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1
鲁迅论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对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和吸收对于他的创作和思想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就描写了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主人公,他通过对于外国文化的接触和学习,逐渐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
这种对于外国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不仅使得鲁迅的文学风格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主要借鉴了欧洲文化和艺术,例如法国文学、德国哲学、俄国文学等。
他通过对于这些外国文化的学习和吸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和思想体系。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现代派的特点,例如对于形式的追求、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对于人性的关注等,这些都是他从外国文化中吸收到的精华。
除了文学之外,鲁迅对于艺术也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他曾经多次参观过欧洲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对于西方绘画和雕塑也有所了解。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对于艺术的描写和讨论,例如《一件小事》中的“珍爱生命,莫误良心”的墨宝,就是鲁迅通过对于西方绘画的学习而得到的启发。
总之,鲁迅对于外国文化艺术的借鉴和吸收,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他的借鉴和吸收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影响。
浅析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陈志毅摘要: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均受能见到这种影响。
作家是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新文学先驱者以深厚的民族文学修养,大力吸收外来的文学营养,使现代文学异彩纷呈,无愧于时代,在世界文学画廊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受到了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冲击。
新文学先驱者大胆吸收外来文学的营养,创造了许多新形式,如新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的创建以及散文的一些新品种即是如此,使中国现代文学以一种新的民族文学身份而不是“西化”进入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丰富了世界文学画廊。
一、外国文学影响简述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文学初期的所有作家几乎都直接、间接受到外来文艺思潮和文艺手法的影响。
本文择其要者按四大文学体裁简述如下:(一)小说1918年5月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形象,采用象征手法,“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成为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
鲁迅在艺术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为我国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形态。
此后,许多作家运用这一形式进行创作。
1928年1月丁玲发表了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成名作使之成为冰心之后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
1941年茅盾发表长篇日记体小说《腐蚀》,以“皖南事变”为背景,以一个失足女特务日记的形式,暴露了国民党大后方酷烈的特务统治。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作家、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集中三篇小说均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明显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所写多是作家亲身经历,充满了喜怒哀乐之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其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它的登场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已越过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以《狂人日记》为例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
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
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
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
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
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论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在国际文学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
从最初的接受西方文学传统到现在的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有所斩获,我国文学已经开始走向国际化。
在这个过程中,外国文学作品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又给我们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契机。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具体影响。
首先,外国文学作品对于我国文学的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文学长期封闭的时期,西方文学风格和思想对于我国文学的启示十分重要。
从汇入三百年前的《西厢记》到1917年出版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从莎士比亚到托尔斯泰,外国文学作品一直在影响着我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在《我的阅读观》中曾说过:“恣意谈人性,恣意发抖。
因此外国文艺品特别好,说话不怕话的人推倒,庸俗的东西踢翻。
这是文艺首义核心。
”因此,可以看出外国文学作品帮助了我国文学在语言表达、思想丰富与理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提升。
