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 溶液和溶解度
- 格式:doc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11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4)溶解度曲线℃时A的溶解度为 80g例:(1)t3(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3)N点为 t℃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3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1(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三、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化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溶解度表和溶解度规律来描述和预测。
1.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图形。
通常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一些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溶解度会减小。
2. 溶解度表:溶解度表是列出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的表格。
通过溶解度表可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3. 溶解度规律:常见的溶解度规律有以下几种: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物质,称为热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称为冷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称为中性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无规律的物质,称为理想溶质;
-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或降低都有明显变化的物质,称为非理想溶质。
4.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也有例外情况。
溶解度还受到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和溶剂的极性等因素的影响。
5.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
液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处于不稳定状态,稍微的扰动就会使溶质析出。
6. 溶解度的单位:溶解度通常用摩尔溶解度(mol/L)或质量溶解度(g/L)来表示。
总结起来,化学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的性质。
溶解度受到温度、压力、溶液浓度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溶解度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溶液的性质和溶解过程。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 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这篇初三化学知识点之溶液与溶解度的区别的⽂章,是⽆忧考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31.溶液:⼀种或⼏种物质分散到另⼀种物质⾥,形成均⼀、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在溶液⾥的反应,⼀般是溶质参加反应)3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体、液体或固体),但没有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的⼀部分,不能认为是溶质。
例:20℃时,50克⾷盐放⼊100⽔中,没有溶解的24克⾷盐不是溶质,不是溶液的⼀部分3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剂通常是液体,不指明溶剂的溶液其溶剂是⽔。
34.饱和溶液:在⼀定的温度下,⼀定量的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 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定是饱和溶液)35.不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定量的溶剂⾥,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定是稀溶液同种溶质在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浓度⼤36.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般情况下:向饱和溶液加溶剂或升⾼溶液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向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低溶液温度、蒸发溶剂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
37.固体的溶解度:在⼀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的溶解度。
(关键词:⼀定的温度 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质质量)38.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增⼤,但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熟⽯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减⼩。
⽓体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压强的增⼤⽽增⼤。
39.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常见难溶于⽔的物质有:⼤部分⾦属、⾦属氧化物、BaSO4、AgCl、CaCO3等碳酸盐40.混合物的分离:把混合物⾥的各种物质分开,得到混合物中每⼀组分的纯净物。
常⽤的物理⽅法有:溶解、过滤、结晶等化学⽅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某些组分变为与原物质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开41.结晶:从溶液⾥得到有⼀定⼏何形状的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解度【知识梳理】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的物质,可以是体,也可以是体或体。
溶剂:的物质,水是常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可以做溶剂。
一般来说,如果溶液组成中有水存在,则把水当作溶剂,如果是固体和液体形成溶液,则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果两种液体形成溶液,则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3)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都相同。
如:稳定性:外界条件(,,气体压强)不变时,溶液不会2、乳浊液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浊液.由于小液滴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无论在质量还是体积上都比单个分子大的多.所以无法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因而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分层.乳浊液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牛奶、油漆、橡胶的乳胶等都是乳浊液.但是这些乳浊液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难以清洗,一旦沾到衣物上,很难被水清洗掉,怎么办泥?其实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加点儿乳化剂就可以,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涤剂等,乳化剂能使小液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比单个分子略大,能随水流走,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就是这个道理。
