素、意识经验。
(二)机能主义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意识是一种川流不息的过程,重视意识的机能和功用的研究。
(三)行为主义美华生,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主张用实验方法研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十分强调整体的作用,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作用,重视无意识和动机的研究。
论述:如何理解心理的实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心理的本质作了科学的规定,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一)从物种发生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动物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神经系统。
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不仅能感受与生命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也能感受与生命有间接关系的刺激。
这时,动物就有了原始的、简单的心理现象。
由此可见,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的属性,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二)从个体发展史来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与脑的发育完善紧密联系的。
由于脑的发展,儿童的心理也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发展。
(三)人们的生活、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了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首先,人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临床实践使人们逐渐地发现心理与脑的关系十分密切。
其次,脑科学的研究为心理是脑的机能提供了证据。
再次,电生理学研究发现,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出现不同的脑电波。
最后,神经化学的研究成果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没有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没有对人类知识经验的学习,既便有正常的人脑,也不会有正常人的心理。
《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一.不定项选择题1.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缩小这个差异。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A.爬山法B.逆向工作法C.手段-目的分析法D.试误法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3.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问题检验D.问题解决4.发散思维在创造中有重要作用,其特征是()。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5.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高见,具有新奇性,这反应了创造性的()特征。
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颖性6.搜寻解决方法的首选策略是()。
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启发式策略D.问题分解E.想法-检验7.当人们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是属于创造性思维特征的()。
A.流畅性B.变通性/灵活性C.独创性D.新颖性8.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表征是在()阶段。
A.发现问题B.理解问题C.提出假设D.验证假设9.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A.目的性B.序列性C.结构性D.认知性10.有一种创造,它所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人而言具有独创性。
这种创造叫做()。
A.假创造B.真创造C.类创造D.虚创造11.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12.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既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l3.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称为()。
A.明确问题B.模糊问题C.有结构问题D.无结构问题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内容简介]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
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的概述表5.1 卢钦斯的取水问题在上述问题中,前七个问题属于一个共同的模式,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是:把B-2C-A。
第6题和第7题也可以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加以解决,第6题是A-C,第7题是A+C。
第8题只能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即A-C。
卢钦斯让两组被试同时完成这些问题。
其中一组被试是从第一题开始做起,一致做到第8题。
另一组被试则只做最后三道题(即第6、第7、第8题)。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80%的人在做后三道题时,仍然采用与前五道题一样的方法,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大部分人未能解答完最后一道题。
第二组被试在完成第8题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并且大部分人在解答第6、第7个问题时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第一组被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某种方法处理这些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
尽管可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却不能改变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并且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出第8题。
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因为,思维定势的出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求同思维所引起的。
《基础心理学》教材基础心理学教材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作为一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学科,心理学对于我们了解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至关重要。
本教材将介绍基础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建立对心理学的基本认知。
第一章:心理学的介绍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神经元与神经网络的基本构成,神经传递与信息处理的过程,大脑与行为的关系,认知神经科学。
第三章:感知与知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知觉的构建和理论模型,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感知机制。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学习的基本过程与理论,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作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记忆的类型和存储。
第五章:思维与解决问题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思维的过程与模式,问题解决和决策的心理机制。
第六章:情绪与动机情绪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情绪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动机的作用和影响。
第七章:人格与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人格理论和测量,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八章: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影响,群体行为和集体思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第九章:发展心理学人类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儿童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十章: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的定义和评估,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第十一章: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社区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结语:本教材旨在向读者介绍基础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读者将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读者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改善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