其次,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创新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外国文学作品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同的文学范式和思想方法,这种新鲜的和跨越文化的经验对于我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长远的作用。
例如,我国文化限制严格要求形式的固定与规范,而西方文学传统则是注重创新和变化。
外国文学作品可以为中国作家提供重新思考故事形式和议题的机会,使他们更好地采用新的创作方法和创造优秀的作品。
熟知西方文学传统和并不排斥外国文学作品的中国作家,不仅有意识地吸收了外来思想,还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水平。
这些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但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例如,《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根植中国文化和历史传承,但同时也兼具了西方文学作品的叙事风格和现代意识,使它们成为国际文学的代表作。
此外,拓宽读者眼界与文学视野是外国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学的另一个积极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读者群体也逐渐扩大,这为外国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机遇。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鲁迅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不愧被称为“中国的高尔基”。
他是中国第一个民族现代派,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都是他笔下的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他是最早使用现代技法的大师。
如果说调和,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杰出的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学观与现代派的调和者。
他以人类文明的目光关照灾难深重的民族,以欧化的艺术手法改造传统技巧,在适应照顾中国读者的同时,显示自己思想和文学的先锋性。
鲁迅在谈到整个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时,说它“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并说他搞小说创作:“大约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
”这说明了鲁迅与外国文学有着紧密的关系。
他借鉴并批判的择取外国思想文化。
1934年,鲁迅在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的结论中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充分肯定了“拿来”的重要性。
这是鲁迅对文艺创作中的借鉴与提高关系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他从创作开始时就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正是遵循了这条基本原则,鲁迅在借鉴和吸收了西方作家创作营养的同时,写出了有极大影响的前期小说。
从《呐喊》和《彷徨》的创作实际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作家的创作对鲁迅的影响不仅是很大的,而且有的甚至是宜接的。
这种借鉴的最突出表现,首先是故事情节构思的一致性。
如鲁迅《药》中华老栓用馒头醮了革命者夏瑜的鲜血为其儿子治病的故事,就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和白手人》十分相似。
鲁迅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一、外国文学著作的影响优秀的外国文学对鲁迅的创作有着很大很直接的影响。
尤其是俄国文学,而且他也是较早将外国文学引进中国的人,他一直提倡青年应多看外国文学,少看或者不看中国文学的。
鲁迅最早的《狂人日记》就是受一位苏联作家影响创作的,也翻译过很多苏联文学,并组织发行外国文学的木刻本,比如《死魂灵》二、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深刻启发鲁迅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视角与文化冲突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一直扮演着传递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角色。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视角和文化冲突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视角与文化冲突,并分析它们对人们的影响和价值。
一、历史视角在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中外文学作品常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文学形式重新演绎和解读历史事件,展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视角。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命运,呈现了封建社会的衰亡和家族的消亡。
作品中的历史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内在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同样,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视角也能唤起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
例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通过描述一个极权统治下的未来社会,让人们反思权力滥用和个人自由的问题。
二、文化冲突在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冲突广泛存在,这些冲突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
文化冲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情节元素,能够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例如,中国作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通过描绘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同样,外国作家埃米尔·左拉的小说《红与黑》描述了社会阶层差异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三、中外文学作品中历史视角与文化冲突的影响与价值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视角与文化冲突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理解,引起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
