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材分析之类的内容汇总

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材分析之类的内容汇总

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材分析之类的内容汇总
课程标准解读以及教材分析之类的内容汇总

《图形的运动(一)》课标内容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小学洪小燕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图形的运动(一)》课标解读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小学洪小燕

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如平移、旋转、对称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本单元学习的是第一种图形运动形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形的运动”。它主要包括: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只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要求学生掌握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作图、定量刻画图形运动的内容。

一、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使学生直观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分类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知图形的运动特征

1.通过观察熟悉的游乐场等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各种运动形式。

2.通过比较、分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初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选择生活情境中的实物,让学生说一说它是怎样运动的,再让学生找出与它运动方式相同的事物;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根据运动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1.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对称现象,说一说见过的对称现象,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特征,直观认识对称轴。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通过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目的,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如以“为什么要对折纸?”使学生体会到是为了使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使学生体会到因为对折了,剪出来的两部分是同样的;以“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什么?”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3.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等练习,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课程实施中,如果学生判断某些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判断。

(三)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直观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通过观察观光电梯、推拉窗、风车、直升飞机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现象,让学生发现平移、旋转现象的共同特点,直观感知平移、旋转的特征。

2.通过用肢体语言表达平移、旋转现象,加深学生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巩固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通过画一画、转一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让学生利用小汽车图形的平移画出一排小汽车,体验图形平移的特征;在展示交流中,学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平移的教学中,要突出平移的特点,即: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要沿直线移动。

二、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

(一)通过观察想象、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创设“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等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借助想象尝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课程实施中,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模拟图形的平移过程来解决问题;对用想象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移一移来解决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创设“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等练习情境,让学生依托想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再通过操作验证解决问题。在不断经历“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让学生经历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发现,渗透变换、转化的思想方法

1.创设“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意,抽象出数学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例如,在例4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剪一个小人的经验进行迁移,同时将问题转化为简单些的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的问题,以操作的方式探索折纸方法、画图方法,并经过不断的调整解决剪4个小人的问题。

3.在解决“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例如,在例4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会随意地剪图,并出现剪一两次不成功就放弃的现象,这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合理引导,直至成功。

“解决问题”在实验教材中,多安排在“数与计算”领域,现行教材在本单元作了安排。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1.通过欣赏树叶、蝴蝶等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2.通过欣赏建筑物、剪纸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对称在生活、艺术中的运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本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的起始单元。在课程实施中,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中,积累学习抽象图形运动的感性经验,也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如圆柱体、圆锥体)、理解度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等)做好铺垫。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俞国辉(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高娟娟(统稿)

主题图,教材选用的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游乐园和春天里孩子放风筝的场景。对称的图形有蜻蜓、蝴蝶风筝和小兔子钟面;平移的现象有缆车、在直线轨道上运行的小火车、滑滑梯、观光梯;旋转的现象有旋转飞机、风车和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同学们将自己观察到的场景表述出来,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演示,切实感受到每个实例的运动方式,再找一找与它运动方式相同的事物,初步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提供了树叶、蝴蝶、天安门三种实物,它们分别是植物、动物与建筑的代表。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的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形状和大小是一模一样的,从而认识对轴称现象。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以巩固认识。

例1以动态操作的方式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通过剪纸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出折纸片、画图和剪纸片的过程,展现了形成一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进而达到以下3个目标:首先,使学生明确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其次,使学生通过折痕认识对称轴;最后,使学生明确用对折的方法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做一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其中第四幅图较难判断,教师应准备教具,当学生出现分歧时,通过对折的方式,发现它无论怎么折都不能完全重合,从而知道它不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需要对折后要完全重合,如果仅仅只是形状形同是不可以的。

修订后的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修订后的只要求能从诸多图形中辨别出轴对称图形,而不要学生画出对称轴。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难点是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图形的运动(一)》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俞国辉(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高娟娟(统稿)

1.认识轴对称图形

突破建议:

(1)借助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如:主题图中出现的蜻蜓、蝴蝶风筝等,说一说自己在哪见过这样的图形。

