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
- 格式:docx
- 大小:34.56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征信的发展史
中国征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以下是中国征信发展史的主要阶段:
1. 初创阶段(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意识到个人信用信息
的重要性,并开始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
最早的征信机构是由银行和金融机构自行建立的。
2. 政府监管阶段(2003年):中国国务院颁布《个人信用信
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个人信用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原则,引入了政府监管。
3. 征信市场开放(2006年):中国证监会、人民银行、银监
会等监管机构颁布了《个人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允许民营征信机构的成立和运营,开放了征信市场。
4. 市场竞争阶段(2008年至今):征信市场逐渐形成竞争格局,涌现出多家民营征信机构。
政府鼓励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征信领域的应用,推动征信服务的创新。
5. 金融征信统一平台(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金融
征信统一平台”,将各家征信机构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实现了
个人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和交换。
6.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2014年至今):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的目标,将征信服务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作为评价标准。
总的来说,中国征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借助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府的支持,征信行业正朝着更加规范、高效和精确的方向发展。
我国基本建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时间节点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最初对外国文化的全面开放,到后来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这一过程经历了许多关键的时间节点。
下面我们将针对我国基本建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时间节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1978年:改革开放的起点1978年,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逐渐向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
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为未来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1980年代中期:文化市场的初步形成1980年代中期,我国的文化市场开始初步形成。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产业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文化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1990年代初:文化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1990年代初,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开始逐步完善。
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文化市场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文化市场的监管体系也得到了加强,市场秩序逐渐得到了规范。
四、21世纪初:文化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21世纪初,我国的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批重要的文化产业政策文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文化产业的体系逐渐完善,涵盖了各种文化产业的领域。
文化产业也成为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2010年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全面完善2010年代,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全面完善。
国家进一步完善了文化市场的监管体系,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规范,打击了一批违法违规的行为,保护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a股历史
中国A股市场是中国股票市场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A股市场始于1990年代初,经历了多次改
革和变革,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股票市场
之一。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探索股票市场的建设。
1990年11月,在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共同推动下,
设立了中国第一家股票交易市场——深圳证券交易所,这标志着中国A 股市场的正式开启。
然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初期并不顺利。
1992年,中国股票市场遭遇了短暂但激烈的泡沫期,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不少公司通过虚
假信息炒作股价,最终导致了市场崩盘。
199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开始逐步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完善中国A股市场的机制和监管体系。
2001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新股申购与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新股申购和发行将由证监会集中