历史视角让人们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揭示社会的内在问题和矛盾,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社会。
而文化冲突则能够促使人们思考和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验不同历史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拓宽自身的视野和思维。
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与作者生命感悟人物命运与作者生命感悟的交织:中外文学作品的分析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往往与作者的生命感悟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作品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与作者生命感悟的关系,探讨其相互作用与反映。
一、命运在作品中的反映和暗示作品中的人物命运通常承载着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观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命运被塑造得如诗如画般,体现了贵族衰落和世俗纷争的缩影。
作者曹雪芹在塑造这些人物命运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他们的遭遇和悲剧,表达了对世俗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而在外国文学中,《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所面临的命运转折和成长,以及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她对婚姻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的质疑和颠覆。
作者简·奥斯汀通过这个角色的命运,表达了对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权益的关注和对社会阶级制度的批判。
二、人物命运对作者生命感悟的影响人物命运的塑造不仅是对作者观察和思考的反映,同时也影响着作者的生命感悟。
通过创作中的人物角色,作者们对人生、社会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例如,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病态的命运和社会环境激励了鲁迅对封建礼教和现实社会的批判。
这部作品展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个体命运的担忧。
通过人物命运的揭示,作品呈现出浓郁的社会思想和时代氛围。
同样地,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命运和不属于他的美国梦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作者通过刻画盖茨比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展现了对金钱与名利的追逐以及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质疑。
盖茨比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自身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和感悟。
三、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与作者生命感悟的互动人物命运与作者生命感悟之间的互动,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多维度。
贵阳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站点名称:贵阳学院锦屏站点学生姓名:***班级: 2011级学号:指导教师:***时间: 2013年09月25日目录标题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1-7)参考文献: (7)论文/设计评审表 (8)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内容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发表后就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而后几十年里,研究者一直对此有很大的争议,《狂人日记》的表现手法确实别具一格,与中国的传统小说迥然不同,追溯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格式,大多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或启示,其文风多有摄取外国文学多样性营养而自成一格。
作家作品的创作,有分寸的吸收并融合一些适合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着重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俄国的安特莱夫与迦尔询作品来分析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对于研究鲁迅小说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格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鲁迅创作启示和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①,一发表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
此后几十年,研究者对这篇小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倒不在其思想内容方面,对于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命意,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
问题在于对狂人形象的认识方面:有人认为是真狂,作品写的就是一个疯子;有人认为是假狂,主人公其实是个战士;也有特别的看法。
凡是种种分歧,我看恐怕主要是由于对这篇小说格式和手法的理解不同所致。
鲁迅说过:“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
鲁迅喜爱的文学作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的关怀而著称。
鲁迅的文学作品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有一些作品更是成为经典之作。
鲁迅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就是《狂人日记》,这部小说可以说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孔乙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落后。
鲁迅认为,《狂人日记》揭示了人性的真实,力图唤醒中国人的自觉和反抗精神,值得读者深思。
鲁迅也非常喜爱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这部小说也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阿Q这个小说形象为主线,描绘了民族性格的阴暗面和自私自利的一面。
阿Q这个人物深受读者喜爱,因为他鲜活、生动地刻画了中国人的个性特征,引发了读者对自身的反思和探讨。
