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1)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椎间孔镜课件(多应用)椎间孔镜课件一、椎间孔镜简介椎间孔镜技术,作为一种微创脊柱手术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为众多脊柱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本课件旨在介绍椎间孔镜的原理、手术适应症、手术步骤及术后注意事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椎间孔镜原理椎间孔镜技术是利用人体自然解剖通道——椎间孔,通过内镜系统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方法。
手术时,医生在患者皮肤上开一个约7mm的切口,插入椎间孔镜和手术器械,通过显示器观察手术部位,进行减压、切除、修复等操作。
三、手术适应症1.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尤其是年轻、初次发作、病程较短的患者。
2.腰椎管狭窄症:对于轻中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间孔镜手术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3.腰椎滑脱:部分腰椎滑脱患者,尤其是轻度滑脱且无明显神经症状者,可考虑椎间孔镜手术。
4.脊柱感染、肿瘤等: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前提下,椎间孔镜手术可用于脊柱感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四、手术步骤1.术前准备:患者取俯卧位,进行全身麻醉。
手术区域进行消毒、铺巾。
2.定位:通过C型臂X光机确定手术节段,并在皮肤上做标记。
3.切口:在标记处做一个约7mm的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筋膜,钝性分离肌肉,暴露椎间孔。
4.置入椎间孔镜:将椎间孔镜沿椎间孔插入,调整镜头方向,观察手术区域。
5.解压:使用抓钳、射频消融等器械,对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质等进行切除,解除神经压迫。
6.检查:观察神经根是否松弛,椎管内有无出血等异常情况。
7.缝合:退出椎间孔镜和手术器械,逐层缝合切口。
五、术后注意事项1.术后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
2.预防感染: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加强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3.功能锻炼:术后早期进行床上肢体活动,逐步过渡到下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4.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X光片,了解椎间孔镜手术效果。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
除(1)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M51.202)
行腰椎间盘突出经皮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80.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体征提示。
2.影像学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2.手术途径:经皮穿刺。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M51.201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经简单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胸部X片;
(5)腰椎MRI、腰椎间盘CT、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彩超、心脏彩超、血生化、血脂、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局麻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 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脱水、消炎镇痛等治疗。
2.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十)出院标准。
1.病人一般情况良好。
2.体温正常。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导致术前住院时间延长。
2.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3.因手术并发症需要进一步治疗。
4.患者拒绝微创手术,要求保守治疗。
二、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M51.202)
经皮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ICD-9-CM-3:80.5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