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NaCl、NH4NO3、NaOH三种物质:溶解后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的是;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的是;温度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下,向一定量的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下,向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如: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①、溶液中没有固体时,加入,若说明溶液是饱和的;②、溶液中有固体时,看固体质量是否减少,若说明溶液是饱和的;4)③、当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溶液。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6)浓溶液与稀溶液a)浓溶液是在一定的溶液中含溶质的溶液。
教师辅导讲义A.16.7g B.27.7g C.7.26g D.18.26g6.有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在4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自小到大的顺序为( )A.X、Y、Z B.Z、X、Yc.Y、Z、X D.Z、Y、X7.在不同温度时,KNO3溶解度如表:温度℃0 10 20 30 40 5013.3 20.9 31.6 45.9 63.9 85.5溶解度(克/100克水)将20克KNO3晶体放入50克沸水中,冷却到开始有晶体析出,其温度范围是( ) A.0~10℃B.30~40℃C.10~20℃D.20~3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从溶液中析出时都能形成结晶水合物B.胆矾是一种结晶水合物,所以属于混合物C.石碱的化学式为Na2CO3·5H2OD.明矾[KAI(SO4)2·12H2O]由5种元素组成9.粗盐提纯实验中,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至蒸发皿中出现什么现象即可停止加热( )A.水分全部蒸发B.滤液开始沸腾C.出现少量晶体D.出现大量晶体10.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将制氧气的混合物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充分加热后所得的剩余物用水溶解、过滤,再蒸发滤液,可初步将混合物分离B.氯化钾和硝酸钠的混合物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C.碳酸钠和水的混合物可采用降温结晶方法分离D.碳酸钙中加入足量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得到碳酸钙11.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在t2℃时,各用100毫升蒸馏水分别配制成A、B两种饱和溶液。
将两种溶液都冷却到t1℃,析出固体的量是( )A.A多B少B.A少B多C.有A无B D.有B无A12.有20℃的硝酸钾溶液500 g,第一次恒温蒸发20 g水,析出KNO31g,第二次再恒温蒸发20 g水,析出KNO36.4 g,第三次若再恒温蒸发10 g水,可以析出KNO3的质量为( )A.可能等于lg B.可能小于3.2gC.一定等于3.2g D.可能大于3.2g13.根据右图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在20℃,几种物质中____________的溶解度最大。
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口诀溶解度就像一场舞会,只有合适的伴侣才能共舞。
比如盐在水中溶解得很好,而油和水可就不搭嘎,水和油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你想想,如果水是个喜欢跳舞的人,油就是个只想坐着看风景的家伙,俩人根本没法在一起。
记得有个口诀:“水溶盐,油溶脂”,这就告诉我们,不同的物质要找对“舞伴”。
再说说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就像是一把火,越烧越旺,很多固体溶质在热水里的溶解度就越高。
想象一下,咱们煮面条的时候,水热了,面条就开始变软,溶解得更快。
这就是“热的水溶解快”的道理啊。
不过,气体溶解度就有点反其道而行之,温度一高,气体溶得就少。
就像夏天喝的饮料,冰凉的时候气泡多,等温度升高,气泡全跑了,没劲儿了。
说到溶解度,咱们不能不提饱和溶液,哎,这可是个大腕儿。
饱和溶液就像一位吃饱了的食客,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了。
你往里面再加盐,看看,溶不进去,只能在底下沉着。
这就是溶解度的极限,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有量”的,不要贪心哦。
这个时候,咱们就可以用个小口诀:“饱和溶液底有沉,继续加盐无情分”,把这个道理记在心里,考试的时候绝对派上用场。
在化学课上,老师总爱提到“溶解度曲线”,这个东西看上去复杂,其实和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可以想象,溶解度曲线就像是一张地图,告诉你在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
温度越高,溶解度就越高,图上弯曲的线就像温度表上的数字,涨涨跌跌。
学习这个,绝对能让你在化学考试中如鱼得水。
咱们平时也会碰到一些非常有趣的溶解现象,比如盐水和糖水的比较。
盐水喝起来咸咸的,糖水甜甜的,虽然它们都能溶解,但溶解的味道却截然不同。
听说盐水能帮助消肿,糖水能给你带来能量,真是各有千秋。
生活就是这样,虽然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原理和道理就像一杯调好的饮料,混合了各种成分,味道才会更美好。
咱们聊聊生活中的溶解度,没错,咱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能让你体会到溶解的神奇。
比如,晚上睡觉前喝一杯热牛奶,想象一下,牛奶里的营养就像小精灵,慢慢溶解进你的身体里,帮助你安稳入睡。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中关于溶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均
匀的体系。
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
物质。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在一定温度下最多能溶解多
少溶质的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3.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溶液;当溶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液的最大溶解度时,称为过饱和溶液。
4.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多少可以用浓度来表示,常用的浓
度单位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5. 溶解过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热力学过程,根
据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可以分为吸热溶解和放热溶解。
6. 溶解规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遵循一定的规律,如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溶解度与溶剂种类的关系等。
7. 溶解的应用,溶解是化学中常见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例如溶解可以用于分离纯净物质、制备溶液、熔融盐类、溶解吸热等。
以上是初三化学中关于溶液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溶解度及溶解度计算知识精讲溶解度及溶解度计算一. 固体溶解度(S)在一定温度下,某种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1)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①一定温度②饱和状态③100克溶剂(溶剂通常指水)④溶解的质量(单位是克)例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的含义是什么?(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固体物质本身的性质外因:温度、溶剂的性质当水为溶剂时,固体的溶解度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且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常见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固体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形式。
以数学的观点看,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其中温度为自变量,溶解度为因变量。
①溶解度曲线的意义:a. 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增大或减小)及程度(显著或不显著)。
b. 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其横坐标表示一定温度,纵坐标表示该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c. 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对应的某一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a. 查某一温度下指定物质的溶解度。
b.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c. 选择适宜的方法,解决物质的结晶和混合物分离等实际问题。
