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540.50 KB
- 文档页数:12
高考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一、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如图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得到的正确结果是A .0~1 s 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B .0~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4 mC .0~1 s 内的运动方向与2 s ~4 s 内的运动方向相反D .0~1 s 内的加速度大小大于2 s ~4 s 内加速度的大小 【答案】D【解析】0~1s 内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为初末速度之和的一半即:,故A 错误;在v-t 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大小等于位移:,故B 错误;速度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则知0~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 内的运动方向相同,故C 错误;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则知0~1s 内的加速度大于2~4s 内的加速度,故D 正确。
所以D 正确,ABC 错误。
2.平直的公路上有a 、b 两辆汽车同向行驶,t =0时刻b 车在前a 车在后,且两车相距s 0。
已知a 、b 两车的v -t 图象如下图所示,在0~t 1时间内,b 车的位移为s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0~t 1时间内a 车的位移为3sB .若a 、b 在t 1时刻相遇,则s 0=sC .若a 、b 在12t 时刻相遇,则023s s D .若a 、b 在12t 时刻相遇,它们将在123t 时刻再次相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v −t 图象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0~t 1时间内a 围成的面积是b 的三倍,故A 正确;B.若a 、b 在t 1时刻相遇,则0s 等于该段时间内a 、b 位移差,则s 0=2s ,故B 错误;C.若a 、b 在12t 时刻相遇,该段时间内b 的位移为14s ,a 的位移为74s ,所以032s s =,故C 错误; D.如图若在12t 时刻相遇,它们将在132t时刻再次相遇,D 错误。
故选A. 【点睛】在速度时间图像中,需要掌握三点:一、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看运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只要考虑速度的正负是否发生变化;二、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三、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坐标轴上方表示正方向位移,在坐标轴下方表示负方向位移。
高考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一、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其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t :时间内乙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甲物体通过的路程B .1t 时刻,两者相距最远C .20t :时间内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平均速度D .2t 时刻,乙物体追上甲物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C.20t ~时间内甲物体的速度一直比乙物体的速度大,乙物体通过的路程小于甲物体通过的路程.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乙的平均速度小于甲的平均速度,故A 错误,C 正确; BD.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在0∼t 2时间内,甲的速度一直比乙的大,甲在乙的前方,两者间距逐渐增大.t 2时刻后,乙的速度比乙的大,两者间距逐渐减小,所以t 2时刻,两者相距最远.故B 错误,D 错误.2.一个质量为0.5kg 的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在时刻t =8s 时,物体的速度为( )A .2m/sB .8m/sC .16m/sD .2m/s【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F t -图像的面积表示冲量,在上方为正,在下方为负,故根据动量定理可得11122212222210222mv ⨯+⨯⨯-⨯⨯+⨯+⨯⨯=-,解得第8s 末的速度为16/v m s =,C 正确. 【点睛】F-t 图像的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在物理中,从图像角度研究问题,需要注意图像的斜率,截图,面积等表示的含义.3.A 、B 两个物体在同地点,沿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则( )A .A 、B 两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B .开头4s 内A 、B 两物体的位移相同C .A 物体的加速度比B物体的加速度大D .t =4s 时,A 、B 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答案】D 【解析】由图像知A、B两物体速度为正,表明运动方向均与正方向相同,A 错.A、B两个物体在同地点出发,由图像与横轴包围面积可知,开头4s 内A、物体的位移比B的小,B 错.速度图象斜率表示加速度,B 的斜率大于A ,所以A物体的加速度比B物体的加速度小,C 错.t =4s 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D 对.4.甲、乙两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相同的方向行驶,两车的速度v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分别为S 1、S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S 1=S 2,则甲、乙两车一定在t 2时刻相遇B .若S 1>S 2,则甲、乙两车在0-t 2时间内不会相遇C .在t 1时刻,甲、乙两车加速度相等D .t 1-t 2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v <122v v + 【答案】D 【解析】 【分析】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根据图象判断确定何时两车相遇;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详解】A 、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则0−t 2时间内甲的位移等于乙的位移,由于甲的初位置与乙的初位置未知,所以无法判断甲、乙两车在t 2时刻是否相遇,故A 错误;B 、若S 1>S 2,在0-t 2时间内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由于甲的初位置与乙的初位置未知,所以无法判断甲、乙两车在0-t 2时间内是否相遇,故B 错误;C 、由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t 1时刻,乙的斜率大于甲的斜率,故乙的加速度大于甲的加速度,故C 错误;D 、若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0-t 2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122v v v +=甲;由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在0-t 2时间内,甲车的运动位移小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所以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122v v +,故D 正确; 【点睛】关键是知道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图象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5.