审批,大大提高了新股发行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2005年,中国A股市场实现了股票账户实名制,进一步规范了股票市场的开放和交易。
2007年3月,中国A股市场全面取消非交易制造,实现了真正的交易市场化。
近年来,中国A股市场不断创新、发展。
2014年11月,深港通
正式开通,实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互联互通。
2019年11月,科创板正式开板,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重要一环。
同时,中国A股市场还不断简化交易流程、提高市场透明度,为全球投资者
提供更加成熟和活跃的股票投资机会。
工作流引擎是一种用于定义、执行和管理业务流程的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作流引擎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发展。
以下是工作流引擎的主要发展历程:1.早期阶段(199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工作流引擎主要关注自动化和优化重复性任务的能力。
它们通常基于规则和状态机等简单的模型来定义和管理流程。
2.第一代工作流引擎(1990年代中期):随着企业对业务流程管理的需求增加,第一代工作流引擎开始出现。
这些引擎具有更强大的功能,支持图形化建模工具、灵活的流程定义语言以及与其他系统集成的能力。
3.第二代工作流引擎(200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Web应用的兴起,第二代工作流引擎出现了。
这些引擎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交互性,提供了更友好的界面和更灵活的流程设计。
同时,它们还具有更强大的业务规则、事件触发和异步处理能力。
4.第三代工作流引擎(2010年代初):第三代工作流引擎注重于提供更高级的功能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它们采用了现代化的架构和技术,如微服务、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以支持复杂的企业流程和跨组织的协同。
5.当前阶段(2020年至今):当前的工作流引擎趋向于更加开放和可扩展的设计。
它们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开发框架,并提供API和插件机制,使开发者能够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作流引擎也开始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决策等技术相结合,以实现更智能化和自适应的流程管理。
总体而言,工作流引擎在功能、性能和可扩展性方面不断演进,以满足企业对业务流程管理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作流引擎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并为企业创造更高效和灵活的业务流程。
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可以分为七个阶段:(1)1990年代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开始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开发出供应链金融的基础架构。
(2)2000年初:在政府和少数金融机构的带领下,供应链金融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3)2004年:国家开始推进供应链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进入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
(4)2008年:中国启动供应链融资专项计划,给予金融机构融资支持,借此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5)2012年:国家推出宏观政策,着力扩大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的覆盖面。
(6)2014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已经形成全面的体系,服务内容也不断丰富。
(7)2017年: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及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国内主题公园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题公园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热点。
下面是国内主题公园发展的历程:1. 初期开发(1990年代初):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兴建第一批主题公园,如北京野生动物园和中华民俗村等。
这些公园以展示中国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
2. 引进国外品牌(2000年代):在200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知名主题公园品牌,如迪士尼乐园和环球影城等。
这些国际品牌的引入带动了中国主题公园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3. 国内品牌崛起(2010年代):2010年代,中国开始培育本土主题公园品牌。
例如,欢乐谷和长隆野生动物世界等国内品牌逐渐崛起,成为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新亮点。
4. 主题多样化(201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增长,主题公园的主题也在不断多样化。
现在,除了传统的文化和自然主题公园外,还有科幻、冰雪、水上乐园等主题公园涌现。
5. 区域分布广泛(2010年代至今):主题公园的发展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而是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扩散。
例如,南京、成都、深圳等地纷纷建设了自己的主题公园,使得更多地区的人们能够享受到主题公园带来的乐趣。
6.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代至今):由于主题公园在带动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主题公园领域。
近年来,国内主题公园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更大、更精品的项目。
总的来说,国内主题公园发展经历了初期开发、引进国外品牌、国内品牌崛起、主题多样化、区域分布广泛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等阶段。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主题公园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将越来越重要。