除了小说之外,鲁迅还对散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最喜欢的散文作家之一就是巴金,《家》是鲁迅最喜欢的巴金作品之一。
这部散文以家庭为主题,描绘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场景和日常琐事,深受文人雅士和读者喜欢。
鲁迅认为,《家》是一部封建社会下的家庭传统,价值观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弥漫着温情和感动。
鲁迅还对一些古诗词情有独钟。
他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就是李白,《将进酒》是鲁迅最喜爱的李白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描述了李白饮酒宴客的场面,表现了酒后之情,豪情万丈,意气风发。
鲁迅深受这首诗的感染,认为李白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力量,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鲁迅喜爱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他认为这些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人性特点和价值观念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而且至今仍然被读者所热爱和推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鲁迅喜爱的文学作品不仅令人感慨,更拉近了读者与他之间的距离,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渊源学研究尼采对鲁迅作品的影响摘要:鲁迅20多篇杂文和10来封书信,都曾经谈到了尼采。
尼采对于鲁迅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本文分别从杂文、散文诗,以及小说方面来谈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关键词:尼采、鲁迅、影响、作品、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鲁迅也以自己的批判救国。
现代诗人徐志摩与日本学者增田涉都曾提出:鲁迅是中国的尼采。
许多学者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与尼采的关系,由此可知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的确是存在许多尼采的影子。
鲁迅自己在《〈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译后附记》中也说,尼采的文章“太好”。
一般而言。
鲁迅杂文的语言简约严明、刚劲有力,同时又刚柔结合,优美深沉。
这与尼采的散文诗式的语言非常相似。
其次是体现在一种宏大的、不可阻挡的气势上。
尼采的著作往往以气势胜。
他自命“发着凌越千古的大声”。
他的苏鲁支竟“梦到立于天之涯,海之角,——地球之外面,手持天秤,秤量这世界”。
(《苏鲁支语录》第132页,生活书店1936年)鲁迅的杂文往往也有这样的特点。
那种说理与抒情时的锐不可挡的气势,如上述的凡有阻挡这前途者。
对敌对者充满蔑视、不屑与之辩的口吻,如《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扭住与之斗到底的勇力与韧劲,如《答国际文学社问》。
再次是体现在善于用反语式的讥讽等艺术手法上。
尼采《智识即罪恶》等,善于用“反语”、说反话,有阴沉的气象;鲁迅杂文外冷内热,讽刺中略带幽默,不无戏谑;更主要的是严肃、深邃、愤激之声。
在散文诗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意象上的相似。
《野草》中的《题辞》、《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墓碣文》等篇,在动物与植物意象都存在相似性。
《死火》与尼采的《在橄榄山上》在意境,也有某些方面相近。
其次,是思维方式的相似。
浅谈鲁迅与外国文学摘要:鲁迅一方面寻求外国进步和民主的思想来帮助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时努力为读者多提供一些有新的表现方法的外国作品,借以扩大人们的眼界,促进中国新的革命文学的成长。
因此,可以说鲁迅的介绍、翻译、汲取和借鉴外国文学,是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过程完全一致的,他只是从文学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的侧面。
关键词:鲁迅,外国文学,拿来主义鲁迅的文学事业,是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开始的。
他决定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来唤醒人民的觉悟,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启发。
从1907年写《摩罗诗力说》直到逝世以前他翻译果戈理的《死灵魂》,三十年间他从未间断过翻译和介绍的工作。
1.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鲁迅反对对外国文学的形式主义的模仿,他提倡翻译,自己用很大精力从事翻译和介绍的工作。
他曾说:“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
”早在1909年为《域外小说集》写的《序言》中,他就说:“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
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将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
”所谓“相度神思之所在”,就是要为创作的借鉴,因此他才把“弗失文情”作为翻译的准绳。
2.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阅读和学习鲁迅开始接触外国文学,是和他“向西方找真理”的过程一起开始的。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制约着他的爱好和抉择。
在当时流行的“看新书的风气”下,在他热情地读着严复译的《天演论》的前后,他大量的读了林纾译的外国文学。
鲁迅阅读和介绍外国文学的目的是要寻求“切实的指示”,因此他的爱好和抉择就自然倾注到了那些描写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者的作品,而这完全不是林纾小说能满足的。
他要求在外国作品中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和我们自己的影子,这样才会对中国有益。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
”可见他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寻求“叫喊和反抗”的被压迫者的声音,来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
神州文学近代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康晓旭绥化市老年大学(绥化广播电视大学)摘要:在我国近代史外有列国侵略、国内政府腐败的社会背景下,为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以文学作品使人民醒悟,出现了大量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这时期译介作品的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我国文学史上译介的巅峰。
