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句子赏析练习题讲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语句赏析题教案教案标题:语句赏析题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给定语句的含义和结构。
2. 学生能够运用语句赏析的技巧,解答相关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语句赏析的技巧,创作和改写语句。
教学内容:1. 语句赏析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语句赏析的技巧和方法。
3. 给定语句的分析和赏析。
4. 创作和改写语句的练习。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入教师提供的有趣或引人入胜的语句,让学生猜测其含义和结构。
2. 引导学生讨论语句赏析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主体活动:步骤1:语句赏析的定义和重要性1. 教师简要介绍语句赏析的概念和作用,强调其在理解和运用语言中的重要性。
2. 教师提供一些例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语句的含义和结构。
步骤2:语句赏析的技巧和方法1. 教师介绍常用的语句赏析技巧和方法,如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隐含意义、注意修辞手法等。
2. 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和方法。
步骤3:给定语句的分析和赏析1. 教师提供一些给定的语句,让学生分析其含义和结构。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讨论和解答与给定语句相关的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分析和赏析结果,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步骤4:创作和改写语句的练习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或情境,创作新的语句。
2. 学生互相交换语句,进行改写和赏析。
3. 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和改写成果,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总结活动: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语句赏析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和疑惑。
3. 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句赏析的技巧。
拓展活动:1. 学生个别或小组自主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语句,进行赏析和分析,并分享给同学。
2. 学生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网站,进一步探索语句赏析的技巧和方法。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教师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和作业。
《现代文阅读之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练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区分选择赏析句子的角度。
2.学生能判断句子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语句,回答出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四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能尝试将常用修辞方法应用到写作当中。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判断句子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语句,回答出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四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尝试将常用修辞方法应用到写作当中。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习题和《雪后“吃春”》题篇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美文欣赏导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段美文出自散文大家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含蓄美和意境美让我们暗自折服,那这段美文有是怎么做到的?巧用修辞,今天让我们共同上一节《现代文阅读之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练习课,一起去见证修辞的神奇力量。
(二)出示学习目标1.能正确区分选择赏析句子的角度。
2.能判断句子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语句,回答出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四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能尝试将常用修辞方法应用到写作当中。
(三)介绍赏析句子题型的答题角度和分值情况1.修辞的角度2.描写方法的角度3.词语运用的角度通常:答出修辞或描写1分,表达效果2分,语言表达1分(四)简介常见修辞的基本常识1.什么是修辞?修辞,即修饰文辞。
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2.初中阶段常用的修辞有哪些?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反问、对比、引用等。
3.比喻:(1)比喻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把一个事物比作同它有相似点的另一个事物或道理。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句子赏析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悉句子赏析的不同角度。
2、让学生掌握句子赏析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难点:1:学生掌握从多种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2:学生能灵活运用从不同角度赏析句子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句子赏析是语文考试阅读题常考的题型之一,很多同学不能正确分析句子赏析的角度,不能有条理的分点写出答案。
今天我们这堂课就主要从句子赏析的角度和答题步骤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句子赏析的角度1、修辞手法。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生动形象,赋予事物以人的某些特征。
排比:层层深入,增强语势。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
反复:强调。
反问:加强语气。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
对偶:工整的句式,增强文章节奏感。
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分为:记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其中最爱考的是描写。
描写又分为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反衬人物心情。
4、在叙事性作品中环境描写的最终目的是写人,且为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面故事情节发展、抒情作铺垫。
人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3、表现手法句子经常用到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衬托,象征,想象,联想,寓情于景,反衬,烘托,虚实结合,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声(动)衬静,对比等。
三、句子赏析的答题技巧角度+特征(内容)+情感具体表述为:①、用了……修辞或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句子赏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句子赏析题的常见题型。
