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川语慧之文学陌生化的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试论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价值和实现途径作者:刘杰马丽丽姚丽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5期本文为佳木斯大学科研立项成果,项目名称《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陌生化”艺术探究》,项目编号:2014WM31。
摘要:“陌生化”理论对文学创作和审美有着重要意义,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文学性”,即用艺术的魅力唤回人们对生活的感受,而“陌生化”是达到这一创作目的最有效的手法之一。
本文主要从艺术价值和实现途径两个发面论述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创作手法,并指出对文学作品“陌生化”手法的探讨极其重要,对今后文学研究的方向与途径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陌生化;价值;途径作者简介:刘杰,女,45岁,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马丽丽,女,39岁,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姚丽梅,女,35岁,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5-0-01一、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手法的价值“陌生化”理论对文学创作和审美有着重要意义。
“陌生化”可以创造一种新奇感和距离感,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注意力,延长感受和欣赏的时间,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达到文学作品的审美目的。
“陌生化”创造一种新奇感。
“陌生化”一词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而用的是“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说法,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
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以为常故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那么“陌生化”就是要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变得不寻常,从而增加新奇感,有了新奇感,兴趣也就自然随之提高了。
正如“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
审美距离是指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审美体验的必要条件,“距离产生美”。
但是这个“距离”也要有个标准,如果说审美距离太近,观众会觉得平淡乏味,太远,观众又会觉得空洞虚假。
摘要文学文本“陌生化手法”解读与阅读教学研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何鑫指导教师李华平摘要“陌生化手法”是由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的,他认为现今文学界出现的语言过于“自动化”,文字通俗易懂,平淡无味,经不住推敲,这需要出现一些陌生化的语言,把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以一种异于常规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读者感到新奇,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体验。
由此,文学界渐渐涌现出大量“陌生化手法”现象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陌生化手法”入手去解读文本,首先界定“陌生化手法”概念、其次揭示“陌生化手法”在文本中的现象、最后通过解读实践于阅读教学中,明确文本解读与教学的研究方向。
本文分五章来论述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陌生化手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奠定了研究的价值基础;第二部分:文学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概述。
界定“陌生化”与“陌生化手法”的概念、“陌生化手法”的特征、“陌生化手法”在文学文本中的价值体现。
此部分立足于文学文本,把“陌生化手法”融于文学之中,界定了“陌生化手法”的概念,明确了“陌生化手法”的特征,探讨出“陌生化手法”在文学文本中的价值体现;第三部分:文学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现象探析。
此部分依据篇章形式结构划分角度,通过从局部到整体的递进方式,按照词语→句段→篇章的序列来分层。
这直接呈现出“陌生化手法”在文本上形式上的体现,起着“指引一种意蕴”的作用,实现从文本形式到文本内容的理解。
在文学理论的推动下,“陌生化手法”在形式上必须指向文本的实质内涵,与文本层次的三要素密切结合,这使得文字背后的实质意义不言而喻。
第四部分:“陌生化手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解读策略。
这部分开始对文本中的“陌生化手法”现象进行解读,通过运用“还原比较”策略来理解词语的陌生化、“结合语境”策略来理清句段陌生化、“多元对话”策略来体会篇章陌生化,这三个策略分别对应文学语言、文学概念、文学视角这三个方面,探寻出一系列有效的解读策略来理解“陌生化手法”的实质内涵;第五部分:“陌生化手法”在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实践。
文学作品中语言“陌生化”现象与功能例析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这样几句诗:“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呈给你吻过我的唇/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呢?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最先提出来的。
“陌生化”一词是什克洛夫斯基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的一个新词。
这个词是由副词“ctpahho”变成的动名词,含有“使之陌生、惊奇、不寻常”等涵义。
“陌生化”是一种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打破思维定势,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全新而惊奇的眼光去感受,让习以为常而毫无新鲜感的东西变得焕然一新。
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不断从那些司空见惯的语言、普普通通的文字中获得非同一般的感受,从非常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感觉的震颤,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学语文“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虽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却是教学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包括创造才能的依托。
