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电影
- 格式:ppt
- 大小:551.50 KB
- 文档页数:13
简论中国现代30年代(1932—1937)电影的发展作者:焦博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24期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是中国承前启后的一段电影的特殊历史时期。
它以题材的丰富性、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事业艺术的深刻探究和先锋体验式的尝试的独特性屹立在中国电影史册上。
在这个期间中国各大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并且初具规模。
期间中国以“明星”为首的民族电影公司也积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左翼电影国防电影革命性批判性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4-0078-02“30年代电影”起止时间为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这是一段空前繁荣的盛世。
接着“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导致经济的衰退,社会的千疮百孔,使得中国电影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932年夏,涌现了夏衍、郑伯奇、郑正秋、洪深等一些文艺工作者,在他们的努力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但是,国民党对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干预管理电影市场。
于1928年建立《检查电影片规则》,1930年年底建立《电影检查法》,1931年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和1933年成立“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一系列措施。
此外,国民党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提倡“教育电影”。
一、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发展到20年代已经出现了两大电影艺术风格的阵营,左翼电影(运动)和现实主义的电影。
其中有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第一部中国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
影片反映了个人境遇暴露鞭挞社会的黑暗。
但是批判的力度不够充分,立场也不够鲜明。
1931年中国左翼电影形成,同时也发表了关于电影人任务的说明——《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于1933年在上海成立。
标志着中国电影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
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
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电影“新潮流”的起源。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的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思考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在这个背景下,一批青年电影人开
始探索新的电影创作和表现手法,他们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看待社会和人类的命运,反
映了那个时代的特有情绪和实际问题,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30年代的电影,有许多经典作品,例如《无情的都市》、《马路天使》、《女儿们》、《苦恋》等。
这些电影作品反映了社会上的各类问题,如城市贫民的艰苦与煎熬,女性的
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恶劣社会环境影响下的青年心理等等。
在这个时期,电影创作开始
具有现实主义的思想和风格,丧失了早期电影的浪漫色彩和空洞情感,走向了真实生活的
深度和广度。
30年代的电影的真实性和现实主义表现方式,是国际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当时,国外一些电影制作方也具有这种创作方式,例如苏联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和美国的新闻
电影。
这些电影制作方也为中国电影30年代的现实主义风格提供了影响。
此外,30年代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电影制作方开始崇尚技术的进步,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此外,演员表演的标准也提高了,他们不再是面对镜
头朗读对白,而是开始演绎人物、塑造角色。
综上所述,30年代是中国电影“新潮流”的起源。
这个时期的电影反映了新时期的特有情绪和问题,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和思想。
在这个时期,电影制作方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
提高,他们愈加崇尚真实的表现方式,为后来的电影制作方奠定了基础。
论中国“30年代”电影与新现实主义的传承关系)(奇爱博士)| [<<][>>]现实主义(realismo),是文学艺术上最常见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一般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把它放在整个艺术电影史的进程中,现实主义这种反映原生态相对简单(就先锋派影片而言)的创作方法却并不想当然的一开始就处于优势地位。
究其原因,是由于欧洲——电影的发源地——贵族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贵族们保守的思想传统促使电影无法向大众普及。
随着艺术电影道路的分流,代表大众的现实主义逐渐兴起,到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兴盛一时。
这种电影美学风格的最终确立对于整个世界电影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电影最终冲破了贵族艺术的桎梏,而为底层大众而接受。
然而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美学特征并非意大利电影大师们的首创,早在十余年前的30年代,在遥远的中国,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已经创作出的一大批具有“新现实主义”特色的作品,并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从整个世界电影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甚至走在了意大利电影的前面。