质量为2kg 的物体在水平面内做曲线运动,已知x 方向的位移-时间图像和y 方向的速度-时间图像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高考物理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一、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如图所示,滑块A 、B 的质量均为m ,A 套在固定倾斜直杆上,倾斜杆与水平面成45°,B 套在固定水平的直杆上,两杆分离不接触,两直杆间的距离忽略不计且足够长,A 、B 通过铰链用长度为L 的刚性轻杆(初始时轻杆与平面成30°)连接,A 、B 从静止释放,B 开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不计一切摩擦,滑块A 、B 视为质点,在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B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B .当A 到达与B 同一水平面时,A 的速度为gLC .B 滑块到达最右端时,A 的速度为2gLD .B 滑块最大速度为3gL 【答案】AD 【解析】因不计一切摩擦,故系统机械能守恒,A 正确;设A 的速度为A v 、B 的速度为B v ,当A 到达与B 同一水平面时,对A 、B 速度进行分解,如图所示根据沿杆方向速度相等有:2cos 452B A A v v v ==o ,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有:2211222A B L mgmv mv =+,解得:23A v gL =,B 错误;B 滑块到达最右端时,B 的速度为零,如图所示: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有:212122AmgLmv +=',解得:()12A v gL ='+C 错误;当A 滑到最低点时,速度为零,B 的速度最大,如图所示: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有:23122B mgL mv '=,解得:3B v gL '=,D 正确,选AD.【点睛】应用A 、B 沿杆方向速度相等,求出A 、B 的速度关系,因为不计一切摩擦,故A 、B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当A 的速度最大时,B 的速度为0;当B 的速度最大时,A 的速度为0.2.如图所示,三根通电长直导线A 、B 、C 互相平行,其横截面位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三根导线中通入的电流大小相等,且A 、C 中电流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B 中电流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内;已知通电导线在其周围某处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kIB r=,其中I 为通电导线中的电流强度,r 为某处到通电直导线的距离,k 为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所受磁场作用力的方向与B 、C 所在平面垂直 B .B 所受磁场作用力的方向与A 、C 所在平面垂直 C .A 、B 单位长度所受的磁场作用力大小之比为1∶2D .A 、B 单位长度所受的磁场作用力大小之比为1∶2【答案】BC 【解析】利用右手定则可知:A 处的合磁场方向沿AC 方向,所以A 所受磁场作用力的方向与A 、C 所在平面垂直,A 错;B 、利用右手定则可知:B 处的合磁场方向沿AC 方向,所以B 所受磁场作用力的方向与A 、C 所在平面垂直,B 对;C 、知通电导线在其周围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kIB r=,根据磁场的叠加知:A 处的磁场大小为22kIr,而B 2kI r ,所以A 、B 单位长度所受的磁场作用力大小之比为1:2,C 对,D 错; 故本题选:BC3.甲乙两图中,某时刻绳子A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θ,绳子上端以速度v 0匀速拉动,在两车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车运动速度大小之比cos 1cos θθ+B .甲车运动速度大小为cos v θC .相同时间t ∆内乙车速度增量大于甲车速度增量D .此刻若将速度v 0改成拉力F ,则两车加速度大小之比1:1 【答案】AC 【解析】 【详解】ABC .由甲图可知,甲车的速度11cos v v θ=+乙车的速度2cos v v θ=所以,甲、乙两车运动速度大小之比cos 11cos θθ<+,相同时间t ∆内乙车速度增量大于甲车速度增量.故AC 正确,B 错误;D .改成拉力F ,甲车所绳子合力沿两绳子夹角的角平分线上,汽车甲的合力大小为22cos 2F θ,汽车乙的合力大小为cos F θ,因此合力不相等,加速度不相等,故D 错误.4.如图所示,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a 和b ,用质量可忽略的刚性细杆相连并放置在光滑的半球面内.已知细杆长度是球半径的2倍,当两球处于静止状态时,细杆与水平面的夹角θ=15°,则( )A .杆对a 、b 球作用力大小相等且方向沿杆方向B .小球a 和b 2:1C .小球a 和b 31D.半球面对a、b球的弹力之比为3:1【答案】ACD【解析】【详解】A、对轻杆,受两个球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杆对a、b球作用力大小相等且方向沿杆方向,故A正确;BC、两球都受到重力、细杆的弹力和球面的弹力的作用,过O作竖直线交ab于c点,受力分析如下图所示:设球面的半径为R,则△oac与左侧力三角形相似;△oac与右侧力三角相似;则由几何关系可得:am g TOC ac=;bm g TOC bc=,即:abm bcm ac=;由题,细杆长度是球面的半径的2倍,根据几何知识知图中α=45°,在△oac中,根据正弦定理,有:sin30sin105ac ao︒︒=,则3acbc=,3abmm=;故B错误,C正确;D、根据平衡条件,有:NaF Toa ac=,NbF Tob bc=,故31NaNbF bcF ac==,故D正确.5.有一个固定的光滑直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53°,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 2kg 的滑块A (可视为质点).用不可伸长的轻绳将滑块A与另一个质量为M=2.7kg 的物块B通过光滑的定滑轮相连接,细绳因悬挂B而绷紧,此时滑轮左侧轻绳恰好水平,其长度103L=m,P 点与滑轮的连线同直杆垂直(如图所示).现将滑块A从图中O点由静止释放,(整个运动过程中B不会触地,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滑块A运动到P点时加速度为零B .滑块A 由O 点运动到P 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增加C .滑块A 经过 P 点的速度大小为m/sD .滑块A 经过P m/s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A .滑块A 运动到P 点时,垂直于杆子的方向受力平衡,合力为零;沿杆子方向,重力有沿杆向下的分力mg sin5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53°=ma a =gsin53°故A 错误.B .滑块A 由O 点运动到P 点的过程中,绳子的拉力对滑块A 做正功,其机械能增加;故B 正确.CD .由于图中杆子与水平方向成53°,可以解出图中虚线长度:8sin 53m 3l L =︒=所以滑块A 运动到P 时,A 下落10348sin 53cos53sin 53=m=m 3555OP h x L =︒=︒︒⨯⨯ B 下落1082m m m 333H L l =-=-= 当A 到达P 点与A 相连的绳子此时垂直杆子方向的速度为零,则B 的速度为零,以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212MgH mgh mv +=解得v =故C 正确,D 错误. 故选BC . 【点睛】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机械能的变化根据除重力以外的力做功情况进行判断,都是常用的思路.关键在于判断出滑块A 滑到P 点时,绳子在竖直杆子方向的速度为零,即B 的速度为零.6.