而这些译介作品也为我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外国文学;小说;创作;影响前言:在我国近代史上,由于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在国内广泛流传。
这些译介作品,其读者对象、语言形式都面向中国读者及中文形式,并且在译介的过程中,内容也根据我国国情也进行了部分改动,所以译介作品也成为了我国文学组成的特殊部分。
由于当时的口口相传的流行热度,译介作品对我国文学创作,尤其是对于小说的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我国近代译介情况,并探讨外国文学译介作品对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我国近代外国文学译介情况简介在鸦片战争之后,主张引进先进的科技,从而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译介不受到重视,因此并未得到积极的推动助力而得以开展。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深深意识到我国当时的落后地位,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变——“戊戌政变”,而这场政变以失败落幕。
经过了这场失败的政变,梁启超认为,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国民的觉悟过低,所以,救国就要从救民即开启民智开始,而最快的方法就是借助小说的传阅力量,且必须借助西方作品。
在这样的理念下,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文学,并极力宣扬西方小说,还提倡译介政治小说,而《佳人奇遇》就是由梁启超亲自翻译的,与此同时,严复、林纾两位著名的译介大师也译介了很多西方小说和社会科学作品。
在梁启超和诸位译介大师的极力推动下,终于迎来了我国第一个翻译文学的巅峰。
二、外国文学译介作品对我国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外国小说为主的译介过来的外国文学,对我国小说的创作起到了深远影响的作用,中国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借鉴,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六讲《狂人日记》解读第一、主题的警世骇俗,即“礼教吃人”——鲁迅小说的总主题。
首先是何谓“人”的问题?其次才是为何“礼教吃人”的问题。
何谓“人”呢?鲁迅早期的人学:第一“人”与“物”区别——人道主义;按:实际上就是康德在《道德理性批判》中所谓的“感官”与“理性”的统一。
第二、“灵”与“肉”的区别。
按:灵魂即是人的理性,即人区别于“物”或“兽”之处。
人道主义即是从此出发而被提出来的。
理性包括知、情、意三部分。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就是对人的三种高级能力即知、情、意进行批判,从而确立这三种能力的先天原则的;第三、“个”与“群”的区别。
《文化偏至论》:“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在“人”与“物”中,鲁迅强调“人”,是谓人道主义;在“灵”与“肉”中,鲁迅强调“灵”,是谓人文主义;在“个”与“群”中,鲁迅强调“个”,是谓“个人主义”。
郭道晖《新青年》6卷6号,即1919年11月1日发表吴虞的《吃人与礼教》一文。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作的自评,更从根本上排除了被误解的可能。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许寿裳就谈到过鲁迅“利用了医学的知识写《狂人日记》,而归结善恶是非的判断”,“借了精神迫害狂者来猛烈地抨击过去传统和礼教的弊害”。
(《我所认识的鲁迅》)他在南昌第一次读到这篇白话小说,曾被那种对历史的严正指控,那种“于绝望中寓着希望”的人生态度所深深激动,“觉得这很快用豫才的手笔,而署名却是姓鲁,天下岂有第二个豫才乎?”(《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小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狂人形象,通过写狂人的遭遇和感受,彻底撕开了封建礼教虚伪的面纱,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社会(文明)吃人的本质,鞭挞了吃人者的罪恶,提出“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理想和希望,呼吁人们觉醒起来斗争。
论xx文化对xx创作的影响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领导者,他的文学创作中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其中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果戈里和尼采,所以这里主要探讨下果戈里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xx外来文化果戈里xx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
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强压在国人身上的精神枷锁、旧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民众的、麻木不仁和缺少民主觉悟性;另一方面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并且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
他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且始终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而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尤其较大。
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
但在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在中国文学中很难找到,也许是鲁迅从中找到了一丝光亮。
在绝望中的人,若能苦苦斗争,不惜与黑暗抗击,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
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谈及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一定不会错过两部《狂人日记》的对比,果戈里笔下的“狂人”与鲁迅先生塑造的“狂人”在对现实的批判上确有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选以日记体裁,主人公都是狂人,都采用讽刺手法表现现实的残酷,但两个“狂人”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典型。
前者是一个受沙俄时代封建统治制度迫害而发疯的小人物,是一个真正的疯子。
而后者却是一个觉悟了的青年受到封建制度压抑而癫狂,他更多的是象征、影射。
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果戈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但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痛苦生活经历的同情,以及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文学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形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上,还体现在文学创作的思想和方法上。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上。
