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拌种对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25.46 KB
- 文档页数:2
不同用量微生物菌剂拌种对马铃薯种植的影响
张桂英
【期刊名称】《种子科技》
【年(卷),期】2024(42)7
【摘要】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明确使用不同用量的微生物菌种拌种对马铃薯种植的影响,分析马铃薯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品质和经济性状变化。
试验发现,应用微生物菌种拌种处理后,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的株高、产量、单薯质量、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单株结薯数以及维生素C含量等多项指标水平,尤其
是应用微生物菌剂15 kg/hm2拌种,可以对马铃薯种植结果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种植效果,建议广泛推广应用。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张桂英
【作者单位】卓尼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32
【相关文献】
1.微生物菌剂不同用量对烤烟生长和叶片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不同用量复合微生物菌剂基质拌菌对烟草生长及青枯病发生的影响
3.不同用量微生物菌剂拌种对马铃
薯种植的影响4.微生物菌剂拌种对青贮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5.不同微
生物菌剂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键词:马铃薯;拌种剂;产量;防效马铃薯产业是定西市安定区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年来,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7万hm2左右[1]。
但在马铃薯种植中,重茬现象普遍存在,少则连作1年,多则连作4~5年,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不合理,造成连作障碍,以疮痂病、黑痣病等为主的土传病害不断发生,产量降低[2-4]。
为此,本试验采用不同微生物菌剂和化学药剂对马铃薯进行拌种处理,以诱导马铃薯生根、壮根,促进马铃薯生长并抑制病害发生[5],探索其对干旱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及病害防治的影响,以期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储备。
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葛家岔镇北坪村一农户的梯田地中,试验地为黑麻垆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为马铃薯。
试验地海拔2150m,年平均降雨350mm,平均气温6.3℃,≥10℃有效积温2239.1℃。
耕层土壤(0~20cm)含有机质10.59g/kg、速效氮143mg/kg、速效磷9.65g/kg、速效钾327mg/kg。
1.2试验材料供试拌种剂为3种微生物菌剂和1种化学药剂。
其中,微生物菌剂拌种剂为土豆拌种专用菌剂,由山东仁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多马道黑拌种剂,由好田美生态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生产;新根肽拌种剂,由北京蒙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化学药剂是适乐时拌种剂,由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陇薯10号原种,由定西鑫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
1.3试验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处理,分别为:土豆拌种专用菌剂拌种、多马道黑拌种、新根肽拌种、适乐时拌种、清水对照(CK)。
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48m2(8m×6m)。
播种密度52500株/hm2。
试验于2019年5月14日播种,10月20日收获。
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同大田。
各处理采用覆膜起垄栽培方式,基肥施用量一致。
每一小区种植5垄,选取2垄进行田间调查,实际计产面积28.8m2(8.0m×3.6m),各拌种剂拌种时,用种量按1875kg/hm2计算,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拌种。
摘要:为了研究有效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本研究进行了田间试验,探究了四种不同的药剂处理方式对晚疫病的预防效果。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使用根胎拌种剂进行拌种处理不仅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没有不良影响,还能有效地预防晚疫病,且产量最高,平均每666.7平方米可达到1689.42千克的产量。
因此,根胎拌种剂拌种在晚疫病防治和提高马铃薯产量方面适合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
未来可以进一步优化该方法,并考虑其在不同地区和种植条件下的适用性。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药剂;拌种引言马铃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然而,晚疫病作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晚疫病是由疫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具有高度的侵染性和传播性,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的病害损失。