如图所示,水平光滑长杆上套有一物块Q ,跨过悬挂于O 点的轻小光滑圆环的细线一端连接Q ,另一端悬挂一物块P .设细线的左边部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初始时θ很小.现将P 、Q 由静止同时释放.关于P 、Q 以后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θ =60º时,P 、Q 的速度之比1:2B .当θ =90º时,Q 的速度最大C .当θ =90º时,Q 的速度为零D .当θ向90º增大的过程中Q 的合力一直增大 【答案】AB 【解析】 【分析】 【详解】A 、则Q 物块沿水平杆的速度为合速度对其按沿绳方向和垂直绳方向分解,P 、Q 用同一根绳连接,则Q 沿绳子方向的速度与P 的速度相等,则当θ =60°时,Q 的速度cos 60Q P v v ︒=,解得:12P Q v v =,A 项正确.B 、C 、P 的机械能最小时,即为Q 到达O 点正下方时,此时Q 的速度最大,即当θ=90°时,Q 的速度最大;故B 正确,C 错误.D 、当θ向90°增大的过程中Q 的合力逐渐减小,当θ=90°时,Q 的速度最大,加速度最小,合力最小,故D 错误.故选AB . 【点睛】考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掌握能量守恒定律,注意当Q 的速度最大时,P 的速度为零,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光滑直角细杆POQ 固定在竖直平面内,OP 边水平,OP 与OQ 在O 点平滑相连,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小环用长为L 的轻绳相连,分别套在OP 和OQ 杆上.初始时刻,将轻绳拉至水平位置拉直(即B 环位于O 点),然后同时释放两小环,A 环到达O 点后,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为竖直向下,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B 环下落2L 时,A 环的速度大小为g LB .在A 环到达O 点的过程中,B 环一直加速C .A 环到达O 点时速度大小为2gLD .当A 环到达O 点后,再经2gL的时间能追上B 环 【答案】ACD 【解析】 【详解】B 环下落一段位移后,设绳子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则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β=90°-α,设此时A 的速度为v A ,将A 的速度沿绳子方向与垂直于绳子的方向分解,设沿绳子方向的分速度为v ,如图所示:可得:v =v A cosα,设B 的速度为v B ,将B 的速度也沿绳子的方向与垂直于绳子的方向分解如图,其中沿绳子方向的分速度与A 沿绳子方向的分速度是相等的,可得:v =v B cosβ,联立可得:tan A B v v α=,当B 环下落2L时绳子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12sin 2LL α==,可得:所以:α=30°,A 环的速度大小为03tan 30AB A v v v ==,B 下降的过程中A 与B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可得:2211222A B L mgmv mv =+,联立得A 环的速度大小为A gLv =故A 正确;B 开始下降的过程中速度由0开始增大,所以是做加速运动.当绳子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接近90°时,tanβ→∞,则0tan AB v v α=→,可知当A 到达O 点时,B 的速度等于0.所以B 一定还存在减速的过程.即A 环到达O 点的过程中,B 环先加速后减速,故B 错误;由于A 到达O 点时B 的速度等于0,由机械能守恒得:212A mgL mv =',解得:2A v gL 'C 正确;环A 过O 点后做加速度等于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自由落体运动.当A 追上B 时有:221122A v t gt L gt '+=+,解得:2Lt g'=,故D 正确.所以ACD 正确,B 错误.8.一快艇从离岸边100m 远的河流中央向岸边行驶.已知快艇在静水中的速度图象如(图甲)所示;河中各处水流速度相同,且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A .快艇的运动轨迹一定为直线B .快艇的运动轨迹一定为曲线C .快艇最快到达岸边,所用的时间为20sD .快艇最快到达岸边,经过的位移为100m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详解】AB 、两分运动为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个做匀速线运动,知合速度的方向与合加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合运动为曲线运动.故A 错误、B 正确;CD 、当水速垂直于河岸时,时间最短,垂直于河岸方上的加速度a =0.5m/s 2,由212d at,得t =20s ,而位移大于100m ,故C 正确、D 错误.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会将的运动分解为沿河岸方向和垂直河岸方向,知道在垂直于河岸方向上速度越大,时间越短.以及知道分运动和合运动具有等时性.9.如图所示,在x 轴上有A 、O 、B 、M 四点,OA =OB =BM =2L,A 、B 两点固定有电荷量分别为+Q (Q >0)和-2Q 的异种点电荷。
高考物理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一、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如图所示,左右两侧水平面等高,A 、B 为光滑定滑轮,C 为光滑动滑轮.足够长的轻绳跨过滑轮,右端与小车相连,左端固定在墙壁上,质量为m 的物块悬挂在动滑轮上.从某时刻开始小车向右移动,使物块以速度v 0匀速上升,小车在移动过程中所受阻力恒定不变.在物块上升的过程中(未到AB 所在的水平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轻绳对小车的拉力增大B .小车向右做加速运动C .小车阻力的功率可能不变D .小车牵引力做的功小于物块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与小车克服阻力做功之和【答案】AD【解析】【分析】【详解】A .物块以匀速上升时,两边绳子的夹角变大,可知绳子的拉力变大,即轻绳对小车的拉力变大,选项A 正确;B .设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则由运动的合成知识可知0=2cos v v θ车,则随着物体的上升θ变大,车的速度减小,选项B 错误;C .小车在移动过程中所受阻力恒定不变,根据P=fv 车可知小车阻力的功率减小,选项C 错误;D .由能量关系可知:-PC k W W WE 阻牵车-=∆ ,因小车动能减小,则<PC W W W +阻牵,即小车牵引力做的功小于物块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与小车克服阻力做功之和,选项D 正确; 故选AD.【点睛】此题关键是对物体的速度进行如何分解,可参考斜牵引物体的运动分解问题,但是此题中物体两边都有绳子;注意搞清系统的能量转化情况.2.如图所示,将质量为m 的小球用橡皮筋悬挂在竖直墙的O 点,小球静止在M 点,N 为O 点正下方一点,ON 间的距离等于橡皮筋原长,在N 点固定一铁钉,铁钉位于橡皮筋右侧。
现对小球施加拉力F ,使小球沿以MN 为直径的圆弧缓慢向N 运动,P 为圆弧上的点,角PNM 为60°。
橡皮筋始终在弹性限度内,不计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 ,则A.在P点橡皮筋弹力大小为B.在P点时拉力F大小为C.小球在M向N运动的过程中拉力F的方向始终跟橡皮筋垂直D.小球在M向N运动的过程中拉力F先变大后变小【答案】AC【解析】A、设圆的半径为R,则,ON为橡皮筋的原长,设劲度系数为k,开始时小球二力平衡有;当小球到达P点时,由几何知识可得,则橡皮筋的弹力为,联立解得,故A正确。
