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胀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906.00 KB
- 文档页数:26
浅析我国的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物价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过程。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很多,最直接的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通常采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
我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高峰,当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高达20%以上。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2010年后,我国通货膨胀再次出现,尤其是2011年通货膨胀达到3.3%的历史新高。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原因。
当央行大量印发货币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而物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缓慢,这时就会导致物价上涨。
2.需求过旺当需求过旺时,会出现货币趋紧,价格上涨,这样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3.成本上升制造物品过程中的成本上升也会引起物价上涨。
例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直接推高物价。
4.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也会影响通货膨胀。
世界经济形势、自然灾害、政治因素以及人口和资源等因素,都会对物价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的危害通货膨胀的危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的影响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如果个人的收入没有及时调整,就会导致生活水平下降。
2. 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如果无法适应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会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3.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也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物价上涨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国内外竞争力,最终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
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整是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当通货膨胀已经严重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降低货币供应量等方式,调整货币政策,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治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4年为止,我国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1989年,当时物价上涨率达到18.5%和17.8%;另一次是1993——1996年,当时的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总需求的扩张,也有成本推进因素,还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总需求的扩张。
首先,财政支出有扩张趋势。
在我国,国家财政具有明显的公共财政功能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能,即使财政收入弥补不了财政支出,也要通过赤字财政或者发行国债的方式实现对经济较高的投入。
财政支出的扩张造成政府需求始终存在扩张趋势。
其次,企业投资需求扩张。
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投资主体——国有企业不承担投资风险,不自负盈亏。
由于借钱可以拖欠,甚至可以不还,造成企业投资需求膨胀。
再次,银行信贷扩张。
由于企业投资需求膨胀,导致银行信贷扩张,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放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生产资料、工资等成本推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放开价格管制,所有价格均由市场供求决定,导致价格水平迅速上升。
例如,在1993年,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
另一方面,工资水平大幅增长。
成本的升高,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第三,结构性转换引发价格上涨。
首先,工资攀比引发价格上涨。
在体制转换时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企业,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等,效益好坏不等。
但是由于工资攀比,致使各种企业的职工工资有趋同的现象。
工资的攀比最终引发价格上涨。
其次,产品结构转换引发物价上涨。
由于生产方面的原因,我国产品供给结构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造成某些产品供不应求,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治理通货膨胀,我国主要采用以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物价上涨率逐年回落。
在抑制通货膨胀中,中国的经验是不宜“急刹车”,而是要“软着陆”。
论新中国成立后历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近几十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建国初期,1949—1950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
1.第一次涨风。
政府通过抛售物资、取缔投机、加强市场管理等措施,很快阻止了涨风的继续蔓延。
2. 第二次涨风。
这次物价风潮发生在上海解放后不久。
针对这一涨风,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管理市场物价的新措施,如制定各种交易规则、对几种主要商品禁业场外交易、统一交易时间、规定现款当日交割、禁止栈单买卖、禁止兼做业外生意、实行议价等,以限制私商的投机活动。
3. 第三次涨风。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物价涨势最猛,波及范围最广,局面最紧张,延续时间最久的一次全国性物价涨风。
陈云首先集中精力应对北方粮价稳定问题,然后始全力抑制上海的物价涨势。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制止物价上涨。
4. 第四次涨风。
1950年春节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老“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紧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
陈云组织了纱布和粮食全国大调运,迅速稳定了物价。
1959-1961年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扩大了定量供应商品的范围,在保证定量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于定量以外出售高价商品,开设高价商店,以保证供应和回笼货币。
高价商品共实行3年,对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供应起了显著作用。
1963年工农业生产开始好转,国民经济也逐步发展,集市贸易价格纷纷回落,高价商品逐渐取消,平价商品价格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后一、1978-1981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期的通货膨胀1、通胀概况: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
附录二:1980年代的两次通货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党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来的时候,仍面临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现实。
因此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用三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价格改革。
从1979年起,政府提高了粮食、棉花等18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粮食收购价提高30.5%,棉花提高25%,油脂油料提高38.7%。
并对粮棉油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超购加价政策,扩大议价收购范围。
但是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没有相应调整其销售价格,致使与农产品相关的副食生产销售严重亏损。
继而在1979年11月,国家又提高了畜产品、水产品和蔬菜等8种副食品的价格;并相应给予城镇居民5元/人、月的价格补贴。
同年4月,政府有计划地提高了煤炭、铁矿石、生铁、钢锭、钢坯和有色金属、水泥等产品的出厂价格;其中,原煤提价30.5%,生铁提价30%,钢材提价20%。
而燃料、原料价格的提高,致使与此密切相关的下游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卷烟、酿酒业等成本上升,利润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到国家税收。