中国文学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就受到了希腊史诗的影响,而现代诗歌中的自由诗则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此外,外国文学也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主题和思想,如《红楼梦》中的“情爱”主题就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而现代小说中的“人性”主题则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创作的思想和方法上。
中国文学在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后,开始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这种思想和方法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它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挣扎。
此外,外国文学还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如“新感觉派”和“现代主义”就是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产生的。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体现在文学翻译和传播上。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是双向的,不仅有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语传播到世界各地,也有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传播到中国。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也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思想和方法。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形式,应该更加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创造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文学作品。
论外国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鲁迅(1881-1936),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民主战士。
鲁迅的作品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强压在国人身上的精神枷锁、旧中国人民的劣根性、民众的、麻木不仁和缺少民主觉悟性;另一方面他倡导个性解放,呼吁个人自觉敢于参与社会变革,并且和封建势力及反动派进行抗争。
他不仅对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发扬,且始终采取开放的文化态度,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而这些外国文化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中俄苏文化、日本小说、尼采的哲学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的象征主义及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尤其较大。
(一)俄苏文化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在各国文学中,鲁迅最为关注的就是俄国的作品,因为中俄两个国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相似处,两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情绪上也有某些相似处。
但在俄国文学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惨烈、安德烈夫的惊恐、勃洛克的基督式悲悯、在中国文学中很难找到,也许是鲁迅从中找到了一丝光亮。
在绝望中的人,若能苦苦斗争,不惜与黑暗抗击,甚至同归于尽,那么生命的力量就显得格外强大了。
鲁迅不仅翻译了许多俄苏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并且还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俄苏文化的影子。
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写狂人波布里希钦的出世,喊出了被侮辱、被损害、被摧残的小人物内心的不满和愤怒,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在农奴制度的桎梏下,俄罗斯人民内心的痛苦与叹息、哀鸣。
它用“狂人日记”的形式来表现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这给了鲁迅重大启发这种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直接影响了鲁迅写出同名小说《狂人日记》,但是鲁迅的这个中国狂人又与俄罗斯狂热呢截然不同,它表现的是对于旧制度吃人本质的深沉的忧愤,将矛头直接指向整个封建旧制度,呼喊、反抗、斗争。
另外,鲁迅的《离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了果戈里《两个伊凡尼支打架》的影响。
《头发的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以及《孤独者》都受到了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的影响。
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与作者生命感悟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与作者生命感悟人物命运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描写,作家们展示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
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丰富多样的人物命运的描写,这些描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在中国文学中,人物命运的描写常常带有浓厚的命运论色彩。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贾宝玉是贾府的公子,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然而他的命运却注定是悲剧的。
他天生具有一个病态的性格,对世俗的虚荣和伪善感到厌倦,最终导致了他的病情恶化和早逝。
通过对贾宝玉的命运的描写,曹雪芹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贾宝玉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而在外国文学中,人物命运的描写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罗迪昂·罗斯托夫斯基就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物。
他是一个贫穷的学生,为了生计而杀人,最终被良心的谴责所折磨。
