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儿童睡眠问题的睡眠障碍诊断课题申报书一、课题背景及意义儿童睡眠问题是指儿童在入睡、睡中或唤醒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或异常。
睡眠障碍是影响儿童睡眠发展和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现代生活节奏快,家庭环境和生活方式改变,儿童的睡眠问题日益突出。
国内外学术界和专业机构开始关注儿童睡眠问题,但相关研究仍然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和研究儿童睡眠问题的睡眠障碍诊断,探讨影响儿童睡眠的内外部因素及其发展机制,为制定干预和治疗儿童睡眠问题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全面了解和诊断儿童睡眠问题的睡眠障碍,可以帮助家庭和学校更好地进行儿童睡眠管理,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成绩。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和总结目前儿童睡眠问题的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揭示儿童睡眠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
2. 探索儿童睡眠问题的睡眠障碍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观察、评估问卷和检测仪器等,比较其效能和适用性。
3. 研究儿童睡眠问题的内外部因素及其发展机制。
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儿童个体特点等因素对睡眠问题的影响。
4. 提出针对儿童睡眠问题的干预和治疗策略,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家庭支持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睡眠问题的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问卷,了解儿童睡眠问题的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地域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2. 睡眠障碍的诊断方法比较:收集和分析各种睡眠障碍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观察、评估问卷和检测仪器等,比较其效能和适用性,为儿童睡眠问题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3. 儿童睡眠问题的内外部因素及其发展机制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探讨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儿童个体特点等因素对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研究其发展机制。
4. 儿童睡眠问题的干预和治疗策略探讨:整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提出针对不同类型儿童睡眠问题的干预和治疗策略,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家庭支持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儿童睡眠障碍是指儿童无法正常入睡、睡眠质量不佳或者睡眠过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问题。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普遍,并且对儿童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期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1. 生理原因生理变化是儿童睡眠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生物钟逐渐建立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经历困扰睡眠的调整期。
此外,生理问题,如呼吸道问题或消化问题,也会导致儿童出现睡眠障碍。
2. 心理原因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儿童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儿童可能面临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环境变化以及情绪波动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他们夜间失眠、噩梦、恐惧等。
此外,儿童也可能因为焦虑或抑郁感而难以入睡。
3. 环境原因儿童周围的环境因素同样会影响他们的睡眠。
例如,噪音、光线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干扰儿童的入睡。
此外,家庭的作息时间和生活规律的不确定性,也会给儿童的睡眠带来不良影响。
二、儿童睡眠障碍的解决方法1. 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儿童应该被教育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固定的睡前准备活动,如洗漱、阅读书籍,可以帮助他们进入睡眠状态。
此外,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2.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家长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安静、舒适、黑暗的环境,以利于他们入睡。
儿童卧室的温度宜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尽量避免刺激性的噪音和光线。
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眼罩、耳塞等辅助工具。
3. 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家长要理解并关注儿童的情绪状态,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沟通和倾听是建立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环节,通过与孩子们的良好沟通,帮助他们减轻压力、改善心情,有助于缓解睡眠障碍。
4. 注意饮食和运动饮食和运动对儿童的睡眠质量及入睡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
避免给儿童喂食过多或过于油腻的食物,尤其是临近睡觉时间。
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儿童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及治疗睡眠是身体保存能量、恢复精力的过程,对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发育至关重要,与儿童的发展、学习和健康息息相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达50%的儿童有睡眠问题1,其中4%曾被确诊为明确的睡眠障碍2。
