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准入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一、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就业准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范围:就业准入制度覆盖的职业范围比较广泛,包括 10 大类职业,分别是:矿山开采、危险物品制造、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体育、铁路交通运输、民航运输、水路运输、学前教育和物业管理。
2.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度要求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考核,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就业。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备相关职业能力的重要凭证。
3.培训考核:就业准入制度的职业培训和考核是由政府指定的培训机构和考核机构进行的。
这些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培训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4.资质认证:对于通过职业培训和考核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资质认证,证明其具备相关职业能力。
二、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意义
就业准入制度对于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促进就业:就业准入制度要求从事一些特殊职业的人员必须接受职业培训和考核,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就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就业。
2.提高劳动者素质:就业准入制度要求劳动者必须接受相关的职
业培训和考核,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保障劳动者权益:就业准入制度能够确保劳动者具备相关的职业能力,从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给予相应的资质认证,也可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综上所述,就业准入制度是我国就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释就业准入制度1. 就业准入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就业准入制度是指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不同行业、职业、岗位的就业者制定的一系列准入条件和标准,以保障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就业准入制度在各国得到广泛应用。
在中国,就业准入制度是劳动力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保护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2. 就业准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产权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劳动力市场不稳定和不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逐渐建立了以就业准入为核心的调控机制,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 就业准入条件与标准根据行政法规和相关文件规定,就业准入条件和标准主要包括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健康状况等方面。
学历要求是就业准入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行业和职业对学历的要求不同。
专业技能是衡量个人是否适应岗位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些特定职位还需要通过相关资格考试。
工作经验是衡量个人工作能力和经验积累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个人适应新岗位的能力。
健康状况是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的重要考虑因素。
4. 就业准入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就业准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权益,促进了公平竞争。
通过设定合理的准入条件和标准,可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水平,并促使企事业单位提升招聘标准。
此外,就业准入制度还可以引导劳动力流向优先发展行业和地区,并有利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5. 就业准入制度面临的挑战尽管就业准入制度在保障公平竞争和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就业准入制度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
其次,就业准入制度需要与其他措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最后,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和监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其公正性和透明度。
简述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内容
就业准入制度是指对于一些特定的职业,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该职业的制度。
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培训制度:国家建立了职业培训制度,规定劳动者在就业前必须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职业培训制度包括了职业培训计划、职业培训标准、职业培训教材、职业培训教师等方面的制度。
2.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对于从事一些特定职业的劳动者,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该职业。
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了职业能力证书、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证书等多个等级。
3. 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是指劳动者在就业前和失业前需要先进行登记,获得相应的登记证明。
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对于促进就业和失业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就业准入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是指对于一些特定的职业,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该职业的制度。
就业准入制度包括了职业能力证书、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证书等多个等级。
劳动者只有获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从事该职业。
就业准入制度对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促进就业和失业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就业准入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资格证书颁发不规范、就业歧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国家准入制度对于检测上岗证的要求1.引言1.1 概述国家准入制度是指国家对某些特定行业或职业实施一定的准入条件和要求。
而检测上岗证作为一种准入条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职业领域。
它是对从业者进行能力和素质评估的一种工具,以确保从业者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从而保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家准入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和推进。
早期的准入制度主要是基于学历、证书等硬性条件进行限制,而现在的准入制度则更加注重从业者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素养。
检测上岗证作为准入条件之一,要求从业者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或评估来证明自己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检测上岗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的实施可以有效规范行业行为,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增强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通过检测上岗证,可以筛选出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和经验的从业者,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国家准入制度对于检测上岗证的要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职业领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国家准入制度需要及时调整和跟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同时,还应注重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未来,国家准入制度对于检测上岗证的要求将继续加强。
随着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和职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国家准入制度的指导下,检测上岗证的评估标准和内容将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国家准入制度对于检测上岗证的要求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保证行业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还可以提高从业者的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国家准入制度的规范和引导,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职业领域将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方式和内容的布局。