(2)折一折,剪一剪。

课前准备好方形的纸片与剪刀,通过对折后画一画、剪一剪,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形成的过程,感受轴对称的奥秘。知道对折是为了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知道在一边画的原因是因为对折,所以剪出来的两部分就一模一样了;并且发现对折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3)出示各种轴对称图片,让学生欣赏到轴对称图形的艺术美和数学美,巩固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2.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材没有给出轴对称图形的严格的数学定义,只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物体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即沿着对称轴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

突破建议:

(1)出示比较常见的对称物体,如:、。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可结合平行四边形的纸片,让学生猜测,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折能完全重合吗?通过操作发现看起来上下一样的图形其实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一定要沿着某直线对折后看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

(3)出示容易错误判断成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如: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俞国辉(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高娟娟(统稿)

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是合同运动(即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相似运动(即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或方向,不改变形状或大小,它们都属于合同运动。

教材呈现了观光电梯、观览车和推拉窗,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都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从而认识平移现象。再由小精灵的提示寻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巩固对平移的认知。

例2教学图形的平移。教材呈现了一副静态的、小房子图形运动之后所形成的画面。通过小精灵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哪几座小房子图形能够通过平移相互重合。突出了两点:一是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头脑中模拟小房子图形曾经发生的平移,也可通过操作(移一移)进行判断;二是突出平移的特点,即:平移时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一定要沿着直线方向移动。基于平移的要求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可在此图中增加两幅房子图,一幅图大于原图,一幅图小于原图,通过制造思维冲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平移。

“做一做”让学生利用小汽车图形的平移画出一排小汽车。在画的过程中,由于使用模型(图片)在直线上画,保证了图形的大小不变,同时要求车的方向一致和内部元素一致,这样降低了画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对于小汽车的运动方式有不少争议,通过这样的设计就能自然地解决教师的困惑与争议。

由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大多都是复合运动(两种或两种以上运动形式在某物体上就叫复合运动,这两种运动形式可以是相同的。)例3在选取生活中的实例时,注意了其运动特点的典型性,尽量呈现生活中单一运动形式的实例。如: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物体的每个部分都绕一个点(或一条直线)转动。从而认识旋转现象,再让学生例举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巩固认识,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初步感受旋转运动的特点即可,并通过“做一做”玩陀螺的游戏体会点的旋转,定位也只是在直观认识上。这样的安排意在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的运动积累感性体验,发展几何直觉;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如圆柱体、圆锥体)、理解度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等)作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难点是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感知旋转运动的特点。

《图形的运动(一)》重难点突破(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俞国辉(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高娟娟(统稿)

1.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

突破建议:

(1)让学生认真观察一物体的平移运动,说一说什么没变(大小、形状没变),什么变了(位置变了)。

(2)将教材呈现的物体平移的轨迹画一画,发现平移的轨迹是一条直线,可以上下,可以左右,还可以斜着移动,但一定要是直线。

(3)学生拿一身边的物体,按照老师的要求平移,进一步感受平移时物体的方向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4)说一说身边平移的现象。如:开关窗户、推拉抽屉、擦黑板、用笔沿着尺子画线、学校大门的推拉门、滑滑梯等等,感知平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突破建议:

(1)选择一图形进行操作,如:房子,将平移后的房子图形与原图形进行比较,重点突出方向没有改变(以区别后面将要学习的旋转),如:房顶朝下还是朝上。明确平移后的图形和原来是一模一样的。

(2)从众多图形中选择一幅平移后的图形。

受轴对称图形的影响,有部分同学容易将朝向相反的图形视作为平移后的图形。如:下面哪副图是小鱼平移后的图形?

①②⑤三幅图小鱼的方向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学生能够很快判断出它们不属于平移后的图形,但③④两幅图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不少学生难以判断,需要认真分析。

(3)练习七的第14题。因其设计了两朵差别不大的花组合成的图案,特别是第(4)幅图更是增加了判断的难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初步理解旋转,感知其运动特点。

突破建议:

(1)观察生活中旋转的实例。

提供生活中单一旋转运动的实例,如:电风扇转动、门的转动。使学生明白旋转就是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它与平移的特点刚好相反:平移不改变方向,而旋转的方向在不停地改变。

