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教案1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17 KB
- 文档页数:9
《社会行为》【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动物的社会行为,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了一些动物行为的特征,这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
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过程和方法: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教学难点】观察动物的行为;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3、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2章第3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2章第3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2章第3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二、重点难点重点:1。
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自制课件四、引入新课无论是蜜蜂、猴子,还是狒狒,在它们的群体中,都有明确的分工,而且等级分明.如猴子向来调皮捣蛋,好像没有组织纪律性。
其实,在猴群当中,有一只身体强壮、双眼炯炯有神的公猴,它便是这群猴子的领袖——猴王,猴王统率着猴群,负责发号施令,其他公猴充当卫士,保卫母猴和幼猴的安全,猴王还要维护自己的领域,使外来者不敢擅自进入。
通过这个资料,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质疑:是不是生活在一起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由动物的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五、探究新知一、社会行为的特征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蚁后、蚁王、工蚁、兵蚁。
质疑:为什么蚁后的腹部那么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
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
师生共同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形成等级。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一、设计思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评价量化表教学反思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学生认为书中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课目的1、描绘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色,说出分工合作关于动物生计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集体中信息沟通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定,试尝试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照察看四种类人猿和人类发源与发展过程中的表示图,概括人类在发源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可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集体中合作沟通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一致的整体。
二、要点和难点要点: 1、动物的集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持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定。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实质和意义。
2、研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行。
三、课前准备教师: 1、采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研究供给参照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四周环境中察看动物的行为。
学生: 1、采集拥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认真察看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研究实验,提出有研究价值的研究问题,小组确立本组选题,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四、课时分派一课时五、教课方案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集体生活的动物(狮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哪些目标定位播放录像,创建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想。
子、斑马、大象、狒动物是集体生活的。
指导学生进行描绘,相互沟通,在此基础上提出问狒等)拥有社会行为题。
集体生活的动物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色:察看社会生活的动物的录学生自学指引学生察看剖析,启迪学生提出问题:集体内部形成组织;像片,议论社会行为的特社会行为有哪些特色?参加议论一起概括总结讨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征。
论结果。
工;有的集体形成等发问:集体生活的动物有级哪些特色?议论、表达沟通:分组汇个性展现展现图片,启迪学生进行剖析。
报议论结果并以实例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找出此中的雌蚁、雄蚁、白蚁的社会分工:明。
工蚁、兵蚁。
雌蚁、雄蚁、工蚁、察看图片,找出此中的雌指引学生思虑:分工的社会心义,雌蚁的宏大概形兵蚁。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生物上册5-2-3社会行为教案1新人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教学目的1.识记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
2.知道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的“语言”种类。
3.通过对蚂蚁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4.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1.群体的组织特点是教学的重点。
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
因此,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群体的组织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通讯”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通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教具准备录像、图片、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先播放教学放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让学生先有个感性认识,再通过蜜蜂、蚂蚁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引出社群行为。
这些典型事例概括出群体组织特点,展示“兽语”,了解群体的通讯。
二、新课讲解1.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这就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蚂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
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中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
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
工蚁的智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
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
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
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
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
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
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