一个清晰有序的文章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主旨。
铁路行业就业准人制度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利用行业背景深厚、政府支持重视的双重优势,借外力壮实力、联企业强内涵,发挥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教育积累的经验,从完善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校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入手,创新机制搭建一个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提高质量、建设两支队伍——专、兼职师资队伍、学生队伍;特色鲜明、提升三项能力——专业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综合办学能力。
人力资源的优胜劣汰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伴随着铁路企业的深化改革和用人数量的不断增加,铁路局实施了各工种职工必须持证上岗的企业人才技能管理制度。
为不断提高职工的全面素质,铁路各企业要求职工必须取得铁道部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证书,铁路用人单位建立全员职工半年技能一考核的考核制度。
铁路职工参加铁路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日益提高,形成了以学习促进技能提升,以学习促进企业效益的良好氛围。
在我校的职业技能培训中,许多学员都不怕承担经济损失争相报名、主动参加学习。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铁路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使铁路从业人员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铁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得到完善。
一、校企合作是促进铁路行业就业准人制度落实的有效途径1.校企合作可提高铁路职工的整体素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速发展,铁路行业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各类铁路相关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设备的相继研发使用,促进我国铁路行业高速化、重载化、现代化、信息化为引领的新铁路“四化”建设取得空前的成就,而现实中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与铁路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
为提高铁路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铁路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各类职工培训,以期通过企业内部短期培训获得较大成果,但实际收效不够理想。
通过校企合作,综合性、规范性、针对性的职工培训,能够大大提升铁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此,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高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人才培养方法。
就业准入名词解释
就业准入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对劳动者的就业资
格进行和规范管理措施。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实现劳动就业的公平和正义。
就业准入的主要目
的是为了控制和规范市场竞争,同时保障劳动者就业的权利。
具体来说,就业准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劳动者就业的准入限制: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
的就业资格进行明确的限制,比如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
技能、年龄等条件。
2. 就业服务和管理的要求: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
供相关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服务,加强对劳动者就业的监管和管理。
3. 就业准入资格验证和监管:政府要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准入资
格的验证和监管,对违反就业准入规定的劳动者进行处罚和处理。
就业准入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河南科技3上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
执业资格(注册)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职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职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职业资格也可分为强制性和非强制性两种。
强制性的职业资格依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职业的性质确定,实行准入控制。
执业资格(注册)是一种强制性的职业资格。
非强制性的职业资格仅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水平能力的评价和认证。
一、我国职业资格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职业资格工作最早是分属国家人事部、劳动部两个部门管理,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划分标准。
原人事部门负责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工作,会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建立的主要是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原劳动部门负责技能型人员的职业资格工作,把职业划分为行业特有职业和社会通用职业,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原人事部门和原劳动部门的这两类制度统称为职业资格制度。
为了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型人员职业资格的种类划分,200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将职业资格划分为行政许可类和非行政许可类。
行政许可类的职业资格也叫做职业准入类的职业资格(注册),非行政许可类的职业资格也叫做能力水平评价类的职业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建设部令第52号)、《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75号)等法律和条例是公路交通行业推行资格证制度的主要依据。
二、公路交通行业职业资格的分类1998年,由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负责对我国的职业进行了分类,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目(职业)。
就业准入制度
就业准入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等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实行就业准入的90个职业目录分别是:
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车工、铣工、磨工、镗工、组合机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铸造工、锻造工、焊工、金属热处理工、冷作钣金工、涂装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机修钳工、锅炉设备装配工、电机装配工、高低压电压装配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精密仪器仪表维修工、汽车维修工、摩托车维修工、锅炉设备安装工、变电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计算机维修工、手工木工、精细木工、音响调音员、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土石方机械操作工、砌筑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架子工、防水工、装饰装修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管工、汽车驾驶员、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纺织纤维检验工、贵金属首饰钻石宝玉石检验员、防腐蚀工。
2、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沼气生产工。
3、商业、服务业人员:
营业员、推销员、出版物发行员、中药购销员、鉴定估价员、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调剂员、冷藏工、中式烹饪师、中式西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调酒师、营养配餐师、餐厅服务员、前厅服务员、客户服务员、保健按摩师、职业指导师、物业管理员、锅炉操作员、美容师、美发师、摄影师、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家用电器产品维修工、照相器材维修工、钟表维修工、办公设备维修工、保育员、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
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秘书、公关员、计算机操作员、绘图员、话务员、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
职业资格证书介绍
职业资格证书是指由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的,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是: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
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资格证书适用的对象:是一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的劳动者,主要包括:
1、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社会举办的职业培训范
围的需要进行技术等级考核的职业(工种)的毕(结)业生。
2、企业、事业单位学徒期满的学徒工;
3、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社会各类人员;
4、各类大、中专学生。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意向战略措施。
对于开辟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广阔道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保护、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和促进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