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之千里江山图(卢汶慧)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7
第39卷第5期2020年5月大学物理COLLEGE PHYSICSVol.39 No.5May 2020物理人眼中的《千里江山图》----探索物理教学的跨学科融合魏然(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系,湖北武汉 430065)摘要: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通过央视《国家宝藏》栏目为普通观众所熟知•该画作被视为青绿山水 画中的巨制杰构,虽历经近千年依然璀璨如初,秘密就在于其颜料全部由宝石矿物制成.本文根据物理化学原理将这些颜料的呈色机理一一揭示.这种跨界思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实现现代科技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关键词:呈色机理;石墨;赭石;孔雀石;蓝铜矿中图分类号:0 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12(2020)05-0047-05【DOI ] 10.16854/ki.1000-0712.1904932017年末,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门一夜刷屏•该节目以“纪录+综艺”的全新方式展现国宝魅力,以陈列在祖国广袤大地上 的遗产宝藏为蓝本,演绎前世传奇,解读传统文化中 的基因密码,讲述今生故事,赞咏这承载民族历史而 又影响现在未来的传承与自信!让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点燃了对文物的喜爱与探索之情.其中一幅北宋徽宗年间,由18岁天才少年王希孟所绘 制的《千里江山图》(图1)更是圈粉无数.这幅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青绿山水画是《国家宝藏》栏目所展 示的首件国宝,全卷纵长0.515 m,横宽11.915 m ,— 幅青绿山水长卷,尽展华夏秀美河山,以巅峰水准的艺术作品诉说了对辽阔、壮丽家国天下的眷恋情怀门I都说纸寿千年绢八百,900多岁的《千里江山 图》青绿的颜色依然如宝石般璀璨明艳,是何奥秘 呢?原来绘画上色的过程不使用水,而是使用胶把颜色画在画布上.这些包裹颜料的胶,用到牛皮,鹿 皮甚至阿胶,可以起到隔绝外界化学物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颜料全部由宝石矿物制成.宝石之 所以能够成为宝石,不仅因其具有美丽的色泽,更因 为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而能长久的保持这 种色泽•当《国家宝藏》栏目点燃了物理人探索文物的热忱之心,让物理人爱上了《千里江山图》,就免不 了引领学生探索学习这些颜料背后的呈色机理.图1《千里江山图》卷(节选)1人类眼中的颜色画作的颜色来源于颜料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物质吸收了白光中的某部分色光,而把没吸收的光 反射出来,人们看到的是它们“扣除” 一部分白光后留下的颜色.然而,明艳的青绿山水在其他动物看来却不一定和人类看到的色彩相同•生物体对颜色 的感觉通过光线射入眼睛来实现.其实,光线并没 有颜色,它只是一种载有能量的电磁波⑵.不同频率的光载有不同大小的能量,之所以能让人类感受 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人类眼睛视网膜里有3种视锥 细胞,分别负责长、中、短3种波段的颜色感知,这部分可以被人类肉眼感知的电磁波被称为可见光.不 同生物体的视锥细胞数量和种类不同,因而不同生物的“可见光”感知效果不同.研究表明,人眼对波 长为555 nm (绿色)的光的视觉灵敏度最大,随光的波长的增大或减小,人眼的视觉灵敏度会随之下降. 人类眼中明艳的青绿山水画在有些哺乳动物的眼中收稿日期:2019-10-30;修回日期:2019-11-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01135)及武汉科技大学教研项目(2019Z013)资助•作者简介:魏然( 1982—),女,湖北襄阳人,武汉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物理和和材料物理的教学科研工作48大学物理第39卷却是只有黑白灰颜色的水墨画•2《千里江山图》卷中颜料的呈色机理《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中的杰出代表.青绿山水画采用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作画,敷色夸张鲜艳.根据《国家宝藏》节目中《千里江山图》今生故事的讲述人中央美术学院冯海涛老师介绍,要完成这样一幅画需要画五遍•2.1黑色(碳元素)第一层是绘墨稿,水墨山水画打底,专业人士称之为粉本,使用墨.古人发现燃烧木柴产成的木炭可以将其他物品染黑,这就是炭黑,是黑色颜料的起源.尽管炭黑极易获得,但由于燃烧程度和木材的差异,颜料效果不稳定,后世很少使用•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但当碳以金刚石晶体形式存在时,晶体中碳原子排列整齐,可见光会全部通过,因此纯净无杂质的金刚石晶体为无色透明(如图2(a)).碳常见的矿石形式是石墨,它是具有片层状结构的混合型晶体(如图2(b)).每层中的碳原子通过sp2杂化轨道与另外3个碳原子结合,组成六元环,在空间无限延申成为平面.剩余的p轨道不参与杂化,因为它垂直于平面且相互平行,形成了类似于金属键的离域大n键.层与层之间以范德华力结合,由于形成离域n键的电子在晶格中能自由移动,可以被激发,类似于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所以石墨具有金属光泽.