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十三课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能流畅朗读并理解其含义。
3.能够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子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集体备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景知识的介绍,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
三、教学准备1.课文《少年中国说》课本2.备课教师PPT和讲义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4.学生课堂互动工具(举手、小组讨论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少年中国说》的主题和作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通过简单的提问和讨论,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步: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子(10分钟)1.老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掌握其正确的中文含义和用法。
2.学生跟读和朗读这些重点词语和句子,加深记忆和理解。
第三步:理解课文内容(15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组学生合作阅读课文并讨论,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要点。
3.小组展示各自的理解,共同回顾课文内容,梳理重点内容。
第四步:课文表达与作文(15分钟)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进行口头表达。
2.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作文写作,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和创造力。
第五步:合作讨论与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汇总各组讨论的要点,总结课文的重要内容,对课文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五、课堂反馈1.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2.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老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思考课文中的启示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常态课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框架(小学语文学科)一、课题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都是保守守旧、愚顽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课堂能跟紧教师的进程,完成布置的任务。
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但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够全面。
(三)教法学法为了突出要点,打破难点,达成教课目的,选择卓有成效的教课方法是特别要点的。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乞降本节课的特色,我主要采纳读、品、悟的方法,倡议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
这样既充足调换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又培育了学生的察看、剖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包括自己查字典预习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简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课内学习包括具体学习本课要求会认字的字音,掌握会写的字,了解课文内容,准确领会课文主旨。
(四)教学具准备教材,教学PPT,教学图片、视频三、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主旨。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奋发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流程六、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30分,每小题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璀璨.(càn)颤.栗(chàn)覆.盖(fù) 茫无际涯.(yá)B.脚趾.(zhǐ) 纤.细(qiàn)椭.圆(tuǒ) 辽阔无垠.(yín)C.晕眩.(xuàn) 广袤.(mào)磅礴.(bó) 区区可数.(shù)D.旋涡.(wō) 踝.节(huái)俘.获(fú) 好.大喜功(hào)解析A项,“颤”应读zhàn 。
B项,“纤”应读xiān 。
C项,“数”应读shǔ 。
答案 D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岛屿神密穿流不息与世隔绝B.漫游篷勃遥遥相望作伴相随C.冻结荒芜稳重端庄碧波荡漾D.闪铄想象奄奄一息面目全非解析A项,密——秘,穿——川。
B项,篷——蓬,作——做。
D项,铄——烁。
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地区安全层面看,美国这种刻意突出军事安全议程、制造地区紧张局势的做法,是与当今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背道而驰....的。
B.有人认为以前的一些教育看法较不合理,必须加以导正,例如不能体罚。
但曾教授不苟同,他认为体罚应视情况而定,不能混为一谈....。
C.在北京等大城市里,好些学校的设备确实很先进。
可是正如中国不同城市发展差距很大一样,中国各地的学校质量也有着天壤之别....。
D.iPhone自问世以来便独树一帜,不仅使苹果公司声名鹊起....,还衍生出无数围绕iPhone的周边产品,比如苹果配件、软件等。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此处应用“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多用于否定式)。
A项,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C项,天壤之别:形容极大的差别。
D项,声名鹊起:形容名声迅速提高。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十八大报告的特定语境下,“美丽中国”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良好生态三方面平衡发展的状态,这三方面中的哪一方面都不可或缺。
B.对肯德基或中国百姓是否正式道歉,消费者还不是最关心的,消费者最迫切想知道的是,百胜集团旗下相关餐厅的鸡肉原料中,还有多少存在抗生素超标。
C.朴瑾惠提议在首尔和平壤设立官方办事机构“韩朝交流合作事务所”,并以建设经济共同体为基础,先实现“小统一”,再推进政治一体化,最终实现“大统一”。
D.出现丑陋雕塑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造成的,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城市雕塑建设就变得市场化,建造雕塑成了交易,雕塑家可能为了经济回报而丧失底线。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语序不当,“良好生态”改为“生态良好”。
