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第5课 三大改造同步训练及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27.22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历史-打印版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基础过关
1.农业:
背景:①土地改革后,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缺乏 、
等,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②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 的需要。③农民有 的要求。
形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 ,走 和
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农民踊跃参加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化开始形成 的原则。
2.手工业:农业合作化,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改造的形式是 。
3.公私合营: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在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壮举。
4.意义:到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了 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 。在改造后期也存在着 、 、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基础演练
1.八年级(1)班的李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的网上答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我国上世纪50年代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完全没收 D.赎买
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搜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情景故事:李老汉的困惑
李老汉是贫苦农民,老伴早年过世,有一儿一女,和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满怀对新生活的向往。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他得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指望着今后能过上好日子,但现实并非如此。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老汉的生活,看看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一下实际困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困惑一:李老汉在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但是他很快发现靠自己单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也没有耕牛,更没有钱买种子。后来好不容易东拼西凑种了点庄稼,却没有水渠灌溉,长势一直不好,更没想到的是秋天的一场蝗灾竟然让他颗粒无收。欲哭无泪的李老汉为了活命,只得将土地卖了,又靠借高利贷和租种富农的土地艰难度日。】
思考:
1.李老汉为什么要卖地?——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
2.怎么解决李老汉的困难?
(一)农业改造的原因
1.史料展示: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农村调查发现,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文库精品
文库精品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第5课 三大改造
知识点 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影响________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________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相合作的要求。
(2)方式:引导个体农民参加________________,(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________道路。
(3)原则:____________的原则。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2 公私合营
1.原因
(1)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____________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2)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2.起止时间:1954—1956年。
3.形式:______________。
4.政策与意义:________政策。 实现了________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知识点 3 三大改造的结果及评价
1.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____________的转变(实质)。
2.评价
(1)意义:_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
(2)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____________等缺点。
【达标练习】
1.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出台的《决议》提出: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中发生的困难,使广大贫困农民迅速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同时要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工业品有广大的销售市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B.公私合营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试卷第1页,总9页 第5课 三大改造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少生产工具、资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的需要。
2、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私营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3、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放定息。
4、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5、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试卷第2页,总9页 7、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8、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5课《三大改造》预习笔记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原因: 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 的要求
2、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 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 三个阶段。
3、结果: 年,全国掀起 高潮。 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4、手工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 。
二、公私合营
1、工商业改造方式:从 开始,国家对 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结果: 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 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 。这种 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三大改造结果:到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
向社会主义
的转变。
6、意义:
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
7、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 等缺点。
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先后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1
第5课三大改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与政策。
2.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
3.认识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学习重点:
三大改造的方式。
学习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过程:
一、预学任务:(阅读教材找到相关问题答案,有疑问的的做好标注,可向同组成员寻求帮助)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阅读教材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呢?
2.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二)、公私合营
1.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方式一样吗?具体有什么不同?
2
2.为什么说赎买政策是社会主义公私合营的创举?
二、合作探究:(各小组成员就探究问题展开讨论,以小组形式共同解决,注意辩证思考,结合史实分析作答,要点清晰语言精练)
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2.三大改造的完成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请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四、达标检测
1.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 )
A. 1949
B. 1956
C. 1978
2.“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和平方法”指的是( )
A. 实行股份制 B. 廉价收购 C. 赎买政策 D. 无偿没收
3
3.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带有时代的烙印。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由此判断与这段描写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1 / 7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选择题
1.以物证史,用历史事实说话。下列史实中,不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巩固、建设新生政权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一五”计划的实施 ③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④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⑤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A.④①②⑤③ B.③①④②⑤
C.③④①②⑤ D.④③②①⑤
3.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互助合作)”为此开展了(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包干到户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几次大的政策调整,其中使土地所有制性质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开国大典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单项选择题
1.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发生了。这一“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 )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新纪元
C.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如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5.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新中国的成立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3.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孤立的、分散的、守旧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限制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农村实行了( )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D. 农业机械化生产
4.1958年5月29日,汕头百货大楼在“南生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隆重开业,开业当天,2万多市民相继涌入,见证了汕头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当年资本主义工商业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得益于国家实行了( )
A. 生产合作社 B. 赎买政策 C. 市场经济体制 D. 土地改革
5.1955年9-10月,毛泽东主编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为此书写了2篇序言和104篇按语。毛泽东此举的目的是( )
A. 推进土地改革运动 B. 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第5课 三大改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①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三大改造,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上图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情景,看他们面带笑容,足见当时人们的热情。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段充满激情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教师讲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改造农业的原因
2.读下面材料,分析讨论:我们党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史料解读:
材料一: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太原六十一中“五环节自主学习”学案
八年级历史学科学案
编制人:王健峰 审核: 李梅梅 编号:5
课题 三大改造
学习
目标 【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五环节”自主学习环节
环节一:自主预习
三
大
改
造 农业 原因
形式
道路
原则 推广方法
时间 高潮
手工业 背景
完成时间
方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 时间 方式 创举
实质
环节二:精讲点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前课所学,概括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 材料一中的“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目的。
材料二:(如右图)
3. 材料二反映的是三大改造的哪一领域?
