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蓝色多瑙河 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12.14 KB
- 文档页数:1
我喜欢蓝色
很多人喜欢蓝色,因为红色是喜庆、吉祥的象征;不少人喜欢黄色,因为黄色象征着丰收与富贵。
然而,我却爱那最常见的蓝色。
蓝色是温良与冷静的象征,一看到蓝色,我就仿佛看到了那一望无际的大海。
记得去年的五一长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北戴河。
那一天,我看见了大海,大海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可美丽了!海面上闪烁着一片片银鳞,此时此刻,我真想成为海底的一条小鱼,在蓝蓝的海水中游来游去,还能在海底做游戏,那该多快乐呀!
我喜欢蓝色,因为,我一看见蓝色就会想起瓦蓝瓦蓝的天空。
一天,我和妈妈到公园玩,我们走累了,就躺在那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坪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美。
一朵朵白云随风飘荡,有的像飞机,有的像小娃娃,还有的像巨龙,蓝蓝的天空下,让人感觉那么舒服。
晚上的天空更是漂亮。
夜晚,天空仿佛披上了一件深蓝色的晚装,无数颗小星星在月亮妈妈的带领下在天空中欢快的做着游戏。
我坐在阳台上,望着天空,朦胧的月亮闪着金光像一盏灯,照在我的脸上,我托着下巴抬头仰望着天空,好漂亮啊!我常常陷入遐想,我也要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小
星星,遨游在无限的宇宙间该多美好啊。
我喜欢蓝色。
因为每次看到蓝色,我就会想起一首优美的乐曲—《蓝色多瑙河》。
它让我沉浸在那优美的音乐声中,让我陶醉在那美丽而动听的乐曲中。
那优美的旋律,让我不知不觉地陶醉了。
我真想成为那旋律中的一个音符。
我太喜欢蓝色了!。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优秀教案设计(精选13篇)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优秀设计篇1 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其基本内涵就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与文本形成互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特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描写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展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
2、以学定教,顺势引导,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利用媒体与网络,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媒体之间对话的过程。
3、在课程资源的熏陶下,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和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生收集、加工、分析、整理信息等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朗读、交流、体会,了解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和维也纳歌剧院、“金色大厅”在全世界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和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资料、制作网络课件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维也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教学方法:音乐的旋律、精彩的画面是美妙的,它给人以精神的美的享受,它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对维也纳的关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
为此,我利用网络这广阔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采用活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感受音乐之美。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欣赏美乐,走进文本。
1、复习导入。
播放乐曲《蓝色多瑙河》,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教师顺势引导,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即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它怎样成为“音乐之都”的呢?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把学生带进课文,具体地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与美妙。
钢琴演奏与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音乐赏析作曲家简介及作品创作背景: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是斯特劳斯家族里前后五位圆舞曲作曲家中的佼佼者。
其父与其同名,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而他小约翰·施特劳斯,自幼酷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帮助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
十九岁时,组织了自己的一个管弦乐团乐队,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
遂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二十多首圆舞曲,其中最受世人喜爱的就是这首被誉为维也纳第二国歌的《蓝色多瑙河》。
1866年由于在奥普战争中奥地利人惨败给普鲁士人的原因,使整个维也纳处于悲愤、沉寂的氛围之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鼓舞市民的勇气,使人们重振起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伯特向约翰·施特劳斯请求写一部充满生机和爱国之情的合唱圆舞曲。