传统上,农业生产中对抗晚疫病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的施用。
长期和过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可能引发病害菌株对农药的抗性,从而减弱其防治效果。
因此,寻找替代性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利用生物农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对于晚疫病的防治,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药剂拌种技术。
药剂拌种是将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与种子混合,通过种子表面的附着和内部吸收,达到对病害的防控目的。
相比于传统的农药喷施,药剂拌种技术具有使用方便、节约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
然而,关于不同晚疫病防治药剂拌种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这些研究对于了解药剂拌种技术在晚疫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不同晚疫病防治药剂拌种的研究,探讨其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晚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马铃薯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置在沿河自治县甘溪镇毛田村游宣才的试验地里,海拔535米,经度108.2293,纬度28.2192,面积840m2,地势平坦向阳,前茬作物水稻,土壤黄壤,土壤肥力中等,排灌、交通方便,具体信息见表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孙月萍
【期刊名称】《农业技术与装备》
【年(卷),期】2024()2
【摘要】以云南陆良县召夸镇为试验地点,通过设置寡聚酸碘、5%氨基寡糖素、
甲壳寡糖素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6种不同的配置方案,对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置
拌种下马铃薯生长情况和产量指标2个角度进行评估,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
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马铃薯的科学种植提供试验数据依据。
【总页数】3页(P176-178)
【作者】孙月萍
【作者单位】陆良县召夸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39
【相关文献】
1.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陇薯7号'生长、产量及不同质量块茎分布
的影响2.不同生长调节剂拌种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3.植物生长调节剂拌
种对扬麦13茎秆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4.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5.不同时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
量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拌种剂对马铃薯种薯形态指标和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影响作者:吕静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13期摘要:马铃薯种薯21世纪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未来在干旱病害多发的地区可能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本实验通过生物性拌种剂的使用对马铃薯种薯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荷兰2-12和克新13两个品种为供试品种,4种不同生物拌种剂对比试验对马铃薯种薯产量及品质的作用。
关键词:形态指标;光合作用;产量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08前言马铃薯种薯21世纪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未来在干旱病害多发的地区可能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本实验通过生物性拌种剂的使用对马铃薯种薯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荷兰2-12和克新13两个品种为供试品种,4种不同生物拌种剂对比试验对马铃薯种薯产量及品质的作用。
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供试的4种拌种剂对马铃薯种薯各形态指标(株高、茎粗、主茎数量等)、生理指标、单株薯数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其他拌种剂相比,A拌种剂对马铃薯种薯形态性状、光合作用的影响效果最佳,这可能就导致了A拌种剂对收获马铃薯种薯的产量提高量最大,可见使用A拌种剂最有利于提高马铃薯种薯产量。
1 实验目的和试验设计本实验就是通过对作物的各种指标的表现结果来计算推测生物拌种剂对马铃薯的相关影响,从而为生产提供可靠的栽培依据。
试验地点: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安、林甸、哈尔滨等不同地区及东北农业大学实验室。
试验在林甸县大豆试验基地进行,土壤类型为草甸黑钙土,实验材料来自东北农业大学。
试验目的及材料以荷兰2-12和克新13两个马铃薯种薯品种为供试品种,对比了4种拌种剂(A、B、C、D、)对种薯形态指标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A为马铃薯专用生物拌种剂,ZSB 系列生物种衣剂。