石墨可以吸收大部分可见光,且分子振动在红外区反射,因而呈现出黑色〔31由于结构复杂,化学键稳定度高,使得石墨在自然界能够稳定存在,用其书写的墨宝也可流传千年.古代书写、绘画用的墨主要成分是无定型碳,其实是具有石墨那样的精细结构,只是晶粒较小,由碳原子六角环所构成的层为凌乱不规则的堆积,小颗粒之间相互折射,因此比石墨更黑由I2.2红色(铁元素)第二层是赭石红上色,为了衬托青绿,冷暖对比,让画面更鲜亮•赤铁矿(Hematite)的化学成分为F c q O s,属三方晶系的氧化物,赤铁矿中松软土状的叫赭石.铁原子的外层电子组态是3d64s2,赤铁矿的颜色来源于过渡元素铁离子,其晶体结构如图3(a)所示.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属于分子光谱,它图2碳的晶体结构是分子中电子在不同能级的轨道间跃迁而产生的,分为以下3种:1)d-d轨道能级间的跃迁光谱,即配位场光谱;2)配位体与金属离子间的电荷转移光谱;3)配体内部的电子转移光谱•一方面,过渡金属原子有部分电子在d轨道上,这些电子都有较低能量的基态和较高能量的激发态.由于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较小,可见光的能量就足以让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吸收这些可见光,就会使矿物质表现出这些光的补色•但是铁的d-d电子跃迁在红光和红外区域出现的是两个弱吸收带,吸收峰分别位于660nm和850nm 附近•另一方面,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当原子形成分子后,电子可以从一个原子的轨道上跃迁到另一个原子的轨道上,称为电荷转移或者荷移跃迁.如果配体孤对电子所处的能级与金属空轨道能级之间的能隙不是很大,荷移谱带就可能出现在可见光区,从而使化合物显色.深红色赤铁矿的颜色就来自O2-2p f Fe3+3d这种配位体-金属荷移跃迁(ligand-to-metal charge transfer,LMCT)"、该荷移跃迁可以由紫外延伸到近红外光波段,只不过在短波范围吸收很强,而在长波部分,尤其是大于530nm后的部分吸收很弱.叠加前述的d-d跃迁后,在可见光谱中红色750nm附近出现一个吸收谷(如图3b),使得赤铁矿呈现红棕色"I2.3绿色(铜元素)第三层画绿,石绿上色;第四层还是绿,其他颜第5期魏然:物理人眼中的《千里江山图》一一探索物理教学的跨学科融合49(b)赤铁矿的晶体结构波数/(心cm'1)30050010001300波长/nm(b)赤铁矿中Fe”的光吸收光谱回图3赤铁矿的晶体结构及吸收光谱色在上面叠加,出来的颜色特别丰富,无极变化•《千里江山图》卷中采用石绿中的头绿和四绿,取自孔雀石•孔雀石(Malachite)是一种古老的玉料,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其英文名源自希腊语Mallache,意为“绿色”.这种矿石具有色彩浓淡不同的条状花纹,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孔雀石却不像石头般坚硬、稳固,它韧性差,非常脆弱易碎,易于制成颜料•Cu2+离子的电子结构是3d9,含有屮〜d9电子的过渡金属离子配合物,由于中心原子的d-d跃迁引起的吸收峰大多位于可见光区,容易呈现出鲜艳的色彩•电子跃迁所引起的辐射吸收是过渡金属化合物和矿物的颜色产生的最普遍的原因,CU2(OH)2。
国家宝藏千里江山图文案国家宝藏之《千里江山图》:中国青绿山水画巅峰之作“央视出品,必属精品”,口碑极佳的央视继《航拍中国》之后,又推出了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由张国立老师主持,联手九大博物馆,共同展示中国上下五千年。
第一件与观众见面的就是《千里江山图》,其长度11.91米,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是中国青绿山水画巅峰之作。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其背后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走进着《千里江山图》。
一、神秘天才少年,神品惊艳千年北宋政和年间,一位少年横空出世,舞勺之年入宫,初为宫廷画师,原本为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喜欢作画,几次作画献给徽宗,后得宋徽宗赏识,认为他是可造之才,收为徒弟,亲自指点,教授画法。
说起宋徽宗,不得不提一下,作为皇帝,徽宗是极不合格的,但作为“文艺青年”,他又是那么得心应手,并独创“瘦金体”,在绘画方面也有独特的造诣。
名师出高徒,在加上少年才华横溢,不到一年,便作出这幅《千里江山图》。
画中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构成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这一年他18岁,自古英雄出少年。
他便是王希孟。
在历史长河中,寻不见《千里江山图》作者,只有翻开画卷时的题字,透露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的简单履历。
跋文如此说道:“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么一幅辽阔的雄伟之作,作者是年仅18岁的王希孟,偏偏他的人生又扑朔迷离,这无疑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二、咫尺千里,五色备焉《千里江山图》是一副青绿设色绢本作品,纵 51.5 厘米,横1191.5 厘米,以长卷形式描绘了祖国无尽的景秀山河。
所用的“青绿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敷色夸张,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被称为“青绿山水”。