即使如此,儿童睡眠问题也通常被父母或初级诊疗机构所忽视,因为对孩子来说,理想的睡眠时间具有争议,可能是临睡过程、睡眠时间比睡眠本身对健康和行为结果的影响更大3。
睡眠不足导致最重要的后果是白天的困倦,儿童的困倦通常表现为易怒、行为问题、学业不佳等4。
准确地识别睡眠障碍富有挑战性,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儿童的睡眠行为、方式随着生理、病理、心理的变化而改变,给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紊乱的表现5。
与成年人一样,儿童通过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REM睡眠度过夜晚,不同的是儿童的REM睡眠比成人多,所以经常被称为“不安分的”睡眠者6。
儿童一旦进入睡眠状态,在进入REM睡眠之前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然后进入REM睡眠状态,随之进入非REM睡眠状态。
这种模式在夜间循环重复,每个周期在婴儿中持续40min,所以新生儿往往表现支离破碎的睡眠模式,而成年人则会增加2~90min7。
儿童睡眠障碍不但影响了儿童的日常作息,可能也增加了儿童神经、心血管和代谢并发症等疾病的发病率,所以检测儿童的睡眠问题非常重要8。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分类、诊断及治疗相关研究进展实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儿童睡眠障碍的识别及干预做出建议。
1病因分类对于儿童睡眠障碍的病因分类尚有争论,有学者认为应该分类为呼吸系统和非呼吸系统疾病所致,但根据年龄不同,疾病的易感因素也在持续变化9。
也有学者认为,绝大多数儿童睡眠问题都是由行为引起的,应该归类为疾病或行为起源导致10。
考虑到药物对于儿童睡眠问题并不是一个适当的解决办法,所以为有利于临床操作,本文按后一种分类方式实行综述。
儿童睡眠障碍(儿保科)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睡眠障碍就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
睡眠就是由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与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阶段构成。
NREM 睡眠根据脑电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
睡眠的深度就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
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
儿童在NREM睡眠第三、第四期,即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的睡眠阶段时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状态:一、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二、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情醒;三、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
觉醒性异态睡眠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与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
(一)病因1、遗传因素遗传与发育因素就是决定觉醒性异态睡眠的最重要的体质因素。
梦游、觉醒紊乱、夜惊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其遗传方式、基因基础至今尚未明了。
2、睡眠因素睡眠剥夺与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均影响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慢波睡眠的深度、持续时间与统一性。
在睡眠剥夺的恢复过程中,慢波睡眠发生反跳性加深、延长,使儿童睡眠阶段的交替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出现。
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使儿童在从慢波睡眠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时,睡眠周期的时间标记与生理需要持续慢波睡眠之间出现不同步,从而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
3、心理因素许多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都会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较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心理因素可能就是年长儿与成人夜惊的主要原因,如孩子与父母分离、父母离异等。
4、诱发因素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酒精、抗组胺药等能使慢波睡眠加深与延长,从而加重或引发觉醒性异态睡眠;睡眠中的外在刺激,尤其就是在慢波睡眠向其它浅睡眠状态过渡时的外在刺激,会使存在体质因素的儿童发生觉醒紊乱、梦游;发热、睡眠的周期性肢体活动等直接干扰了慢波睡眠,同时这些疾病本身发作过程中也产生较多的部分觉醒状态,因此容易诱发觉醒性异态睡眠。
儿童常见睡眠障碍脑电图特征及睡眠结构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常见睡眠行为障碍的脑电图特征,并对其睡眠结构进行分析。
方法:选择在我中心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睡眠障碍患儿72例,分析其脑电图特征及全夜睡眠结构的特点。
结果:72例患儿中,睡眠增多症10例,均伴有睡眠结构的异常。
夜惊19例,6例监测中伴有夜惊发作,发作时脑电图为从s3或s4期睡眠向浅睡眠转换或出现完全觉醒图形,均伴有睡眠结构的异常;余13例监测中未出现夜惊发作,睡眠结构正常。
睡行症9例,5例监测中伴有发作,发作时脑电图为从s4慢波睡眠转换为弥漫节律性θ、活动,睡眠结构异常。
睡眠肌阵挛15例,发作时脑电图无异常,睡眠结构均正常。
失眠12例,均伴有睡眠结构的异常。
梦魇7例,3例监测中发作,psg显示从rem睡眠出现弥漫性θ节律觉醒反应图形,睡眠结构异常;无伴发作的4例睡眠结构正常。
结论: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发作时具有不同的脑电图特征,对患儿睡眠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睡眠障碍;eeg特征;睡眠结构正常睡眠对机体的生长发育、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1]。
不同的睡眠阶段对人体起着不同的作用,nrem睡眠期是儿童生长激素分泌的重要时期,是促进生长、消除疲劳及恢复体力的主要方式。