不仅如此,它与40年代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又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这之间美学风格的传承演变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现实主义影片的类型——关注对象的选择笼统的说现实主义,未免范围有些太大,简单的说,凡是世界上发生过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应归入现实题材的范围,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现实是与真实分不开的。
现实题材,必须以真实为基础。
一件事,不管它发没发生过,起码要言之成理,使人信服,这才是真实。
由此,我们来看看二三十年代电影史上的种种现实题材,来说明为什么只有中国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是血脉相承的艺术风格。
1.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在法国诞生,似乎注定了这个美丽的国度将成为世界电影的中心,至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电影仍然是世界电影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
一位位大师们所建立起的电影美学规范是今天习影者不二的样本。
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兄弟行少女白慧玉在上海读书,由教师林馥贞介绍,认识医学院学生钟企之,两人产生爱情,慧玉有了孕。
林馥贞跟钟企之谈,要他及早跟慧玉结婚,然后再和家庭说知。
但仲企之一味敷衍,使慧玉颇感失望,但她对钟企之仍一往情深。
钟企之的母亲和表妹志芳也来到上海,一则送志芳读书,二则也是为志芳和钟企之的婚事。
钟企之这时由于林馥贞一再催促和慧玉深情,已在教堂和慧玉结婚。
慧玉因钟企之不来她处,到学校找钟企之,与志芳相遇,彼此教感到诧异,志芳问及慧玉,钟企之以朋友的妻子搪塞。
志芳尾随钟企之到慧玉处,发现二人秘密,对慧玉百般侮辱。
慧玉看到钟企之的虚情假意,心里很难过。
暑假到了,钟企之径自回乡,临行留给慧玉一封绝交信慧玉见信,顿萌死念,但被一杨姓老妇所救,不久生下一男孩,便由杨家雇乳母三妹来扶养。
慧玉父白润卿得杨妇消息,赶来看女儿,觉得事已至此,把孩子托于三妹,带女儿回家,把慧玉嫁绅士严立人。
第二年,慧玉生下儿子德馨。
七年后,严立人因患病,和慧玉带德馨到黄山疗养。
严立人病愈,德馨却患了重病,延医治疗,没想到请来的留德医学博士竟是钟企之。
为了儿子的病症,慧玉只好和钟企之见面。
这时,钟企之的太太志芳已死,他看到慧玉,想重温旧情,被慧玉严词拒绝。
德馨病愈,严立人又带一家人去海滨,德馨非常高兴认识了比他大一点的孩子祥麟。
慧玉从三妹那里已知道祥麟的一切,但她不敢认自己的孩子,只能暗地里疼爱。
两个孩子非常要好,有一天,他们去一个礁石玩,遇上涨潮,祥麟为救德馨无奈年幼力弱,两人双双遇难。
孩子的死,使慧玉痛不欲生,她考虑到是自己的罪孽害了孩子,于是下决心对严立人承认祥麟是自己的孩子,并把当初和钟企之的关系和盘托出。
严立人非常震怒,要立即断绝和慧玉的关系。
严立人使人通知钟企之办理祥麟的后事,又把这次不幸报告白润卿。
钟企之认识到自己的罪过,慧玉不过是受害者,他要求严立人收回成命,严立人坚决不从。
钟企之又向慧玉极力忏悔,提出与慧玉恢复关系的建议,又遭到慧玉一口回绝。
解读20 世纪30 年代电影史在我国电影发展史上,20世纪30 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默片艺术不断成熟并到达了历史高峰,同时有声片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寻求到了最佳的规范标准,并产生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这一时期的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比较宽广,不再是一些单纯的神怪武侠和家庭恩怨电影,而是题材更加贴近现实,表现多彩的生活场景,传递民生。
同时,这一时期的导演大多数都是在系统进行了系统化专业知识学习,并不断成长,以及国外众多流派及理论知识流传到中国,成长起来的导演更加重视电影特性的表达,自觉对比运用电影语言进行创作与思考,再加上有声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音响调节、镜头调度与画面造型有效结合成为了一种趋势,影片的展现角度进一步拓展,反映了电影综合艺术的造型效果。
于是,《马路天使》《狂流》《十字街头》《神女》等大量典型影片逐渐出现,涌现出大量“贴近社会生活、蕴含人生哲理、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影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优秀电影作品涌现的高峰时期。
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作品在美学和历史意义上,明显超过了30 年代之前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后来甚至如今的中国电影,那个时期的电影在当代一次次被搬上荧幕。
一、多元竞争电影格局的形成20世纪30 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文化领域还算比较自由,电影在这一时期是一个新颖的事物,更加开放自由。
一些外来干涉确保了电影产业运营能够自主化,1923—1925年间,全国共设立了175家电影公司,其中 1 40家便设立在上海,这么多的电影公司,由于专业知识的差异,其拍摄水平差异性较大,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得知,电影行业多元竞争格局不断形成。
适者生存便成为了这一时期只有竞争的必然结果。
各大电影公司不断创新,从而在我国电影市场上迅速成长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电影公司,例如这一时期比较出名的公司:“大中华百合”“明星”“天一”“长城”“神州”、上海影戏、南国戏剧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电影行业。
各个电影公司都均有独特的经营理念,例如“天一”的传统保守形象、“大中华百合”的欧化色彩、“明星”的“营业主义加一点点良心”的“正剧”等等,进一步充实了30年代的影坛。
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心痛林树芳任职某厂,工作勤奋,不善逢迎。
一家六口,生活全靠薄薪维持。
不料经理任用他人,遂解其职,树芳因而失业。
妻方氏贤慧,闻讯夫妻对泣。
家遭变故,子女被迫辍学,举家迁居乡村。
长子兴官曾与同学吴淑贞友善,淑贞为富家女,临别依依相送。
树芳居乡,虽旧识吕富贵常予资助,生活仍极艰难,不得已重回城里谋事,适原厂招工,乃更名进厂。
其母见树芳一去杳无音讯,忧思成病,继而幼女亦患病,兴官乃入城寻父。
方氏正忧无钱为母治病,吕富贵因有意于方氏,复资助以解其燃眉之急。
