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舌尖上的中国》和《荼,
- 格式:pdf
- 大小:226.12 KB
- 文档页数:2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中国传统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该片通过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特色,展示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
该片的成功,不仅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推广,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1.文化意义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凸显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该片体现了中国各地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同时,该片还将中国传统美食展现给全世界,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2.文化传播
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花絮、推广片等宣传,成功将纪录片推向全球。
而随着纪录片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地域文化。
这些人不仅可以通过纪录片了解中国美食的特色,还可以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3.文化认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也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做出了贡献。
在纪录片的制作和宣传过程中,制作团队将中国传统美食和文化推介给全球观众,增强了其自身文化认同感。
此外,该片也引发了国内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引起了广泛的文化讨论和研究。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部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纪录片,更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认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研究【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传媒形式,能够通过丰富的图文信息展现生活的多样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民间性质。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从受众角度分析纪录片传播效果,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获取调研数据,综合分析传播方式、热度、受众群体及内容认知等方面,得出纪录片传播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传播效果;舌尖上的中国一、引言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文化现象,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形式中。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电视纪录片,其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画面呈现,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效果,揭示其成功的原因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纪录片制作提供一定参考。
二、传播方式1. 电视传播《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央电视台播出,覆盖范围较广,节目播出时间合理,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
同时,电视广告和电视节目提示也能进一步提醒观众关注该节目。
2. 网络传播在网络时代,纪录片也能够依靠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在网络上推出了多个视频网站的支持,观众能够在网络上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加强互动性,提高观看率。
3. 活动支持《舌尖上的中国》还通过开展一系列线下活动来提高其传播效果,如“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节、舌尖上的中国摄影展等。
这些活动进一步拉近了纪录片制作方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和对该节目的印象。
三、热度1. 口碑营销《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自身内容精彩,也通过各种渠道,如新闻报道、论坛等,扩大了观众群体,形成了口碑传播。
2. 热门话题《舌尖上的中国》触及了人们的生活,从温暖到感人,从吃货到艺术,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同时,该节目引发的话题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进一步提高了热度。
四、受众群体1. 年龄通过调查数据发现,《舌尖上的中国》在18-35岁年龄段的观众群体占比较高,这也符合该节目的定位和内容风格。
告与品牌研究广电传媒127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食闯天下——浅析美食类节目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与前景常 雷摘要:饮食文化作为优秀的文化载体,可以搭起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桥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使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探讨了美食视频的制作和对外传播的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美食类节目;对外传播一、美食类节目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饮食文化具有历史属性、文化属性、现实属性。
中国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之一,携带着厚重的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根脉,在汉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礼记·礼运》中就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阐述[1]。
因此,作为饮食类节目,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是携带着丰厚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哲学思想的优秀文化载体。
此外,在当今快节奏、充满竞争的社会生活中,世界各国不少人会忽略生活中的很多小美好,比如日常的一餐一饮。
观看美食类节目,往往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勾起观众内心平静而美好的情绪,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纷扰,带给观众愉悦和放松感,形成良好的观看体验。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俄语部(频道)2019年的用户兴趣调查为例,关注美食烹饪节目的用户数连续数周稳居第一名,这绝不是一个特例[2]。
因此可以看到,运用美食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十分重要。
二、提高美食节目对外传播效果的策略与建议(一)高品质制作在受众消费心理渐趋凸显的大环境下,影视精品创作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对作品的需求和接受方式,注重其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融合。
针对不同类型的美食节目,区别立意和定位,有的放矢。
美食纪录片的包容性强。
既可以像《早餐中国》一样,注重亲民、烟火气十足,选择短视频制作,以移动端播出的方式为先;也可以如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加入更多故事成分,为每一份美食都赋予感情的温度[3];《风味人间》则是在制作资金的保证下,展示几大洲饕餮美食,尽显食物之美。
纪录片之旅SHENGPINGSHIJIE文艺直通车美食类纪录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舌尖上的中国》个案分析口李琳摘要:2012年央视播出的《'尖上的中+》节目在诠释食材背景的同时78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此节目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7有L于提升我+&文化自觉意识$文章X《'尖上的中+》做个案分析,探析此节目对中+传统文化的展现与8扬,并进一步诠释此节目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文化'(上的中+传播《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灵感从书籍《慢食运动》中得到,其配乐与每期节目深度契合,并将食材与人物情感、民间手工的继承、时代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节奏舒缓且温情的语言表达制作出一档精彩绝伦的美食类纪录片。