2、掌握词句赏析题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从用词、修辞、描写角度赏析词句的技巧和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出示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二)常见的题型1、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赏析加点词语或划线句子(说说划线句子的妙处)。
3、请从修辞(描写、用词等)的角度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解题思路:A.找角度(从修辞、描写、词语、句式的角度)B.析内容(结合语境)C.品效果(联系全文的情感及主旨)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答题格式:运用了……修辞方法,(把……比作……或将……赋予人格化), 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内容),表现了(或表达了)……(情感)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朱自清《春》)明确: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果树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果树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用“火”“霞”“雪”来比喻果树开的花, 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写出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描写角度(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细节、正面、侧面等描写。
答题格式:这句运用……描写,写出了人物(景物)的……特点(形象、心理、情态等),表现了(或表达了)……(情感)。
答题模板:角度+具体分析内容(结合语境)+感情(心理)例句(阿城《溜索》):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脚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明确: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首领早已见惯这样的场面,表现了首领从容不迫,沉着冷静。
现代文赏析题例题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教案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教案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林峰教案背景:现代文阅读中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赏析题是一种常考题型,也是一种热点题型,但在具体考试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问题却无从下手,或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作答。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该类型题,区分该种题型的各种变式和注意事项,是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是针对以上要点而设计的。
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中的赏析题教材分析:本知识点是高三二轮复习的一个点,在借用二轮复习的时候,发现资料的内容较为简单,不能完全囊括现代文阅读赏析题的各个方面,于是我们自己编了相应的导学案,供学生预习所用,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所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并掌握赏析题题型的题干特点。
2 、学会解答“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这样问题的方法。
二、生成梳理1、考点说明:《xx江苏考试说明》:鉴赏评价 D(1)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预习反馈:(1)展示学生典型问题答案。
(2)学生分析、点评,教师点拨、引导。
(3)反思:描写类赏析,明确描写对象有哪些,运用何手法,突出其何种特征,表达作者何情感(主旨)。
3、知识梳理: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学生探疑1、呈现相关问题:文中画线描写稻草人和鸟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4分)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报。
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谁能脱口叫出你的芳名》张丽钧①“操场那边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开红色的花,我们管它叫‘高考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高考了;西门旁边长着一片绿色的低矮植物,开白色的花,我们管它叫‘开学花’,因为它一开花,就要开学了……”这是高二一个才女写的作文。
头一回看到有人为花取这样的“绰号”,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笑过之后,又忍不住想跟作者说:“你为什么竟舍不得走到那些植物跟前,去看看标牌上标注的它们的芳名呢?”这样想着,红笔就分别在“红色的花”、“白色的花”处画了圈,扯至页眉,郑重书曰:合欢花!玉簪花!②我友之子果果,三岁时,即能准确无误地指认出大街上跑的30多种车,还能够分辨出20多种不同牌子的空调。
但是,没有人教果果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
③去一家苗圃选花。
被告知那些花木分别叫“金娃娃”“富贵竹”“招财草”“元宝树”“摇钱树”“发财树”……我呆了。
它们原本都不叫这名字的,是时代赋予了它们这金光闪烁的名字。
我想知道花木的感受。
它们接受这名字吗?不接受的话会选择怎样的抗议方式?④只要听到一声鸟啼,我就会问自己:“这是什么鸟呢?”我曾经跟一个爱鸟成痴的朋友说:“你开一个网站吧,就叫‘鸟啼网’,网友随便点开一种鸟,就能听到它的啼鸣。
”——我多么渴望有这样一个网站呀!我的家乡有一种鸟,叫声响亮而悲切,外祖母管它叫“臭咕咕”,母亲管它叫“野鸽子”,妹妹说老师讲那是“斑鸠”,有个朋友肯定地说那是“大杜鹃”……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⑤“花非识面常含笑,鸟不知名时自呼”。
莫非,那苏轼也曾有过我这般的困惑纠结?看到不认得的花,问它:你是谁?咱们未曾谋过面哦,却为何对我这般笑脸相迎?听到不知名的鸟鸣叫,就猜:它一路呼唤着的,即是自我芳名了吧?——布谷不就痴情自呼吗?鹡鸰不就痴情自呼吗?⑥在迁西县城见过一只神奇的鹩哥,小东西居然会惟妙惟肖地模仿警笛声!被囚笼中的它,旁若无人“呜儿——呜儿——”地鸣着警笛,围观者愈众,它鸣得愈亢奋。
我以为我是懂它的——它只是在跟自己逗闷子,而不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在抖威风。
⑦永远忘不了在梵净山看到的一块警示牌,上面赫然书曰:“我们并不是这里的主人……”是啊,与人类的到来时间比较起来,草木来得更早一些,鸟兽来得更早一些。
我们没有理由以“主人”自居。
当我们以“过客”的身份来到这里,理应向“主人”致意,学会轻声对它们说:“谢谢你在这里耐心等我。
”⑧孔夫子说得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
万物间有千千结。
当我们怀着一颗傲慢到跋扈、轻鄙到无视的心走过鸟兽草木时,我们已经对它们构成了“软伤害”;而这种“软伤害”带来的痛,迟早要蔓延到我们身上。
⑨人说:叫出一个人的名字,是对那人别样的赞美。
那么,对于鸟兽草木呢?谁能脱口叫出它们的芳名?谁还怀有脱口叫出它们芳名的热望……。
2.联系上下文,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真恨不得飞上树梢,脸对脸亲口问问那咕咕啼鸣的鸟:“亲,你究竟叫什么名字?”3.揣摩第⑧段划线句子的意蕴。
(3分)在我看来,鸟兽草木之名,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别名。
《河西走廊的月亮》黄文山〔1〕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⑵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粲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
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粗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⑶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黑暗。