(4)根据物质在20℃水里的溶解度,习惯上把物质的溶解性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二. 气体溶解度(用体积数来表示)即压强为1.01×105Pa和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
同时与温度、压强紧密相关。
一般温度升高,S气↓,压强增大,S气↑三. 溶解度的计算 (1)定义公式:S m m =⨯质剂克100(2)依据同温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m m m 质剂液:::定值=(江西省)一木块漂浮于50℃时的KNO 3饱和溶液中(如图A ),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随时间(t )发生了如图B 所示的变化。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一、溶液的概念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那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稳定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考点3】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初三化学培优专题提高(七)——溶液.溶解度及相关计算一.溶液的特征.分类和转化1.下列一些生活中觉的液体,属于溶液的是 ( )A .牛奶B .泥水C .碘酒D .果酱2.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 )A .硝酸铵B .蔗糖C .氯化钠D .浓硫酸3.游泳池中的水呈蓝色,是因为加入了一种能杀菌消毒的物质。
这种物质可能是 ( )A .明矾B .食盐C .硫酸铜D .熟石灰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杯食盐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B .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未必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 .物质溶于水时,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D .75%的医用酒精消毒液,溶剂是酒精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B .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就变成了不饱和溶液C .无色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6.在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钠的晶体,则 ( )A .晶体质量减少B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C .晶体质量不变D .溶质的溶解度增大7.海水中有丰富的食盐,要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常采用的方法是 ( )A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B .蒸发溶剂法C .过滤法D .加硝酸银沉淀过滤法二.溶解度及相关计算1.人们在是是常生活中经常饮用雪碧,下列有关雪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饮用雪碧的一段时间内,人体内血液的pH 将升高B .夏天饮用冰雪碧,喝后不久打嗝主要是因为雪碧受热,溶于雪碧中的CO2溶解度变小,放出大量CO 2气体C .往雪碧中滴入酚酞指示剂,雪碧变红色D .喝雪碧后打嗝是一种热辐射过程2.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
为比较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查得101kPa 时,M .N 两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O H 20M 2023L/L .0S =℃,,O H 40N 2023L/L .0S =℃,。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总结
同学们都把握了化学中的各类知识点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总结吧!
1、溶液的特点:均一稳固的混合物。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对温度例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关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纳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 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纳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CuSO4)
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4、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中溶质是HCl,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现在大伙儿都把握了这篇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总结中提到的内容了吧!期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自己归类总结知识点以便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1.将200g溶有物质M的溶液从95℃降低到10℃,不同温度时析出溶质M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9590803010析出M的质量/g0015100116A.95℃时该溶液为饱和溶液B.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30℃时析出M后所得溶液中含100g水D.从M的不饱和溶液中析出M可采用先蒸发溶剂、再冷却结晶的方法2.某同学在探究物质溶解的热现象及温度对物质溶解度影响时,设计了如下实验,现象如图一所示,溶解度曲线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的溶解度曲线为a曲线B.升温可以使N的饱和溶液变浑浊C.M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变大D.如果t2℃时,M、N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M>N3.盐湖地区人们常采用“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方法来获取NaCl和Na2CO3.结合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44℃时Na2C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0%C.“夏天晒盐”的原理是让湖水蒸发结晶得到NaClD.“冬天捞碱”的原理是让湖水降温结晶得到Na2CO34.小明自制了一杯蔗糖水(无固体剩余),用于缓解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之后他结合下表蔗糖的溶解度数据,归纳出以下问题,其中正确的是()温度/℃01020406080100182191204238287362487溶解度/gA.配制的蔗糖溶液下层比上层甜B.降温,糖水中一定有晶体析出C.20℃时,蔗糖饱和溶液质量一定为304gD.升温,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不变5.向2个盛有100g 60℃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40g的NaCl和KCl固体,充分溶解。
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0gB.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C.②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D.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6.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t2℃时,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B.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关系:B>C>AC.t1℃时,30g固体A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饱和溶液65gD.要从B溶液中得到B固体,通常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7.在20℃时,将40g氯化钠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有4g固体未溶解。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章(一)溶液1.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分辨溶质和溶剂。