2023年《国家宝藏》观后感(15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每一天晚上7:30分,我都会观看中央四台播出的电视节目《国宝档案》,看着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听着讲解员讲述每一件国宝后面的传奇故事,我做梦都希望能亲眼目睹这些珍宝。
机会终于来到了,3月30日至7月1日国家博物馆在长沙举行《国家宝藏》展览。
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兴奋地一蹦三尺高,没想到美梦成真了,我迫不及待地要妈妈带我去看展览。
五月六日,阳光明媚,春光灿烂是一个有利于出行的好天气,我们早早地来到省博物馆看展览。
走进博物馆一看,慕名前来的人可真不少。
整个展馆里人山人海,被围得水泄不通。
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大家排着长龙一样的队伍,一个接一个鱼贯而入。
每一个人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专注地观看展览。
他们有的拿着相机在不停地拍照;有的拿着笔和纸认真地记录展品的介绍;还有的在耐心地听讲解员的讲解……这次展出的国宝有精巧玲珑的酒杯,笨拙的犀牛酒壶,还有举世闻名的,品种繁多,让人看得目不暇接。
每一件展品都巧夺天工,好像出自鬼斧神工之手,让人赞叹不已。
每一件国宝不仅价值连城,还都有一些传奇故事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造于汉代的犀牛尊,它昂首伫立,体态雄壮。
形态逼真,憨态可掬,就像是一只活生生的犀牛站在你的眼前,惟妙惟肖。
《国家宝藏》观后感2国家宝藏一共出了两部用现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一部让人深信不疑的探宝故事。
每一次本在分析线索的时候,都让我毛骨悚然,而且,线索铺垫的即大胆又合理,不容让观赏者有质疑。
而且,电影里的名言名句也很有趣,值得一看。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在乔治城大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学位,在麻省理工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在海军潜水训练学校获得海军后备役军官资格,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
本是个天才,所以什么历史知识,什么寻宝探险就变得很有可能了。
瑞利,能在天才身边当助手的人,当然也不会是一般人,他是电脑系统的终结者,并且还出了书(第二部有描述,买了一辆跑车)“看法了吗,她也好奇了!”——艾比嘉尔·切斯,本来是国家图书馆的博士,鱼事件毫无关联,但是因为她的好奇心,她对探宝的兴趣,于是也趟了这条浑水。
下周国家宝藏即将收官,经过这前9期9大博物馆27件国宝的展示(准确的说是28件,看上图),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
今天我就来总结下这27件国宝:紫微星之城——故宫博物院1.千里江山图国宝使命:守护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守护历史,守护绿水青山!2.各种釉彩大瓶国宝使命:守护各种釉彩大瓶,守护历史,守护国之瑰宝。
3.石鼓国宝使命:守护石鼓,守护历史,守护中华文脉。
火与铜的共舞——湖北省博物馆 1.越王勾践剑国宝使命:守护越王勾践剑,守护历史,守护中国剑魂 2.云梦睡虎地秦简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律法初心 3.曾侯乙编钟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正音上古文明开源之地——河南省博物院 1.妇好鴞尊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英姿2.贾湖骨笛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华夏初音 3.云纹铜禁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强国智造四朝文明定鼎天下——陕西历史博物馆 1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丝路芬芳2.杜虎符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安国之信3.懿德太子墓阙楼仪仗图壁画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盛世威仪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 1.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妙笔丹青2.铜鎏金木芯马镫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丝路传奇3.万岁通天帖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笔墨乾坤见证华夏文明多源头格局——湖南省博物馆 1.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中国制造 2.辛追墓T形帛画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瑰丽梦想 3.皿方罍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上古血脉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上海博物馆 1.商鞅方升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强国之计2.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锦绣中华 3.