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6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体会。
结果: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
结论:通过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使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康复快,治疗效果好,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亦属此范围。
上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是临床常见急症,因此必须分秒必争、及时准确的进行急救,才能挽回患者生命。
在处理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操作,严密观察病情,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停止以及进行各种止血措施等。
在急救和护理消化道出血患者106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6例,男72例,女34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56例,肝硬化20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20例,胃癌4例,胆道出血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急救措施2.1一般急救措施(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若出现休克,则应采取休克体位或下肢抬高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
(2)立即给以鼻导管吸氧,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3)建立静脉通道,并遵循医嘱检测血型和交叉配血,做好输血的准备。
(4)禁食,观察24小时出入量及血压、脉搏、神志、精神等变化,观察呕血及粪便量、颜色,有无肝昏迷先兆等,并制定好护理计划,做好危重患者护理记录。
2.2积极补充血容量在检查血型和配血的过程中,应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
常需在短时间内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保持静脉通畅,配合医生迅速地实现扩容,及时地补液补血。
浅谈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研究【摘要】目的主要探讨了消化道出血时的相关护理工作。
方法对于我院8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对其术后的相关护理工作进行了一定的观察与记录。
结果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康复率,并且相应的并发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结论通过对于消化道出血进行了相关护理,不但可以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出一定的处理措施,而且还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让患者更快的康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康复上消化道出血指的是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现了出血现象,一般为中等动脉出血,自行止血具有一定的困难,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以及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症状,如若不及时的进行治疗,则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本文主要研究了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上消化道出血的80例患者,具体总结如下所示。
1 一般资料此次实验的患者共有8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48例,女性患者为32例,年龄由16岁-81岁之间不等,而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为36例,肝硬化患者为24例,而应激性溃疡以及急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为9例,胃癌患者为5例,而胆道出血患者为6例,并且这些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以及休克等症状。
2 护理办法2.1 常规性护理当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性护理。
重症患者采取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以及床上大小便、晕倒、摔伤以及因活动而产生的大出血等。
当患者的出血量较大时,可以采取休克卧位,或是将患者的下肢抬高到30并,其若出现呕血时,可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出现窒息等症状。
与此同时,还应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与所需的物品,充分的做到“三及时”,即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的报告医生以及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抢救,从而对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与护理,大大的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2.2 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突然性呕血以有便血等现象,而很容易使其情绪产生紧张以及恐惧,由此使得出血症状加重了,因此,要对于患者的心理进行一定的护理,首先就要求护理人员对于患者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并关心与体贴患者,科学详细的对其讲解病情,并详细的叙述各种治疗的具体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与如何配合医务人员进行相关治疗等,最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情绪得到一种稳定,不但可以使得医患关系更加的良好,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分析论文[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宣教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Treitz)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
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现将我院收治的96例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与分析,从中取得了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自2002年5月止2006年3月,笔者参与抢救护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6例,其中男65例,女31例,年龄16岁~84岁。
肝硬化6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8例,消化性溃疡16例,消化系肿瘤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经过治疗护理,治愈69例,好转18例,自动出院3例,转外科手术2例,病情恶化及死亡4例。
2临床观察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对血压的观察: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休克,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血容量不足,表现为血压下降和脉压差缩小;对脉搏的观察:脉搏的改变是观察休克的主要标志,休克早期脉搏加速,休克晚期脉搏细而慢;对体温的观察:失血者体温多低于正常或不升。