该纪录片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视听味”盛宴,还对弘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的推动w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出时观众不、、扬等一期节目中人民的的烹制食物具观众中国具的的具匠人期节目中观众感的人情与期节目中,观众,美食文化的时,到的人的期节目》中观众食材中的的节目达出来舌尖上的中国》观众感国的食之美并中文的《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扬的精内涵是非%触动观众心灵的,节目不仅从食材、自然环境与等内容出发,细致入微讲述美食与民情节目向观众进行价值观的达节目中的人们都在忙不管费时费力,大家总是在慢慢地做,细细熬。
有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桌旁等的,有外游子慢慢故乡美食的这些画面镜头中,没有追逐名利、浮华虚荣,有的只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与最朴实的态度这种朴实平%的场景恰恰是中最弥足贵的真实写照。
本文中,笔者将从《舌尖上的中国》受众定位的角度来研究《舌尖上的中国》对于统文化的传播。
在外游子一一乡愁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中,蒸笼里热气的印花团子,汤汁浓厚的麻辣酸菜鱼,入口即化的文思豆腐,粗旷的岐山臊子面……这些或朴实或精致的美食,不仅每一位外游子感受到了与众不的觉勾起们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
家费人是的食物是最美的乡节目为人与人之间一起。
浅析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作者:周扬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6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播渠道的日渐多样化,中国纪录片逐渐跨越了国内国际文化的重重桎梏,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越来越多的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得荣誉,得到世界的关注,由此,中国纪录片开始了跨文化传播的历程。
文章以最近几年热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为具体案例进行阐释,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了这两部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继而从整体上对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跨文化传播一、跨文化传播的内涵我们知道我们身处的人类社会是由许多种不同的生存单元组成的,而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总的趋势是向人口密集型和地理坏境密集型的生存单元迈进。
由此,出现了文化的分化与整合,在此趋势之下,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开始日益频繁,而跨文化传播就是在此趋势之下逐渐建立并开始迅速发展。
所以简单点说,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单元背景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而它的目的则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文化融合,并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兼容并蓄,不断发展。
其实,严格来说,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传播并不拘泥于文化的范畴,它的范围极广,除文化之外,还包括性别,种族等一系列范畴。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传播特指利用纪录片进行跨文化传播活动。
二、纪录片中的跨文化传播长久以来,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都要归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一直追求的都是意境之美,这与外国观众的认知存在着隔阂,外国观众并不能体会出中国文化存在的内涵。
但是纵观这两年的纪录片,却在众多隔阂中打破了一个缺口。
《舌尖上的中国》以及《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下文简称为《舌尖》和《茶》)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合理巧妙的运用影像传播,就能消除东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纪录影像《舌尖上的中国》中文化传播的效度作者:翟特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18期摘要:随着人类从早期的口头传播、符号传播发展到文字传播,再到影像传播,人类的文化进程也在向前推进。
尽管传播的手段一直在变化,传播介质也越来越多元,但传播的文化价值却始终不变。
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占据中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从纪录片的特点研究出发,得出了纪录影像和文化传播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
在此基础之上,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从而为我国纪录片的影像创作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使得我国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文化走出去贡献一定的力量。
关键词:纪录片;镜头语言;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8) 18-0-02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手段,通过其特有的纪实性、镜头语言与传播渠道使得它对文化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一时间诞生了众多舌尖话题,这也是我国纪录片一次很好的品牌塑造,同时也受到了海外媒体的关注,不仅参展了第65届戛纳电视节,而且成功成为中国所有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第二的作品,同时得到了戛纳电影节主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的点名称赞。
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针对纪录片和文化传播的关系,主要论述纪录影像对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主要从表达视角、表现手法以及传播渠道等几个方面做以论述。
一、以小见大的表现视角凸显文化的内涵曾经,我国也做了很多传播国家形象和文化实力的作品,如《中国国家形象片》,2011年1月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出。
但大部分国外观众都没有领悟到片子中传达的“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信息。
美国学者霍尔认为,中国文化在表达时喜欢追求意境、喜欢“言有尽而意无穷”。
而外国观众对我国的文化产品所反映的价值观、信仰、历史和社会制度等都不够了解,在直接观看时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些抵触感。
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我国一种特有文化传播方式,在国内饮食文化背后隐藏的,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落没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与变迁的困惑。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可以说是提升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标志。
1文化主体意识明确的传播内容刘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指出,在创作《舌尖上的中国》过程中,节目组尽可能采用市场化与国际化方式,探索国际传播。
该纪录片制作人员表示,《舌尖上的中国》创作灵感源自意大利社会活动家与美食家佩特里尼所创作的《慢食运动》,对该书中深层次认识与理解美食加以借鉴,并将食物和人类情感、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变迁等有机联系起来,由此得出“转化的灵感”、自然的馈赠”等制作规划。
借鉴了近年来国际纪录片中相对比较流行的戏剧化与故事化制作手法,通过有节制、温情的话语表达,同时细致入微的拍摄地调查方式,与拍摄素材特征相结合,将《舌尖上的中国》打造成全球通用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是和国际同类题材相通的一种美食纪录片,然而,问题在于,该纪录片传播效果远超普通美食记录与介绍,“舌尖热”的影响力也由此成为社会学传播的重要案例,在传播效果、传播时机以及传播媒介等问题方面都有所涉及。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身发展与起源的一个历史过程,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与认同,各地区人们在历史变迁中流动与迁徙,文化在社会变革中不断靠近与融合,尤其是近现代社会中,不同区域与民族的人们仍然以其能动性广为传承传统文化,使现代和传统文化、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彼此依存与影响,最终形成文化共同体。
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传播的文化内容就极为撩人心弦,该纪录片以食物为诱惑,娓娓道来各地美食与生活,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讲述了广西家庭腌制酸笋、浙江山民挖冬笋、湖北职业挖藕人、藏族女孩寻找松茸等多个小故事,其故事内容与“自然的馈赠” 主题环环相扣,该叙述方式并不以撩起国人思乡情为传播目的,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一步步迈进,《舌尖上的中国》逐渐构建出其目标受众,即: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