高考物理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一、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如图所示,滑块A 、B 的质量均为m ,A 套在固定倾斜直杆上,倾斜杆与水平面成45°,B 套在固定水平的直杆上,两杆分离不接触,两直杆间的距离忽略不计且足够长,A 、B 通过铰链用长度为L 的刚性轻杆(初始时轻杆与平面成30°)连接,A 、B 从静止释放,B 开始沿水平面向右运动,不计一切摩擦,滑块A 、B 视为质点,在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B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B .当A 到达与B 同一水平面时,A 的速度为gLC .B 滑块到达最右端时,A 的速度为2gLD .B 滑块最大速度为3gL 【答案】AD 【解析】因不计一切摩擦,故系统机械能守恒,A 正确;设A 的速度为A v 、B 的速度为B v ,当A 到达与B 同一水平面时,对A 、B 速度进行分解,如图所示根据沿杆方向速度相等有:2cos 452B A A v v v ==o ,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有:2211222A B L mgmv mv =+,解得:23A v gL =,B 错误;B 滑块到达最右端时,B 的速度为零,如图所示: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有:212122AmgLmv +=',解得:()12A v gL ='+C 错误;当A 滑到最低点时,速度为零,B 的速度最大,如图所示:根据系统机械能守恒有:23122B mgL mv '=,解得:3B v gL '=,D 正确,选AD.【点睛】应用A 、B 沿杆方向速度相等,求出A 、B 的速度关系,因为不计一切摩擦,故A 、B 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当A 的速度最大时,B 的速度为0;当B 的速度最大时,A 的速度为0.2.如图所示,将质量为2m 的重物悬挂在轻绳的一端,轻绳的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环,小环套在竖直固定的光滑直杆上,光滑定滑轮与直杆的距离为d.现将小环从与定滑轮等高的A 处由静止释放,当小环沿直杆下滑距离也为d 时(图中B 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环刚释放时轻绳中的张力一定大于2mgB .小环到达B 处时,重物上升的高度也为dC .小环在B 处的速度与重物上升的速度大小之比等于D .小环在B 处的速度与重物上升的速度大小之比等于【答案】AC 【解析】 【分析】 【详解】由题意,释放时小环向下加速运动,则重物将加速上升,对重物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绳中张力一定大于重力2mg ,所以A 正确;小环到达B 处时,重物上升的高度应为绳子缩短的长度,即2h d d ∆=-,所以B 错误;根据题意,沿绳子方向的速度大小相等,将小环A速度沿绳子方向与垂直于绳子方向正交分解应满足:A B v cos v θ=,即12A B v v cos θ==所以C 正确,D 错误. 【点睛】应明确:①对与绳子牵连有关的问题,物体上的高度应等于绳子缩短的长度;②物体的实际速度即为合速度,应将物体速度沿绳子和垂直于绳子的方向正交分解,然后列出沿绳子方向速度相等的表达式即可求解.3.如图所示,a、b、c、d、e、f为以O为球心的球面上的点,分别在a、c两个点处放等量异种电荷+Q和-Q。
高考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一、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前几年雾霾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在某个恶劣天气中,能见度很低,甲、乙两汽车在一条平直的单行道上,甲在前、乙在后同向行驶.某时刻两车司机同时听到前方有事故发生的警笛提示,同时开始刹车.两辆车刹车时的v –t 图象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车的加速度大于乙车的加速度B .24s =t 时两车的速度均为8m/sC .若两车发生碰撞,开始刹车时两辆车的间距一定等于48 mD .若两车发生碰撞,则可能是在刹车24 s 以后的某时刻发生相撞【答案】B【解析】【详解】A 、甲车的加速度大小22111161m/s m/s 483v a t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22212201m/s m/s 402v a t ∆===∆,则甲车的加速度小于乙车的加速度,故选项A 错误; B 、24s t =时两车的速度均为0111624m/s 8m/s 3v v a t =-=-⨯=,故选项B 正确;C 、0-24s 内,甲车的位移116824m 288m 2x +=⨯=,乙车的位移220824m 336m 2x +=⨯=,两者位移之差2148m x x x ∆=-=,若两车在24s t =时刻相撞,则开始刹车时两辆车的间距等于48m ,若两车在24s t =时刻之前相撞,开始刹车时两辆车的间距小于48m ,故选项C 错误;D 、若两车速度相等时没有相撞,则速度相等后,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大,两车不可能再相撞,故选项D 错误.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0~t 3时间内甲、乙两质点的平均速度相等B .甲质点在0~t 1时间内的加速度与乙质点在t 2~t 3时间内的加速度相同C .甲质点在0~t 1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质点在0~t 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D .在t 3时刻,甲、乙两质点都回到了出发点【答案】A【解析】A 、在0~t 3时间内,由面积表示为位移,可知甲、乙两质点通过的位移相等,所用时间相等,则甲、乙两质点的平均速度,故A 正确;B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甲质点在0~t 1时间内的加速度与乙质点在t 2~t 3时间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所以加速度不同,故B 错误;C 、甲质点在0~t 1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v ,乙质点在0~t 2时间内平均速度为2v ,即平均速度相等,故C 错误;D 、两个质点一直沿正向运动,都没有回到出发点,故D 错误;故选A .【点睛】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某一点代表此时刻的瞬时速度,斜率表示加速度,图象与坐标轴围成面积代表位移,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之比,根据这些知识分析.3.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3所示.两图象在t =t 1时相交于P 点,P 在横轴上的投影为Q ,△OPQ 的面积为S .在t =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距为d .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 ′,则下面四组t ′和d 的组合可能的是 ( )A .t ′=t 1,d =SB .t ′=12t 1,d =14S C .t ′=12t 1,d =12S D .t ′=12t 1,d =34S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 在t 1时刻如果甲车没有追上乙车,以后就不可能追上了,故t ′<t 1,故A 错误;从图象中甲、乙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即对应的位移看,甲在t 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比乙的多S ,当t ′=0.5t 1时,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多出34S ,即相距d =34S ,故D 正确,BC 错误.4.如图,光滑水平面上放着长木板B ,质量m =2kg 的木块A 以速度v 0=2m/s 滑上原来静止的长木板B 的上表面,由于A 、B 之间存在有摩擦,之后,A 、B 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 =10m/s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B 之间动摩擦因数为0.1B .长木板的质量为1 kgC .长木板长度至少为2mD .A 、B 组成系统损失机械能为4J【答案】A【解析】【分析】A 在B 的表面上滑行时,根据v -t 图像的斜率可得到A 的加速度大小,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得动摩擦因数。
高中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1.问题:一个球从斜面上下滚动,求滚动过程中球心的加速度。
解题方法:通过绘制球在不同位置的速度矢量图,可以发现球心的加速度大小恒定为g*sinθ,方向沿斜面向下。