一般休克纠正后可有低热或中度热,一般≤38.5℃,持续数日或数周,原因系出血后分解产物吸收,血容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引起发热,若体温≥38.5℃,应考虑出血后诱发感染,如体温持续不退或退热后又不升则应考虑再出血。
2.2观察呕血、便血性质和量消化道出血>60ml可出现黑便,呈柏油样,有腥臭;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大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可出现呕血,幽门以下则表现为黑便,反复呕血或黑便次数多而稀薄,提示有继续出血。
2.3观察尿量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情况,所以应正确观察24h出入量。
上消化道出血论文病情观察论文: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摘要] 加强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严密观察,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了出血和再出血的发生率,缩短了出血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病人死亡率。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病情观察;护理1 临床资料我院在2009~2010年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病人25例,其中,男18例,女7例。
年龄18~70岁。
其中,消化性溃疡18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4例,胃癌3例。
2 病情观察2.1 生命体征及病人神志的观察意识和表情能反映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休克初期神经细胞反映兴奋,病人表现为烦躁不安,此时不可麻痹,更应严密观察加强护理,当休克加重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脉搏弱而细数,病人表现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此时应积极采取止血及扩容措施,加强巡视,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生命体征,进行心电监护。
发现大出血休克,立即配合抢救处理,建立静脉通道,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迅速补充血容量,进行各种止血治疗及抢救措施。
2.2 出血严重程度的判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数以急诊入院为主,观察呕吐物的次数、颜色、量、性状非常重要,成人每日消化道出血>5-10ml粪便隐血试验出现阳性,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便,胃内储积250-300ml可引起呕血,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心慌、乏力等,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准确记录出血量,积极配合医生采取应急措施,做好抢救工作。
2.3 判断出血是否停止,病人血压、脉搏稳定在正常水平,大便转黄色,提示出血停止。
2.4 尿量及皮肤的观察尿量可反映全身循环状况及肾血流量情况,是观察出血性休克的重要指标,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并做好记录,对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至关重要,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及四肢末端温度,如病人面色苍白,肢端皮肤湿冷,可提示大量出血,应立即给予吸氧,并注意保暖治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抢救,观察和护理体会。
结果:患者恐惧感减轻,止血效果理想,能积极配合治疗,明显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避免再次出血及减少并发症。
结论:通过抢救、病情观察及相应的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好转率,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观察抢救护理前言上消化道出血是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胆道等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所致的出血。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
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参与抢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0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8~82岁,平均50岁,胃、十二指肠溃疡20例,肝硬化5例,应激性溃疡或急性糜烂性胃炎例22,胃癌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呕血,便血和休克症状。
2 观察处理2.1 观察神志、四肢情况出血量在5%以下无明显症状,出血量在5%以上可出现眩晕、眼花、口渴,出血量在20%以上可出现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厥冷等休克症状呕吐与黑粪观察般来说,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粪。
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黑粪,但出血量少而速度慢的幽门以上病变亦可仅见黑粪,出血量大、速度快的幽门以下出血可因血液反流入胃引起呕血。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者均有黑粪,但不一定有呕血。
呕血及黑粪的颜色、性质与出血的量和速度有关。
呕血呈鲜红色或血块提示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如呕血呈咖啡色,则表明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长,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素所致。
黑粪呈柏油样,是由于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
当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血液在肠内推进较快,粪便可呈暗红甚至鲜红。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笔者对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8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对患者进行急救和护理的方法和效果。
结果治愈81例,好转22例,转外科手术3例,死亡2例,治愈率达75%。
结论正确在抢救与治疗以及良好在护理和处理措施,使患者在治疗时间缩短,康复快,提高了临床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患者在生存质量及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48-02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内科常见的病症,是指食道,十二指肠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如处理不及时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必须分秒必争,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护理,才能挽回患者的生命,减少出血次数和出血时间,在对患者进行救治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情况,积极处理各项危险情况,各项操作应迅速准确。
