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
- 格式:ppt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9
苯丙酮尿症分级标准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遗传代谢病,主要表现为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导致苯丙酮在体内过多积聚。
苯丙酮尿症的严重程度不同,需要根据症状和检测结果进行分级。
一般情况下,苯丙酮尿症可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轻度:血中苯丙酮浓度稍高,但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如倦怠、头痛等。
2.中度:血中苯丙酮浓度明显升高,有症状表现,如抽搐、智力发育迟缓等。
3.重度:血中苯丙酮浓度极高,严重影响神经系统,表现为抽搐、痉挛、昏迷等。
4.特重度:苯丙酮浓度非常高,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如呼吸衰竭、心血管系统衰竭等。
若在新生儿筛查中检测到苯丙酮尿症阳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检查,确认病情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患者家庭来说,应尽早了解病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 1 -。
疾病名:苯丙酮尿症英文名:phenyl ketonuria缩写:PKU别名:苯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 deficiency疾病代码:ICD:E70.1概述:苯丙酮尿症(phenyl ketonuria ,PKU)是由于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或活性减低而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在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疾病中比较常见。
本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不均一,主要临床特征为智力低下、精神神经症状、湿疹、皮肤抓痕征及色素脱失和鼠气味等,脑电图异常。
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则前述临床表现可不发生,智力正常,脑电图异常也可得到恢复。
流行病学:本病为一种典型的隐性遗传疾病,多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
特点是患者尿中可排泄大量的苯丙酮酸。
病因:随着年龄的增大,摄入的苯丙氨酸用于合成蛋白的量逐渐减少。
出生以后,每天摄入的苯丙氨酸约为 0.5g,儿童和成人增加到4g。
其中较大部分被氧化成酪氨酸,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苯丙氨酸羟化酶(PAH),但也需要辅因子参与。
如果这一氧化过程发生障碍,则有苯丙氨酸在体内堆积,在此情况下,苯丙氨酸则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代谢而产生苯丙酮酸有害物质。
苯丙酮尿(PKU)就是因为 PAH 活性减低或缺如而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PAH 活性减低还可使酪氨酸受抑而使黑色素生成减少,羟苯丙酮酸酶受抑而使羟苯酮酸在体内堆积。
发病机制:正常人PAH 蛋白有折叠,并有铁结合位点。
铁结合位点结构的保持与位于与活性位点相关的 3D 结构中的第349 位的丝氨酸有关,这个位点的丝氨酸与 PAH 结构的稳定性聚合和 PAH 的催化性质也具重要性。
Fusetti 等测定了人PAH(残基 118~452)的结晶结构,发现此酶与组成催化和四聚体化区的每个单聚体以四聚体结晶出现。
在四聚体化区的特性是存在与其他单聚体相互作用的交换臂,因而形成一反平行的盘旋卷,而且明显的不对称,这是由于在导致盘旋卷螺旋的螯合区有两个交替构形所引起。
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同时又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病,在我国发病率为万分之一,生过一个病儿的母亲再次生育时发病率25%,近亲婚配中发病率明显增高。
患儿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吃进去的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化,而是变成苯丙酮酸,从尿和汗中排出,发出异常的臭味,所以成为苯丙酮尿症。
体内的苯丙氨酸累积过多,可使皮肤、毛发变白。
严重时,苯丙氨酸堆积在脑组织中,使患儿智力低下、表情痴呆、惊厥。
由于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先天性酶缺陷,病儿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苯丙酸不能氧化成为酪氨酸,而只能变为苯丙酮酸,大量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苯丙酮酸堆积在血液及脑脊液中,使脑组织的发育受到明显的影响,以致病儿智力落后。
同时过量的代谢产物由尿排出形成苯丙酮尿。
过量的苯丙氨酸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使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的过程受阻,因而皮肤、毛发的色素减少。
苯丙酮尿症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种。
典型PKU是由于患儿肝细胞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
苯丙氨酸在血中、脑脊液各种组织和尿液中浓度极度增高,同时产生大量苯丙酮酸、苯乙酸、苯乳酸和对羟基苯丙酮酸等旁路代谢产物并自尿中排出。
高浓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苯丙氨酸及其旁路代谢产物可导致脑细胞受损。
非典型PKU是由于鸟苷三磷酸环化水合酶、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或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缺乏所致,它们是合成或再生四氢生物蝶呤所必需的酶,而四氢生物蝶呤是苯丙氨酸、氨酸等在羟化过程中所必需的辅酶,缺乏时不仅苯丙氨酸不能氧化成酪氨酸,而且造成多巴胺5-羟色胺等重要神经递质缺乏,加重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
苯丙酮尿症( p h e n l k e t o n u r i a ,P K U ) 主要是由于编码苯丙氨酸羟化酶( PAH)的基因突变,导致肝脏 P A H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
P K U的主要致病基因是苯丙氨酸羟化酶 ( P A H ) 基因, 1 9 8 3 年该基因被定位在 1 2 q 2 2 — 2 4 ,大小为100kb左右。
苯丙酮尿症ppt标题:苯丙酮尿症一、引言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病人体内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代谢紊乱导致苯丙酮体在体内积累导致临床症状,该病主要通过新生儿筛查或家族史发现。
二、病因1. 遗传因素: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通常由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携带缺陷基因引起。
