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练习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富贵不能淫孟子〔战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而天下熄.。
”....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以顺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文学常识孟子,名,字。
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宋朝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二、加点字解释(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岂:)(诚:)(大丈夫:)(2)一怒而诸侯惧.(惧:) (3)安居..而天下熄.(安居:)(熄:)(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焉:)(5)子.未学礼乎(子:) 丈夫之冠.也:(冠:。
古人岁既为加冠。
)(6)父命.之:(命:) (7)女子之嫁.也(嫁:)(8)往.送之.门:(往:)(之:) (9)戒.之曰(戒:)(10)必敬必戒:(必:)(敬:)(戒:)(11)无违夫子..(违:)(夫子:)(12)以顺为正....者(以:)(顺:)(为:)(正:)(13)妾妇之道.也(道:)(立:)(14)立.天下之正位..(正:)(大道:)(15)得.志,与民由.之(得:)(志:)(由:)(16)独行其道:(独:)(行:)(一)通假字往之女.家。
(二)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淫:。
2..贫贱不能移.移:。
3.威武不能屈.屈:。
(三)一词多义:1.居:居.①天下之广居.②居①:。
居②:。
2.戒:(1)戒.之曰:。
(2)必敬必戒.:。
3.之:(1)丈夫之.冠也:();(2)父命之.();(3)往送之.门();(4)妾妇之.道也();(5)与民由之.();4.其:(1)独行其.道();(2)必先苦其.心志();5.道:(1)妾妇之道.也(2)独行其道.(3)行天下之大道.三、翻译句子(1)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 富贵不能淫 练习(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二、翻译题三、阅读题姓名: 得分:1.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闸述了逆境出人才的观点,自然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B .文章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 .文章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闸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D .文章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2.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 .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 .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这两方面相互印证,相辅相成。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同时也为进一步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事实论据。
C .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全面地阐述了中心论点。
D .文中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高度概括地揭示了磨难和挫折对于一个人成才的积极意义。
4.句子翻译。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3)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其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21 富贵不能淫练习题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8.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戒(3)往送之门,戒之曰(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10.翻译下面句子。
(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1.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12.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2分)13.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4.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富贵不能淫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1 富贵不能淫练习题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 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8.得(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得志,与民由之戒(3)往送之门,戒之曰(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10.翻译下面句子。
(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1.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12.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2分)13.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4.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富贵不能淫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中考训练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父命之命:教导、训诲C.无违夫子..夫子:先生,老师 D.富贵不能淫淫:使……惑乱,使……迷惑2.下列各项中加点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戒之.日此之.谓大丈夫B.安居而.天下熄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以.顺为正者人多以.书假余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记录了孟子和纵椎家景春之间关于大丈夫标准的一次对话。
B.孟子“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
C.孟子用“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进行正反对比,他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算不上大丈夫。
D.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往之女家女:同“汝”,你B.以顺为正者正:正确C.与民由之由:遵从D.贫贱不能移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女子之.嫁也A.余之勤且艰若此 B.其反激之力 C.康肃笑而遣之 D.往之女家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间的战与和,是了不得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行、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只是“委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商位.实现自己已的政治理想。
D.柔于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觉不能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用”。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丈夫之冠.也冠:行冠礼C.戒.之曰戒:告诫D.以顺为正.者正:正义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一怒而.诸侯惧自钱孔入,而.钱不湿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必有我师焉.C.往送之.门已而之.细柳军D.子未学礼乎.在乎.山水之间也9.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丈夫之冠,指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一空2分(1)妾妇之道. ( 标准 )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怎么)(3)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住宅指“仁”)(4)无违夫子..(丈夫)(5)与民由.之(遵循)(6)往送之.门(到、往)(7)富贵不能淫.(使……迷惑)(8)以顺为正.者(准则)(9)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 (10)父命.之 ( 训导)(1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12)得.志,与民由之(实现)(13)往送之门,戒.之曰(告诫)(1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谨慎)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的心志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节操改变,武力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能称为大丈夫。