那么大家知道牧羊人是怎么放牧的吗?(提出问题)答:牧羊人只要管理好“领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它羊会跟着这只“领头羊”走。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提问)答:有些动物,他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的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又如,猴子们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那么,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动物之间常常进行“通讯”行为。
所谓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想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蜜蜂是如何通讯的?(播放flash动画)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比如用电话,传真,网络的QQ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让他们说出动物交流的方式。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些昆虫靠气味进行通讯,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吸引雄虫的具有挥发性和特殊气味的性外激素。
雄虫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感受到同种雌虫性外激素的气味后,就会飞过来同雌虫交配。
根据这种特性人们制造出许多有气味的药品。
有的能干扰雌雄交配;有的能吸引害虫前来,然后捕杀他们;有的能使害虫逃避,可以保护人和动物不受虫害。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接下来,我们将以蚂蚁为例来探究动物间的信息交流。
你仔细观察过蚂蚁吗?他们的群体生活是如何维系的呢?(总结、疑问、引出探究课题。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蚂蚁的通讯行为。
(将同学分成三大组进行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蚂蚁的一系列行为,列出探究问题:(下面几个可以让同学参考):(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2)蚂蚁喜欢甜食吗?(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鼓励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交流,和学生一起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作出假设:对所选的问题作出认为合理的解释。
鼓励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测并进行科学的分析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阅读教材并结合老师的探究提示初步拟定计划,完善计划,成员分工,自主探究。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研究。
(一星期时间)(查阅资料,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补充探究提示:(1)、如何捕捉、饲养蚂蚁(2)、怎样才能使现象明显(3)、把纸片换成其他物体可以吗?(4)、注意组内的分工合作提示:(1)、在垃圾箱的附近、树林里、路边土壤干燥的地方,看到有松松的小土堆就可以找到蚂蚁窝;大雨来临前常可碰到蚂蚁搬家,可以说在公园、树丛、马路边无处不在。
捉回来之后,取一些生活环境中干燥的土壤,投些糖、饭粒或菜汤。
有的实验最好不投以食物,可使实验更加顺利。
(2)、蚂蚁通过气味传递信息,可以考虑用醋、香水等挥发性物质干扰其嗅觉。
(3)、白纸片换成树叶,或印刷过的纸(有油墨味)会怎样?(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撰写探究报告)探究的课下延续:查阅资料,实施实验。
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一星期以后汇报。
4、表达交流: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客观的评价,鼓励探究精神,对新的创意予以肯定分析资料:秋日的一天,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
呼呼直窜的火焰形成了一个火圈,向草丛中央的小丘陵包围。
丘陵上的无数蚂蚁被熊熊的火势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此时的蚂蚁已经走投无路。
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发生了-----蚂蚁们迅速聚拢起来,你拉我,我拉你,紧紧抱成一团,很快滚成一个黑乎乎的大蚁球。
蚁球越滚越快,冲向火海、冲下丘陵,冲进重获新生的小河。
蚂蚁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为我们创造了足以震撼心灵的人生感悟。
作为社会的一员,班集体中的一员。
每一个人有何感触呢?将团结协作的精神融入科学课。
三、本课小结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蚂蚁的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可以分为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
他们的智能分工也是不一样的。
狒狒的分工中还存在等级现象。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
动物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四、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场消化重点知识)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是()A、母鸡带领一群小鸡在觅食B、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C、蜂王从小到老由工蜂喂养D、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2、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信息传递行为的是()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B、工蜂跳8字型舞蹈C、蟑螂昼伏夜出D、鸟类的鸣叫3、对群体生活的动物来说,没有通讯就会出现下面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动物的个体间无法取得联系B、觅食和御敌比较困难C、不同性别个体交配繁殖受到影响D、立即死亡答案:1、C 2、C 3、D二、简要回答下面问题:“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答: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五、布置作业按小组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写成科技小论文,一周后交齐。
附录:(学生探究实验的参考资料)探究问题1:蚂蚁是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从观察外出找食物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向同伴传递消息的动作判断:蚂蚁是靠触角传递信息的。
实验观察发现蚂蚁并不能通过触角向同伴准确传递食物的位置:领路的蚂蚁总是要经历曲曲折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它没有选择一条捷径。
学生由此发现是否还有其他的联系方式,经过多次的实验发现,几乎每一次都是在重复初次发现食物时所走的路径。
是否在路上有什么标记呢?分析一些常识知道很多动物都是在经过的路上留下气味,蚂蚁是不是呢?于是把蚂蚁换环境饲养,不再另投食物,两天后实验,再蚂蚁和食物之间用白纸片搭出一条通道,先出走的蚂蚁找到食物后,原路返回,大批的蚂蚁出来搬运食物,浩浩荡荡原路返回。
把纸片换成树叶,蚂蚁慌乱一团;重新将纸片按顺序摆好(取走时标号)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一些蚂蚁走出巢穴后,再次把路上的纸片首尾相接,蚂蚁就一直在纸片上转圈;把用过的纸片拿走换成油印的试卷撕出的小纸片,蚂蚁又一次四处奔跑。
可能蚂蚁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在通过的路上留下了气味。
探究问题2 :蚂蚁喜欢甜食吗?某学生在做一本课外练习册时了解到蚂蚁喜欢吃糖。
于是提出这个问题,糖是不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呢?一个小组的同学在一个垃圾桶附近发现了一个蚂蚁窝,那是一支大部队,正在从垃圾桶底搬运食物。
它们在路上设置了很多障碍,想吸引蚂蚁来搬运他们放置的绵白糖,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虽然有少数被强制前来,但都是有去无回。
直到第二天搬走了垃圾桶,清洗了地面,还有蚂蚁在徘徊,而离此几十厘米的绵白糖,无蚁问津。
由此得出蚂蚁最喜欢的食物并非甜食,是什么呢?探究问题3:蚂蚁如何识别群体成员?选择校园周围的一窝蚂蚁和在市里居住的同学捉来的一窝蚂蚁。
学生做了多种尝试:把一只放在其他群体中,多次被赶了出来。
放归群体被接受;把机制喷过香水的蚂蚁再放回群体,也被赶了出来;把两窝蚂蚁都喷洒同种香水,没有发生排斥现象,同一窝蚂蚁喷洒了不同品牌的香水,结果双方发生战争,少数的一方很可能逃掉,双方的数量越多战争越激烈,可见蚂蚁不但能靠气味互相识别,而且还十分注重群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