2. 缺陷基因:苯丙酮尿症的缺陷基因主要涉及苯丙酮羧化酶、脯氨酸羧化酶和色氨酸羧化酶等参与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代谢的相关基因。
三、临床表现1. 新生儿期:患儿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精神迟滞、呕吐、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
2. 婴儿期:患儿生长迟缓、智力低下、肌肉松软、接触性癫痫样动作等。
3. 童年期:患儿在饮食过多蛋白质后,出现头痛、呕吐、行为异常等。
四、诊断1. 新生儿筛查:通过新生儿血液中苯丙酮体含量的检测,可以早期诊断苯丙酮尿症。
2. 基因检测:通过对患儿和家族成员的基因分析,确定缺陷基因的突变情况。
五、治疗1. 蛋白质限制饮食:患儿需限制蛋白摄入,以减少苯丙酮体的积累,保持良好的营养平衡。
2. 补充酪氨酸:酪氨酸是苯丙酮尿症患儿体内所缺乏的物质,通过合理补充可以减轻症状。
3. 监测苯丙酮体水平:定期监测患儿体内苯丙酮体含量,调整治疗计划。
六、预后苯丙酮尿症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病情严重者预后较差,而早期干预能够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七、预防措施1. 孕产期遗传咨询:夫妻双方有苯丙酮尿症家族史的应接受遗传咨询,了解风险并做好准备。
2. 新生儿筛查:对所有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早期发现患者并实施早期干预。
八、结语苯丙酮尿症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早期诊断和科学治疗能够改善患儿的预后。
医学界需要加强对苯丙酮尿症的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宣传,减少病情的发生和影响。
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简称PKU)是先天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从而引起苯丙氨酸(Phe)代谢障碍所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其发病率随地区和种族而异,美国约为1/14000,日本1/60000,中国1/16500。
•小孩嗷嗷帅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黄尚志称,我国对苯丙酮尿症的筛查覆盖率仅20%,官方公布的PKU发病率约为1/11000,群体总人数约4万人。
一个NGO组织获知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约有12万此类患儿,在治群体约2万人,近10万儿童已经或濒临瘫痪边缘。
苯丙酮尿症- 概述苯丙酮尿症,又称苯酮尿症是一种可遗传的氨基酸代谢缺陷,患者肝脏中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得食物中的苯丙氨酸无法转化为酪氨酸,结果导致大脑内苯丙氨酸聚集,经转氨酶的作用转化为苯丙酮酸,从而影响患者的大脑发育,引起智力障碍和癫痫,并使患者出现皮肤白化、头发变黄、尿液有鼠臭味等症状。
由于阿斯巴甜含有苯丙氨酸,所以含有这种甜味剂(E950及E951)的饮品(例如:可口可乐z ero)皆不适宜苯丙酮尿症患者饮用。
苯丙酮尿症- 发病原因患者苯丙酮尿症是由于体内苯丙氨酸代谢异常引起的。
苯丙氨酸是人体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氨基酸,食入体内的苯丙氨酸一部分用于蛋白质的合成,一部分通过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转变为酪氨酸,发挥功能。
苯丙氨酸羟化酶发挥作用需要四氢生物喋呤作为辅酶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或四氢生物喋呤缺乏,均可导致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从而导致苯丙氨酸及其旁路代谢产物苯丙酮酸、苯乙酸和苯乳酸显著增加,引起脑损伤而发病。
苯丙氨酸羟化酶和四氢生物喋呤的产生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若父母带有异常的苯丙氨酸羟化酶或四氢生物喋呤代谢相关的基因,既父母是苯丙氨酸羟化酶或四氢生物喋呤代谢相关的异常基因的杂合子,但因只带有1个异常基因,所以不发病。
苯丙酮尿症治疗引言: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代谢性疾病,特征为酮体代谢异常,导致苯丙酮酸堆积在体内。
苯丙酮尿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食物控制和支持性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苯丙酮尿症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一、药物治疗1. 酮体生成抑制剂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苯丙酮酸过多,需要通过抑制酮体的生成来减少苯丙酮酸的积累。
药物治疗中常用的酮体生成抑制剂包括巴龙酮和瓦尔普酮。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酮体合成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苯丙酮酸在体内的产生。
2. 氨基酸补充剂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苯丙酮酸的堆积导致氨基酸缺乏,因此补充氨基酸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常用的氨基酸补充剂包括天门冬氨酸钠和缬氨酸钠。
这些氨基酸可以通过血液透析或口服的方式给予患者,以缓解氨基酸的缺乏状况。
二、食物控制饮食控制是苯丙酮尿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中限制含有苯丙氨酸的食物,如肉类、鸡蛋、奶制品等,以减少苯丙酮酸在体内的产生。
同时,患者需要补充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提供能量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三、支持性治疗除药物治疗和食物控制外,苯丙酮尿症患者还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以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1. 营养支持苯丙酮尿症患者需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
在饮食中可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补充。
2. 心理支持苯丙酮尿症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医生、家人和社会工作者等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信息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帮助。
结论:苯丙酮尿症是一种严重的代谢疾病,但通过药物治疗、食物控制和支持性治疗等手段,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治疗。
然而,由于苯丙酮尿症的特殊性,治疗需要结合个体化的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同时密切监测疗效和副作用,以提供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加强对苯丙酮尿症的研究,改进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