大克鼎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华夏正礼传颂千年越地长歌——浙江省博物馆 1宁波“万工轿”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惠世天工2.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高山流水3.玉琮守护历史,守护玉魂国魄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 1.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大国匠心 2.坤舆万国全图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海国图景3.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国宝使命:守护历史,守护先贤懿德院选语:紫微星之城—故宫博物院:六百光阴似云梦,百万珍宝藏古今。
《国家宝藏》观后感6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
从大禹建立夏朝开始,我国历史序幕拉开,中间经历了无数王朝更迭。
时代变迁,一转眼,我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灭亡,封建社会自此烟消云散,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如今,我们想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人的.智慧,只能从一件件珍稀的文物中探寻些许。
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国家宝藏》。
其间的内容很快让我着迷。
这个节目就让我打开了通往古代的穿越之门。
中国九大博物馆强强联手,邀请了二十七位国宝守护人,为我们带来国宝的前世今生,看透背后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国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细细观赏《千里江山图》中,它不仅诉说了北宋的大好河山,更体现了少年王希孟的惊人画技。
透过壁画《阙楼仪仗图》,它能带我们一览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而一枚小小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它见证了丝路文明,更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凄美爱情的体现。
我最喜欢的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当年,曹植乘船行于洛水之上,在梦中遇见洛水女神宓妃,心生爱慕。
但船身一抖,美梦破碎。
曹植文兴大发,写就千古名篇《洛神赋》。
百年后,东晋一代画圣顾恺之,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这一凄婉绝伦的爱情故事。
画中人物鲜活,跃然纸上。
但是因为顾恺之已没有真迹传世,此乃“下真迹一等”。
曹植与洛水女神最终因为人神殊途而终要分开,更是成为遗憾。
一曲《仙才叹》流露出两人的难过与不舍,更是牵动着我们的心灵。
“求不得,放不下”是人生中最苦之事啊!而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也是大火。
当然,是跟着它的仇人吴王夫差矛一起火的。
据说这两位在博物馆里还想打一场呢!越王勾践剑现代科技感也是十足,剑身上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
身为君王剑的它,身上背负的责任重大。
勾践剑在节目前世传奇中是作为勾践嫁女的礼品送到楚国去的。
它历经两千四百年,依然寒气逼人,锋利无比,更是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剑”。
《千里江山图》是用砗磲粉画的吗?作者:王晓申来源:《科学大观园》2018年第03期《国家宝藏》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
节目以文博领域为全新切口,整合全国顶级文博资源,打造了一场集结中国九大博物馆、27件镇馆之宝的恢宏“特展”,激发了人们对博物馆的兴趣。
在获得掌声的同时,细节方面出现的不严谨引起了业界的担忧。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播出,令故宫馆藏的宋画《千里江山图》一日而白。
且不细究李晨身着不合史实的黄色团龙圆领龙袍出戏,抑或为了附会卷后题跋而将蔡京演绎为宋书法第一人。
单论为抬高古画身价,将制作中国传统绘画颜料“白”的原料,特指为砗磲,也未免有哗众取宠之嫌。
初看这部打破沉闷说教又寓教于乐的节目时,也令我耳目一新,心潮澎湃。
然而,当“上等宝石是用来画画的”台词火爆网络,旷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刷爆朋友圈,我不禁开始担忧节目中提到的砗磲。
果然,各类关于砗磲选购的推文开始纷纷贴上“国家宝藏”“千里江山图”“稀世珍宝”的标签,如此一来,民间藏购砗磲制品之风恐怕将会再次被带火。
白色颜料来源的真相“砗磲做颜料,没想到吧,在宋代砗磲的贵重可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将砗磲磨成粉末当做颜料,财大气粗大概也只有北宋这样的繁华王朝可以支撑了”。
当看到网友这些评论时,我不免为之叹息。
其实宋代并不盛行以砗磲制作颜料,就连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这些大量使用白色的御笔,亦无关于使用砗磲粉为颜料的记载。
近代工笔花鸟大家于非闇先生,深谙宋人笔意技法。
他在《中国画颜料的研究》一书中系统整理古代及当代画家的颜色、颜料技法,并指出在绘画中用蛤粉替代白垩,始自宋代流行。
这蛤粉,用的并非砗磲,而是文蛤。