(2)借助肢体语言进行形象地表达。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能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存在困难,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述可以降低理解的难度,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3)说一说你还在哪见过物体的旋转运动。

(4)运用身边的物体让它作旋转运动,进一步感受旋转要改变物体的方向。

《图形的运动(一)》教材分析(第3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俞国辉(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高娟娟(统稿)

这部分内容是修订后的教材在解决问题方面关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所作的突破。通过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的图案的问题,突破了以往解决问题的例题多安排在“数与计算”领域的局限,使得培养学生的“四能”的素材和案例更为丰富。

例4选取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为素材,让学生探索如何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学生一次性成功的几率很小,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原因,逐步调整策略解决问题。重点突出以下两点:一是突出折纸的方法,以保证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二是在对折之后的纸上画图时,要注意保证剪出的图形是手拉手的。

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在各个环节均有突破:在“知道了什么?”环节,重在通过理解题意迅速调动有关轴对称的知识,进而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应该怎么做?”环节,利用已有的剪一个小人的经验进行迁移,同时将问题转化为简单些的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的问题,以操作的方式探索折纸方法、画图方法,并经过不断的调整解决剪4个小人的问题;在“成功了吗”环节,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的事项,借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这样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的运动(一)》重难点突破(第3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中心学校吕彩虹(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甘棠小学俞国辉(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高娟娟(统稿)

1.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剪出4个完全一样的手拉手的小人。

突破建议:

(1)利用轴对称知识剪出一个小人。明确只需要对折一次,画半个小人,使折线是“小人”的对称轴。

(2)利用轴对称知识剪出两个一样的小人。引导学生根据剪一个小人的经验迁移到剪两小人,说一说需要对折几次,为什么?强调画小人的位置。

(3)继续利用轴对称知识剪出四个一样的小人。想一想,需要对折几次?(需要注意的是:对折一次剪出一个小人,对折两次剪出两个小人,对折三次有学生误认为是三个小人,要让学生明白每对折一次的小人个数应是上一次个数的2倍那么多。)半个小人应该画哪?

(4)教师呈现剪错的作品,让学生分析原因出在哪?如:两头出现半个小人的情况(画的时候画在不是对折的那一边),出现一个个单个的小人(小人的手没有连起来。)

(5)展示作品。将成功的作品展现出来或者贴起来,提供学生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豪感。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突破建议:

剪出手拉手的四个小人的问题是关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个突破,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在学生操作尝试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寻找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逐步调整策略。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在剪出手拉手的四个小人后尝试剪出手拉手的八个小人,或者根据自己的爱好画出别的图形试着剪一剪,在不断地操作中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挑战意识。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 展”中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 合治理保护措施。并且提出了活动意见:描述在不同地区 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开展一次模拟活 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 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 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 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 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 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 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 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 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 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 的环境观。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标中指出地理课程应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 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 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 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本节课正是以这一理念为指 导,以“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为切入点,力图通过活动式 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学 生创造分析、思考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角色扮演、 辩论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潜移 默化的学习地理知识,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地理教育之中,使之认识到 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 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完整版)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八年级下Unit5(SecitonA1a—2c) 学时 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5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ll have a great time! 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以Decision making为话题,从学生熟悉的party 出发到对于未来职业选择的探讨,鼓励学生做出自 己的决定,并对这一决定所带来的结果进行讨论。通过“Talk about consequences” 来学习if 引导的条件 状语从句,掌握用be going to 来表示将来的时态,正确使用情态动词should。 SectionA部分以一副在实际生活中的图画为开篇。该图引出了学生在练习新语言时需要用到的重点词 汇,新的表达方式呈现在人物头上的气泡中,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练习新语言。用”If you do, you will…You should…”句型及对话来谈论学生熟悉的party,接下来是几个循序渐进的练习活动,学生独 立,结对或组成小组完成多种练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语言,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SectionA中,涉及到了三个话题:话题一:以不同的方式去参加聚会会出现的各种结果。话题二:在 各种可能的时间举行一次班级聚会会出现的各种结果。话题三:在参加End of Year Party 时如果不遵守 聚会规则会出现的各种结果。本课时是一般将来时态的延续,为正确运用这个时态提供场景,也为条件 状语复合句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就整个单元来说它既是本单元的基本语言内容,又 为本单元的知识扩展和语言综合运用奠定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般将来时态和一般现在时态,已了解了这两种时态的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 句等形式。首次接触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在接受上会有一些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的时候要多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在口语运用中判断if条件句的主句、从句也许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运用一般将来 时和一般现在时态也许会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1.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unit . 2.Target language : Are you going to the party ? Yes , I am . I’m going to wear my jeans . If you do , you’ll have a great time . You should wear your cool pants . 3.掌握现在进行时态表示将来(Present progressive as future ). 4.学习条件状语从句: if + will . Language points(语言点) 语言技能目标 (1)能用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来作出假设,用will 来谈论结果,如:If you do, you’ll be late. (2)能用“I think I’m going to…”来表达作出的决定,如:I think I‘m going to the party with Karen and Ann.