教学要有创意,要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当然必须以新颖的形式、新异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更应该以务实的作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努力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浅谈文学的“陌生化【中文摘要】文学中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思方式,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
陌生化强调现实和语言的距离。
一般的观点认为,艺术之所以需要陌生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制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以下就文学的陌生化问题从作者的创作,读者的欣赏,还有语言本身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语言;陌生化;创作者;读者;语言。
“陌生化”( 又称“奇特化”或“奇异化”)的说法是俄国形式主义核心人物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 9 l 7年《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的。
他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感受的“无意识的自动化”过程。
所谓“无意识的自动化”指人们对事物感觉的迟钝、麻木及对事物的无意识接受。
他认为:“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
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跃。
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文学中的“陌生化”手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思方式,对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
它是从语言的符号、形式、意象等方面体现。
陌生化强调现实和语言的距离。
一般的观点认为,艺术之所以需要陌生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制审美疲劳并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二是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以下就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问题从作者的创作,读者的欣赏,还有语言本身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以下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问题。
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来说,“陌生化”手法是在文学中不断创新,不断求异。
关于文学作品,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人是蠢材。
陌生化语言第一篇:陌生化语言以此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摆脱“套板反应”的约束:其一,主客体倒置。
其二,虚实错位。
其三,巧用变式句。
其四,语法结构的超常规搭配。
其五,精心选择锤炼动词或形容词。
主客体倒置【例句】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姚鼐《登泰山记》)②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在例①中,本是雪压苍山,可作者却巧妙地将被动的苍山放在主动的位置上,化静为动,不禁令人击节赞赏。
例②中的古园本是客体,可作者为了突出地坛公园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作用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反客为主,说古园在等我。
主客体的变化使这两个句子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虚实错位【例句】①雨后的青山如泪洗过的良心。
(琦君《泪珠与珍珠》)②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雨果《巴尔扎克葬词》)【赏析】比喻一般是用具体事物比喻抽象陌生的本体,而在例①中,琦君却自出机杼,以抽象的“良心”作喻体来描绘“雨后的青山”,不仅写出了山在雨后的清爽,更写出了泪水对形成良心的作用,可谓一箭双雕。
例②中“作品”与“岁月”一为具体,一为抽象,本不具有可比性,但一经嫁接,顿时让人感受到巴尔扎克作品的伟大与不朽。
巧用变式句【例句】①“你放着吧,祥林嫂。
”(鲁迅《祝福》)②“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同上)③“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赏析】例①中正确的语序本是“祥林嫂,你放着吧。
”倒装后,突出了四婶见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主动拿祭器大为恐慌,先要祥林嫂放下祭器,强调了四婶紧张而又急迫的心情。
例②中的“空的”和“下端开了裂”都做定语,可它们挣脱了语法的约束,都跑到所修饰的名词之后,自然有强化之意,使读者对祥林嫂的窘境有更强烈的印象。
例③用变式句亦是取决于当时的语境,写出了水生嫂的细心与对丈夫的关心体贴,倘用常式句岂不平庸?语法结构的超常规搭配1.主谓语的超常规组合。
生成陌生化效果的创作技巧“诗的创作离不开技巧,技巧则是诗创作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内容和语言入手,诗会产生陌生化效果,而其需要通过创作技巧才可实现。
让我们一起结合诗例摘要分析如何才能使诗产生陌生化效果。
(一)变形PART-1譬如艾略特《荒原》(赵萝蕤译)一诗的开头几行:四月是最残酷的一月从死的土地云雨出丁香渗透着回忆与欲望用春雨激唤着迟钝的根须冬天为我们保暖,用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枯干了的细管喂养微细的生命变形后:杨柳依依的四月—残酷!充满生命的美的丁香—死!北风肆虐的冬天—温暖!虽只有三行,但读起来成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理,并产生一种震惊之效果。
“杨柳依依”“充满生命”应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但从“残酷”二字来看却是一场生与死之间的较量(给人一种伤感之情);丁香虽美但终有调零之时,所以只能将其留在回忆里;被雪覆盖的大地以及肆虐的北风给人一种凄凉寒冷之感,但从“温暖”二字中看到了希望,万物虽被大雪覆盖但雪消融过后是新的生命的到来,所以冬天是“温暖的”。
变形过后的诗虽短,但能更好表达诗的情感,同时也给人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直击读者内心,从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二)关系换位PART-2是指诗所描写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事、物像互相交换其之间的关系。
如洛夫的《金龙禅寺》一诗,原为“金龙寺的晚钟响起,是游客下山的时刻”,最后却写成:“ 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出现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换位。
北岛的《界限》一诗原为:“我站在岸边,我的影子倒映在水里,河水涂改着我的影子”,最后却为:河水涂改着天空的颜色也涂改着我我在流动我的影子站在岸边像一颗被雷电烧焦的树出现的是人与本体之间的关系转换。
关系换位的诗歌看起来虽与平常诗歌不同,似乎更难以读懂,但是其却具有别样的韵味从而产生一种陌生化,可更好的将诗意表达出来。
(参阅《试析当代青年诗歌潮流的艺术象征》,《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第4期)(三)荒诞PART-3是一种对事物极度夸张的手法。
[作者简介]谢盛良,(1971.10)男,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高职教育等。