而自节目播出以来,还给大家带来一个认知上的误导:旷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中使用的上等国画颜料的“白”就来自砗磲粉,以砗磲做颜料方可保持千年不变黄。
而我作为一名国画爱好者,知晓传统颜料的制作工艺和原料来源,今天也来谈谈白色。
《国家宝藏》制作团队感动国人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03期对于更多的年轻人来说,这档节目告诉了我们,历史,不只是上下五千年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事、物的构建。
文物,不再是庙堂之高的陌生物件,而是携带我们文化基因的密码。
这档被称为中国版“博物馆奇妙夜”的《国家宝藏》播出后,不仅主演频现“微博热搜”,连节目里出现的《千里江山图》、杜虎符、《阙楼仪仗图》、骨笛等文物也成为“网红”,刷爆网络。
该节目制作团队的敬业精神更是感动国人。
“冷门”变“潮牌”两年前,当导演于蕾决定做一档文物综艺的时候,总被问起,为什么要做冷门又沉闷的文物题材?于蕾觉得,任何一个好节目都是讲故事。
“博物馆和国宝一点都不沉闷,是以前没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去讲述它。
”他们又问,那要怎么讲述呢,于蕾想:不如由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历史,由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解员作为“今生人物”讲述国宝的当下,再使用某种连接,穿起国宝的前世今生。
于蕾和作为执行导演的汤浩把心中勾勒好的一个美好想法,浓缩进一个50多页的PPT里面,逢人便讲。
讲了200多遍以后,她请来了9大博物馆的“掌门”,还甄选来了27枚国宝。
国宝的确定实属不易,刚确定下9家博物馆的时候,于蕾率节目组十几人浩浩荡荡到各地博物馆拜访,“海选国宝”。
编剧团队也跟着,除了参观展览区、了解馆藏、翻阅考古线图,他们还去办公区、吃员工食堂、浏览游客留言簿。
第一轮海选过后,每家博物馆留下了10枚宝贝,节目组据此共理出来一张90枚宝贝的“藏宝图”,挂满了于蕾办公室的一面墙。
“我们想要挑选的是那些背后充满了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东西。
每一个文物能够被挑选出来,都是因为它有着荡气回肠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
”于蕾说,我们想告诉大家,文物的价值不在于多值钱、多精美,而是它们是否展现大历史的转折、大文化的创造。
随着宝贝的尘埃落定,明星的选择也开始了。
艺人统筹小祁介绍,导演和编剧会根据国宝前世与今生的故事大纲,寻找最契合的讲述者。
《千里江山图》的矿物密码作者:马志飞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第05期《千里江山图(局部)》最近,央视播出了一档大型文博类原创节目—《国家宝藏》,向公众介绍了国内9家知名博物馆的27件镇馆之宝。
其中,故宫博物院所推出的《千里江山图》一经亮相,便惊艳四方。
这幅号称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中究竟有什么玄妙之处?为何一幅千年古画依然色彩鲜艳、流光溢彩?下面就让我们来探寻其中的奥妙吧。
《千里江山图》是我国青绿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这种绘画创作始于魏晋南北朝而在隋唐更为流行。
唐代杰出画家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最具代表性,他常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用以表现山石以及树木的苍翠和浓郁。
有时候,李思训也会在青绿山石的轮廓上再勾以金石,而成为金碧山水画。
这幅《千里江山图》在用色上就是以大青绿为全图的基调,山石以大青绿为设色。
其具体步骤是,先以赭石铺底,再上石青、石绿这些覆盖性很强的矿物颜料;经过层层叠加之后,画面具有十分凝重的质感;然后,在山脚、屋墙以及水天交接处用赭石色渲染,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咫尺有千里之趣”。
这里所说的赭石、石青、石绿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众所周知,国画并不都是单色的水墨山水,我国古代绘画常被称作“丹青”,所谓的“丹”“青”二字原本是指红色和青色,其中的“丹”即是辰砂,古人又称之为朱砂、丹砂,也就是矿物硫化汞。
明人李时珍所撰《本草纲目·金石部第九卷·朱砂》中记载:“朱砂,丹乃石名……后人以丹为朱色之名,故呼朱砂。
”并载某几种朱砂“都不堪入药,惟可画色尔”。
可见,朱砂除了能制药之外还可制成颜料。
事实上,中国画所用的颜料有很多种,如动物颜料(蛤粉、红珊瑚色粉)、植物颜料(腾黄、胭脂、华青、墨黑)、矿物颜料(朱砂、赭石、青金石、石青、石绿、土黄、雄黄和雌黄等)、人工颜料(铅白、铅黄、铅丹、银朱、铜绿)、金属颜料(金粉、银粉、铜粉、铝粉等)。
其中,矿物颜料是由天然矿物经过粉碎、研磨、漂洗以及提纯等一系列加工后制成的,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色彩能够长久保持不变,且色相纯美,具有很高的亮度、耐光性、耐温性以及耐湿性,所以经常被用于绘画创作,现代社会中也被广泛应用于文物修复。
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前言一:用作展厅前言我们的祖先告别遍布兽蹄鸟迹的史前山林莽原,走进人类文明的地平线,在认识和利用自然、开拓生存环境的漫长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典藏。