为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方法及效果,笔者结合经验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9元10月到2012年10月共收治了108例,34例患者为女性,74例患者为男性,患者的年龄为24-79岁,中位为52岁,8例患者为消化道肿瘤,31例患者为胃、十二指肠溃疡,42例患者肝硬化。
所有患者都有休克、便血、呕血、乏力、发热等临床表现。
2救治方法患者住院后应立即进行休息,绝对卧床,并应注意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应保持通畅,并积极治疗患者的休克表现。
给予患者进行吸氧治疗,禁食,出血期间暂停一切食物的摄入。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特征等情况。
做到三及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处理,及时报告医生。
3积极补充血容量应维持水电解平衡,迅速进行血型检测补液配血,必要时进行输血。
并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保持静脉通畅,应观察患者的尿量。
输液速度:应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引起肺水肿或诱发内出血。
4止血及护理根据医嘱应用止血药或执行止血措施。
2012年2月3.2.2消毒铺巾: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用物数量,在腋中线第八肋间,腋前线第四肋间分别切1.5cm 切口一个,各置入10mmTrocar.肩胛骨前第六肋间切口3~4cm 切口一个,用乳突自称撑开切口,0°胸腔镜通过腋中线切口进入胸腔,吸引器、超声刀、电钩、手术器械等则根据手术进展分别由另外两个切口进入胸腔,找到病变肺叶,分离出肺门及支气管。
用内镜切割缝合钉分别切断肺血管、支气管、病变组织,将切下的肺叶装入标本袋内,由肩胛骨前切口拉出体外,洗洗胸腔,安置胸腔闭式引流器,清点用物,关胸。
4体会4.1医学的发展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在手术期内最大程度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使手术配合由被动性操作变为主动性配合。
故要求洗手、巡回护士均应熟练掌握手术仪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掌握手术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手术步骤和手术医生的习惯,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紧急情况能迅速采取适当有效措施配合医生完成手术,保证病人的安全。
4.2腔镜手术的成功有赖于器械和设备的性能完好及术前的充分准备,器械的任何零件发生故障都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安全[2]。
因此,器械护士妥善保管好手术器械上的小零件,术后认真清洗消毒、保养,使之发挥最佳效果,以提高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的成功率。
4.3保证患者手术体位安全、舒适,避免因体位安置不当引起神经损伤。
4.4术前访视及术后随访,对患者及家属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又能督促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改进工作,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1]陈鸿父,王俊.现代胸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张玉英,徐美燕,刘慧文.电视胸腔镜下行胃穿孔修补的配合体会[J].中国误诊杂志,2005,(12):2370-2371.*湖南省常德澧县第三人民医院(415500)2011年12月15日收稿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护理【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急诊科常见病,是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病情危重,短时间内可能危及生命,应立即配合医生做好各种抢救,止血措施,严密观察周围循环状况的变化,做好各种护理是抢救成功大的重要环节,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急诊科2010年——2012年,共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64例,其中男44例,女20例,年龄32-78岁,肝炎后肝硬化36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肝癌晚期1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0例,除3例肝癌晚期抢救治疗无效外,其余61例均好转出院。
2 急救护理2.1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接诊呕血、黑便、晕厥患者应首选肘静脉、颈内静脉等大管径血管,y型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保证至少2条有效静脉通路积极补充血容量;采血查血型及交叉配血,尽早输入新鲜血液;查血常规、电解质等。
如患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四肢冰凉,提示微循环血液灌注不足,如皮肤逐渐转暖,出汗停止,提示血液灌注好转。
2.2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大出血时根据病情每30分钟-1小时测量生命体征1次,必要时心电监护。
2.3 保持呼吸通道通畅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床上大小便。
呕吐时要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导致窒息,采取平卧位或下肢抬高30°,改善颅内循环以保障脑的供血量,不增加腹内压[1]。
2.4 纠正缺氧由于大量失血,红细胞数量减少,机体携氧功能下降,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故急性出血期给予高浓度(30%-40%)、高流量(5-10)l/min吸氧或给予面罩[2]。
3 一般护理3.1 观察出血情况患者出血前常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胃内灼烧感,继而心悸、头晕、出冷汗、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
内蒙古中医药*大同煤矿集团第二职工医院(037031)2012年2月5日收稿速度增快,供血量增加,细胞营养得到改善,新陈代谢加快,同时,在电磁场作用下,使组织面温度升高,增加了血液循环,使带负电荷的纤维连接蛋白、生长因子及细胞向创伤面聚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治疗过程,使骨科创伤病人的疼痛得以改善,创面愈合加快。
它分为无菌贴和疼痛贴两种,分别用于开放性创面及完整皮肤的肿痛部位。
1.3治疗方法1.3.1无菌贴:伤口常规换药,待干,采用无菌技术打开敷贴外包装,去掉防粘层,将带有药物的海绵层紧密贴合于伤口上,敷料四角带有四根金属电极,用两根导线,对角相接,通电激活30分钟,每天一次。
药效可持续6~8小时,病人自觉有轻微的发热感及程度不同的电刺激。
1.3.2疼痛贴:拆开敷贴外包装,将两张敷贴分别贴于同一肢体不同部位,使之通电后形成一个电流回路,包围治疗部位。
用两根导线分别与敷贴上的电极连接,通电激活25分钟,每天一次。
药效可持续6~8小时,病人自觉有轻微的发热感及程度不同的电刺激。
2结果使用后伤口分泌物明显减少,疼痛减轻,肉芽生长明显,伤口愈合加快,其中18例软组织缺损伤口经常规换药加贝复济或康复新外用3~6周,肉芽生长不明显,使用射频电疗2~3周,伤口达到临床愈合。
26例术后伤口疼痛及渗血渗液明显,使用射频电疗1~2天,疼痛减轻,伤口干燥无渗液。
4例小腿及踝关节周围伤口皮肤表面愈合,皮下组织难愈,有潜行组织腔隙,经射频电疗治疗1~2周痊愈。
2例糖尿病人足部外伤伤口,加用射频电疗后1~2周顺利愈合。
肢体肿胀疼痛者,经使用疼痛贴后肿痛明显缓解,止痛药用量减少。
3讨论3.1心理护理:患者大多是难治性创面,感染严重,难以愈合,担心肢体功能能否恢复,担心使用射频电疗费用太高而产生焦虑。