高中地理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产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结果,即贯彻了旧教材人地关系的主题,又体现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突出和强化了人地关系为原则选择内容,形成一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环境与区域发展的主线,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性。 课程内容设置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 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材不是教学依据,更不是考试与评价的依据,而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要实现由“教材本位”向“标准本位”的转型。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以“科学原理与方法——认识与分析问题——自己的行动与情感态度”为主线,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注重吸收新技术和新成果,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多种地理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教材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

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和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续性和相对完整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状况。 ◆《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注重自然和人文的联系与融合。 ◆《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内涵。 ◆《地理Ⅲ》以区域为载体,选举典型案例,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最后阐述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发展步伐。教材体系分析如下: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1. 宇宙中的地球 2. 大气 3. 陆地和海洋 4.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5.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6.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教材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的方法 1、知识分析法。它是以分析教材知识为主的方法,涉及教材整体(全书),部分(编章),单元和课时。通过分析要掌握知识的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教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知识分析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一般知识、重要知识、重点知识和扩展、应用性知识等,进而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必要时整理成知识结构图,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对单一的课时(某一知识点)同样要进行知识分析,主要弄清教材结构(层次)、地位、重点和难点,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2、心理分析法。是从学生学习心理过程入手,挖掘和研究教材与教学中的心理因素。教材的心理分析,一般为两方面:一是从分析教材的心理因素入手,分析编著者在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内容选取与安排,教材的主要风格和特点等方面是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二是分析学生在学习的具体环节的心理过程、特点及其障碍,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教学要求。 3、方法论分析法。以物理学的发展史料为线索,运用物理学发展中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比剖析与挖掘,总结教材中的方法论因素。物理论因素有常规和非常规两个方面,常规的有观察实验、逻辑思维和教学方法等,非常规有直觉、猜想(假设)、灵感等。上述三种是教材分析中常用的

方法,另外,从教材的整体和综合性方面考虑还应有结构论分析法;从反馈信息和涉及新研究成果看,亦当有信息论分析法。所以,教材分析的方法应当说是多方面的,但知识结构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掌握多种教材分析的方法,有利于广角度、全方位地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为了成功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育目的,教师需对教材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而掌握教材分析的主要方法、弄清教材分析的关键步骤又是教材分析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八年级英语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全书共有十个单元。本教材各单元话题灵活,贴近生活实际。本册书将学习到的一些语法知识点有:情态动词、反身代词、不定式、连词、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每个单元分A和B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提供了一篇阅读文章,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 本学期的重点是继续学习词汇和习惯用语,语法知识点:情态动词、反身代词、一般将来时、不定式、连词、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其中现在完成时和连词是本册的难点、重点 二、教材编写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新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编写的。教材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动”起来,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教材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实用性,展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关念和方法,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非常具有独到性 . 听力材料的选材是直接影响学生“听”的积极性和听力效果的。新教材选择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系列材料,学生可以先从辨音入手,然后逐步过渡到短句、长句、段落及篇章结构,听力结束后,学生根据听力内容进行拓展性的交际训练活动,这种交际活动贯穿于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语言技能。 语法是语言交际的基础,新教材特别重视每单元语法方面的系统性与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语法学习能增强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语言输出的生成性。新教材对语法知识的总结以及后面的习题练习,让学生逐步从理性上认识、掌握语言使用的规律,并有效地指导语言实践。 阅读课活动的设计均采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步骤,力求对学生阅读的全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在活动形式上,增加了预测文章大意、补全句子、填空、为文段选标题、信息分类、信息排序、回答问题和判断正误等。教材阅读习题的设计难度不大,引导学生体验阅读过程,享受阅读乐趣。 教材围绕听、说、读、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Self Check活动设计形式更丰富,涵盖了单词、词块、功能与语法结构等多方面内容,且更侧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写作上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写前帮助,如排序、句型提示、调查表格、选词填空、看图补文;目的在于降低难度、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有准备地输出语言。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掌握课本中最常用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会读、会写、能听懂,在口头、笔头练习中能够运用,能连贯地朗读学过的课文,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基本掌握学过的单词和词形变化,掌握本教材中出现的语法:情态动词could, should的用法,过去进行时态,现在完成时态,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等级等。能使用正确的句型谈论本教材中所涉及的功能项目,进行简单的交流:谈论健康问题;提建议;请求许可;讲述已发生的事情或经历等。 2.学科知识的拓展 在掌握了四会要求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拓宽加深语言知识,通过读、写训练加以巩固,为以后的初三学习打好基础。