为迎接盛世奥运,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我们迎来《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该展览是巴渝大地一次空前的文物经典展示,这些震撼心灵而又和我们血脉相通的国家瑰宝,满载着先民的智慧和生存信息,全方位的再现了被时光掠走的往古世界,以其强烈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镌刻着民族精神不灭的人文之光。
国家宝藏,文明脉络,绵绵薪火,代代传承。
从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物经典形象中,人们将直接感触到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中华文化之旅。
从遥远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
前言二国家,犹如颠沛流离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的幸存者,它们有着太多的凄美曲折的故事。
拂去几千年历史的尘埃,它依然风姿绰约、熠熠生辉。
在这些国宝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文化不灭的人文之光。
国宝,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人生的留恋和思考,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难以数计的文化遗存,经过悠久岁月的积淀,一旦面世,它所显示的创造魅力、所满载的历史信息,足可以构成一部真实的中华文明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遴选的54件(组)文物,汇聚了来自中国各地的稀世珍宝,这些耳熟悉能详的历史教材,今天让我们一睹真容。
它们超越了中原视野,构建出中华繁星满天的灿烂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童年的梦---史前时期童年的人类,因对自然威胁的恐惧和无助,产生出满脑子的疑问和困惑,不同部落也造就了不同的童话。
华夏先民在陶器上彩绘的各种图案,通过极富韵律的线条,表现出心中的灵动、惶恐与不安。
对万物之神的崇拜和对神灵的祈求,产生了许多的巫术和特殊的巫觋群体。
祭神需要特殊的法器,那温润坚硬的美玉也就被当作通灵之物,于是就有了巧夺天工的红山文化玉龙和鬼斧神工的良渚文化玉琮。
国家宝藏《千⾥江⼭图》⽤珍贵宝⽯和中药作画,时隔千年不褪⾊!《千⾥江⼭图》局部这幅将近⼀千年前的青绿⼭⽔画,今天看来依然⾊彩鲜艳、清晰动⼈,原因就在于它所采⽤的是矿物颜料,很多都是珍贵的宝⽯,有些植物颜料也都是⽤的名贵的中药,青绿⼭⽔画中更有甚者,⽤上好的阿胶来调⾊。
什么是矿物颜料颜料就是能使物体染上颜⾊的物质,分为⽆机颜料和有机颜料。
⽆机颜料⼀般是矿物性物质,⼈类很早就知道使⽤⽆机颜料,利⽤有⾊的⼟和矿⽯,在岩壁上作画和涂抹⾝体。
有机颜料⼀般取⾃植物和海洋动物,如茜蓝、藤黄和古罗马从贝类中提炼的紫⾊。
矿物颜料作为⾃然的⽆机染料,有着悠久的应⽤历史,⾄今仍应⽤于纺织品、涂料、油墨、塑料、陶瓷、玻璃等多个领域。
尽管存在成本⾼昂、加⼯⿇烦、使⽤难度⼤等问题,矿物颜料的耐⾊性和发⾊效果好于有机颜料。
在显微镜下,天然矿物颜料与其他颜⾊颗粒有不同的发⾊效果,因为天然矿物⾊含有⽆法去除的实质,故具有独特⽽微妙的⾊相。
千⾥江⼭图⽤到的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国家宝藏⾥⾯的话说,作画的颜料都是⽤上好的宝⽯来做的。
⽯绿(由孔雀⽯研制⽽成)孔雀⽯是⼀种古⽼的⽟料,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 CuC03·Cu(OH)2。
铜在空⽓中受潮后被氧化,表⾯所⽣的绿⾊物质也是碱式碳酸铜。
⽯青(⼜叫蓝铜矿)⽯青有多经典?传统的中国画被称作“丹青”,“丹”是朱砂,“青”便是⽯青了。
⽯青,是⼀种碱性铜碳酸盐矿物。
蓝铜矿易转变成孔雀⽯,所以蓝铜矿分布没有孔雀⽯⼴泛。
⼤量产出时可作为铜矿⽯利⽤,粉末⽤于制作天然蓝⾊颜料。
此外,还可作为寻找原⽣铜矿的标志。
青⾦⽯青⾦⽯是指碱性铝硅酸盐矿物。
化学式(Na,Ca)7~8(Al,Si)12(O,S)24[SO4,Cl2(OH)2]。
其中钠经常部分为钾所置换,硫部分为硫酸根、氯和硒替代。
朱砂朱砂⼜称⾠砂、丹砂、⾚丹、汞沙,是硫化汞(HgS)的天然矿⽯,⼤红⾊。
雌黄是⼀种单斜晶系矿⽯,主要成分是三硫化⼆砷,可⽤作黄⾊颜料。
《国家宝藏》观后感13篇《国家宝藏》观后感1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沉积后,清冽却又醉人。
若你仔细观察《国家宝藏》的每一季海报,便会发现“藏”字别有新意,它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藏于腹中,这件青花炉见证了故宫600年的风风雨雨,此青花炉观其名,就能知其貌。
明永乐是它的烧造年代,青花是它的艺术品种,海水江崖纹是其纹饰,三足指其器型,炉说明用途,连起来便构成了“明永乐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其内施白釉,外围通体绘有海水江崖纹,体型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而海水江崖纹更有着独特的含义,纹饰由翻转的海浪山组成,象征着山水相依,守望相护。
现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又被赋予了山河安定,守望相助的全新的时代内涵。
《国家宝藏》观后感2漫漫历史长河,悠悠中华文化。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
但是,对这些“自家”的“宝贝”,我们却是一知半解、知之甚少。
看到博物馆的那些文物,往往也是看个热闹、看个新鲜,看个样子,走马观花,对这些文物的来历、背景、传承、故事却是不求甚解。
而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
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