2.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区分浓溶液和稀溶液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三)溶解度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二. 重点、难点:1. 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教学过程】一. 溶液1. 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均一是均匀的意思,稳定意味静置后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的现象。
2. 在溶液里,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例如,CuSO4溶液中,水是溶剂,CuSO4是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3. 注意事项⑴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
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受到分子间的间隔影响。
⑵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例如,将锌与适量稀硫酸反应,锌逐渐溶解,但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而不是锌。
也就是说,形成的溶液是硫酸锌的水溶液,而不是锌的硫酸溶液,。
又如,碳酸钙溶于稀盐酸,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
还有将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
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初三化学溶液和溶解度1. 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2.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3.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4.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了解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1. 溶液: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①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只能有一种.②溶质和溶剂在被分散前都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物质.③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是指各部分浓度和性质都相同.2.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3.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4.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5. 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举例 食盐水、糖水、碘酒 泥浆、CO 2 通人石灰水后的浊液油和水混合 牛奶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小液满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1)稀、浓溶液的概念中,强调一个“一定”,即“一定量的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强调两个“一定”,即“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2)稀、浓溶液只指一定量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还能不能继续溶解溶质.(是否达到了溶解溶质的最大量)(3)稀溶液和浓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但这两组溶液中不存在相互转化的问题.(4)不同溶质的浓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不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同种溶质在温度一定时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有的浓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有的稀溶液却不能继续溶解溶质.6.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1)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2)标准:在100g溶剂里.(3)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比较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表示方法,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4)单位:溶解度是……所溶解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克.(5)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关键词“某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并用、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7. 溶解性和固体溶解度的关系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20℃溶解度(S)大于10g大于1g小于1g小于0.01 g8.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变化情况:随着温度的升高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如 KN0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变化不大如 NaCl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变小如 Ca(OH)29.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10. 溶解度计算公式:自我测试请完成以下试卷以检测自己目前的水平,系统会根据测试结果引导你进入相应的解题区。
(共有以下三个解题区:基础题、应用题、提高题)当然,你也可以通过点击页面左侧的链接直接进入相应解题区。
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选择点击图案。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C.溶质一定是固体,溶剂一定是水D.一杯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一定是相同的2.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选择点击图案。
A.很浓的溶液B.很稀的溶液C.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它物质的溶液3.要增大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选择点击图案。
A.加压降温B.加压升温C.减压降温D.减压升温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点击图案。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所含该溶质的量一定是该条件下的最大值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在温度一定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D.对于任何固体物质来说,用加热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它的浓溶液1. 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 酒精滴人水中振荡后的液体 B.面粉加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C. 豆油滴入水中振荡后的液体 D.豆油滴人汽油中振荡后的液体E.澄清的石灰水 F.澄清的石灰水中通人CO2G.蒸馏水 H.酒精解析:均一、稳定的混和物是溶液,液体里悬浮着固体小颗粒的是悬浊液.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小液滴的是乳浊液.蒸馏水、酒精它们都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所以它们都不是溶液.答案:溶液(A、D、E).2. 一杯食盐溶液,它的( ).A. 各部分一样咸 B.上部分比下部分咸C.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D.中间部分比上、下部分咸解析:溶液的均一性是指在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是指当外界条件不改变时(指溶剂不蒸发,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液中不会有溶质析出,即不会发生变化.答案:A3. 下列化学反应后的混合物,属于溶液的是( ).A.C02通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中 B.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的产物溶于水C.