2.问题:一个火箭垂直向上发射,求其高度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解题方法:绘制高度-时间和速度-时间图像,根据火箭发射时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析其运动状态。
3.问题: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求其下落时间和落地时的速度。
解题方法:通过绘制速度-时间图,找到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并利用运动学公式求解。
4.问题:两个弹簧同时用力拉伸,求弹簧的合力和合力的方向。
解题方法:绘制拉伸弹簧的位移-力图,根据弹簧的弹性系数和拉伸量求解合力大小和方向。
5.问题:一个半径为R的圆盘在水平桌面上绕自身垂直轴心旋转,求其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解题方法:通过绘制角速度-时间和角加速度-时间图像,利用旋转的基本关系式求解。
6.问题:一个抛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求其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
解题方法:绘制速度-时间和加速度-时间图像,根据圆周运动的特点求解。
7.问题:一个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另一边有一个质量为2m的物体,求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解题方法:绘制摩擦力-加速度图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摩擦力公式求解。
8.问题:一个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通过绳子连接一个质量为2m的物体,求系统的加速度。
解题方法:绘制受力-加速度图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受力平衡条件求解。
9.问题:一个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与墙面接触,求物体受到的压力大小和方向。
解题方法:绘制压力-受力图像,根据受力平衡条件和压力的定义求解。
10.问题:一个电流为I的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F,求导线的长度和磁场的大小。
解题方法:绘制力-电流图像,利用洛伦兹力公式和导线长度的关系求解。
高考物理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答题技巧及练习题一、图示法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质量为2kg 的物体(可视为质点)在水平外力F 的作用下,从t=0开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未画出)所决定的光滑水平面内运动.运动过程中,x 方向的x-t 图象如图甲所示,y 方向的v-t 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0时刻,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0m/sB .物体初速度方向与外力F 的方向垂直C .物体所受外力F 的大小为5ND .2s 末,外力F 的功率大小为25W【答案】CD【解析】【详解】由图甲图得到物体在x 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10/ 2.5/4x x v m s m s t ==V V =,t=0时刻,y 方向物体的分速度为v y =10m/s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v=22 x yv v +>10m/s .故A 错误.物体在x 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合力为零,y 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合力沿-y 轴方向,而物体的初速度不在x 轴方向,所以物体的初速度方向和外力的方向并不垂直.故B 错误.由乙图的斜率等于加速度,得到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22100/ 2.5/4v a m s m s t -===V V ,所受外力F 的大小为F=ma=5N .故C 正确.2s 末,外力的功率P=Fv y =5×5W=25W .故D 正确.故选CD .【点睛】 本题知道x 、y 两个方向的分运动,运用运动的合成法求解合运动的情况.对于位移图象与速度图象的斜率意义不同,不能混淆:位移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而速度图象的斜率等于加速度.2.在绝缘光滑的水平面上相距为6L 的A 、B 两处分别固定正点电荷Q A 、Q B ,两电荷的位置坐标如图甲所示。
图乙是AB 连线之间的电势φ与位置x 之间的关系图像,图中x =L 点为图线的最低点,若在x =-2L 的C 点由静止释放一个质量为 m 、电量为+q 的带电小球(可视为质点,不影响原电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在x=L处的速度最大B.小球一定可以回到-2L的C点处C.小球将在-2L和+2L之间作往复运动D.固定在A、B处点电荷的电量之比为Q A︰Q B=4︰1【答案】ABD【解析】【详解】据φ-x图象切线的斜率等于场强E可知x=L处场强为零,x=L右侧电场为负,即方向向左,x=L左侧电场为正,即方向向右;那么小球先向右做加速运动,到x=L处加速度为0,从x=L向右运动时,电场力方向向左,小球做减速运动,所以小球在x=L处的速度最大,故A正确。
高考必备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技巧全解及练习题一、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同向出发,甲、乙的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设0时刻出发,t1时刻二者速度相等,t2时刻二者相遇且速度相等。
下列关于甲、乙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0〜t2时间内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B.t1〜t2在时间内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C.t1〜t2在时间内乙在甲的前面D.在t1时刻甲和乙的加速度相等【答案】A【解析】【详解】A.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同向出发,0时刻出发,t2时刻二者相遇,则0〜t2时间内二者的位移相同,0〜t2时间内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故A项正确;B.v-t图象与时间轴围成面积表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则t1〜t2时间内乙的位移大于甲的位移,t1〜t2时间内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甲的平均速度。
故B项错误;C.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同向出发,0时刻出发,0〜t1时间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则t1时刻甲在乙的前面;t2时刻二者相遇,则在t1〜t2时间内甲在乙的前面,两者间距逐渐变小。
故C项错误;D.v-t图象切线斜率表示加速度,则t1时刻甲和乙的加速度不相等。
故D项正确。