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国家宝藏》观后感3春节假期,我看了《国家宝藏》第一季里面的湖南、湖北、河南、上海、故宫博物院各推荐的三件古代文物。
我对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印象最深刻。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徽宗时期王希孟十八岁时耗时数月完成的,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之作。
看懂了么?《千里江山图》这么美…(全卷高清让文物说话)▼《千里江山图》全卷▼【国家宝藏】见证国宝《千里江山图》的前世今生随《千里江山图》在演员李晨演绎的“前世传奇”中徐徐展开,于12月3日晚,首播的《国家宝藏》中,第一件珍宝隆重亮相了。
这是文博类题材第一次在“综艺界”如此大张旗鼓,从强大的明星阵容到华丽的舞台效果,都让我们觉得这个节目不一样。
《国家宝藏》共10期,每期90分钟,每集节目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3件镇馆之宝,交予民众甄选。
最终,节目组将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展品即为最终甄选出的九件国宝。
据说,展览将会以非常特别而且盛大的方式呈现。
这档节目的总制片人于蕾,从《非常6+1》、《咏乐汇》、《回声嘹亮》、《开门大吉》到四届春晚的总撰稿、总体设计,曾亲历过多档大型电视栏目的创作和诞生。
《国家宝藏》对于她来说,则是一次理想地实现,不计成败。
于蕾在节目首播后动情写下手记(部分)不同于现在很多直接从国外引进版权的火爆综艺,《国家宝藏》完全是自主研发版权的一档新的节目。
于蕾感慨到,创新真的是很难的事情,整个节目的模式大概改了四五版,不断的完全推翻自己,才走到了今天。
于蕾在寻找主持人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因为央视春晚结缘而结下深厚友谊的张国立。
张国立笑言,早就知道于蕾在筹备这档节目,但是对方一直没有找他,直到节目快要开始录制前才给他发了个微信,“弱弱问一句,有一档关于文物的节目有可能请你来做001号讲解员吗?”张国立立即回复“有!不过唯恐自己能力不够”。
话虽如此,张国立却推掉了其他的节目,一心驻扎在《国家宝藏》中,他屡次强调这档节目无法拒绝,理由有三:“第一节目要让文物活起来,第二文物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第三节目的宗旨是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和《鉴宝》等“收藏”层面的节目不同,《国家宝藏》提升到了整个文博领域。
节目目的也不在于讨论文物的真假物质价值,而是为了让这些摆在博物馆里的东西,能跟人、跟生活建立起一些活生生的血脉勾连。
2023年《国家宝藏》观后感2023年《国家宝藏》观后感1最近,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发全民收视热潮。
它经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导观众去保护文物,弘扬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件文物是号称“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通体鎏金,全身九处铭文,共计六十五个字,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
宫灯的整体形象为左手持灯,右手挡风的汉宫侍女,正如蒋雯丽所说“你望着她的眼睛,仿佛真的能够一眼穿越千年”。
在《国家宝藏》中,国宝守护人蒋雯丽以灯灵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西汉初期窦太后赠长信宫灯警告刘胜,语重心长的讲述了天子之道。
一盏宫灯,凝聚了古代人们的智慧;一位佳人,让我们看到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安。
接下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外展专家杨阳先生讲述了长信宫灯的今生故事。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第一次举办长信宫灯参展,此后长信宫灯等国宝文物多次出国展览,为我国文物交流事业奠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还登上了美国杂志封面。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先后访华,他们对长信宫灯都情有独钟,基辛格还说:“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了不起!”经过观看《国家宝藏》,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名中国人,保护国家宝藏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们有义务将文物传承和延续下去。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从商周青铜到秦砖汉瓦,从古代四大发明到新四大发明,从圆明园到故宫......中国礼貌一向领先于全世界。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贡献自我的力量,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劲,我相信只要我们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就必须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繁盛的中国!2023年《国家宝藏》观后感2说到综艺节目,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说到文物类节目,又有人会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但是能把综艺和文物融合起来的节目却是少之又少。