在此情况下,于1981年11月,适当提高了烟、酒、竹木制品、铁制品、陶瓷制品和皮革制品的价格。
此外,针对第三产业服务品价格偏低的问题,从1983年12月起,提高了铁路货运价格和水运客运价格。
其中,铁路运价提高幅度达21.6%。
同期,中国农村改革在全国推进,包括降低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承包土地,开放集市贸易等。
不仅如此,经济体制改革还从农村向城市扩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以上多种措施的影响下,1984-1986年中国经济再次进入高涨阶段,1984年GDP增长率已高达15.2%。
与此同时,物价水平也开始大幅攀升,零售物价指数从1984的2.8%跃升至1985年的8.8%。
归结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是源于成本推动,即价格改革的因素。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改变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体系,并通过实际产相互、消费和资源的配置等因素的改变对宏观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严重的通过膨胀还会引起社会政治的危机。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发生了两次明显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1993-1996,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
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这次通货膨胀的起因形象地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此次通胀的治理以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16条措施为起点。
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
从1993年到1996年开始,经过3年的治理,我国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
第二次是2003-2008年,而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就一直处于低迷时期,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投资4万亿用以刺激经济,而经济低迷时期各个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汇率大战、贸易大战、成本大战、国际大量游资的流动等使我国在2010年又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总体来说通货膨胀有三点影响1、影响了我国的资产结构和经济竞争力,造成了一些地区逐渐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另外引发的股票市场的风险,使市场上的资金大量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2、造成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一些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甚至可能在通货膨胀中得到收益,而低收入群体由于只有工资收入,在通货膨胀中出现的固定资产贬值的现象会对这些低收入群体造成不利的影响;3、另外通货膨胀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了公众的预期导致当前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剧了消费者由于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所引发的恐慌,同时通货膨胀还为投机行为提供了运作的平台。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货膨胀的数据和事例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本文将从数据和事例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的情况。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
根据统计,1988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8.5%,而1989年上升到了20.7%。
这意味着在这两年间,物价上涨了相当大的幅度。
特别是1989年,通货膨胀的速度明显加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些具体的事例。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由于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人们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供应跟不上需求,物价开始上涨。
这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加剧。
在80年代,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上。
例如,粮食、油脂、肉类等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一些日用品如煤油、电力等也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
这些都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了影响。
除了生活必需品的上涨,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兴起,人们纷纷投资购买房产。
然而,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房价也开始飞涨。
这给人们的购房计划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很多人发现自己无法负担得起房价的上涨。
80年代的通货膨胀还对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物价的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利润空间收窄。
这导致了企业的经营困难,一些小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另一方面,通货膨胀还导致了货币贬值,使得企业的债务负担加重。
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
数据显示,物价上涨的速度明显加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具体的事例也显示,通货膨胀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和房地产市场上,给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7A文改革开放后中国历次通货膨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的困扰。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本文将以历次通货膨胀为线索,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7A文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并对其原因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历次通货膨胀及其原因1.80年代初期通货膨胀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
然而,由于供给侧改革不彻底、物价调控缺乏有效手段等原因,导致了8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
此时,国内存在着庞大的流动性过剩和价格调整滞后等问题,加之投资过热,导致物价水平快速上涨。
2.90年代中期通货膨胀9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急剧扩大,而供给相对滞后。
同时,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对通货膨胀形成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加之,外资大量流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也对通胀造成了冲击。
3.21世纪初期通货膨胀21世纪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凸显。
此时,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市场需求旺盛,而供给仍存在短缺。
同时,金融创新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对通货膨胀产生了推动作用。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和高油价等因素也给中国通胀带来了压力。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货币政策调整货币政策是应对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央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贷款利率等方式来收紧货币供应,控制通胀预期。
同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为通胀的有效控制提供保障。
2.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降低通货膨胀压力的关键。
通过提高产能、改善生产结构、加强科技创新等方式,可以增加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通胀问题。
3.价格监管与市场调节加强价格监管,预防价格投机行为和市场垄断,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有助于稳定物价,缓解通胀压力。
同时,鼓励市场调节机制的发展,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为经济运行提供更有效的调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