采取了怎样的改造方式?
新中国政府对其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太原六十一中“五环节自主学习”学案
环节三:合作探究
材料三: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4. 材料三表明到195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转变?
5.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环节四:巩固训练
1.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 变私有制为公有制B.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 由贫穷实现国家富强D. 把资本家改造为劳动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5课三大改造 同步作业
一、选择题
1.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中国的成立
C.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这句话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B.国家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挽救了我国社会主义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以下推论进行判断 ( )
史实 结论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
A.史实错误,结论正确 B.史实正确,结论错误
C.史实和结论都正确 D.史实和结论都错误
4.组图为1956年1月拍摄的照片。它反映了当时我国进行的(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大跃进”运动
5.1956年底,毛泽东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 A.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
6.“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准备写一篇小论文,并在网上搜集了诸如“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政策”“合作社”“公私合营”等方面的材料。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过渡时期 B. 政权巩固
C. 三大改造 D. 十年“文化大革命”
2.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3.这些农户是当时村里最穷的人,没有资金,也没有农具,被村里的一些中农称为“穷棒子社”,但是,入社的社员团结一心,分工合作,这年秋天,社里的庄稼获得了丰收,社员们比单干的时候增加了60%的收入,社里还积累了价值2400多元的公共财产,材料反映的是( )
A. 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 B. 1953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 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D. 2014年土地流转时期
4.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粮食总产量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197.65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表格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A. 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大跃进”的掀起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5.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
A. 赎买 B. 统购统销 C. 公私合营 D. 合作化
6.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是( )
A. 受到农民的欢迎 B. 对所有制进行了改变
C. 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 D.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7.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部编历史八下第5课《三大改造》知识点
1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少生产工具、资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的需要。
※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三个阶段: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私营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了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放定息。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三大改造的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改造》精品教案
《三⼤改造》
教材分析
新中国成⽴后,经过⼟地改⾰,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分到了⼟地。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艰难发展,不能满⾜国家⼯业化对农业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对⼿⼯业和资本主义⼯商业也进⾏了社会主义改造。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我国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标志。本课与《⼟地改⾰》、《⼯业化的起步》⼀起构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上承中华⼈民共和国的成⽴和巩固,下接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这段历史,为下⼀课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改造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程碑事件,是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教学⽬标
【知识与能⼒⽬标】1.了解农村⼟地改⾰后的情况和在农村⾛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2.掌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掌握对资本主义⼯商业进⾏
改造的⽅式、⽅法,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法⽬标】
综合分析三⼤改造的必要性,对⽐三⼤改造⽅式的变化,培养学⽣的⽐较能⼒和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标】
通过学习三⼤改造,使学⽣从思想上认识到: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千年来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教学难点】
三⼤改造的实质。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地改⾰后,⼴⼤农民得到了⼟地,成为⼟地的主⼈。但是我国农业⽣产仍⾯临⼀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当时,个体农民平均每户只有⼗多亩耕地,贫雇农平均每户不⾜半头耕畜、半部犁,资⾦也很缺乏,根本⽆⼒抵御⾃然灾害。⾯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
1 第5课 三大改造
一、选择题
1.小明同学准备写一篇小论文,并在网上搜集了诸如“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政策”“合作社”“公私合营”等方面的材料。据此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过渡时期 B. 政权巩固
C. 三大改造 D. 十年“文化大革命”
2.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3.这些农户是当时村里最穷的人,没有资金,也没有农具,被村里的一些中农称为“穷棒子社”,但是,入社的社员团结一心,分工合作,这年秋天,社里的庄稼获得了丰收,社员们比单干的时候增加了60%的收入,社里还积累了价值2400多元的公共财产,材料反映的是( )
A. 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 B. 1953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 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D. 2014年土地流转时期
4.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
时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粮食总产量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195.05 197.65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表格中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A. 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大跃进”的掀起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5.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
A. 赎买 B. 统购统销 C. 公私合营 D. 合作化
6.农业合作化和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是( )
A. 受到农民的欢迎 B. 对所有制进行了改变
C. 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 D.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7.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 8.同仁堂是我国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名牌老店。1954年进行改造时,它走的道路是( )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公私合营