B为多作物通用性生物拌种剂,选用了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种衣剂4号。
不同药剂拌种对马铃薯产量性状的影响作者:柳西玉王书文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12期摘要; ; 研究了不同拌种剂对马铃薯种传病害黑胫病和土传病害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马铃薯产量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拌种剂处理对马铃薯黑胫病和疮痂病的防治效果不同,其中山东拌种剂处理对病害防治效果最好,且出苗率、产量和商品薯率也最高。
关键词; ; 马铃薯;拌种剂;产量性状中图分类号; ; S532;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2-0056-01本试验采用不同的药剂组合对马铃薯进行拌种处理,以明确不同拌种剂对马铃薯土传病害疮痂病和种传病害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马铃薯出苗、产量的影响。
1; ; 材料与方法1.1; ; 试验地概况试验区设在宋集镇刘腰庄行政村范庄,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8%,土壤肥力一般,pH值6.2。
排灌设施较好,前茬为玉米,秋整地,春耕地、起垄、施肥,施芭田牌复合肥(15-15-15)1 200 kg/hm2、硫酸钾225 kg/hm2、尿素225 kg/hm2。
1.2; ; 试验材料供试马铃薯品种为BF-2,于2018年2月23日播种。
供试药剂有滑石粉、杜邦克露、甲基托布津、山东拌种剂、碧护、中生菌素、海藻精、塞森铜、那氏齐齐发(作物诱抗素)。
1.3; ;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滑石粉+杜邦克露+甲基托布津(A)、山东拌种剂(B)、碧护+中生菌素+滑石粉(C)、海藻精+塞森铜+滑石粉(D)、那氏齐齐发(E)、空白对照(CK)。
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
在播种前1 d种薯切块,将药剂配成母液加水稀释后均匀喷洒薯块,待薯块自然晾干后播种。
露地地膜覆盖栽培,单垄双行种植,垄宽80 cm,垄高15 cm[1-2],垄沟宽25 cm,每小区定植120株,种薯用量2 250 kg/hm2。
高巧拌种剂对马铃薯生育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摘要高巧拌种剂对马铃薯生育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上应用高巧拌种剂可以提高其产量及经济效益,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降低。
采用高巧拌种剂在马铃薯生产上拌种,平均产量达到18 683.3 kg/hm2,较不拌种增产22.9%,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马铃薯;高巧拌种剂;拌种;产量;生育性状;经济效益高巧是吡虫啉+安泰森或吡虫啉+戊唑醇而制成的新型拌种剂,用它拌种既可以防虫、防病,又可以调节、促进作物生长,使作物获得高产。
通过使用高巧拌种剂,掌握该拌种剂在马铃薯生产上的防病、防虫、增产增收效果,为该拌种剂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原州区张易镇毛庄村刘堡队一农户承包地上,海拔1 900~2 200 m,年平均气温5.5 ℃,无霜期130 d,土壤为黑垆土,播前土壤养分测试:pH 值8.07,有机质含量12.2 g/kg,碱解氮61.0 mg/kg,速效磷12.7 mg/kg,速效钾188.7 mg/kg。
前茬作物为地膜玉米,留膜越冬,地面较平整,肥力水平中上,无灌溉条件,是理想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区域。
1.2 试验材料供试马铃薯品种为青薯9号,是当地主推品种。
地膜种类:黑色地膜(宽幅80 cm、膜厚0.01 mm)。
供试肥料:当地优质农家肥、磷酸二铵、青岛住商复合肥(28-10-10)、尿素。
1.3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是:吡虫啉+安泰森、吡虫啉+戊唑醇,以不拌种作对照(CK)。
小区面积为120 m2(6 m×20 m)。
采用吡虫啉(30 mL)+安泰森(25 g)、吡虫啉(30 mL)+戊唑醇(25%水乳剂1瓶),倒入500 mL容器中,对水350~400 mL搅匀,均匀撒到摊开的60~75 kg切好的马铃薯种块上,用塑料布抬起抖匀,放在阴凉处待切口水分晾干后,装袋待用[1-3]。
两种关键药剂对马铃薯的产量影响摘要:以生产安全食品为目的,在相同管理的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的药剂浓度和施用时期的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相同管理的条件下,马铃薯喷施浓度为60—150mg 的多效唑,马铃薯的增产幅度为6.2%—29.9%,当喷施最佳浓度为90mg,可增产29.9%,效益较高。
同期在达到防治指标时进行的防治马铃薯瓢虫,采用2.5%敌杀死5000倍,防治效果达到92.2%。
关键词:马铃薯;施药;产量;影响马铃薯株高与块茎产量为负相关,茎叶重与块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1]。
生产中经常有由于施肥过多或者土地肥沃、水分充足造成马铃薯疯长,而使马铃薯薯块小、总体产量低。
又常常因为马铃薯瓢虫的危害使得马铃薯叶片被咬成丝网状,重的叶肉被吃光只剩叶脉,影响到叶片功能,进而影响马铃薯的产量。
多效唑(pp3m)是一种较强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它具有明显的抑制植株徒长的作用。
菊脂类农药因其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作用迅速,用量少,对作物安全,是公认的防治马铃薯瓢虫的理想药剂。
为进一步探明多效唑的理想施药时期、药量以及敌杀死的使用浓度,进行了初步试验,以期对今后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材料采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培育的马铃薯品种早大白。