2.我国“蛟龙号”深潜器在某次实验时,内部显示屏上显示了从水面开始下潜到返回水面过程中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6min~8min内,深潜器的加速度最大B.4min~6min内,深潜器停在深度为60m处C.3min~4min内,深潜器的加速度方向向上D .6min ~10min 内,深潜器的加速度不变【答案】C【解析】【详解】A 、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知0-1min 内和3-4min 内深潜器的加速度最大,故A 错误;B 、v -t 图象和横坐标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0-4min 内位移大小为:1(120240)2m 360m 2h =⨯+⨯=,4-6min 内静止不动,则4 min ~6 min 内,深潜器停在深度为360m;故B 错误.C 、3-4min 内,减速下降,则加速度向上,故C 正确;D 、8min 前后,深潜器的加速度方向是不同的,加速度是变化的,故D 错误;3.如图甲,长木板A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2kg m =的另一物体B (可看作质点)以水平速度02m/s v =滑上原来静止的长木板A 的表面.由于A 、B 间存在摩擦,之后A 、B 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 取210m/s )( )A .木板获得的动能为2JB .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4JC .木板A 的最小长度为2mD .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答案】D【解析】【详解】A.由图象可知,A 、B 的加速度大小都为21m/s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二者质量相等均为2kg ,则木板获得的动能为211J 2k E mv ==,选项A 不符合题意; B.系统损失的机械能2201122J 22E mv m v ∆=-⋅⋅=,选项B 不符合题意; C.由v-t 图象可求出二者相对位移为121m 1m 2⨯⨯=,木板A 的最小长度为1m ,所以C 不符合题意; D.分析B 的受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B mg ma μ= 可求出0.1μ=,选项D 符合题意.4.一质点t =0时刻从原点开始沿x 轴正方向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4s 时,质点在x =1m 处B .t =3s 时,质点运动方向改变C .第3s 内和第4s 内,合力对质点做的功相同D .0~2s 内和0~4s 内,质点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B【解析】【详解】A 、0−4s 内质点的位移等于0−2s 的位移,为122m 3m 2x +=⨯=,0t =时质点位于0x =处,则4s t =时,质点在3m x =处,故选项A 错误;B 、在2s-3s 内速度图象都在时间轴的上方,在3s-4s 内速度图象都在时间轴的下方,所以3s t =时,质点运动方向改变,故选项B 正确;C 、第3s 内质点的速度减小,动能减小,合力做负功;第4s 内速度增大,动能增加,合力做正功,由动能定理知第3s 内和第4s 内,合力对质点做的功不等,故选项C 错误;D 、根据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时间轴上方的位移为正,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为负,则知0∼2s 内和0∼4s 内,质点的位移相同,但所用时间不同,则平均速度不同,故选项D 错误。
高考物理高考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一、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该质点()A.第1 s内和第3 s内质点的速度不断增大,加速度不断减小B.前1 s内和前3 s内质点运动的路程相同C.物体在1 s,3 s时质点的运动方向发生变化D.第2秒末和第4秒末质点的位置相同【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速度图象能直接读出速度的变化,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分析加速度的变化.根据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在该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分析位移,从而确定出路程关系.速度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根据位移关系分析质点位置关系.【详解】A项:第1 s内质点的速度不断增大,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知加速度不断减小.第3 s内质点的速度沿负方向不断增大,加速度不断减小,故A正确.B项:只要质点在运动,其运动的路程就在增大,所以前1 s内的路程小于前3 s内的路程,故B错误.C项:根据速度的正负表示质点的运动方向,知物体在1 s,3 s时质点的运动方向均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D项:根据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小等于位移,知0﹣2s内的位移大于0,0﹣4s内的位移为0,所以第2秒末和第4秒末质点的位置不同,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的关键要理解速度图象的物理意义,知道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要注意位移的正负.2.两个质点A、B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t 图象如图所示.对A、B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在6s 末,质点A 的加速度大于质点B 的加速度 B .在0-12s 时间内,质点A 的平均速度为76ms C .质点A 在0-9s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质点B 在0-3s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D .在12s 末,A 、B 两质点相遇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根据v-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绝对值越大,加速度越大,可知质点A 在6 s 末的加速度是13m/s 2,质点B 在6 s 时末的加速度是2431a /1239B m s -==-,所以A 的加速度较大,故A 正确;B 、在0~12s 时间内,质点A 的位移为1614310.522x m m m ⨯+=+⨯=,平均速度为10.57//128x v m s m s t ===,故B 错误; C 、质点A 在0-9s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1632A x m m ⨯==,质点B 在0-3s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13362B x m m +=⨯=,故C 错误; D 、在12s 末,A 、B 两质点相距的距离等于它们的位移之差,为13341614(39)(3)272222B A s x x m m m ''++⨯+=-=⨯+⨯-+⨯=,故D 错误。
最新高考物理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一、图像法解决物理试题1.从1907 年起,密立根就开始测量金属的遏止电压C U (即图1 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G的读数减小到零时加在电极K 、A 之间的反向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ν,由此算出普朗克常量h ,并与普朗克根据黑体辐射得出的h 相比较,以检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按照密立根的方法我们利用图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了某金属的 C U ν-图像如图2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金属的截止频率约为4.27× 1014 HzB .该金属的截止频率约为5.50× 1014 HzC .该图线的斜率为普朗克常量D .该图线的斜率为这种金属的逸出功【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设金属的逸出功为0W ,截止频率为c ν,因此0W h ν=;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 与遏止电压UC 的关系是k c E eU =,光电效应方程为0k E h W ν=-;联立两式可得:0C W h U e eν=-,因此图像的斜率为h e ,CD错误;当C 0U =可解得144.310c Hz νν==⨯,即金属的截止频率约为Hz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认为A 正确;B 错误.