兴官寻父不遇,卖报糊口,一天,于厂门口与父相遇。
树芳欲待发工薪后回乡,因念己身有病,私携兴官进厂代其劳作,不料为工头发觉,立拘父子俩报请经理处置。
适淑贞从外入,遽见兴官,骇问来意,兴官以实告。
原来淑贞为经理之女。
时经理亦认出树芳为当年被其解职之人,喟然叹曰:“不图以我一念之错,致使汝家蒙此不幸,我知过矣。
”遂复树芳前职。
树芳曾得乡人来信,谈及其妻与富贵有私,回乡就窗暗窥,适富贵有事与方氏商量,状甚亲昵,信以为真,乃禁兴官与其母接近。
方氏无端遭疑,无以自白,留书径至河边自寻短见。
树芳见信,后悔不迭,急追回方氏认错。
于是全家迁回城里,恢复和谐的家庭生活。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默片艺术不断成熟并到达了历史高峰,同时有声片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寻求到了最佳的规范标准,并产生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
在这个期间中国各大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并且初具规模。
期间中国以"明星"为首的民族电影公司也积极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马路天使》剧照狭义上讲,“30年代电影”起止时间为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
接着“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导致经济的衰退,社会的千疮百孔,使得中国电影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文收录了从1931年到1939年主要经典电影作品,共计46部。
资源目录:1931.桃花泣血记(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1.一剪梅(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1.银汉双星(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2.火山情血(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2.南国之春1932.南国之春(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2.野玫瑰(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3.春蚕(明星影片公司出品)1933.恶邻(月明影片公司出品)1933.母性之光(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3.天明(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3.小玩意(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3.脂粉市场(明星影片公司出品)1934.大路(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4.女儿经(明星影片公司出品)1934.神女(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4.桃李劫(电通影片公司出品)1934.体育皇后(联华影业公司上海第二制片厂联合出品)-01 1934.体育皇后(联华影业公司上海第二制片厂联合出品)-02 1934.新女性(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4.渔光曲(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4.姊妹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1935.船家女(明星影片公司出品)1935.都市风光(电通影片公司出品)1935.风云儿女(电通影片公司出品)1935.国风(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5.摩登女性(联华影业公司出品)1935.万众一心1936.孤城烈女(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6.狼山喋血记(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6.浪淘沙(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6.新旧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936.壮志凌云(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7.春到人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7.慈母曲(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7.马路天使(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937.前台与后台(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7.青年进行曲(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7.如此繁华(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7.十字街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937.王老五(联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7.夜半歌声(新华影业公司出品) 1938.雷雨(新华影业公司出品)1939.孤岛天堂(大地影业公司出品) 1939.木兰从军(华成影片公司出品) 1939.少奶奶的扇子(新华影业公司出品)1939.武则天(新华影业公司出品)本文由“绿洲分享”发布,2023年11月10日。
中国老电影1200部(30年代-90年代)名录大全
中国老电影1200部(30年代-90年代)名录大全残梦留人醉1楼三四十年代001哀乐中年(1948)
002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003白衣战士(1949)
004表(1949)
005长恨天(1942)
006长相思(1946)
007乘龙快婿(1947)
008春(1942)
009春蚕(1933)
010大团圆(1948)
011都市风光(江青主演)(1935)
012二百五小传(1949)
013风雨江南(1949)
014风云儿女(1935)
015歌女之歌(1948)
016各有千秋(1947)
017 孤城烈女(1936)
018光芒万丈(1949)
019红楼梦(周璇主演)(1944)
020 花外流莺(1948)
021 还乡日记(1947)
022回到自己队伍来(1949)
023 混江龙李俊(1940)
024家(1941)
025狼山喋血记(江青主演)(1936)026浪淘沙(1936)
027 劳工之爱情(1922)
028丽人行(1949)
029留下他打老蒋吧(1948)
030马路天使(1937)
031莫负青春(1949)
032 母亲(1949)
