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社会行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5.40 KB
- 文档页数:11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包括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竞争行为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社会行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2. 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3. 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4. 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5. 案例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及基本类型,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动物社会行为的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基本类型及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2. 辅助材料:PPT、案例资料、图片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物社会行为的了解。
2. 提问: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讲解(20分钟)1. 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
2. 讲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包括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竞争行为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讲解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动物社会行为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基本类型及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 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选择一个动物社会行为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让学生掌握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社会行为是指生物个体在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特点:目的性、适应性、可塑性、复杂性。
2. 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社会行为可以提高生物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社会行为可以促进生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社会行为可以增强生物种群的适应性。
3. 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观察法:通过观察生物个体的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实验法:通过实验来模拟和探究社会行为。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种群的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应用: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应用于动物饲养、植物栽培等领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难点:社会行为的特点和作用。
1. 教材:《生物》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章节。
2. 教具:PPT、投影仪、生物学实验器材。
3.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物个体在群体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引发学生对社会行为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举例说明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实验:进行社会行为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并观察社会行为的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对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总结:总结社会行为的特点、作用和研究方法,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社会行为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在不同生物群体中的差异和相似性。
2. 让学生探讨社会行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3. 让学生思考社会行为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作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3.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定义:个体之间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 社会行为的特点: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可塑性、多样性。
3. 社会行为的作用: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有利于群体的稳定和发展。
4. 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通过社会行为,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作用和意义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4.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2. 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意义。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方案,确保讨论有序进行。
八、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社会行为的研究。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
3. 开展社会行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2)、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2、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型、教学时数新课、讨论法。
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挂图等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概念:二、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三、通讯作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间随时交流信息检测案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A)A、主要表现在攻击彳丁为上总是得胜者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B)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4、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D)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C)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6、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C)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7、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D)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8、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B)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9、有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学习能力,制定教学目标为:1.通过观察动物的群体生活,描述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和意义。
2.通过动物的通讯探究活动,说出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举例说出信息交流对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的实验。
【评价设计】1、自我评价:运用导学案呈现自主学习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进行自我检测,并针对大屏幕给出的答案进行自我评价。
2、即时性评价:根据学生和小组的表现,师生给予适时恰当的评价。
3、终结性评价:根据学习目标制定课堂检测题,巩固知识后,进行检测,得出终结性评价。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交流法【课前活动】教师准备: 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制作微课。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准备: 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小组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明确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动物的群体生活,描述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和意义。
2.通过动物的通讯探究活动,说出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举例说出信息交流对动物的意义。
学习过程:情境:播放蚂蚁群体生活的视频,思考:1.蚂蚁是怎样生活的? 2.你还知道哪些群体生活的动物?自主学习: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及意义1.观看白蚁的群体生活和蜜蜂的群体生活的视频,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蚂蚁群体和蜜蜂的群体中成员的工作相同吗?2)这两种动物的群体生活具有哪些共同特征?2.观看狒狒的群体生活和狼的群体生活的视频,讨论交流下列问题:1)狒狒群体和狼的群体成员之间打斗的目的是什么?2)这两种动物的群体生活具有哪些共同特征?3.总结出社会行为的特征。
本章课标要求1、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木质特征。
2、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形成的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4、弓I导学生在周阳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新I口教材的区别III教材:侧重于对动物的衿种行为的描述、罗列。
新教材:提供分析和实验用的索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了一些动物行为的特征,这为新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他们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白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由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1 •学习目标⑴能说出本节的知识要点:(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G)与同学交流动物群体屮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2、重点和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川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3>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I韦I环境屮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行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木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教学设计为了全面地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根据新课稈理念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
已不是从前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从知识的传授者屮解脱出来,引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 •来源。
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白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屮,我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屮我主要进行如下:1、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
《社会行为》教案
一、本节课的教材地位、作用
《社会行为》一节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的第三节。
有关动物的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而且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本节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五、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的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中的社会行为,探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
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1. 简介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意义。
2. 生物中的社会行为,如群居动物的合作行为、领地行为等。
3.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的重要性。
4.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和生存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开场引入: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引导他们思考社会行为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中的社会行为也具有相似的特点。