rem睡眠在神经系统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促进和巩固记忆活动。
儿童期正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睡眠障碍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对儿童的神经精神发育也会造成影响。
儿童期常见的睡眠障碍有睡眠肌阵挛、夜惊、睡行症、梦魇、发作性睡病、入睡困难及睡眠不安等。
不同的睡眠障碍发生在不同的睡眠时相,可能对睡眠结构造成不同的影响,睡眠结构的变化也将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育。
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初步探讨了儿童常见的睡眠障碍发作期脑电图的特点及睡眠结构的变化,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期间在我室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的患儿72例,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8个月至16岁。
dal : 10.3969/j. Osn. 2095-4301.2019.03.010•综 述 Review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睡眠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姜艳蕊,刘飒,王广海,章依文,江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中国上海200127)[摘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on-deficit/hyperactmity disorder, ADHD)是常见的儿童慢性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不仅存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的核心症状,在夜间睡眠行为上也存在问题。
综述儿童ADHD 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并总结相关评估和干预方法。
ADHD 儿童常共患睡眠障碍,而原发睡眠障碍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等 ADHD 症状。
ADHD 儿童初筛和诊疗过程中应进行睡眠评估,以早期发现并干预ADHD 相关睡眠障碍。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儿童Advances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JIANG Yanrut , LIU Sa , WANG Guanghai , ZHANG Yiwee , JIANG Fa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02868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17411965300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17XD1402800);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青年医师培养资助计划(20164Y0095)*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江 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maii : fanjiang@收稿日期 2019-04-08DepaSment t) Deeppment and Behavioral Pediatcs , Shanghai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 Shanghai Jiao TongUniversitt School .) Mepicine , Shanghai C00127, China[Abstract ] Atten/on-deficiUhyperactmity disorder ( ADHD ) is a common chronic neurodevelopmentai mentaldisoedeein chiedeen.ADHDchiedeen notoneyhaeethecoeesymptomsoea t ention-deeicit , hypeeactieityand impuesieity , butaesohaeepeobeemsin noctuenaeseeep behaeioe.Theaeticeeeeeiewstheeeeationship between ADHD and seeep disoedeesinchildren , and summarizes relevont assessments and interventions. ADHD is comorbid with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 andeeep dioedee maybeapotentiaecau atieeeactoeoeADHD.Dueingthe ceeeningand diagno i oeADHD eoechiedeen , eeep a e ment houed beca e i ed outin oedeetodetectand inteeeenein ADHD-eeeated eeep dioedee atan eaeey tage.[Key words ] atten/on-deficiUhyperactmity disorder ; sleep dOorders ; children注意缺陷多动障碍(ytention-deficil/ hyperactivity disordva , ADHD )是常见的儿童慢性神经发育障碍疾病, 主要表现为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的注意障碍、多动和冲动行为[1]'据报道ADHD 全球患 病率为 1.2%-7.3% , 男 性数为女 性数的3~9倍[2]。
儿童睡眠障碍(儿保科)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睡眠障碍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
睡眠是由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两个阶段构成。
NREM 睡眠根据脑电波形划分为四个阶段。
睡眠的深度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逐步加深,到第四阶段达到最深的程度。
第一阶段为浅睡眠,第二阶段为中度睡眠,第三、第四阶段为深度睡眠,又称慢波睡眠。
儿童在NREM睡眠第三、第四期,即慢波睡眠末期交替至其它浅的睡眠阶段时会产生三种可能的状态:一、自然地转入其它睡眠阶段而开始下一个睡眠周期;二、持续觉醒直至完全情醒;三、不能从深睡眠中完全出来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也不能完全清醒,即表现为部分觉醒状态,为觉醒性异态睡眠。
觉醒性异态睡眠在儿童中十分普遍,包括梦游、觉醒紊乱和夜惊,这类临床表现可单独存在或几种并存,亦可伴随其它睡眠障碍。