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以下简称《英语(新目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需要的趋势下,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在该集团出版的教材Go for it !基础上,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 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改编的一套7~ 9 年级英语教材。本套教材供7~ 9 年级的学生使用。全套教材共 5 册,学期 3 年。 (一)教材编写理念与思路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继交际教学思想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途径,近几年来逐渐成为国际 上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 掌握语言。 《英语(新目标)》的改编,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以“合理引进国外语言教 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实际状况”为宗旨,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英语教育 的现实情况,力图把基于生活任务的语言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来。本套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二)教材主要特点 1、语言与文化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 同时还要了解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 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本套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鉴别 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这套教材语言地道,有很多原汁原味、反映西方文化的文段;在第4、 5 册的每单元之后设计编写了阅读专栏,所有内容 均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套教材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评价等方 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并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破传统的单层次的教学编 写模式,每个单元分为Section A 和 Section B 两个部分。 Section A 为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 Section B 是在 Section A 基础上的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运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 自身条件和基础,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情况下,自主地补充或取舍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地调整学习进度。 3、发展学习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 初一地理 唐倩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 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 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

教材分析的步骤

一般来说,分析教材应从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式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四读”。 一、泛读有关资料,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分析时,阅读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阅读大学物理、化学、数学等有关教材及有关期刊杂志等。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中学物理课程在整个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物理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明确物理课与其他教学科目之间的联系。 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就能使教材分析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中学物理教学的各项任务。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低一级和高一级物理教材的内容,就能为本阶段的物理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化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物理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物理习题。 二、通读整个教材,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 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初中或高中物理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 三、细读每一部分教材,进行整体分析 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物理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通常指一篇教材或联系比较密切的二三章教材)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上对该部分教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该部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②该部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③该部分教材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社会中有哪些重要的实际应用;④该部分教材中包含了哪些科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因素;⑤该部分教材渗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⑥该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四、精读每一节教材,进行具体分析 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物理教材中的某一节进行深人钻研,分析每一段,研究每一句,斟酌每一词与每一字,细致、具体地分析教材。做到以下几点:①透彻理解该节教材中的全部知识,深入了解该节教材所述内容的背景材料,要站在大学物理的高度理解教材知识,要能解答该节教材中的疑难问题;②弄清本节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个物理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标准是什么;③找出本节教材中所蕴涵饿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及其原因、难点的成因及突破方法;④分析本节教材的教学特点和讲清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等。

