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中法文化差异研究现状一、引言中法两个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社会习惯等方面。
因此,对中法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中法文化差异的概述1. 语言差异:中文和法语的语音、语调、词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2. 饮食习惯:中餐和法餐在菜品选择、烹饪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3. 社会习惯:中法两国在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4. 价值观念:中法两国在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中法文化差异研究现状1. 早期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对比分析为主,探讨了中法两国在语言、思维方式、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2. 近期研究:21世纪以来,中法文化差异研究逐渐走向深入,研究内容也更加广泛和细致。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2)跨文化交际:研究了中法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策略、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3)教育和文化:探讨了中法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差异,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
(4)商务和文化:研究了中法两国在商务领域的差异,如商务礼仪、谈判方式等。
四、对策建议1.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强各种跨文化情境下的沟通能力。
2. 加强教育合作:加强中法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促进双方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
3. 推动商务合作:加强中法两国在商务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五、结论中法文化差异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深入和探索。
只有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发展。
中法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差异探析中法两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不同,在日常语言表达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了解两国之间的日常交际用语中的差异,对于学习两国的语言有着重要作用。
文章重点从礼貌用语、问候语、称呼语、禁忌语的差异方面进行了论述。
标签:中国;法国;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用语一、礼貌用语的差异无论在中国还是法国,感激对方时都要说“谢谢”,在法语中要说“Merci”。
但是如何运用这个词和在什么时候说,中法两国间存在许多差异。
比如,在收到他人称赞和夸奖时,法国人通常会热情高兴地回复一句“Merci”,并欣然接受。
而中国人往往会表示谦虚回绝或否定自己,并顺势夸奖一下对方。
在法国人眼里,中国人往往过于否定自我,而在中国人眼里,法国人又过于自信甚至有些自大。
这其实与两国的文化差异密不可分,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以集体利益为重,从小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以谦逊为重。
法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强调自我,自信是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在告别时,中国人通常会说“慢走,再见”等,并且依照中国人的习惯,有客人从主人家离开时他们通常会从对方角度出发说“我得走了,你一定很累了”,这样的对话是从体谅对方的角度出发,也符合中国人在外谦逊为他人着想的特点。
法国人在道别时尤其是客人向主人家告别,一般都会说“Et vous êtes ensemble très agréable,mais je dois y aller.”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会让主人家太尴尬和难堪[1]。
二、问候语的差异问候语是我们每天见到他人的第一句话,十分常见和实用。
实际上,看似十分简单的问候语,也能体现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中国文化向西方靠齐,问候语已经变成十分简洁明了的“你好”等,法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距离性,不想他人太过关注自己的生活,一句“Bonjour”便已经足够。
而传统中国人的问候语就品种繁多,五花八门,从见面招呼一句“吃了吗”到见到邻居出门问一句“到哪去呀”,普通人会觉得十分常见和自然,不会产生其他情绪,这种日常的问候语还会让他人觉得亲切和热情。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中法两国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从历史、文化、语言、思维方式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法互译时,这些差异会对互译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法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差较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而法国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却是欧洲文明的中心。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中法两国有许多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
在翻译中,这种差异会对词汇、表达方式、翻译策略等产生影响。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礼貌”非常重要,包括一些传统的礼仪方式,而在法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
这种文化差异会使得翻译时的用语和表达方式出现不同,甚至有些互相矛盾的情况。
二、语言的差异中法两国的语言差异也很大。
中文是一种表意文字,而法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
在中文中,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含义,可以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而在法语中,一个词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很难有歧义。
这种差异会对翻译造成影响,因为要进行中法互译,需要将一个语言中的信息准确地转化为另一个语言,这就需要对每个词汇的准确含义有清晰的认识。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法两国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往往更加注重细节和整体,而法国人则更注重系统和逻辑。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影响翻译的策略和方式。
例如,在法国文化中,强调逻辑和概念,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重表达准确,避免含义模糊。
而在中国文化中,重视整体和形式,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重表现情感和形象的美感。
总的来说,中法文化差异对中法互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有效地将不同的文化习惯、语言表达方式、思维方式等纳入考虑,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了解中法两国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翻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摘要】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言结构的不同导致翻译困难重重;文化内涵的差异使得翻译更加复杂;传统观念的碰撞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也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