镁带投入足量稀H2SO4收集H2后的剩余物 D. 把KClO3和Mn02加热制02后的剩余物溶于水解析: A组,当把CO2通入石灰水后,C02与石灰水中的Ca(OH)2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水的CaCO3,因此全看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此时形成的不是溶液应是悬浊液.B组中C充分燃烧生成C02,CO2溶于水有一部分可生成碳酸,也有一部分溶在水中,因此可形成溶液.C组,镁与稀H2S04不共存,反应后生成MgSO4和H2,收集完H2后所得物质是MgSO4和剩余的H2S04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溶液.D组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是KCl和Mn02的混合物,其中KCl可溶于水而Mn02不溶于水.因此把这一混合物溶于水后充分振荡可得悬浊液.答案:B、C1. 将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解析:对于大多数的物质来说,在一定量的水里,温度越高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也就越高.答案:①加溶质NaCl ②蒸发掉溶剂水③降低温度等三种方法.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向ag2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bg氯化钠晶体,则溶液的质量变为ag+bg( ).(3)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可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解析: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两对不同的概念,对于某些浓容液,它可能还可继续溶解原溶质,故它仍然是不饱和的.对于某些稀溶液,它已经不能再继续溶解原溶质了,故它已是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很稀,所以第一题是正确的.往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固体不再溶解,所以溶液的质量不变,仍是ag.对于大多数的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条件改变,如加溶剂、升温,它们会变成不炮和溶液.答案: 对错对3. 25℃时50g水最多溶解5gA;60℃时100g水最多溶解10gB,则比较A、B溶解度的大小为( )。
A.无法判断 B.A=B C.A<B D。
A>B解析: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前提条件是温度要相同.本题温度不同,无法比较.答案:A1. 下列做法能改变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是( ).A.升高温度B.增加溶质C.增加溶剂,D.增大压强解析:只要温度一定,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就是固定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受压强影响,增加溶剂量只能影响溶质所能溶解的质量,与溶解度无关.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答案:A2. 右图表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t1℃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2)t1℃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g,升温到t2℃时,无晶体析出的是______,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物质A、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物质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温度升高时有晶体析出的是C物质.答案:(1) B>C>A (2) A,B C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硝酸钾饱和溶液在温度和溶剂量不变时,不能再溶解氯化钠(B)硝酸钾饱和溶液在温度升高或加水后,仍然是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同一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一定要浓解析: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里所形成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对其它溶质(如氯化钠)不一定是饱和溶液,A错;当温度升高或加水时,原来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B错;对于C,可用反例法分析;有些难溶或微溶物质,例如氢氧化钙,其饱和溶液却是很稀的,有些易溶物质的浓溶液,例如氯化钠的浓溶液,在温度和溶剂量不变的情况下,还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仍是不饱和溶液,所以C错。
同一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氯化钠的量已达到最大限度,所以比不饱和时的溶液要浓,D正确。
答案:D一、选择题:(把选项填在括号内的横线上)1. 下列物质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A.久盐酸B.少量的粉笔灰加入水中C.少量的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 D.少量锌粉溶于稀硫酸中2.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B.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后都可以成为不饱和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不能再继续溶解,则此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不一定都是浓溶液3.已知20℃时,100克氯化钾溶液经加热蒸干水分,得到氯化钾晶体15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15克C.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17.6克D.无法计算氯化钾在20℃时的溶解度4. 固体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A.一定温度时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克数B.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解溶质的克数C.相应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D.对应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二、填空:5. 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A. 人浓盐酸 B.碘酒 C.硫酸锌溶液D.0.9%的生理盐水 E.75%的酒精F.2g甲和8g乙的两种液体形成的溶液6.右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这两条曲线相交于B点.(1)对硝酸钾来说,A点表示的意义是.(2)将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52.5克冷却到22℃(2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6克),则有克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析出.(3)对硝酸钾来说,C点的意义是. 如果要使C点所代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甲:;乙:;丙:;(4)B点表示的意义是;当温度低于2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当温度高于2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5)将22℃时氯化钠饱和溶液34克蒸发掉12.5克水,再冷却到22℃,可析出克晶体.(6)将22℃的硝酸钾饱和溶液34克加热,使温度升高到50℃,需加入克硝酸钾晶体,才能使溶液又变成饱和溶液.(5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6克)7. 把20℃时34克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后得食盐晶体9克,根据这个事实,将下列在左栏中有关溶解度的错误表述跟右栏中的错误原因用直线连起来.错误表述错误原因A.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是9克. ①未注明温度.B.20℃时食盐是36克. ②缺少单位.C.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③溶解度数值有错.D.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度. ④单位错了.E.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⑤未注明“溶解度”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