(一)病因1、遗传因素遗传和发育因素是决定觉醒性异态睡眠的最重要的体质因素。
梦游、觉醒紊乱、夜惊都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但其遗传方式、基因基础至今尚未明了。
2、睡眠因素睡眠剥夺和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均影响与觉醒性异态睡眠相关的慢波睡眠的深度、持续时间和统一性。
在睡眠剥夺的恢复过程中,慢波睡眠发生反跳性加深、延长,使儿童睡眠阶段的交替更加困难,从而导致觉醒性异态睡眠的出现。
睡眠-觉醒节律不规则,使儿童在从慢波睡眠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时,睡眠周期的时间标记与生理需要持续慢波睡眠之间出现不同步,从而发生觉醒性异态睡眠。
3、心理因素许多精神疾患,如焦虑、抑郁等都会使睡眠结构发生变化,出现较多的觉醒性异态睡眠;心理因素可能是年长儿和成人夜惊的主要原因,如孩子与父母分离、父母离异等。
4、诱发因素一些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酒精、抗组胺药等能使慢波睡眠加深和延长,从而加重或引发觉醒性异态睡眠;睡眠中的外在刺激,尤其是在慢波睡眠向其它浅睡眠状态过渡时的外在刺激,会使存在体质因素的儿童发生觉醒紊乱、梦游;发热、睡眠的周期性肢体活动等直接干扰了慢波睡眠,同时这些疾病本身发作过程中也产生较多的部分觉醒状态,因此容易诱发觉醒性异态睡眠。
儿童osa标准儿童OSA标准是指针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诊断和治疗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指导原则。
OSA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儿童的呼吸系统和睡眠质量。
儿童OSA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儿童OSA,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儿童OSA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并考虑到儿童与成人的生理和生长发育上的差异。
以下是儿童OSA标准的主要内容:1. 确定儿童OSA的诊断标准:儿童OSA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儿童的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症状包括打鼾、呼吸暂停、夜间多次醒来、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
医生会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睡眠监测结果来进行诊断。
2. 评估儿童OSA的严重程度:根据儿童OSA的严重程度,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评估的指标包括呼吸暂停指数、氧饱和度下降程度、睡眠质量等。
3. 确定儿童OSA的治疗目标:治疗儿童OSA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儿童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同时,还需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的发展。
4. 提供多种治疗选择:儿童OSA的治疗可以通过非手术和手术的方式进行。
非手术治疗包括改善睡眠环境、改变睡眠姿势、使用正压通气治疗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腺样体扩张术等。
5. 随访和复查:治疗儿童OSA后,医生需要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儿童的病情变化。
如果需要,医生可以调整治疗方案或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儿童OSA标准的制定对于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诊断和恰当治疗,可以帮助儿童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儿童OSA对身体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此外,儿童OSA标准的制定也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确保儿童OSA的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然而,儿童OSA标准的制定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儿童OSA的症状和体征可能会因年龄和生长发育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增加了儿童OSA的诊断的复杂性。
其次,儿童OSA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来完善治疗策略。
儿童睡眠障碍【病因】儿童睡眠不足大多是由于相关症状如躯体疾病、饥饿、口渴或过饱、养育方式不当、睡眠习惯不良、精神因素和环境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而使得夜间睡眠多次中断,儿童被迫多次醒来而缩短了睡眠总时间,少数儿童是因进睡困难或环境因素干扰而无法保证足够睡眠时间。
另外,有人认为经常俯卧位姿势睡觉和枕头过高也是儿童睡眠障碍的引发因素,各年龄段儿童中发病率也在5.0%~12.8%之间。
其次也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及恒牙萌出和乳牙脱落有关。
值得注重的是鼾症在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均不低,2岁为4.6%,3岁为6.4%,4~10岁平均为7.8%。
目前对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其中: 1.身体因素:(1).儿童患扁桃体炎的次数:小儿多次患扁桃体炎,会造成扁桃体的慢性增生和肥大,部分堵塞呼吸道,睡眠时口咽部肌肉松弛,又进一步加重了呼吸道阻塞,二者共同作用使呼吸时气流不畅; (2).夜间喘息发作的次数,小儿夜间多次喘息发作,常提示有喘息性疾病的存在; (3)研究结果提示一种与大脑皮层发育延迟有关的发育性疾病,由于大脑发育延迟而扰乱了正常的睡眠节律,因而出现夜枰梦多睡惊等症状.虽然对大脑发育延迟无根本解决方法,但对引起它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心理因抚育不当等,则值得注重. 2.外界因素影响儿童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1).父母有睡眠障碍史(如打鼾、梦呓、夜间磨牙)。
(2).根据调查,处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如父母经常争吵、闹矛盾或离异家庭中,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偏高;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如父母教育子女简单粗暴,严厉约束;父母之间教育方式不一致其中一方过分袒护等都会使孩子精神焦虑、内心矛盾、无所适从,最终心理失衡,成为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症状】 1.按照年龄不同临床症状不同: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在不同年龄发生的睡眠障碍不尽相同。