1.2 试验设计试验在佳木斯市西部的郊区敖其镇兴隆村进行,前茬为大豆,秋翻地,采用脱毒种薯,播种前晒种催芽,种植密度4500株/亩。
供试的多效唑(pp3m)为山东盛地化工有限公司出产,敌杀死由江苏溧阳市江南农药厂出产。
多效唑剂型是15%可湿性粉剂、25%乳油。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法,5行区,行长10米,试验分为13个处理,1个对照。
2 试验结果与分析调查结果见表1。
有结果可知对株高的影响,喷施pp3m后,节间缩短5-10cm,差异极显著;对茎粗的影响,喷施pp3m后,茎粗略有增加,为15-18mm,差异显著;对淀粉的影响,喷施pp3m后,淀粉虽略有增加,但没有显著差异;对产量的影响,喷施pp3m后,产量有增或持平,其中团棵期,喷施pp3m浓度为90mg/l的处理产量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甘肃农业科技第52卷第1期Gansu Agr.Sci.and Techn.No.1Vol.5251 4种药剂组合拌种对马铃薯疮痂病的田0防效莫娟,安建华,刘小娟,王文慧,禄冈强,魏周全(定西市植保植检站,甘肃定西743000)摘要:选用8种药剂组成4种药剂组合,对马铃薯疮痂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
结果表明,参试药剂对马铃薯,全。
5%菌素乳油50mL+50%克菌丹可粉剂100g+77%可粉剂100g拌种100kg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防效67.30%,马铃薯品薯80.39%,合产47303.33kg/hm2,种对产14576.66kg/hm2,产44.54%。
产上可应用。
关键词:药剂组合种;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产量中图分类号:S5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463(2021)01-0051-04|d 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1.011近年来,定西市随着马铃薯规模化种植,重茬连作面积不断增加,以疮痂病为主的土传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田间发生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
由于相比马铃薯晚疫病危害较轻,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随着马铃薯主粮化逐步推进,该病害造成的损失不可忽视。
据调查,以马铃薯疮痂病为主的土传病害每年造成定西市马铃薯损失60 t以上,重病田发病75%以上,普通田块病为10%~20%,成为定西马铃薯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及农发展的重要,马铃薯疮痂病成为生上的重要。
马铃薯疮痂病视为马铃薯生的大病害之一〔1],也是一种经济型病害,主要由(Streptomyces sp.)引起,危害马铃薯,为、起的病,为、疮痂,。
该病致马铃薯延迟,形成小薯,降低产量,造成损失〔2-4]。
有,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程度种薯直相5]o6发,任种种薯马铃薯的有:,疮痂病发生程度有。
种成为直有的马铃薯疮痂病的一[7],于此,8种成4种,马铃薯疮痂病的进,筛最佳 ,为有效控制以疮痂病为主的马铃薯土传病害供参考。
不同用量微生物菌剂拌种对马铃薯种植的影响摘要:使用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研发的微生物菌剂产品,以马铃薯为对象,开展大田实验,确定微生物菌剂产品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拌种的使用量,并对其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品质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与种子拌种处理效果进行比较。
试验发现,施用微生物菌剂拌种后,马铃薯植株高度、单株薯数、单株薯重、产量、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及还原糖含量都较对照高(P<0.05),在这些试验中,施用1kg/hm2的微生物菌剂(处理2)对马铃薯增产作用最为明显,增产作用最为显著,具有较好的规模化应用价值。
关键词:不同用量;种植;微生物;马铃薯;菌剂拌种马铃薯原产于秘鲁安第斯山区,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单位产量和较大的种植面积,它是一种适应性极好的植物,全球160多个国家均以其为主食,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是全球第4大粮食作物,对全球无饥饿、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在过去的50年里,全世界马铃薯的播种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在亚洲、欧洲等地区,其产量仍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的马铃薯生产与消费主要是欧洲、北美以及前苏联等一些农业发达的地区,而我国的马铃薯生产与消费却相对滞后。
随后,随着亚洲、欧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马铃薯种植规模与单产大幅提升,以及世界粮食生产重心从西部转向东部,极具发展前景。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17年,全世界马铃薯播种面积19333khm2,产量38800吨,其中中国(5767khm2),印度(2179khm2),俄罗斯(1889khm2),乌克兰(1323khm2)。
世界上最大的十个国家,其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世界的75.4%和64.2%。
在中国,马铃薯自南向北,一年四季都有栽培。
从整体上看,该地区以北部为主,以山地为主,以区域比较集中而又有特色为主,形成了华北一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中原双季及华南冬小麦四大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