论《千里江山图》作品美学文化鉴赏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比现实更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由了解中国人民、社会和环境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画家、书法家、工匠、诗人和建筑师呈现给我们的。
这是一幅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文化长卷。
中国传统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主要代表艺术有书法、音乐、剪纸、绘画和戏曲等。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艺术中,我对中国的传统绘画更感兴趣。
最近央视巨制的大型文化寻宝纪录片《国家宝藏》正在热播,该节目用时尚鲜活的综艺形态带我们穿越历史,真实体会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用创新演绎的传奇故事,点燃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火,解密和激活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资源。
节目中最吸引我的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纵约五十二厘米,横约十二米,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
《国家宝藏》中对这幅画的评价是:“此画气象磅礴,吞吐山河,简直就是宋代的国家纪录片,堪称宋朝版《航拍中国》。
”《千里江山图》画面细致入微,景物集南北山水于一体,包括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画中细节体现的淋漓尽致,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环境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的人们,描绘了祖国锦绣河山,是中国青绿山水画巅峰之作。
这幅画以矿物为主要原料,用矿物粉末一层一层地将画染色。
第一层用水墨绘制,第二层用赭石绘制,为后面的绿色做铺垫,形成冷暖对比,显得更加明亮。
第三层涂石青,一般用珍贵的绿松石或孔雀石制成。
在绘画艺术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是石绿,让绿色景观清晰耀眼。
第四层以绿色为主,但与其他颜色叠加,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外观。
这幅画是由五层叠加而成的。
其中渔夫身上的白色,就是千百年来不曾变黄的那种。
900多年过去了,整幅画依然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只是绢色略暗。
是中国绿色山水画史上的里程碑。
这幅绝世画作背后有着传奇的人生轨迹。
《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是北宋徽宗年间,一位时年十八岁的天才少年。
十分漫话谁是王希孟画中的千里江山文/纸 月图/李 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面大屏上徐徐展开一幅古代山水画卷。
中央电视台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故宫博物院借这幅山水长卷讲述了一个天才少年的故事。
这幅画卷名叫《千里江山图》,创作它的天才少年,便是我们本期主人公——王希孟。
◎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千里马遇伯乐王希孟生于北宋年间,很小的年纪便通过了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艺考”,进入宫廷学画深造。
咦,怎么感觉有点儿熟悉?这不是张择端的套路吗?没错,王希孟只比张择端小十几岁,他们同样入宫学画,而且说不定还当过“同事”呢。
他们二人之间有没有交集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若有交集,那必定是和宋徽宗有关。
不得不再说说宋徽宗这位皇帝。
他痴迷艺术,创设“翰林图画院”,亲自出考题,广招绘画人才。
如今我们回顾中国古代艺术,会发现宋朝留下的艺术作品大都技艺高超、品位不凡,这和宋徽宗的推动有很大关系。
王希孟和张择端一样,都进入了翰林图画院,担任宫廷画师。
王希孟在宫中学画期间,可能并不是画画最好的那个,但他有天分、运气好。
把这个叫王希孟的孩子叫来。
圣上英明,一眼就看出是个孩子画的!宋徽宗大臣“航拍中国”王希孟“一步登天”,直接从翰林图画院调遣至宋徽宗身边。
要知道,画院中有几百位画师,宋徽宗偏偏挑中了这个叫王希孟的少年,并亲自向他传授技艺,周围臣子嫉妒的小火苗已然烧成了熊熊大火。
更令人吃惊的是,宋徽宗特意拨款让王希孟周游名山大川,而且为其准备上等的绘画材料,除了笔墨纸砚,还有高价的矿石、贝壳。
你可能会问,它们与画画有什么关系?那是因为古代的颜料多取自自然,画出来的颜色纯正天然,而且具有极好的防腐效果。
得到宋徽宗的信任和栽培,王希孟的绘画技术进步神速,自然会倾尽全力,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1113年,王希孟结束游历,献上了他的巨作《千里江山图》,那年王希孟只有18岁。
这幅画宽51.5厘米,长1191.5厘米。
比起张择端,王希孟简直是“长图狂魔”中的“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