表现出睡眠障碍与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有着密切联系。
(1).在婴儿期,睡眠障碍主要是很难建立稳定的睡眠规律,表现为进睡和持续睡眠困难,形成行为失眠症。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ia Journal of Sleep MePiciae 2020年1月第7卷第1期OctoUev.2320,V o:.7,No.116655伴有睡眠障碍的孤独症儿童治疗研究万海峡(山东省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泰安,27100)摘要目的:探讨对存在睡眠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实施有效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年3月至年3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伴有睡眠障碍的孤独症儿童94例作为研究对象,用掷色子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
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观察组采取益生菌治疗,计算2组儿童的临床指标以及PSQ)评分。
结果:比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指标均较优,PSQ)评分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75)。
结论:对伴有睡眠障碍的孤独症儿童予以益生菌药物治疗,儿童的睡眠障碍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提升儿童的睡眠质量。
关键词睡眠障碍;孤独症;儿童Treatmeni of Auhstiy ChilUren with Sleey DisorderoWAN Haixin(Tai'an City Materoni and ChCO HealO Hospital Ohandong PoOnce,Tni‘an37K).,,01))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dects of edective treatmexs for cCildrex with sleep disorders.Methodt:From March ZU to March ZU,94cCildrex with autism with sleep disorders were incluPed,8nd47cases were/rouped accordin/to the celor-mrowina methoU.Repulae treatmexf was maep or the reference/roup,proUiotiv therapy was takep or the6X(60/6x00/roup,and01X01indicators and PSQ)scores were calculated for3/roups of chimren.Respltt: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roup,the clinical indicators of the experimental/roup were scperioe,the PSQ)score was lowee,and the di/erence between/roups was significant(P< 0.45).Conclusion:ProUiotiv drup treatmenf for autistic children with sleep disorders was treated,and the symptoms of sleep disoe-ders in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W improved,improvin/the quality of sleep in children.Keywordt Sleep disorders;Autism;Children中图分类号:R729;R335.63文献标识码:A dot:1.3969/2imn2095-7137.7722.12.275儿童孤独症属于严重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常发生在3岁以下的儿童中。
多动症儿童的睡眠障碍和睡眠管理睡眠对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
然而,一些儿童,特别是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面临睡眠障碍的问题,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困扰。
因此,睡眠管理对于这些多动症儿童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多动症儿童的睡眠障碍和睡眠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多动症儿童的睡眠障碍多动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性行为。
然而,多动症儿童还常常面临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夜间翻身较多等。
这些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了他们的白天注意力、情绪和学习能力。
二、多动症儿童的睡眠管理方法为了解决多动症儿童的睡眠障碍问题,合理的睡眠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针对多动症儿童的睡眠管理方法:1. 规律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个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包括每天的起床时间和就寝时间。
这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
2. 营造有利于入睡的环境:保持卧室安静、温度适宜、光线暗淡,使孩子容易入睡。
此外,可以提供柔和的音乐或使用白噪音机等辅助入睡的手段。
3. 减少刺激物的摄入:避免在睡前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如巧克力、可乐等。
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入睡质量。
4. 提供适当的运动:多动症儿童通常有过剩的体力和精力,提供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他们消耗能量,有助于进入更好的睡眠状态。
5. 建立睡前放松活动:安排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洗澡、听轻音乐、阅读书籍等,有助于多动症儿童放松身心,准备入睡。
6. 避免使用电子设备: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如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中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响入睡。