_(2)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了,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了。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_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___(4)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_实现了理想,就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理想,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4例句:行天下之大道的A. 父命之代词B. 妾妇之道也C. 与民由之代词D. 往送之门往、到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按照意义单位标注 4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5、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46、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6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加练习题(含答案)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他提出“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但诸侯们认为他的这些主张“迂阔而远于事情”,均不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宋代朱熹把《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二、重点字词:①[岂]难道②[诚]真实,确实。
③[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④[而]表顺承⑤[安居]安静⑥[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⑦[焉]怎么,哪里。
⑧[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⑨[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⑩[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⑪[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⑫[夫子]这里指丈夫。
⑬[正]准则,标准。
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⑮[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循。
⑯[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⑰[淫]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⑱[移]改变,动摇。
这里是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文中表示“放纵”?A. 淫B. 移C. 屈D. 顺2. “大丈夫”在文中的含义是指:A. 有权势的人B. 有道德修养的人C. 有财富的人D. 有地位的人3. 以下哪个句子不是孟子所说的?A. 富贵不能淫B. 贫贱不能移C. 威武不能屈D. 得志,与民由之4. “居天下之广居”中的“广居”是指:A. 宽敞的房子B. 社会地位C. 道德品质D. 家庭环境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孟子提到的“大丈夫”品质?A. 诚信B. 友善C. 爱国D. 敬业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请解释“丈夫”在文中的含义。
2. 请解释“得志”的含义。
3. 请解释“贫贱”的含义。
4. 请解释“威武”的含义。
5. 请解释“独行其道”的含义。
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请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成现代汉语。
2. 请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______。
”2. “富贵不能______,贫贱不能______,威武不能______。
”3.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简要概括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5分)请赏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句话。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文中孟子所描述的“大丈夫”形象,以及其所处的环境。
九、主旨剖析(5分)请剖析本文的主旨。
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 A. 淫2. B. 有道德修养的人3. D. 得志,与民由之4. C. 道德品质5. D. 敬业二、解释字词答案1. “丈夫”:在文中指成年男子,特指有道德修养和担当的男子。
《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上第21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翻译】【课内简答题】⼆、B卷:能⼒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词多义、⽂⾔句式】【选择题】【课外⽂⾔⽂阅读】A卷:夯实基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诚】2、【⼤丈夫】3、【天下熄】4、【焉】5、【丈夫之冠】【冠】,6、【⽗命之】【命】,7、【戒】8、【⼥家】【⼥】,9、【夫⼦】10、【正】11、【居天下之⼴居,⽴天下之正位,⾏天下之太道】12、【与民由之】【由】,13、【独⾏其道】14、【淫】15、【移】16、【屈】⼆、重点句⼦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丈夫哉?⼀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
翻译:2、是焉得为⼤丈夫乎?⼦未学礼乎?翻译:3、丈夫之冠也,⽗命之;翻译:4、往之⼥家,必敬必戒,⽆违夫⼦!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6、居天下之⼴居,⽴天下之正位,⾏天下之⼤道。
翻译: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其道。
翻译: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
”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孟⼦(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物。
孟⼦继承并发扬了孔⼦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为“”。
2、《孟⼦》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
3、请简要分析景春⼼⽬中的⼤丈夫形象。
4、请对⽐分析孟⼦所说的“妾妇之道”和“⼤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丈夫的原因?7、孟⼦认为⼤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8、孟⼦认为⼤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9、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完整版)《富贵不能淫》练习题及答案《富贵不能淫》习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
与、、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
3、给加点字注音轲.()邹.人()淫.()公孙衍.()丈夫之冠.()衣冠.()4、在相对应的空隙处解释加点词,翻译划线句。
而天下熄。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9.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10.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1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2.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富贵不能淫》语言积累与运用(2)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你的意思。
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普遍存在。
由于其用字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理解困难。
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一空2分
(1)妾妇之道.( 标准)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
(3)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住宅指“仁”)(4)无违夫子
..(丈夫)
(5)与民由.之(遵循)(6)往送之.门(到、往)
(7)富贵不能淫.(使……迷惑)(8)以顺为正.者(准则)
(9)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 (10)父命.之( 训导)
(1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12)得.志,与民由之(实现)
(13)往送之门,戒.之曰(告诫)(1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谨慎)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这才能称为大丈夫。
_
(2)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了,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了。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_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___
(4)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_实现了理想,就和百姓一起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理想,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4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的
A. 父命之代词
B. 妾妇之道也
C. 与民由之代词
D. 往送之门往、到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按照意义单位标注 4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5、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4
6、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6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7、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4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4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4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