考点:光电效应.2.a 、b 两车在相部的两平行直车道上同向行驶,其v-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t =1s 时两车并排行驶,不考虑两车道间的距离,则A.t=0时,b车在a车后B.t=2s时,a、b两车相距2.5mC.t=4s时,a、b两车并排行驶D.a、b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间距为40m【答案】B【解析】【详解】A.由图象可知,0-1s内a车的位移为x a=10×1m=10m;b车的位移为x b=12×5×1m=2.5m两车在t=1s时并排行驶,所以在t=0时,b车在a车前7.5m,故A错误.C.根据“面积”表示位移,由几何知识可知,1-3s内a、b两车通过的位移相等,而两车在t=1s时并排行驶,所以两车在t=3s时也并排行驶,故C错误.B.1s到2s,两车的位移之差为:151m=2.5m2x∆=⨯⨯则t=2s时,a、b两车相距2.5m,选项B正确;D.102m=20mx=⨯,即a、b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20m,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是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含义,同时要把握相遇的条件,如位移关系.3.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v0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在传送带的右侧固定一弹性档杆,在t=0时刻,将工件轻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当工件运动到弹性档杆所在的位置时与档杆发生碰撞,已知碰撞时间极短,不计碰撞过程的能量损失.则从工件开始运动到与挡杆第二次碰撞前的运动过程中,工件运动的v-t图象下列可能的是A.B.C.D.【答案】C【解析】【详解】工件与弹性挡杆发生碰撞后,其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应取负值.故A错误,B错误;工件与弹性挡杆发生碰撞前的加速过程中和工件与弹性挡杆碰撞后的减速过程中所受滑动摩擦力不变,所以两过程中加速不变,故C正确,D错误,故选C.4.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它们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第2s末甲、乙相遇B.在第4s末甲、乙相遇C.在第2s末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D.在第4s末甲的加速度与乙的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A、v t-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甲在2s末的位移1112m1m 2x=⨯⨯=,乙在2s末的位移21 1.52m 2.5m 2x+=⨯=,乙的位移大于甲的位移,由于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在第2s 末甲、乙没有相遇,故选项A 错误;B 、同理可得甲在4s 末的位移3142m 4m 2x =⨯⨯=,乙在4s 末的位移2124m 6m 2x +=⨯=,乙的位移大于甲的位移,所以在第4s 末甲、乙没有相遇,故选项B 错误;CD 、v t -图象中,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04s -内甲的加速度为22120m/s 0.5m/s 4v a t ∆-===∆,乙的加速度为22221m/s 0.25m/s 4v a t ∆-===∆,故选项C 正确,D 错误。
5.两个质点A 、B 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对A 、B 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 、B 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A 、B 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 B .在03t t =时刻,A 、B 相距最远C .在05t t =时刻,A 、B 相距最远D .在06t t =时刻,A 、B 相遇【答案】D【解析】【详解】A 、由v t -图像可知,加速时A 、B 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0:1,减速时A 、B 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1,故 A 错误;BC 、由A 、B 的运动关系可知,当A 、B 速度相同时,A 、B 间的距离最大,故B 、C 错误; D 、由题意可知A 、B 是从同一位置同时开始运动的,由速度一时间图像可以算出运动位移,可知06t 时刻,A 、B 的位移003A B x x v t ==,因此在此时刻A 、B 相遇,故 D 正确. 故选D6.如图是质量m=3kg 的质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v-t 图象,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在t=l.0s 时,质点的加速度为零B .在1.0-3.0s 时间内,质点的平均速度为1m/sC .在0-2.0s 时间内,合力对质点做功为零D .在1.0-4.0s 时间内,合力对质点做功的平均功率为6W【答案】C【解析】A 、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在t=1.0s 时,速度为零,但是斜率不为零,则加速度不为零,故A 错误;B 、在1.0 3.0s ~时间内,质点的位移()112232x m m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知,质点的平均速度3 / 1.5/2x v m s m s t ===,故B 错误; C 、在0 2.0s ~时间内,初末速度的大小相等,则动能的变化量为零,根据动能定理知,合力对质点做功为零,故C 正确;D 、在1.0 4.0s ~时间内,动能的变化量211034622kE mv J J ∆=-=⨯⨯=,则合力做功为6J ,合力做功的平均功率623W P W W t ===,故D 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速度时间图线的含义,知道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知道合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7.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在0t =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50m 处,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对汽车运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甲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反向匀减速运动B .在第20s 末,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C .第30s 末,甲、乙两车相距100mD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可以相遇两次【答案】D【解析】【详解】A .由图象可知:甲车先做匀速运动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但甲的速度图象一直在时间轴的上方,一直沿正向运动,没有反向,故A 错误;B .在第20s 末,甲车的加速度为2020m/s 1m/s 3010v a t ∆-===-∆-甲, 大小为21m/s ;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22202m/s m/s 303v a t ∆===∆乙, 所以加速大小不相等,故B 错误;C .在第30s 末,甲的位移为 10+3020m 400m 2x =⨯=甲, 乙的位移为 12030m 300m 2x =⨯⨯=乙, 所以甲乙两车相距400m 300m 50m 50m s =--=,故C 错误;D .刚开始乙在甲的前面50m 处,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甲可以追上乙,然后甲在乙的前面,到30s 末,甲停止运动,甲在乙的前面50m 处,此时乙以20m/s 的速度匀速运动,所以再经过2.5s 乙追上甲,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甲、乙两车可以相遇两次,故D 正确.故选D .【点睛】在速度时间图像中,需要掌握三点,一、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看运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只要考虑速度的正负是否发生变化,二、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三、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在坐标轴上方表示正方向位移,在坐标轴下方表示负方向位移。