加强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互译质量需要不断努力。
唯有促进中法友好关系,不断增进相互了解,才能实现互译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中法文化差异,法汉互译,语言结构,文化内涵,传统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交流,互译质量,中法友好关系。
1. 引言1.1 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差异是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它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国际交流中,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甚至引发文化冲突。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互译时。
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惯,才能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和沟通,避免翻译误差和语言不通的情况发生。
在中法互译中,中法两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差异对互译的影响尤为重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深入分析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拓展中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中法友好关系的发展。
1.2 法汉互译的意义法汉互译的意义在中法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和法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间的交流与互译有助于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通过法汉互译,中法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能够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互译具有极大的意义,有助于弘扬各自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法汉互译也有助于丰富两国人民的生活,拓展彼此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法汉互译,中国和法国可以更好地分享彼此的文化成就和创新成果,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持续增进。
法汉互译不仅是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也是加深中法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2. 正文2.1 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困难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困难,是由于中法两国在历史、地理、宗教、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随着中法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法汉互译已成为中法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
然而,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这种互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需要考虑到文化的转换,因为文化的差异会对翻译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差异中国和法国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尽管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仍然非常明显。
例如,中国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其文化根植于道家、儒家和佛教等伦理体系中,具有强烈的宗教性质。
而法国则是一个具有现代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以自由和平等为核心价值观。
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造成了影响。
在翻译中,中文中常见的成语和典故在法国可能很难理解,因为多数法国人并不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法国的文化中则充满了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和文学作品。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双方的文化,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传达话语的意义,特别是在翻译文学作品和诗歌时。
社会文化差异是指不同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等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尽量隐藏自己的情感,而在法国文化中,表达情感是被认为是很自然的。
因此,在法汉互译中,中文文本中隐藏的情感和态度可能会让法国人很难理解。
反之亦然,法国的某些短语或词语在中文环境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解释或误解。
除了情感和态度之外,法汉互译中的另一个考虑因素是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明确的社会等级和关系的,而在法国,人们倾向于寻求平等和自由。
这对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翻译人员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来确保其译文准确传达原始的意义。
三、语言表达方式差异中法两国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使用象形文字,词汇较为直接,强调因果关系和紧凑的文体,而法语则倾向于比较精细、优美和记叙性质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进行法汉互译时,需要考虑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法汉成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运用-法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成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不同程度浸润着本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体现出不同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
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讲究修辞和语体色彩,故无论是口语或文章中,人们都喜欢引用。
中法两国历史悠久,语言发达,俗语词汇皆丰富,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意义,凸显本民族语言特色。
现实中两国处于不同地域,社会历史以及宗教民族文化存在着极大差异,这无疑会给成语翻译造成困扰。
本文从两大民族的成语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入手,探讨法汉成语的翻译方法。
一、法汉成语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一) 历史传统任何一个民族语言的发展都与本民族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法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法语还是汉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自于真实历史或某一历史人物。