通过对罗迪昂的命运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罗迪昂的命运是一个普遍的命运,他代表了那些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中的人们,他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去谋生,最终导致了内心的痛苦和灵魂的折磨。
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的文学作品,人物命运的描写都反映了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作家们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
例如,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病夫就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物。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中,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绝望使他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通过对病夫的命运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悲观。
病夫的命运象征着整个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扭曲。
而在外国文学中,人物命运的描写也常常反映了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人就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物。
贵阳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站点名称:贵阳学院锦屏站点学生姓名:吴来凤班级: 2011级学号:指导教师:杨再成时间: 2013年09月25日目录标题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1-7)参考文献: (7)论文/设计评审表 (8)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内容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发表后就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而后几十年里,研究者一直对此有很大的争议,《狂人日记》的表现手法确实别具一格,与中国的传统小说迥然不同,追溯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格式,大多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或启示,其文风多有摄取外国文学多样性营养而自成一格。
作家作品的创作,有分寸的吸收并融合一些适合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着重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俄国的安特莱夫与迦尔询作品来分析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对于研究鲁迅小说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格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鲁迅创作启示和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①,一发表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
此后几十年,研究者对这篇小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
争议的焦点倒不在其思想内容方面,对于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命意,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
问题在于对狂人形象的认识方面:有人认为是真狂,作品写的就是一个疯子;有人认为是假狂,主人公其实是个战士;也有特别的看法。
凡是种种分歧,我看恐怕主要是由于对这篇小说格式和手法的理解不同所致。
鲁迅说过:“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
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②一九三五鲁迅再次谈到《狂人日记》等小说创作时说,这些作品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然后这激动,确是向来怠慢了介绍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
一八八三年,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
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有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渺茫。
”这两段话提供了鲁迅《狂人日记》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一些线索,常为研究引用,《狂人日记》的格式手法确实别具机杼,不但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与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也各易其趣。
如果我们追溯一下《狂人日记》的格式是如何形成的,到底受外国文学哪些影响,但人们一般对于果戈理的影响注意较多,而对尼采的影响不太注意,特别是除到别的什么外国作家的影响,就更少考察。
其实,《狂人日记》所受外国作家的影响是多元的,除了果戈理、尼采,恐怕还有安特莱夫和迦尔洵等许多作家。
鲁迅是如何摄取多样性的外国文学营养而自成一格,这无疑是个有趣的问题,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狂人形象以及《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本文拟从作品的格式、人物、结构、情节、语言等诸方面去比较鲁迅《狂人日记》与某些外国作家某些作品的异同,以追寻《狂人日记》的艺术方法的渊源。
一、果戈理《狂人日记》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启示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无疑是直接给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创作启示的。
这两篇小说用的都是日记体,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十九则,每一则有日期记载。
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十三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有一则前记。
日记体这种体式,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前所未有的。
传统小说与“说话”艺术有关,都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注重故事性,讲求情节的连贯;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则采取日记体,用跳跃方式写一些彼此不大联系的生活断面,又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可以说最适宜表现狂人的那种变幻的不连贯的心理特点了。
这显然是运用果戈里《狂人日记》的格式。