B项,成分残缺,在末尾加“等问题”。
D项,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或“的主要原因”。
答案 C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
她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做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
她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及建设中的岳麓山大学城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带尽览都市繁华。
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
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麓山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水陆寺、拱极楼讲述着元代宗教文化的兴盛②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③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更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④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⑤曾国藩操练水上湘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⑥南宋朱熹、张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城南书院讲学过江的朱张渡,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⑦她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A.②①⑥④⑤③⑦B.③②⑦⑥⑤④①C.①②④⑤③⑥⑦D.②⑦⑥①⑤④③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先确定首句为②,第⑦句承第②句,其他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南宋朱熹、张讲学元代宗教文化兴盛清朝曾国藩操练湘军近代长沙开埠现代毛泽东发出天问。
答案 D二、探究阅读(28分,每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碰壁。
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
宇宙神秘非常,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
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
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
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
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
我们还乡心切。
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
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绝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6.我们探索宇宙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
7.“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说明“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即对大海的探索和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在等待着我们。
8.为什么说地球在宇宙中“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这也是宇宙的特点,而行星、恒星和星系在宇宙中占的比重太小,显得稀罕而珍贵,地球在宇宙中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了。
9.在说明“宇宙辽阔无垠”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怎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是由近及远,由内及外。
三、拓展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它肯定不是一个好去处双平①月球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自古以来,地球上的人对这个白天隐身、夜晚亮相,距离自己最近的尤物充满了好奇。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月亮在古人的心目中一直是最美好的“绝代佳人”,她洒下温柔的月光,抚慰人们的心灵,撩拨人间的爱情。
直到17世纪初,月亮才有些烦恼,人类发明的望远镜给她娇媚的脸庞“毁了容”。
③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台折射式天文望远镜,观察物体可放大32倍。
他将这台望远镜对准了月球,看到了月球上高耸的山脉、广阔的洼地,还看到了奇特的环形山。
在他之前,人们一直以为月球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光滑球体,而他用望远镜看到的月球却像“孔雀尾巴上的圆斑”“蹩脚厨师烘烤出来的麻点蛋糕”。
④第一张被世界公认的、比较详细的月面图,是1647年波兰天文学家赫维留斯绘制的。
图上显示出许多月面特征,并标明了月面上山峰的高度。
1668年,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越做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
到了1839年,法国人尼普斯和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术,这一新技术立即引起天文界的广泛关注,并用于月球的拍摄。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真正的照相天图开始问世。
此后所有的月面图,便都以月球照片为根据了。
1979年,美国航天局出版了多达2 304张的一套月面图,比例为1:250 000,图片细致入微,堪称杰作。
⑤越是观察得细,人们就越想了解月亮,越想发现月亮究竟是丑陋的还是美丽的。
⑥科幻小说家们发挥他们非凡的想象力,给月球增添了诱人的神秘色彩。
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1865年创作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地球人利用炮弹作交通工具向月球进发的探险历程。
三位探险家乘上哥伦比亚号炮弹飞船从坦帕城启程,原定4天飞抵月球,但不幸的是炮弹飞船在接近月球时,突然遇到流星的阻挠而偏离轨道,未到达月面,没能完成从地球到月球的神奇旅行。
1901年英国作家乔治·威尔斯的《登月第一人》也叫人爱不释手。
小说中两个旅月者在茂盛的草木丛中蹦跳着行进,他们看见了正在吃草的巨大的“月牛”,还被那些披挂铠甲、脑袋奇大、身高只有1.5米的“月球人”囚禁起来,锁住他们的镣铐全是用纯金做的。
⑦人类首次用肉眼近距离地细看月球,是1968年12月24日阿波罗8号第一次实现绕月飞行任务的时候。
没有想到的是,月球——这个在地球人心目中最美丽的女神,竟然长得如此丑陋。
以至于虽然对月亮脸谱已烂熟于心的航天员们,在首次目睹她的苍凉时,仍然有些心理准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