广告公司发展历程
广告公司发展历程:
1990年代初,广告公司成立。
公司致力于为各类客户提供专业的广告策划和营销服务。
在成立初期,公司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员工。
然而,公司在行业内逐渐树立起声誉,客户群体开始增加。
2000年,广告公司开始扩大团队规模,引进更多的人才。
这使得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广告服务,包括品牌设计、市场调研和媒体购买等方面。
2005年,广告公司推出了一些创新的广告策略,吸引了更多的客户。
公司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展开合作。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广告公司于2010年搬迁至更大的办公场所。
新的办公环境为员工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条件,也使得公司形象进一步提升。
2015年,广告公司推出了数字营销服务,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广告渠道和营销工具选择。
公司员工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广告趋势,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具创意和影响力的广告解决方案。
如今,广告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知名品牌,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公司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提高
品牌知名度和销售业绩。
未来,广告公司将继续推陈出新,积极跟进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身服务能力,努力成为客户首选的广告合作伙伴。
中国的风电政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以下是风电政策的主要里程碑事件:1.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意识到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风能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资源。
在此期间,中国引进了最早的风力发电技术和设备。
2. 2005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第一个国家性的风能法规——《可再生能源法》,目的是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风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 2007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
4. 2009年:中国启动了全国风电资源调查项目,以评估和确定风能资源分布情况,为风电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5. 201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风能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风电项目的电价补贴和金融支持,加强技术支持和示范项目建设等。
6. 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风电产业应做到健康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提高风电的并网运行质量。
7. 2014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规范风电产业发展,实施分类管理,推动技术进步和装备升级,加强市场准入和运行管理等。
8. 2015年:中国启动了全国风电可再生能源试点示范项目,并提出到2020年建设200个风电示范区。
9. 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2016年修订)》,进一步完善风电的市场准入机制和电价政策。
10. 2017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风电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快风电市场化进程,推动风电装备制造和技术创新,推动风电与其他能源形式的融合发展。
11. 2020年:中国发布了《关于新能源发展的2030年规划》,将风电作为重点发展的新能源形式之一,并提出了到203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的目标。
端粒酶的发现引言1990年代初,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被称为端粒酶的重要酶类。
端粒酶在染色体末端的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端粒酶的发现过程以及对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端粒酶的发现历程1.端粒酶的初步研究端粒酶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注意到在细菌中有一种酶能够将DNA的末端连接起来。
这项研究启发了科学家们对细胞中类似功能酶的寻找。
2.端粒酶在真核生物中的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研究类似的酶是否存在于真核生物中。
通过一系列实验,他们成功地从酵母中分离出一种能够在DNA末端合成端粒的酶,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端粒酶的酶。
这项重要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端粒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3.端粒酶的结构研究在端粒酶的发现后不久,科学家们开始对其结构进行研究。
通过X射线结晶学等手段,研究人员解析了端粒酶的结构,发现它由多个亚基组成,并具有复杂的空间构型。
4.端粒酶的功能研究随着对端粒酶的结构认识的加深,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端粒酶的功能。
他们发现,端粒酶能够在每一次细胞分裂中保护染色体的末端,并防止其在重复分裂中逐渐缩短。
这使得细胞能够维持较长的染色体长度,从而延长了细胞的寿命。
端粒酶的意义和应用1.端粒酶在衰老和癌症中的作用人体细胞在不断分裂和复制的过程中,染色体的末端会逐渐缩短。
当染色体末端变得过短时,会出现衰老和疾病的现象。
而端粒酶的发现为研究和治疗衰老和癌症提供了新的方向。
2.端粒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端粒酶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有助于科学家们寻找新的药物开发靶点。