比如aller canossa。
Canossa 是中世纪意大利北部一个城堡的名字,因是当时教皇驻地而驰名。
中世纪欧洲皇权与教权时期,日尔曼亨利四世被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革除教籍,亨利四世迫于形势不得不向教皇承认错误,于1077 年的腊月寒冬,身披悔罪麻衣,冒雪赤足向驻扎在卡诺萨城堡的教皇认罪[1]。
如果熟悉这一典故,那么就能在中文中找到较为妥帖的对应翻译: 负荆请罪。
欧洲中世纪身披麻衣是表示承认错误,请求原谅的意思,而中文中负荆请罪中的荆条也是请求对方鞭笞自己饶恕罪过的工具。
这类成语还有诸如br ler ses vaisseaux(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Filer langlaise( 不辞而别)[2]等等。
( 二) 宗教信仰天主教是法国的国教,90% 以上的居民信仰天主教,宗教对法兰西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及语言表达诸多方面的影响无所不在,大量成语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可以说俯拾即是。
同样,佛教也曾是中国的国教,教义一度深入人心。
由此在两种语言间往往可以找到相互匹配对应的翻译。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中法两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同时也反映在
翻译活动中。
翻译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中法之间的翻译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就
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文化差异对词汇的影响
文化的不同反映在了词汇中,中法文化差异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中文有很多词汇
是法语中没有的,比如“土豪”、“吃货”等;第二,法语中有很多词汇是中文中没有的,比如“gourmet”、“rendez-vous”等。
在翻译中,就需要考虑如何在目标语言中准确地
表达原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点上,翻译过程中考虑到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进而影响翻译风格。
法语的文化强调简洁、精炼,而中文的表达通常比法语更为丰富,情感化,环境化。
由于文化的不同,翻译
过程中需要意译,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惯例和规范。
比如,在翻译诗歌等文学作品时,就需要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特点以及诗歌的韵律修辞等特点进行意译,以保持诗歌的艺术
效果。
对于一些涉及文化内涵的语句或文字,需要翻译者进行注释或解释。
比如,在习惯用
语中,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并不是翻译为字面意思,而需要翻译者进行解释,以使读者更好
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综上所述,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
根据目标语言的和文化的特点和规范进行意译和调整,以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在语言学习中了解中法文化差异摘要:在语言学习中,必不能忽略对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学习。
文化教授的重点在日常文化上。
打招呼、称谓、称赞、访友做客、用餐礼仪等都是日常文化教授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这几方面粗略探讨了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以期为语言学习提供一定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文化差异对话交际语言语言和文化向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1]他还提到:“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再现工具,而且它本身也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印象分析、心理习惯的综合的秩序和向导。
”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的同时,就必定不能忽略对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学习。
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必然的。
语言的产生也是受文化所影响的。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
其实我们大家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个词或者同一种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含义。
在交谈过程,如果对彼此的文化背景够了解,往往会造成一些误会。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美德,在受到别人赞扬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虚,常常会说:“哪里哪里…”可这样的回答方式,在一个外国人听来,会觉得莫名其妙,“我赞扬你好,你还要问我你到底哪里好…”。
这就产生了分歧,本来也许十分愉快的一场交谈,就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互相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而且还要知道运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世界观、生活观,即他们是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的,他们平时的生活中以他们的方式相互沟通。
即也要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
日常文化与对话交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交际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
不仅在真实的交际中,文化无处不在,而且,“环境往往被认为是交际的催化剂,它不仅令听话者觉得合情合理,而且使说话者有话可讲。
- 202-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中法文化差异比较中法“心”的用语湖北工程学院/李娅婷【摘要】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法国和中国两个东西方国家,其文字的发展也显现了其璀璨的历史文化。
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和表音文字的法语,在“心”这个单词的演变应用上,曾今趋向一致,但由于各种历史文化原因而又出现分叉。
文中,笔者试图通过中法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比较中法“心”的用法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中国 法国 心 词组 文化差异古代先哲孟子曾言:“心之官则思。
”意即,心是思维的器官。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心”既是情感中心,又是认知中心,主思思维和意识。
故而在中国人们经常会说“用心想想”。
然而,由于西方医学神学等领域的发展,在法国,心(cœur)往往定义为情感中心,脱离了认知中心的涵义。
故而在法国人们通常会说“utiliser la tête(动脑子)”,“tête (脑)”这个词取代了cœur在中文中的意义。
一、“心”和“cœur”的词源和构词法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历时语言学观点而言,通过词语的衍变,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人们对“心”的认识,心的定义的衍变历程。
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汉字,“心”的文字衍变历程为:对于心的写法,一种说法为:古代祭祀用人的心脏,双手捧着献给天神。
“捧心的双手”组成了“心”字甲骨文的心形轮廓。