C. 由国家没收管理 D. 土地改革
9.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 )
A.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B. 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C. 全行业公私合营 D. 保护富农的经济
10.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比例,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国民收入(%) 商业零售(%) 工业产值(%)
公有制经济 92.9 95.8 100
私有制经济 7.1 4.2 0
A. 新中国成立 B. 抗美援朝胜利 C. 土地改革完成 D. 三大改造完成
11.三大改造的实质( )
A.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 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
C.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D.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
12.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这里“幸福的年代”的含义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过上好日子 B. 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 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13.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14.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其主要依据是( )
A.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5.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下,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这证明了( )
A. 手工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 B. “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 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解放生产力 D.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下图。 3
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材料一中图一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主要方式是什么?
(2)图二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此事件出现的目的是什么?在图二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张謇据《易经系辞传下传》“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语,把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表明办厂符合“天地之大德”,利国利民。他在为纱厂拟定的《厂约》中,也明确指出:“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于此可见,张謇办实业,一开始就包含着救国、为民的崇高目的。
材料二: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过渡时期。我党经过充分酝酿,于1952年底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是“一化三改造”。从1953年开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经历了统购统销、加工订货、公私合营等阶段。
材料三:8月22日,全国工商联在青海西宁发布了《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报告》,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7212.02亿元的营业收入再次蝉联榜单之首。海航集团、苏宁控股分别以6182.93亿元和6024.56亿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二和第三位。中国民营企业家,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财富,安置了就业,建立了市场,发展了竞争,推动了改革,繁荣了社会,创造了不杇的业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
(1)依据材料一,张謇创办实业的目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实业,举一例。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改造方式是什么?改造中实行的创新举措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民营企业做出了哪些贡献?你如何看待民营企业的发展?
4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政策”“合作社”“公私合营”可知,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我国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用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公私合营及赎买政策。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故C正确。ABD三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选C。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相关致使,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本题的关键是“1953年4月”。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3.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中农”“社员们比单干的时候增加了60%的收入”,结合所学知识,这是1953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让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加入互助组和合作社,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了收入,故B项正确。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涉及的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和题干不符合,故排除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土地流转时期与“入社”不符合,故排除CD。故选B。
4.
【答案】A
【解析】据“1953-195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可知,表格中粮食总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其原因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开展。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快速上升。故A正确。BC两项分别是1958年开始,故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故D错误。故选A。
5.
【答案】D 5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农民一家一户生产对中国农业发展的阻碍,1953年,政府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故D正确。AC两项所述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相关。故AC错误。B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B错误。故选D。
6.
【答案】B
【解析】 据所学知,建国后我国在农村相继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两场运动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受到了农民的欢迎。故ACD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对所有制进行了改变是二者的区别,土地改革后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而农业合作化运动则都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符合题意。故选B。
7.
【答案】A
【解析】 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的方式,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故A正确。三大改造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故B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设的转折时期,故排除C。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加速了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故排除D。故选A。
8.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1954年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同仁堂”走的道路是实行的公私合营的方式。故B正确。A项与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故A错误。CD两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选B。
9.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就已经实施过,不是我们的创举。故排除AC。保护富农不是三大改造的内容。故排除D。在改造的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故B正确。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