地理月考考试质量分析

2011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地理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试卷紧课程标准和教材命题,做到了不出偏题怪题,考查内容覆盖面较广,题型结构比较合理,体现了地理新课标接轨的方向。试卷设计体现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拘泥于中学地理教材。试题能反映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情感的考查。 2、命题的知识和考点的分析 在本次考试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对知识系统性的要求,考查了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另注重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的考查,并注意了地理知识和认知地理能力的统一。如综合题27题的第(6)题,考查学生考试这一天地球公转的位置,让学生更多地把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生活实践来掌握。试题突出教材重点,适当兼顾覆盖面。试题的考点覆盖了课程标准所列的重要知识点,各部分比例力求与课时要求保持一致,对重点知识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所以覆盖面较大。重点强调基础,考查最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如选择题的24题。 付表:命题的知识和考点 3、试卷题型、卷面的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共分为两个大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各类题型的数量比例比较合理,突出重点,如经线和纬线、地球的运动”这两知识点是重点内容,所以题型数量所占的比例大。同时突出对考生读图、识图、用图能力的考查。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如综合题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解决问题,一个图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卷面的设计合理,试题的覆盖面较广,且大部分题目都力求达到课本知识的再现,以便更多地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注重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知识认知层次的考查,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文化素养。试题以基础题为主,注重对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考查。 第1页共5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2卷含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II)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 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图l 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图1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 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骤和方法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 骤和方法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摘要: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从而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材分析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那么,何为教材分析其主要的步骤与方法有哪些呢本文将从教材分析的涵义、意义、步骤、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教材分析意义步骤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在此种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并实施教学,深刻理解教材分析的涵义及其意义、弄清教材分析的步骤、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材分析的涵义 首先,教材分析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其次,教材分析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五条明线索和一条暗线索,即:知识逻辑线、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线索、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线索、情境素材证据线索。最后,现代教材分析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从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二、教材分析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的步骤 1.仔细研读课程标准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读教材整合内容 (1)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

浅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浅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郑州19中高二地理备课组杨晓燕 一、为什么要解读课标?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有人对教学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是半径,无论圆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圆心找不准,我们的教学就谈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读课程标准就是找准圆心,然后通过研读教材来理解课标,同时用对课标的理解来把握教材。 二.我们如何解读课标 下面,我们以“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课程标准为例,对这条标准进行解读示范。 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是什么。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 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运用、……”,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了解: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理解: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应用: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骤和方法

摘要: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容,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从而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材分析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那么,何为教材分析?其主要的步骤与方法有哪些呢?本文将从教材分析的涵义、意义、步骤、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教材分析意义步骤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在此种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并实施教学,深刻理解教材分析的涵义及其意义、弄清教材分析的步骤、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材分析的涵义 首先,教材分析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其次,教材分析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五条明线索和一条暗线索,即:知识逻辑线、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线索、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线索、情境素材证据线索。最后,现代教材分析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从教学环境分析、

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二、教材分析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容和手段。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的步骤 1.仔细研读课程标准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最新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名师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 下册教材分析 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区域性世界地理的知识。涉及到大洲、地区、国家三个层面,这样安排是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和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教法上以读图为关键,从图中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进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下面我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教材总体结构分析 《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主要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共分5章。分别是:“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材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非正文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分别从正文、地图、阅读材料、学生活动来进行分析: 1、“正文”部分: “正文”占教材的篇幅较小,正文文字是课文的主体,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 2、“地图”部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地图157幅。其分布如表一。教材中地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文互补,是对正文的重要补充,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大量精选的地理景观图片(如:“死海”、“日本

国的象征—富士山”、“北极景观”等)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表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统计 章次章名地图幅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第六章 19 12 7 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56 32 24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42 19 23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31 6 25 第十章极地地区 9 5 4 3、“阅读材料”部分:“阅读材料”是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阅读材料”26处,其分布见表二。这些短文的选材紧扣正文,短小精悍,文字活跃,内容生动,不但富有生活气息,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备受学生喜爱。如:“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全文仅126个字,文章短小精悍,表达完整。同时配有印度舞、泰姬陵的图片,给人印象深刻。学生阅读后既丰富和补充了地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表二《七年级地理下册》阅读材料统计 章次章名阅读材料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第六章 3 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8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5 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6

《地球上的大气》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课标解读及教材内容分析重庆市长寿中学张建国