033母与子(1947)
034木兰从军(1939)
035南国之春(1932)
036怕老婆(1929)
037桥(1949)
038 清宫秘史(1948)
039情海重吻(1929)
040秋海棠(1943)
041如此繁华(1937)。
三十年代中国左翼电影
1932年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内忧外患,社会各界强烈呼吁“猛醒救国”。
1933年3月,瞿秋白亲自过问,以夏方门为组长的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
1933年“中国电影年”涌现出《狂流》《天明》《都会的早晨》《三个摩登女性》《上海24小时》《春蚕》《姐妹花》《铁板江泪录》《盐潮》《民族生存》等四十余部的进步影片。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主流开始配合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反映军阀混战、经济破产、帝国主义的侵略、劳动人民和贫苦小资产阶级的痛苦和要求,鲜明体现了阶级论和社会革命思想。
《马路天使》(1937)是左翼电影成熟时期的优秀代表,由袁牧之、郑君里、聂海、赵丹、魏鹤龄等进步电影工作者通过接触下等人,出于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小人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影片反映了30年代都是贫民的苦难与不幸,颂扬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所具有的真正善良。
其中有不少清洁用悲喜剧手法加以表现,注重场面内部隐喻元素的配置,效果流畅自然。
另外在音乐上,利用音乐表现主题,画面损失歌词填补,让一个个就往歌曲广为传唱,如《四季歌》《天涯歌》以优美的民族曲调及含义双关的唱
词婉转递出了东三省人民抗日的心声。
《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等一批30年代左翼电影经典之作,在题材、主题、任务刻画、风格样式、实景拍摄诸方面均开风气之光,且经岁月淘洗。
1982年意大利影家评论卡拉奇赞叹:“意大利引以自豪的新现实主义还是在上海诞生的。
”。
30年代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在3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以革命题材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路》。
这部电影描绘了北伐战争中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剧烈动荡的时代里所经历的磨难和奋斗。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畏和坚韧,这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大路》的成功不仅对当时的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的电影人指明了一条新的创作方向。
在3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和类型,这些电影作品在内容、形式、主题等方面都有了创新和突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祥林嫂》和《孔雀东南飞》。
这两部电影不仅在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方面具有革命性,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做了深刻的挖掘和反思。
《祥林嫂》描绘了一个女性在社会环境下所遭受的压迫和煎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震撼的社会画面。
《孔雀东南飞》则着重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沉,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手法,使得电影在艺术性和深度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些电影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讨论,同时也为后来的电影人指明了一条新的艺术探索方向。
在30年代晚期,中国电影则迎来了一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马路天使》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些电影作品在内容、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上都有了创新和突破,使得中国电影在风格和风貌上都有了极大的未来探索性和发展潜力。
这些电影作品,让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同时也为后来的电影人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机会。
30年代的中国电影是我国电影“新浪潮”的起源。
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不断在艺术表达上进行探索和突破,同时也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和创新。
这些电影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的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遗产。
现今的中国电影人,仍然从30年代的电影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启发,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电影作品,为中国电影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30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桃花泣血记
牧场主金夫人携子德恩下乡视察,牧人陆起夫妇殷勤招待,其女琳姑与德恩两小无猜,相嬉相爱。
金夫人重门阀,不许其子与牧女交游。
数年以后,琳姑盈盈长成,又遇金夫人偕子下乡。
琳姑以门第悬殊回避德恩,德恩力主爱情不分贫富,并邀其入城游,形影不离,情同夫妻。
金夫人欲为德恩论婚某世家之女,遂逐琳姑还乡。
德恩不舍,别营他屋安顿。
不久,琳姑怀孕,促德恩实告其母,以举行婚礼,德恩惧母,诓而慰之。
时琳姑母患病,陆起至金家寻女,金夫人察知真相后大怒,软禁德恩,逐走琳姑,并将陆起解雇。
陆起携琳姑回家,妻已死去。
牧场因陆起解职,劫牛贼聚众劫牛,陆起挺身而出,被贼众以石灰烧瞎双目。
时琳姑已育一子,体弱多病,无钱医治。
乡中一老者欲乘人之危,谋娶琳姑,遭琳姑拒绝。
、一天,德恩获知琳姑病危,不顾母亲阻拦,下乡看望,时琳姑已经弥留。
琳姑死后,金夫人痛自悔悟,下乡赔礼,并亲自搀扶陆起,德恩抱着婴儿,一同哭祭于琳姑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