针对患者的痛苦和焦虑应给予解释安慰,告知其增加了射频电疗费用但减少了换药费用,总体费用差别不大,且治疗效果能肯定,使患者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护理与分析目的观察分析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病机和护理对策。
方法对本组2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取治疗护理,用药护理,病情监测,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护理。
结果本组24例,经抗酸、止血、输血、输液等保守治疗治愈13例,内镜直视下止血治愈3例,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治愈4例。
并发症: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休克、肝昏迷死亡1例,治疗后1周再出血1例,误吸致坠积性肺炎1例,转手术治疗3例。
结论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病机为消化性溃疡、应急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所致。
科学的病情监测,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三腔两囊管的特殊护理,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
上消化道大出血;护理对策;并发症防治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和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
而上消化道大出血则是指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量的20%1。
本病是常见的急症,常因为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严重者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008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共治疗护理上消化道大出血2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3岁—75岁,平均54.3岁。
疾病种类: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12例,消化性溃疡大出血6例,贲门癌出血3例,急性糜烂性胃炎1例。
应激性胃黏膜损伤2例。
病程20分钟至2小时。
失血量1000ml—3200ml,平均1200ml。
1.2 治疗方法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平衡液,血浆代用品,新鲜血液等;采取有效方法止血,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60mg,bid;内镜直视下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立即给予血管加压素2u/min,硝酸甘油5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滴;奥曲肽100ug缓慢静注后,继以50ug/h持续滴注。
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内镜直视下止血。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
摘要: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直肠、胰、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病变出血。
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糜烂行出血行胃炎和胃癌引起出血是该病的主要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时可使血压迅速下降患者出现休克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较严重的疾病。
临床工作中,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精心护理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本文总结了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27-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男48例,年龄l5~76岁;女26例,年龄37~70岁。
消化道溃疡出血32例,胃溃疡出血2例。
诊断依据:(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例出血的原发病,如消化道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及应激性病变等;(2)大便潜血试验阳性;(3)胃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
1.2 结果。
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及护理,痊愈58例,好转l6例,4例内科保守治疗无好转,转外科手术治疗,死亡2例。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入院后立即行心电监护,每15~30min检测记录l次生命体征。
如果发现患者盎.压下降,脉雁差变小:心类变快,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患者通常在出血后24 h出现低热,但体温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 d恢复正常。
若体温≥38.5℃,则提示合并感染,应及时应用抗生素。
若果发现患者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四肢冰冷、尿量少于30ml/h,提示休克症状,应加快输液速度,加强保暖措施。
患者有呕吐前兆时,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抬高下肢。
出现喘憋等呼吸困难症状时,用负压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
2.2 补充血容量:患者入院后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1条给予1hm药1h血,常用奥美拉唑、奥立宁或立止血等药物,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分泌以达到止血目的;另一条用于补液、扩容。
常用生理盐水、林格液、平衡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尽快补充血容量,尽早输血,以恢复利维持血容量及有效循环,最好保持咖.红蛋白不低于90~1009/l。
肝硬化患者宜输新鲜血,因为库存曲中含氮量较高,易诱发肝性脑病。
输液量可根据估计的失血量来确定,但低分子右旋糖酐24小时内不宜超过1000n l。
配合口服血管收缩药止血,临床上常用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100ml 盐水中分次口服或肾上腺素1mg加入200-300ml冰盐水中,分次口服,40-60ml、次,每20min 1次,出血停止后,减量、减次、病情稳定后停用。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患者可采用三腔二囊管止血。
2.3 加强基础及及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取适当卧位,凡有重度出血,应绝对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必要时给予吸氧,轻者可适当在天之骄子内活动,若出现休克时,应垂头仰卧位,让下肢抬高30°。
及时清理血迹和黑便,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干燥,保持床单的清洁。
急性大出血期,应禁食1-2dbm血停止后2-3d进食温凉流质软食,病情稳定后,进食半流质饮食、软食。
禁食辛辣、生冷、精硬等刺激性食物。
2.4 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合理的饮食是避免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告知患者上消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