一些药物已经在实验中被发现能够调节端粒酶的活性,对于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具有潜在的疗效。
3.端粒酶在基因编辑中的应用近年来兴起的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也借鉴了端粒酶的原理。
科学家们通过引入端粒酶的功能模块,使得基因编辑技术能够更精确地定位到染色体的末端,增加编辑效率和准确性。
结论端粒酶的发现为我们对细胞和遗传学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考察生育率变化可以使用多种指标,例如粗出生率、一般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粗再生产率、净再生产率等。
在具体分析中使用什么指标,取决于我们的研究目的和各种数据的可获得性。
在多数文献中,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是最常使用的指标。
刘铮,邬沧萍,查瑞传.人口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6]查瑞传.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1990年代初,全国性调查的数据都一致性表现出生育水平大幅度迅速下降(陈胜利,1996;于景元、袁建华,1996;曾毅,1996),后来的一些全国性调查乃至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出来的总和生育率(TFR)甚至低到了“似乎难以解释”的极低水平(郭志刚,2000a;张为民、崔红艳,2002;于学军,2002;丁峻峰,2003)。
对于这种情况,既可以从1990年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育意愿出现转变、生育年龄推迟、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提高等角度来部分地加以解释,同时出生漏报也构成解释之一,甚至有人认为这些调查的生育数据质量存在极为严重的漏报,因此已完全不可信。
TFR是指假定某一年龄队列的妇女按照当前(通常为某一年)的生育模式和生育水平度过整个育龄期,并且在其间无一死亡(即都能活到育龄期结束),平均每名(或每千名)妇女将会生育的孩子数。
TFR是一个标准化的生育率度量指标,它消除了育龄妇女年龄结构的影响。
但TFR并不反映任何一个妇女年龄队列度过生育期的实际生育水平,反映的只是一个假定妇女年龄队列的生育经历。
并且也没有考虑妇女在育龄期内的死亡情况。
由于TFR指标的特殊涵义和作用,加之计算简单,表达直观,涵义明确,使它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随着生育率转变的全球化,越来越多国家的生育率达到低水平。
生育率不仅降到更替水平,而且越来越低于更替水平。
国际学术界出现了对低生育水平的进一步分类:当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时,称作低生育率(lowfertility);当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1.5以下时,称作很低生育率(verylowfertility);而当总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时,称作最低或极低生育率(lowest一lowfertility)。
1990年代以来,极低生育率在欧洲出现并扩散。
进人本世纪以来,极低生育率也出现在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而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总和生育率更是下降到了1以下.5、中国生育现状及变化------范洪敏.中国低总和生育率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11自19 世纪70 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水平便开始了下降的步伐。
总和生育率(TFR)从1972 年的4.95 下降到1979年的2.72,1989 年的2.35[1]。
20 世纪90 年代是中国总和生育率的转折年代,1991 年开始总和生育率骤然下降,并一直保持下降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TFR 只有1.22,2010 仅为1.18。
然而其他人口学家对官方公布的有关生育和出生数据产生怀疑,并采用各种推算方法对TFR 进行了重新估计,如Robert D.Retherford 等人根据1990年和2000 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亲子匹配法和生育历史重构方法,预测中国2000 年的真实TFR 水平已降低到1.5-1.6[2]。
郭志刚采用对“五普”低龄人口进行户内母子匹配的方法研究后认为,20 世纪90 年代后期总和生育率已处于1.5 以下的可能性很大;于学军对2000 年普查数据的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评估后认为,总和生育率大致应该在 1.6~1.8 之间。
王金营在对普查数据进行漏登评估的基础上重估总和生育率,认为总和生育率水平自1994 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2~1.76 之间[3]。
由此可见,不管是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还是不同学者估计的不同数值,都已经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早已降至更替水平以下,这在一定程度上足以说明中国早已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并极有可能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根据低生育陷阱理论,当TFR 降到1.5 这一水平时, 会引发低生育率的自我强化机制, 从而进一步降低生育率, 陷入低生育率陷阱[4]。
[1]许静.中国低生育水平与意愿水平的差距[J].人口与发展,2010,16(1):27-37.[2]Robert D.Retherford,Minja Kimchoe,Jiajianchen,Lixiru, Cuihongyan.How far has fertility in China really declined?[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5,31(1),57-84.[3]朱勤.2000-2010 年中国生育水平推算—基于六普数据的初步研究[J].中国人学,2012(4):68-77.[4]石人炳.低生育率陷阱:是事实还是神话?[J].人口研究,2010,34(3):107-112.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实施计划生育以来,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65~1970年的接近6,下降到1980~1985年的215和1990~1995年的更替水平以下ii陈卫,彭秀健. 中国的生育率下降:世纪末回顾[J]. 西北人口,2000,01:3-6中国自20 世纪70 年代实施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生育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人口统计资料,反映一定时期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远低于更替水平!与此同时,中国生育水平转变的历程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发展历程!根据人口学理论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社会经济的进步普遍伴随着生育水平的下降!根据_中国人口统计年鉴‘资料,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在20 世纪90 年代经历了一个快速的下降,并且从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低水平。