3. 简要介绍生物中常见的社会行为,如群居动物的合作行为、领地行为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的重要性,并总结讨论结果。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和生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6.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社会行为对生物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学会合作。
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内容,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2. 观察学校中的一些动植物行为,记录下来并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社会行为现象。
扩展活动:1. 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社会行为,并撰写观察报告。
2.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行为模拟游戏,让他们亲身体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
评估方法:1. 课堂表现评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观点表达等。
2. 作业评估:针对作业内容和思考深度进行评分。
3. 扩展活动表现评估:观察报告和模拟游戏的完成情况和表现。
教学资源:1. 生物学教科书和相关资料。
2. 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
3. 社会行为实例案例。
4. 观察记录表格和观察报告范本。
备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以保证教学效果。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生物《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结群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感受集体力量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难点蚂蚁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气味,动物结群生活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创境情景,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二)讨论交流,学习新知1.动物的社会行为特征观察录像和资料,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提出问题:(1)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2)群居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特征?组织学生利用课前搜索到的资源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第一小组:介绍猴子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二小组:介绍蚂蚁的群体生活特点。
第三小组:介绍狼的生活习性。
第四小组:简单介绍几种其他生物也具有的群体生活特点。
学生的介绍是否准确,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教师不做评论,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根据几位学生的介绍以及视频内容,学生经过简单分析,很容易说出这些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点。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了社会行为的特点,达成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牧羊人是怎样利用“领头羊”放牧的?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2.结群生活的意义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很多动物都有结群生活的习性。
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后目标变大容易被捕食者发现,因此对动物的生存不利;也有人认为动物成群,好集体防御抵害,能够有效地避开捕食者,因此对动物的生存是有利。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及种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社会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影响与重要性
教学准备:电子板书、教学PPT、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重要性是什么”。
二、讲解(15分钟)
1. 定义社会行为:指生物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的行为;
2. 社会行为的种类:攻击性行为、合作性行为、交配行为等;
3. 分析不同社会行为对生物群体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展示生物群体中的某一种社会行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该行为的影响;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该社会行为的利弊,提出解决方案;
3. 学生就案例进行展示与讨论。
四、讨论总结(10分钟)
1. 总结不同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影响;
2. 强调社会行为对生物群体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社会行为意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社会行为的思考文章,思考社会行为对自身与生物群体的影响,提出建设性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社会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4.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5.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难点】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教学过程】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1.呈现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请学生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学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由此,为群体生活方式意义的探讨奠定基础。
2.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由此引出集群捕食的好处。
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3.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学生讨论: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4.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设计意图:分析各种动物进行群体生活的特点,引导归纳动物营群体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二、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1.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观看社会生活的动物(如蚂蚁、蜜蜂)的录像片,生活在一个蚁巢中的蚂蚁外形都一样吗?它们不同的外形与其在群体生活中的作用有关系吗?学生根据观察区分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并说出其在蚁群中的相应作用。
展示蜂群中的社会行为图片或录像资料,学生说出蜂群中分工合作现象,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之一是分工合作。
设计意图:比较不同动物群体生活的特点,归纳得出群体生活中个体间分工合作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2.群体中的等级群体生活的动物还有什么特点?通过观看大雁的迁徙、角马的迁徙、头羊的作用等资料。
初中生物《社会行为》教案第一课时: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行为的概念。
2.了解社会行为的分类。
3.认识社会行为在生物界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社会行为的定义。
2.社会行为的分类。
3.社会行为在生物界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观察一群蚂蚁、蜜蜂等昆虫,引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观察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昆虫们会有如此多的体力去从事如此勤劳而复杂的活动?二.概念和分类1.社会行为的概念: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种群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2.社会行为的分类:(1)合作行为:同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协作行为。
(2)竞争行为:汲取稀缺的食物资源、同伴、生存地等而发生的行为。
(3)攻击行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是种群中常见的行为。
(4)合群行为:某些种群中形成群体行为的行为。
三.社会行为在生物界中的作用1.提高群体生存的强度及效率。
2.增强生物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3.调节内部环境及维持生命机能的稳定。
四.总结和小结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活动,激励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与感性认知,从而更好的深入了解到社会行为的分类和作用。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2.小组活动法。
教学工具:PPT、图片、悬挂展示板。
作业:参考考试模式写一篇短小的学习总结。
拓展阅读:社会行为的发展历程:社会行为的发展历程也是生物演化史的重要内容。
从最初作为某些类型的物种生存的必需品,到形成一些像群体生活形态、互动、竞争和协作的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态,社会行为在演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理解社会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3.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动物群体信息交流及意义。
难点:动物群体信息交流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动漫视频.设计导学案并制作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预习四、教学过程明确学习目标新课学习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概念情景导入:展示几种动物的图片,请学生判断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并且引导学生再举例说出其他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由此引入社会行为的概念。
展示社会行为的概念,由学生齐读。
学习目标二:社会行为的特征1.学习白蚁的群体生活①播放视频:白蚁的群体生活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文字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1)学习初印象:判断下列描述是否正确?1.我是蚁后,我的职能主要是筑巢、喂养、照料。
()2.我是工蚁,我的职责主要是产卵。
()3.我的工作是负责保卫、安全,我的名字是兵蚁。
( )(2)连一连:(3)蚂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③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学习结果,达成相关学习目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
④展示“白蚁建造的家园”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充分认识合作与团结的重要性,从而达成情感态度的教育目标。
2.学习狒狒群体生活①播放视频②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及课本文字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并思考以下问题:(1)狒狒群体中首领是如何形成的?(2)首领有哪些特权并且要履行什么义务?(3)狒狒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③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达成学习目标:有的动物群体还会形成等级也是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材分析: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资料分析、表述交流,使学生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从而了解社会行为的特征,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的社会行为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社会行为的特征,以及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怎样进行的却知之不多。
所以教师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方法与过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学会利用实验和观察法了解动物群体中是如何交流信息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简单地说出社会行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资料分析----分组讨论---表述交流------ 归纳总结 --- 得出结论
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和社会行为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五)总结: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动物与人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动物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的私心而去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人类应更好地处理好与动物的关系尊重动物的各种行为,因为这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利用动物的行为、语言为人类服务从而使人与动物的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