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手法解析———以《洛丽塔》英译汉为例谢盛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摘要]本文以美国小说《洛丽塔》的英译汉为例,从美学的视角对其在翻译过程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进行深入的解析。
文章首先对“陌生化”手法进行了简要阐释,并理清了翻译过程中“陌生化”手法与“异化”翻译方法的区别,结合文学翻译理论的研究观点,以文学翻译赏析为目标,在翻译过程中从“陌生化”手法在声音意象上、诗语上的难化、结构上的延宕等方面的体现展开分析,为文学翻译赏析及评价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洛丽塔》;美学视角;文学翻译;“陌生化”手法《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整部作品以死囚亨伯特的自白为主,介绍了其作为一个中年男人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畸形爱情故事。
该作品在二十世纪产生了很大影响,译入我国后陆续出现了多个成功译本。
为了使原著的艺术特色在中文译本中完整再现,加深读者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不同译者采用了较为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文学翻译策略。
其中于晓丹的译本可谓是成功范例,翻译过程中“陌生化”的手法在译本中得以成功运用,通过不熟悉的译语表达,让读者产生深入拜读的渴望,最终让小说以最美的方式传递给读者最美的感受。
下面笔者将以《洛丽塔》为例,就审美视角下文学翻译的“陌生化”手法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文学翻译的陌生化与异化“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在文学界已受到普遍关注,也得到翻译研究者的注意。
翻译研究派提出“译作应保留原文的‘陌生化’表现手法,如果原文中的表现手法在第二语言中已经存在,译者就要构想出新的表现手法。
”翻译多元系统论者Even Zohar 也借用了这一概念,他甚至把“陌生化”作为检测历史上文学重要性的手段。
一、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
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
”“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
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
”(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可信手拈来。
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①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②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
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
(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③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陌生化,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其实,学生的作文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④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
(星飞《读心》)⑤慢慢地,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荒漠的心正在泛绿,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或许可以这样说吧,读书让我的自身正化为一道光明,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前的一片黑暗。
(甜雯《诗意的证据》)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写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感受。
而这些感受经过小作者的陌生化处理,即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欣赏到了常见事物的美感,体会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散文创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及运用】(创作谈)文体写作理论知识应由定义出发,定义中的要素可以衍生出写作的各种要求和方法但是,不论诗歌,还是散文,传统认识集中体现在一般写作教材上,对其定义的认识既不准确统一,又片面地强调社会属性不合乎文体本质属性的传统文学体裁定义在本书中一概不提需要的是最终表现作者个体生命本真的文体定义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这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又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还如一些人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谈论文学陌生化语言特征文学是以各种文字语言来表现作者所要向读者传递的东西,如作者的感情或想揭露的社会现象等,其实质上就是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处理。
英美著名的文学作品无论在风格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学有很大的差异,它主要表现在英美作家善于处理语言,把整个作品的气氛带动起来,从而使所有人物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处理方式最显著地体现在整部作品中语言的陌生化上。
站在文学理论的角度上看,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呈现的趋势主要是虚构化、突出审美化、整体化等,有着显著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因此对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征的探讨显得极其重要,对今后文学研究的方向与途径可能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陌生化语言的发展及特征分析其实“陌生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亚里士多德想到的,但当时他没有具体去定义这个概念,而是用“不平常”“惊奇”等词来形容这种形式给人们带来的触动。
而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语言”这个概念,实质是不断改变我们对旧事物的观念、看法,从旧事物中发现创新点,从而对生活、人生有新的不一样的感受。
这些都是在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自从陌生化语言的理论被接受并传播开后,这种新奇的语言运用方式被很多作家用于小说作品的创作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它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作者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一种惊奇又陌生的感觉。
在陌生化语言的特征的小说作品中,平凡无奇的生活场景都被作者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展示出来,并用一反传统的多重叙事模式和非线性的叙事技巧介绍故事的发展、高潮及结局,充分显示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这种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手法是为了让读者对已熟识的事物再次产生的新奇感,其目的却不是仅仅局限于所产生的新奇感,而是为了吸引读者,通过新奇感来使读者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人生,脱离以前的麻木状态,重新拾回对生活的激情,找到真正的生活的意义,重新界定自己的人生。