从 年代后期开始, 中国生育水平结束了多年徘徊, 开始新的下降。
年国家计生委所进行的全国生育率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年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
这一结果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争论。
尽管不同的研究人员所计算的总和生育率数值略有不同, 但是都一致发现生育统计值水平很低陈胜利于景元、袁建华, 曾毅 。
年调查数字还显示出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 , 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这一数字受到出生漏报的影响, 有人认为突然在一两年中发生这样大幅度的生育率下落很不可信也有人认为虽然会有漏报, 但生育率水平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一些研究通过与以往统计数据的一致性检验发现, 从 年代开始, 调查所得到的生育率统计就存在一个现象, 即距调查时间越近的年份, 出生漏报问题越明显。
对这种出生漏报的解释是, 距调查较近年份不符合计划生育的出生尚未得到处理, 因而更可能是有意识瞒报。
这种统计现象显然与出于遗忘而产生的现象不同, 因为后者表现为距调查时间越远, 漏报现象越严重。
与此对应 年代国家统计局所进行的一系列年度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所得到生育水平(于学军,王广州.中国90年代以来生育水平研究[C].//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论文集.2003:709-736.)李建民,王金营.中国生育率下降经济后果的计量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1期 8-16表1 列举了1990、2005年WHO各分区孕产妇死亡数、死亡率以及平均年下降速率。
结果显示, 2005 年孕产妇死亡率世界平均水平为386175 /10万, 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为非洲区875176 /10万, 最低为欧洲区27164 /10万。
中国为45 /10万,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从1990~2005年, 除东地中海区之外, 其它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呈整体下降趋势, 全世界的孕产妇死亡率平均年下降速率为0195% , 其中最快的是欧洲区4109%。
中国孕产妇世界平均水平、最高、最低,中国死亡率平均年下降速率为4186% ,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是低于实现MDG5目标速率515%。
非洲区和东南亚区是世界孕产妇死亡绝对数最多的地区, 2005年非洲区和东南亚区孕产妇死亡绝对数分别占全世界的45147%和33175%。
212孕产妇死亡率及其下降速率的国家间比较将世界将世界172个有可利用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按照1990~2005年IMR和U5MR下降速率从慢至快、2005年IMR和U5MR 从高至低以及2005年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从多至少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排序,找出排名前10位和后10位的国家;同时比较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相对位置(表3、表4) 。
结果显示,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最高的10个国家中,除阿富汗外均为非洲国家;死亡率最低的10个国家中,除日本和新加坡外,均为欧洲国家。
2005年阿富汗的IMR是冰岛的8215倍,塞拉利昂U5MR是新加坡的94倍。
从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绝对数看,中国分别排名第88和89位(排名越靠后越好,下同) ,儿童死亡负担相对较轻;但若以死亡的绝对数来比较,中国的死亡负担则较重,分别高居第3和第6位。
另外从IMR和U5MR的下降速率看,中国则相对较快,分别排名100和88位。
212孕产妇死亡率及其下降速率的国家间比较将世界172个有可利用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按照1990~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速率从慢至快、2005 年孕产妇死亡率从高至低以及2005年孕产妇死亡数从多至少3个指标进行排序, 找出排名前10位和后10位的国家; 同时确定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相对位置(表2) 。
结果显示, 孕产妇死亡率最高的10个国家均为非洲国家, 死亡率最低的10个国家, 除科威特外, 均为欧洲国家。
2005年塞拉利昂孕产妇死亡率是爱尔兰的2 100倍。
中国孕产妇死亡率排名第109位, 表现尚可; 而孕产妇的死亡数则较多, 位列第13位; 从孕产妇死亡率的下降速率看, 中国则排名在100位之后。
与中国国情类似国家的国家间比较选择人均GDP(ppp) 、生育率、成人识字率以及城市化率四个指标, 将世界172个有可利用数据的国家分别按这些指标的高低进行排序。
比较这四类指标与中国相近的10个国家的婴儿以及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负担, 以及1990~2005年的全球排位变化情况,结果见表5~表8。
表中死亡率排名均为从高至低排序, 死亡率越高, 世界排名越高, 死亡率越低, 世界排名越低。
结果显示, 2005年与中国人均GDP (ppp ) 相近的10个国家中, 婴儿死亡率只有加蓬、阿尔及利亚以及佛得角3个非洲国家高于中国。
南斯拉夫和伯利兹两国1990年婴儿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水平均低于中国, 却保持了较高的下降速率(50%以上) 。
婴儿死亡率下降速率最快的是秘鲁, 为60% , 中国为40%; 10个国家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05年比1990年均下降, 秘鲁与中国死亡率相当, 下降速率却较高为65% , 16年间U5MR 的世界排名提高了21位, 中国仅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