这种轮廓形状同西方的心型符号十分相似。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已经使用心形来表示一些植物的叶子,之后,衍化为现代普遍认可的心脏的象征。
何时开始使用心型符号作为心脏的象征仍待考究,一种说法认为出自古希腊医生盖伦的著作中对于人类心脏的描述。
表音文字的法语,cœur一词最早约出现于公元1050年,其形式为“quor ”,拉丁文词源为cor,cordis。
直至十六世纪初期,“心”的现代法语拼写形式cœur才开始出现。
虽然拼写上有些改变,但cœur一词的发音仍保留了其词源的痕迹。
Cœur一词的拉丁词源cor,cordis意为智慧、记忆、情感和意志的源泉。
中法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作者:林珈仰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3年第02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正确使用同时受文化的制约。
本文通过对比中法颜色词的运用,浅析中法词汇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颜色词;词汇运用;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也就慢慢形成了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特别是对比东、西方,由于传统思维模式以及语言系统规范的不同,其文化差异更为突出。
放眼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正以一股不可阻挡之势向人们袭来,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加速了异质文化间的融合与相似。
语言学界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语言与文化相伴产生、相伴发展,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有机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不仅反映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而且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背景、社会习俗、传统习惯、思维模式、世界观、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任何民族的个体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必然会反映出其所处社会的文化特征,带有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记。
因此,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离不开语言。
由此可见,学习外语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而且要了解孕育语言的文化。
语言与文化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正确使用又要受文化的制约,语言与文化是互为联系的统一体。
作为占语言组成很小一部分的颜色词,它的产生、丰富、发展和同义演变都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不开,不同的民族总是赋予词汇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因而对各种颜色的价值判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以及颜色在语言中的运用就存在差异。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本质对各民族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种民族文化形态的不同,同一种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相同或不同的象征意义。
探索中法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了解两个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服饰规定、民族心理及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了解颜色词在中法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对法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调查研究表明,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分类往往不同,一种民族语言对颜色的分类同该民族的生态、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中法颜色词在使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语言本身的因素,一般来说,法语词义灵活、一词多义,而汉语词义比较固定,讲求精确、严谨;二
是语言外在因素,主要指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等在内的文化因素,有时相同或相似的概念,中法颜色词在使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法语中颜色词多达近200个,法语颜色词构成方式灵活,层次区别细微,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而在中国文化中,色彩与工艺、美术、诗歌及风俗等关系都很密切。
在颜色词的应用上,法语与汉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因此人们对于颜色词的使用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比如,汉语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喜庆、顺利及成功(如:开门红,他唱戏红了),还象征着革命、政治觉悟高(如:红军,又红又专)。
而在法语中,rouge在一定条件下象征激进、战争、甚至恐怖血腥。
中文俗语“红眼病”也不可以直译为“être rouge aux yeux”,这句话法国人看来只是“眼睛里充满血丝”,而正确的翻译是“être vert de jalousie”。
在法语中,“c’est une
régio n rouge”也不是“这是一个革命区”的意思,而是指一个极右派占优势的地方。
另外,法语中rouge也用来比喻愤怒:“être rouge de colère”(因为愤怒而满脸通红),“se voir rouge”(气得发狂)。
再如,汉语中蓝色常用来描绘天空、大海,很少用于有文化内涵的语境中。
相反,在法语中,常用来表示悲伤、忧郁、梦幻和不吉利的含义。
如,être fleur bleue(多愁善感的女子)、nager dans le bleu(生活中充满了幻想)、avoir une peur bleue(非常害怕)。
“une colère bleue”(狂怒),在这个短语中,bleu是“极度的”的意思。
俗语“n’y voir que du bleu”指“一点也看不见”,而“sans bleu”是指拥有贵族血统的人。
中国人讲究“红白喜事”,所以在特定的情况下,白色成了红色的反义词,白色有“白骨、丧事”的感觉。
相反,法国人对“红白喜事”一说则无法理解,因为法国人只在举办婚礼时,使用白色婚纱来表示新娘的纯洁和贞操。
把白色和丧失联系在一起,会引起法国人的反感。
如,“blanc comme une linge”指脸色苍白,毫无血色,法语说“面白如棉布”,汉语中则说“面白如纸”。
在黑白两色中,中文和法文有很多相似的比喻。
如,c’estécrit noir sur blanc(这是白纸黑字,无可质疑),aller du blanc au noir(意见上的180度大转弯),中文上不是也说“把黑的说成白的”么?在汉语和法语中,黑色都有“神秘、肮脏、非法的”之意,大概黑色代表未知,让人觉得危险。
如,汉语中的“黑市、黑社会、黑手、黑户”等,法语中有“caisse noir”(小金库)、“regard noir”(怒目而视)及“film noir”(黑色电影)等。
综上,由于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中法颜色词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时相同或相似的概念,中法颜色词在使用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许多场合,并不是某个颜色词表层意义在起作用,而是民族文化深层的有关某种颜色的联系在起作用。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王文融.法国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
[3]方仁杰.法语社会语言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