布示意图,从而达到课程标准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的基本要求,通过绘制二分二至的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能很好理解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在夏至与冬至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上叠加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大陆西岸的纬度分布,则容易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这四种气候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因此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这一条件要求,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具有绘制示意图的能力,而且直接提供了一种突破难点的学习方法。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但课程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因此,有必要对世界季风气候的成因作一补充,一方面复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加深对世界气候复杂性的认识。同时也应要求学生会画季风成因示意图。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接触到的。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看懂并运用简易天气图(天气预报中常见)简要分析天气变化现象,是对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地理素质要求。在地理教学中,简易天气图信息量可适当增加,如等压线分布、锋面线等,并要求学生会判读数字信息,会简单绘制低压槽线、高压脊线和风向等,这与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分析锋面(包括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最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相一致。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天气要素进行分析,并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天气虽然变化无常,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要注意归纳典型天气的基本情况(发生的地点、时间、天气特点、成因分析),特别要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发生在长江流域(地点)春末夏初(时间)的梅雨天气的连绵阴雨(天气特点)是由江淮准静止锋(成因)造成的。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天气,特别是教学进度中遇到的比较典型的天气及天气预报。分析是迁移运用层次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形式的天气图,或相关天气要素的数据资料、图表信息等,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例如利用教学当时的最新天气图,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天气系统移动情况及移动趋势,进行简单的天气预报等。 台风和寒潮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的代表,以案例的形式在本节中呈现,属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栏目下“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的课标要求。 最后一条“标准”位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栏目下,旨在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化资料,使学生对全球气候的变化波动及其规律性有全面的认识,避免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其中,重点说明近现代的全球气候变化、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在辩证看问题的基础上突出人为因素的影响和造成的巨大危害,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与全球意识,为探讨应对措施做好知识铺垫。由于全球

初中英语教材分析

浅谈初中人教版英语教材 王菊 正在担任初中英语教学的我,对现教材仅然常有无从着手的感觉。总结平时的教学反思,对该教材获得了某些粗浅的认识。 一、编排体系的特征。 1、单元体例,ABC分明。 上册由预备篇(三个单元)和正式篇(十二个单元)两部分组成。下册只有正式篇十二个单元。上下两册各有两个复习单元。这同前套教材相同。但在每个单元的内部对正在使用的教材的简要分析结构上则完全不对正在使用的教材的简要分析同:每个单元分为ABC三部分,并且各有侧重点。 操练新语言时需要用到的重点词汇;呈现新的表达方式;几个循序渐进的操练活动;语法聚焦框,总结本单元使用的语法;互动活动,学生在互相合作中使用目标语言来完成本部分的学习。B部分的设计。在循环A部分所呈现的语言的同时引出新的词汇;以活动帮助学生整合新的目标语言和前面学过的语言。C部分为学生自我检测部分,复习所有重点词汇以及新学的语法项目;卡通图片方式进一步应用了本课的目标语言。A部分为基础知识和重点词汇的学习,B部分则强调学生应用知识的学习,C部分则是检测学习效果。在层次分明的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了已掌握的知识点与能力和须待弥补的地方,从而获得自我学习效果的清晰认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2、图表结合,文字点睛。 每个单元都以明确的小任务呈现,2/3的任务都是以图表的方式显现出来,再左以精妙的文字点明任务的主旨。充分运用了初中学生喜欢色彩鲜明的图片的心理规律,和他们从简明的表格中易于获取知识的认识能力。学生一看图表,基本就能知道每个小任务的具体含义。 3、以活动为载体,融知识点、技能、教学法为一体。 每个小任务都可以成为一个活动,或个人或小组或团体。以明显的小标题形式显示了教学方法,暗示了学生应该获得的使用英语语言的具体技能。从而明确了师生在具体教学中的每个小目标。同时根据具体的活动任务和学习目标,听、说、读、写各个技能或一个或两个进行不同的组合。体现了“听说领先、读写跟随”的功能意念教学法的外语教学主流理论。另外“活动”无处不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走向语言学习的人际交往之路、合作之路,进一步培育学生“有声”运用语言的胆识和能力。以此逐渐避免“哑巴”语言教学的不利因素。 4、准确性与流利性相结合,体现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每个单元前几项练习强调发音、单词拼写、句型结构的准确性,这是面对全体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而后面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语言的流利性,这同样也时面对全体学生,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的要求相对而言要低一些、宽松一些。根据这个特征,在B部分中的某些任务,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删减,让学得快的学生尽力掌握并完成。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5、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