8.一个以初速度v 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的速度为v ,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t 秒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详解】连接图线的起点和终点,该连线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图线围成的面积小于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图线围成的面积,而时间相等,则知该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速度时间图线的切线斜率表示瞬时加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将该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相比较,分析平均速度的大小。
9.有四个运动的物体A、B、C、D,物体A、B运动的x—t图像如图①所示;物体C、D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像如图②所示.根据图像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体A和B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A的加速度比B更大B.在0~3s的时间内,物体A运动的位移为10mC.t=3s时,物体C追上物体DD.t=3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答案】D【解析】【详解】A.由甲图看出:物体A和B位移图象都是倾斜的直线,斜率都不变,速度都不变,说明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图线的斜率大于B图线的斜率,A的速度比B更大;故A错误.B.由甲图看出:在0-3s的时间内,物体B运动的位移为△s=10m=0=10m,A的位移大于10m;故B错误.C.由乙图看出:t=3s时,D图线所围“面积”大于C图线所围“面积”,说明D的位移大于的位移,而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开始运动的,所以物体C还没有追上物体D;故C错误.D.由乙图看出:前3s内,D的速度较大,DC间距离增大,3s后C的速度较大,两者距离减小,t=3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故D正确.10.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物体两次相遇的时刻是2 s 末和6 s 末B .4 s 末甲在乙前面C .在0~6 s 内,两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1 s 末D .乙物体先向前运动2 s ,随后向后运动【答案】BC【解析】【详解】v -t 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t =2s 时乙的位移为12442x m m =⨯⨯=,甲的位移为x ′=2×2=4m ,两者位移相同,又是从同一地面出发,故2s 末时二者相遇,同理可判断6s 末二者也是相遇,故A 正确;4s 时甲的位移为x =4×2=8m ,乙的位移为:()11242421022x m m =⨯⨯'⨯+⨯+=,甲的位移小于乙的位移,所以甲在乙后面,故B 错误;1s 末两物体相距的距离等于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而4s 末两物体相距的距离等于2-4之间三角形的面积,明显4s 末二者的距离最大,故C 正确;乙的速度一直为正,说明其运动方向始终未发生变化,故D 错误.所以AC 正确,BD 错误.11.如图所示,直线Ⅰ、Ⅱ分别是电源1与电源2的路端电压随输出电流变化的特性图线,曲线Ⅲ是一个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果把该小灯泡先后分别与电源1和电源2单独连接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这两种连接状态下,小灯泡的电阻之比是1∶2;B .电源1和电源2的电动势之比是1∶1;C .在这两种连接状态下,小灯泡消耗的功率之比是1∶2;D .电源1和电源2的内阻之比是11∶7.【答案】BCD【解析】【分析】【详解】灯泡伏安特性曲线与电源外特性曲线的交点即为灯泡与电源连接时的工作状态则连接电源Ⅰ时,功率P 1=U 1I 1=15W ,电阻11135UR I ==Ω 连接电源Ⅱ时,功率P 2=U 2I 2=30W ,电阻22256U R I ==Ω,所以在这两种连接状态下,小灯泡的电阻之比是18∶25;在这两种连接状态下,小灯泡消耗的功率之比是1∶2,故A 错误,C 正确;U-I 图象的纵轴截距表示电动势,故E 1=E 2=10V ,故B 正确. U-I 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内电阻,根据电源U-I 图线,电源1的内阻1107r =Ω , 电源1的内阻11011r =Ω,所以电源1和电源2的内阻之比是11∶7,故D 正确.12.2017年4月23日,青岛快乐运动秀之遥控车漂移激情挑战,挑战赛中若ab 两个遥控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车启动时,a 车在其前方2m 处B .运动过程中,b 车落后a 车的最大距离为4mC .b 车启动3s 后正好追上a 车D .b 车超过a 车后,两车不会再相遇【答案】CD【解析】【详解】A 、根据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b 在2t s =时启动,此时a 的位移为12112x m m =⨯⨯=,即a 车在b 前方1m 处,故选项A 错误; B 、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最大距离为:11(13)1?11 1.522max s m m m =⨯⨯-⨯⨯=+,选项B 正确; C 、由于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沿直线运动,当位移相等时两车才相遇,由图可知,b 车启动3s 后位移132m 4m 2b x +=⨯=,a 的位移531m 4m 2a x +=⨯=,故选项C 正确; D 、b 车超过a 车后,由于b 的速度大,所以不可能再相遇,选项D 正确.【点睛】本题关键是根据速度-时间图象得到两个物体的运动规律,然后根据速度-时间图象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结合初始条件进行分析处理.13.有四个物体A、B、C、D,物体A、B运动的x-t图像如图甲所示;物体C、D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A.物体A和B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在0~3s的时间内,物体A、B的间距逐渐增大C.t=3s时,物体C、D的速度相同D.在0~3s的时间内,物体C与D的间距逐渐减小【答案】BC【解析】【分析】位移时间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等于速度;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速度时间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交点表示速度相等,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C、D间距离的变化.【详解】A.由甲图看出:物体A和B位移时间图+象都是倾斜的直线,斜率不变,速度不变,说明物体A和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A图线的斜率大于B图线的斜率,A的速度比B的大,则知在0~3s的时间内,A在B 的前方,两者间距逐渐增大,故B正确;C.t=3s时,物体C、D的图线相交,两者速度相同,故C正确;D.由乙图看出:0-3s内,D的速度比C的大,C、D是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运动的,所以D在C的前方,两者间距增大.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