7.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缓解多动症儿童的睡眠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学家,获取进一步的睡眠管理建议。
三、多动症儿童睡眠管理的重要性多动症儿童的睡眠管理至关重要,对于他们的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睡眠管理可以改善多动症儿童的睡眠质量,减轻症状,并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探讨
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探讨
儿童睡眠障碍的临床探讨作者:吴丽丽为了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儿童睡眠障碍的有关情况,从专业角度对睡眠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进一步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许多儿童睡眠障碍问题,都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烦躁、易怒、恐惧等情绪,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下面我就这一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
睡眠障碍就是睡眠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或时序的紊乱都称为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分为器质性和非器质性两类,在此仅讨论儿童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1 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 1.1生理因素①遗传因素:患儿家族中常有类似发作史的亲属,个体易感因素构成了失眠发生的内在基础。
另外与儿童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及功能的失调、抑制和兴奋的’调节不平衡有关。
②躯体因素:疼痛或不舒服,如绕虫、鼻子不通气、咳嗽、频繁夜尿等都会影响儿童的睡眠。
1.2心理因素惊吓、兴奋、刺激都能引起精神紧张、焦虑恐惧而产生睡眠障碍。
1.3环境因素①居住条件:闹市区人来车往、过于吵闹或室内空气不良、闷热、冷、光线强弱等。
②睡眠习惯:睡眠时间无规律、睡眠姿势不正确、俯卧、手臂压于胸、睡眠前喜欢进行过度的运动等都会影响睡眠。
2 临床表现 2.1入睡困难和睡眠不安此表现在儿童各年龄段都可产生,以婴幼儿期较多见。
临睡时不愿上床,上床后又不能入睡,即便睡着了也易惊醒。
睡眠不安的孩子表现为:睡眠中经常翻身、手脚或全身跳动、睡中哭喊、说梦话、磨牙等。
由于患儿夜间睡眠不足,早上赖床、易发脾气、食欲不振、烦躁不安。
2.2睡惊出现于夜间的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发作,伴有强烈的语言、运动形式及植物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
儿童睡惊多发生在刚入睡大约15-30分钟内,此时处于非眼快动睡眠阶段,也称慢波睡眠。
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醒、坐起、叫喊、哭闹、惊慌失措、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出汗,有的则紧闭双眼、表情焦虑,有时会起床在室内走动、抓住人或物喊叫,安静不下来,这些症状一般持续1-10分钟,通常在夜间睡后1小时发生。
发作过后仍能入睡,醒后对发作经过基本不能回忆,如有片段的回忆也很模糊。
夜惊可连续几夜发生,但极少在一夜中重复出现。
夜惊多见于2-5岁期间,青年期则消
失。
2.3梦魇多见于8-10岁儿童,发生在眼快动睡眠期,也称快波睡眠,即做梦阶段,是由于紧张、焦虑、恐怖、压得透不过气来或得不到帮助而发生的一种令人惊恐的梦。
儿童梦魇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有防御性的身体运动、呼喊、哭泣而醒。
醒后能回忆起一连串可怕的梦境,由于过度惊恐,醒后难以入睡。
一般持续2-3分钟,无需特殊治疗。
2.4睡行症(夜游症)睡行症或夜游症是睡眠和觉醒现象同时存在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
儿童期发生率较高,发生在非动眼睡眠阶段,因此夜行症并非做梦。
大部分发生在入睡后1-3小时内,表现为:睡眠中突然起床、走来走去、发作中个体表现茫然、目光凝滞,他人试图加以干涉相对无反应,并难以被唤醒,尽管在最初从发作醒来的几分钟之内,会有一段时间的茫然及定向力障碍,但并无精神活动及行为的损害,发作后又自动上床入睡,醒后对发作经过完全遗忘。
3 治疗 3.1心理治疗可采取心理支持与放松训练来消除引起儿童紧张的因素。
首先帮助孩子意识到这是焦虑、恐惧的原因,要正视它、面对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他的存在。
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情绪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恐惧情绪,并给予安慰和鼓励。
3.2良好的睡眠习惯,改善环境,睡眠健康教育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环境:按时睡眠,临睡前避免让孩子过于兴奋,不要看太紧张、惊险、恐怖的影视片,不要喝过多的水或吃得太饱,要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
减少白天睡觉时间,在睡眠期间声音、光线、温度等都应降到最低或适宜的状态。
经常给孩子洗澡、换衣服和被褥,对梦游孩子要注意控制环境。
3.3健康教育孩子犯错不要过于批评指责,不要以体罚的手段来惩罚孩子,不要盲目惩罚。
尊重孩子的人格,当出现睡眠问题后,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精神刺激,要培养良好的性格和行为。
防止孩子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而影响睡眠。
3.4药物治疗儿童睡眠障碍以心理治疗为主,但儿童睡眠障碍若是由于身体因素引起或反复长久出现睡眠不佳,则应到医院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
为了使儿童、青少年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宣泄和放松,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家长如发现孩子有异常的精神问题应及时就诊和治疗,这对孩子疾病的预后以及成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
文献 [1]吴文源,季建林主编。
《综合医院精神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2001年6月。
[2]易法建主编。
心理医生。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