仔细分析,这两篇《狂人日记》在情节、构思上也有相仿的地方。
如两个狂人开始都是走出门外,看到街上有人们要迫害他们的迹象。
果戈理写狂人听到“狗作人言”,以为狗是“超群绝伦的政治家;它什么都注意,注意人的一切举动”,勾结权贵来害人。
鲁迅写狂人也遇到一条狗,同样怀疑赵家的狗也和它主人一样企图陷害他。
果戈理和鲁迅小说中都写了一个佣人,前者是女佣人玛弗拉,后者是陈老五,他们都是接近狂人的,亲眼看到狂人的发疯经过。
果戈理写的狂人居然把从狗窝里找到的纸片看作是狗写的信,要从中揣摩他追求的上司女儿的情形。
鲁迅写的狂人则从历史书的字里行间看出“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吃人”。
甚至结尾也使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理的狂人呼吁:“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笔下的狂人也喊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③这些相似之处,都说明鲁迅构思的思路是从果戈理作品中得到过启发的。
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纯粹是一篇写实的作品。
它写一个旧俄时代成天给司长削鹅毛笔的九等文官,一心要攀援而上,升官发财,还想入非非地追求司长的女儿莎菲,这种而通过狂人的所思所想痴心妄想致使他发疯得病。
小说通篇在写他妄想狂式的病态心理。
作品对狂人是讽刺的,,也从侧面揭露了旧俄官僚社会的腐败,同时对“小人物”备受欺压的悲惨命运寄予了同情。
小说甚至通过狂人的口指斥那个不合理的现实说:“世上的一切最好的东西,全都被侍从官呵,将军呵占去了!”鲁迅对果戈理的作品显然很喜爱。
早在一九零七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就赞赏果戈理的小说“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这篇《狂人日记》同样是抹上了这种“泪痕悲色”,也可以说表现出果戈理对现实的“忧愤”。
正因为这样,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时,才可能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找到产生共鸣的内在的素质,并且在外在的形式方面也借鉴了果戈理的某些手法。
但这毕竟不过是某种启发和借鉴。
鲁迅对《狂人日记》的创作,贵根到底是他本人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认识的产物,力图刻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来”④。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沉默苦闷的时期,他极其艰辛的终结历史,寻求新的出路,锻造自己的思想。
他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前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后来又说过,《狂人日记》的创作,“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形象的契机,还得之于作者对“章疯子”(章太炎)以及近代其他先进知识分子那种违世抗俗,追求真理精神的器识。
作者实际上是要通过狂人来宣泄贮积于胸中的思想见解,揭示几千年封建主义的罪恶历史,向整个封建制度下血淋淋的现实提出控诉。
这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呼喊,不是一般的揭露,而是深邃的历史见解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这当然比果戈理对小人物的讽刺与同情要“忧愤深广”得多。
正因为主题命意的不同,作者的思想高度不同,所以鲁迅在借鉴果戈理某些格式时,又并不停留于运用果戈理单纯写实的手法。
鲁迅在作品中大胆的运用了比写实更富于概括,也更能抓住事物精神本质的象征手法,并且将象征与写实结合起来,既生动真实地描写狂人的那种反常、变幻、怪诞的心理言行,同时又在这些心理言行中寄寓着更深广的思想含义。
小说所写往往一语双关,引发人作理性的思考联想。
狂语不狂,却可以更放言无惮地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本质,使有巨大历史概括力的潜在主题在短小的篇幅中得以充分表达。
由于这种寓意于象征的写法,有的论者把鲁迅的《狂人日记》称之为“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细加考察,这种手法又是借鉴了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的。
二、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序言》对鲁迅《狂人日记》创作的启示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阅读过尼采的著作。
这位德国哲学家提倡个性发展,反对偶像崇拜精神,曾经给鲁迅极大的鼓舞。
一九一八年,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的同时,就曾经用文言文节译过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
一九二O年,鲁迅再一次把这篇《序言》用白话文全部翻译了出来。
鲁迅看重尼采,于此可见一斑。
本文全面引用过鲁迅的话,他自己也承认《狂人日记》是受过尼采那篇《序言》影响的。
甚至他们写作时的心境都有点相象。
有趣的是,鲁迅写《狂人日记》那年三十七岁,和尼采差不多,思想处在彷徨苦闷时期,一个人寂寞地住在北京绍兴会馆一间多年未住过人的空屋里,读古书,钞古碑。
试想,在这种心境下译介尼采,能不引起共鸣?尼采怀着绝望的心情,借察拉图斯忑拉这个被人视作疯子的传奇式的人物作他的传声筒,宣传超人哲学。
鲁迅则抱着唤醒民众,摧毁旧社会铁屋的希望,通过一个迫害狂者,来发表他的反封建的思想,想旧制度宣战。
尽管两者的思想出发点不同,但无疑鲁迅的狂人形象的塑造是参照过察拉图斯忑拉的。
这两个“狂人”的经历也极为相似:察拉图斯忑拉在他三十岁时,看破了世事而遁入山林去顿悟,在山林中沉思了十年后,精神面貌变了,带着超人的意志和哲学重新回到城市中来,人们把他视作狂人,但他却在企图启示世人。
鲁迅的狂人也是三十多岁时看透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他被社会迫害而致疯,但那种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极端反感意识,即使在发狂之后也深烙在病态心理言行中,并不时喷发出来。
这种狂人的“狂”,实际上也寄托了鲁迅所要表达的战士的“醒”;正象察拉图斯忑拉的“狂”,实际上也寄托了尼采所要表现的所谓超人的“悟”一样。
两者都用了一种寓意象征的手段,因此在一些构思和描写上也有相仿之处。
如察拉图斯忑拉下山到一个集市上去,向群众演讲超人说,可是市人嘲笑他是疯子,不理睬他,大人小孩全都跑过去看江湖术士走索的把戏。
这实际上象征世人不愿了解和接近真理,而宁可满足于自欺欺人的现世欢娱,表现了尼采超人式的愤慨。
其中走索的把戏的描写,是带有象征意义的。
暗示着尼采的超人哲学:“人是一条索子,结在禽兽和超人的中间——一条索子横在潭上。
”察拉图斯忑拉还碰到许多别的人物和动物,都各有其象征含义。
如嘲骂察拉图斯忑拉的掘墓人象征所谓拙劣的历史学家只知收拾旧物,没有展望未来的眼光;牧羊人象征所谓崇拜偶像的正人君子;察拉图斯忑拉所喜爱的鹰和蛇,分别象征聪明和高傲,都是所谓的超人品质。
这些象征含意,鲁迅在他的译后记中曾经特别加以说明,可见鲁迅对尼采《序言》的这种象征手法是十分注意的。
事实上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许多事物的描写都借鉴了此法,是寓意于象征的。
如狂人几十年未见过的“很好的月光”象征了新思潮,瞪着狂人的“赵家的狗”象征封建势力的帮凶,被狂人踹了一脚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封建礼教和文化,“时常吃死肉”的动物“海乙那”象征整个封建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