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基础理论(最终版)沈剑锋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90
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第一章劳动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一)劳动的概念劳动的分类:自我使用劳动力的劳动和他人使用劳动力的劳动。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集体劳动。
劳动的特点: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形式为集体劳动。
(二)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征• 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 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原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关于劳动关系的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符合法律规定主体资格• 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安排的有酬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实践中判断是否属于劳动关系非常重要,关系到法律关系的性质好法律的适用。
判断是否属于劳动关系关键看主体之间是否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并运用其他要素综合判断和分析。
案例:王某与某装修公司签订装修合同,随即公司派来四名工人负责装修。
后因装修质量问题,王某与公司发生了纠纷,其中一名工人在装修中发生事故负伤。
公司让王某负责治疗等事项,称是因为他装修。
分析:此案中存在几种法律关系?应如何区别?案例分析的形式:可先有学生讨论、分析,提出意见,再有教师进行总结分析。
• 主体不同• 主体的关系不同• 合同的要求和结果不同• 劳动报酬的给付形式不同• 生产资料的提供不同• 承担的风险责任不同2、劳动关系的类型• 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 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 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 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三)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其它社会关系包括:1、促进就业方面的社会关系;因政府促进就业、社会中介机构提供就业服务等产生的就业方面的社会关系;2、社会保险方面的社会关系;3、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社会关系因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处理劳动争议产生的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Category, Normative Structure and Private Law Validity of Labor Standard Law 作者: 沈建峰
作者机构: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法学研究
页码: 76-9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劳动基准;强行法;私法效力;反射效力;双重效力
摘要:劳动基准法是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强行性法律规范的总合.根据规范的效力结构,其可以分为私法性劳动基准法、公法性劳动基准法和双重效力劳动基准法三类.立法如何安排特定劳动基准法规则的效力结构,取决于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劳动者利益以及立法技术考量等多种因素.不论何种效力结构的劳动基准法规范,最终都可以产生私法效力.对公法性劳动基准法规范而言,这主要表现为反射效力、双重效力、公法的违法控制效力等.劳动基准法对劳动关系的私法效力具体落实在劳动关系主体准入、行为有效性控制、给付义务履行等方面.对具有公法和私法双重效力的劳动基准法而言,应协调两种效力的关系,在规范内涵确定上,应以劳动法上的理解为起点,同时考虑公法本身的价值和体系,允许相关规范的内涵确定在公私法领域有所差异;在实施机制上公法救济和私法救济应并行不悖,并通过当事人选择解决其中可能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