因此,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是为了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新鲜感。
二、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手法虽然起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理论,但其却被非常明显广泛地运用在了英美文学的意识流作品中,通过研究这些作品中陌生化语言的特征,能够清楚地看到陌生化语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英美文学的快速发展。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作者:陶静娟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03期在日常阅读和语文教学中,作为读者和教师的我们常常会邂逅一些“陌生化语言”,这种语言貌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不受常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縛,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
“陌生化语言”,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使它变成新鲜陌生的语言,从而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通俗讲,就是换一种说法,赋予语言新的面孔,用陌生表现熟悉。
苏轼曾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就是说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处理反常的人事物,使反常事物表现出“合道”的本质,这会让文章充满趣味。
杜甫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学理论与“语言陌生化”现象殊途同归,都是作家们毕生追求以期达到的语言境界,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陌生化语言,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新。
使得所描述的熟悉的人和事在读者看来觉得陌生。
2.奇。
看似陌生的语言背后饱含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人和事。
3.美。
换一种新颖的说法,换一个角度欣赏常见的人和事,这种含蓄之美令人既陌生又亲切。
4.趣。
当回过头来,发现作者用语言文字和你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这时候,你也会微笑。
由此看来,“陌生化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乍看陌生,细想又觉得熟悉,打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说法,以“变脸”的形式获取语言的新奇。
一、词语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主要表现在打破词语的常规用法,使文学语言表现出新奇的意义,所谓“语不接而意接”“无理而妙”,表面上不合常理偏离语法,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够领悟到有理有情的艺术境界,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好的审美感受。
词语的陌生化搭配使语言表达更灵活多变,更含蓄内敛,避免了语言的机械直白,彰显弹性之美。
(一)词语的异常搭配1.主谓反常搭配。
①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丈量着岁月的长度。
——容蓉《冬日恋歌》②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智慧,一年又一年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语言陌生化的技巧
一、视角陌生化
A.非正常人:痴呆、弱智、神经病、精神病患者……
B.非成年人:儿童、幼儿、婴儿……
C.原始人
D.外星人
E.非人类:动物、植物、非生物体
F.抽象事物、概念:荣誉、健康、权力、爱、理想……
G.行业视角:数学、军事、绘画《春之怀古》
H.多种视角:物的、人的、物我一体
二、词语的陌生化
1、行业术语人生缺钙思想需要补丁
2、网络语言在我人生的主页里,希望永远置顶。
3、独特量词:朵、条那朵流星鼻子那条大汉
4、词语活用:朦胧幸福着你的幸福
三、修辞陌生化
1、反拟(抽象化):雾如一阵惆怅夕阳,最后的一个媚眼花朵人一样美丽桃花开得很爱情何况西风冷、夕阳斜,白鹭行,昏鸦数点,这如梦的乳河一般的海棠溪,溪弯如刀,真比梦还不真实,比失恋还幽怨…
在风里的竹仿佛在叹息,叹息到深浓时,又成了轻泣。
一声叹息都像一个令人心折的故事,听得在黑夜里的枫叶,都隐没了令人心醉的霜红。
到了这里,相思的人便不成眠,寂寞之外还会有些凄淡。
因为这儿除了竹枝在叹息,枫树在叹息之外,连小桥流水,也在叹息,连远在天边那一钩初出道的峨眉月,也像一句未完的叹息。
淡淡的幽香,像一缕诗魂般的袭入鼻端。
2、倒错是一种重组、创新的语言技巧,将词或句子的语序倒装、错位、重新组合,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却完全变了,而运用这种技巧背后的思维方式却多是“泛灵”,也就是说“倒错”在“泛灵”思想的指导下会更呈异彩。
如果通俗的点说,倒错在平时也很常用的,像这样的句子“来了你?”都可以作为倒错处理的,倒错中倒得可以是主谓,也可以是动宾,或者是修饰语,是为了突出,强调,或者是更有气势、更形象。
《算命瞎子》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下午,胡琴凄凉悠长的拉着),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黄昏里,他又抱着胡琴诉苦);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孤独的空走了一天,没赚到什么)。
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的分明,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踱过(一个女孩伴他度过残年),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他拄着一根拐杖,尝尽世路的坎坷)!
屡战屡败一蹶不振的精神状态
屡败屡战永不气馁的不屈不挠
咫尺天涯虽近在咫尺却像远在天涯
天涯咫尺虽远在天涯却像近在咫尺
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
3、新奇
1.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
2.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朝上倒竖。
3.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
....,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天才的
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
.....……
4.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
..............柴.。
5.(那对眼睛)它们
..那样揭开
......X.射线
..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隐藏的秘密。
四,章法陌生化
倒叙
插叙
人物相互补充、接替叙述,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
五、体裁陌生化
1、产品说明书
2、医疗诊断书
3、处方说明
4、寻物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