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黑暗之中。
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
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⑷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
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
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⑸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⑹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
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帙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
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
⑺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
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
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
酒泉也因此得名。
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⑻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
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
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
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
千里河西走廊,正是他这首皇皇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
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⑼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
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
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
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
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⑽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羸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⑾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⑿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⒀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
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
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⒁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⒂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粝,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⒃于是我们继续西行。
(摘自《散文》)18、文中反复出现“空旷”一词,而又说“绝非只有空旷”,这样说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4分)19 赏析句子。
⑴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灿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⑵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赏析加点词)10.说说你对“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汉字书法之美》自序蒋勋汉字书法的练习,大概在许多华人心中都保有很深刻的印象。
以我自己为例,童年时期跟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的时光,除了游玩嬉戏,竟然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围坐在同一张桌子写毛笔字。
写毛笔字从几岁开始?回想起来不十分清楚了。
好像从懂事之初,三、四岁开始,就正襟危坐,开始练字了。
“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①的练习簿上。
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
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
我记忆很深,父亲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
毛笔笔锋,事实上是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控制下移动。
我看着毛笔的黑墨,一点一滴,一笔一划,慢慢渗透填满红色双钩围成的轮廓。
父亲的手非常有力气,非常稳定。
我偷偷感觉着父亲手掌心的温度,感觉着父亲在我脑后均匀平稳的呼吸。
好像我最初书法课最深的记忆,并不只是写字,而是与父亲如此亲近的身体接触。
一直有一个红线框成的界线存在,垂直与水平红线平均分割的九宫格,红色细线围成的字的轮廓。
红色像一种“界限”,我手中毛笔的黑墨不能随性逾越红线轮廓的范围,九宫格使我学习“界限”、“纪律”、“规矩”。
童年的书写,是最早对“规矩”的学习。
“规”是曲线,“矩”是直线;“规”是圆,“矩”是方。
大概只有汉字的书写学习里,包含了一生做人处事漫长的“规矩”的学习吧!学习直线的耿直,也学习曲线的婉转;学习“方”的端正,也学习“圆”的包容。
东方亚洲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在汉字的书写中。
最早的汉字书写学习,通常都包含着自己的名字。
很慎重地,拿着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写自己的名字。
彷佛在写自己一生的命运,凝神屏息,不敢有一点大意。
一笔写坏了,歪了、抖了,就要懊恼不已。
不知道为什么“蒋”这个字上面有“艹”?父亲说“蒋”是茭白,是植物,是草本,所以上面有“艹”。
“勲”的笔划繁杂(简体字为“勋”),我很羡慕别人姓名字划少、字划简单。
当时有个广播名人叫“丁一”,我羡慕了很久。
羡慕别人名字的笔划少,自己写“勳”的时候就特别不耐烦,上面写成了“動②”,下面四点就忘了写。
老师发卷子,常常笑着指我“蒋动”。
老师说:那四点是“火”,没有那四点,怎么“动”起来。
我记得了,那四点是“火”,以后没有再忘了写,但是“勋”写得特别大。
在格子里写的时候,常常觉得写不下去,笔划要满出来了,那四点就点到格子外去了。
长大以后写晋人的“爨宝子③”,原来西南地方还有姓“爨”的,真是庆幸自己只是忘了四点“火”。
如果姓“爨”,肯定连“火”带“大”带“林”一起忘了写。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划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烦杂;“子”笔划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
两个笔划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长大以后写书法,最不敢写的字是“上”、“大”、“人”。
因为笔划简单,不能有一点苟且,要从头慎重端正到底。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
弘一④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份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大部分的人可能都忘了儿童时书写名字的慎重端正,一丝不苟。
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签写自己的名字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熟练,线条熟极而流滑。
别人看到赞美说:你的签名好漂亮。
但是自己忽然醒悟,原来距离儿童最初书写的谨慎、谦虚、端正,已经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