于是,他想起了德国诗人贝克献给维也纳的一首诗歌的末尾:“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蔚蓝色的多瑙河边……”,诗人丰富的幻想,给了约翰·施特劳斯极大的启发,于是这部不朽的《蓝色多瑙河》起初,这首合唱圆舞曲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在法国的世界博览会上演奏,顷刻间轰动了整个巴黎。
“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纯,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这是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 一首颂赞多瑙河青春、美丽的诗篇.大自然中秀丽多姿的多瑙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大河。
它从德国阿尔卑斯山谷中奔流而出, 穿越那苍翠而幽静的维也纳森林, 流淌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身旁。
因为它的河水在一年中要变换多种颜色: 棕色、浊黄色、緑色、铁青色、宝石緑……是一条多彩的河,是一条奇特的变色河,像一条蓝色飘带蜿蜒在欧洲大地上。
蓝色多瑙河
说到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莫过于《蓝色多瑙河》了,我喜欢它的柔美、温情,我喜欢它的炽热而欢腾,它就像一条水晶的蓝丝带,拂过你的心胸,丝滑、细腻。
这首圆舞曲的作者叫约翰.斯特劳斯,这首曲子创作在1866年,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多瑙河上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在空气中流动,使人朝气蓬勃,突然洒向一道余辉映在多瑙河那蓝色的玻璃带子上,音乐显得十分优美委婉,我看到穿着鹅绒舞裙的小姑娘们在欢快地跳舞,鲜艳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音乐情绪热烈奔放,看到了自由狂欢的场面,成了全曲的最高潮,旋律起伏回荡,清幽的月光下,有许多人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浸入在模糊的黑夜当中。
这首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真是沁人心脾,她优美的旋律在我的心中流动。
第1页共1页。
人教版小学音乐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教学设计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欣赏合唱《蓝色多瑙河》,使学生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
2、感受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2教材分析《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首充满活力、抒情优美的乐曲。
乐曲由引子、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引子部分描绘了曙光来临,大地苏醒。
第一圆舞曲描绘了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第二圆舞曲描绘了描写了阿尔卑斯山下的姑娘们,穿着鹅绒裙在欢快的跳舞;第三圆舞曲犹如河水在歌唱,又好像姑娘们在轻歌;第四圆舞曲琶音向上的旋律美妙动人,描绘了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的情景。
接下来是一段舞蹈节奏,兴奋活泼、热烈奔放;第五圆舞曲乐曲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荡舟的情景。
尾声,是一段热烈而又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进入了尾声。
3重点难点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乐曲全曲及各段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2、区分乐曲个段落的表现情绪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学生听着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进教室。
教师提问:我们刚才听到的是什么乐曲,作者是谁?学生:《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2、介绍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1899年〕,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约翰?施特劳斯从小就热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的支持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年仅7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
19岁组织了自己的乐队并正式登台指挥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此,年轻的约翰?施特劳斯开始了辉煌的音乐创作与演出生涯。
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誉为“圆舞曲之王”。
主要作品有:轻歌剧、圆舞曲及其它舞曲共四百余首。
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优美动人,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来欣赏合唱版的《蓝色多瑙河》3、初听乐曲:出示曲名《蓝色多瑙河》学生谈谈对乐曲的整体感受。
蓝色多瑙河
在轻快而悠扬的旋律中,在下午一个午后的好心情中,在淙淙河水旁,呼吸着清新空气。
在松软的草地上,蝴蝶踏着舞步在草尖上飞舞,清香的绿草,透着一股未名的香味,大树轻轻摆动,树梢的鸟儿欢快地啭啼着,河面一片微波粼粼……时而安静的小河已不再欢快,低沉的旋律勾起我们的旧梦。
树梢儿沙沙直响。
忽然,只剩下鸟鸣,一切霎那间停住。
一阵大风吹来,大树怒吼,河水掀起惊涛骇浪。
一会儿,什么似乎都那么柔和,渐渐地,又欢快地唱起。
一切是多么美妙,我的思绪似乎停留在河边。
蓝色的多瑙河,犹如一块蓝天铸造的水晶,淙淙地流淌,随旋律而动的河水,滴滴嗒嗒敲打我的心扉。
流水细开,轻轻拍打礁石,优美的感觉。
每次听到这首钢琴曲,我就会感到无比地舒畅,在音乐里,我深深地被陶醉了,它让我知道了歌声是什么。
无论什么人多么讨厌音乐,但是最终那一个人还是会被一首歌深深地迷住了。
每个人都是这样,音乐带给我们幸福愉快了,在倾听音乐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欢乐、美好。
福建泉州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黄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