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
中国民族传统的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包括了陶瓷、织锦、漆器、玉器、雕塑、木工、金属工艺等多种艺术形式。
1. 陶瓷: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源远流长,著名的有青花瓷、白瓷、大明五彩等。
其中青花瓷以其特殊的工艺和美丽的纹饰而著名,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
2. 织锦:中国的织锦技艺历史悠久,以织造工艺精湛、色彩丰富著称。
其中苏绣、湘绣、蜀锦等地方绣种是中国传统织锦艺术的代表。
3. 漆器:中国的漆器制作源于古代,中国人在自然树脂的基础上研制出特殊的漆器工艺。
漆器具有防潮、防腐、装饰效果持久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餐具、家具、工艺品等领域。
4. 玉器:中国古代被誉为“玉石”的材质,在中国民间有着极高的地位和重要性。
玉器制作工艺繁复,如玉雕、玉绳编织、玉镂空等,以其精致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而著称。
5. 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工艺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泥塑等。
木雕以其立体感和细腻的手感深受爱好者的追捧。
6. 木工:中国的木工工艺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代表有红木家具、楠竹编织等。
红木家具以其质地坚硬、纹理美丽、雕刻精细而著名,被视为中国传统家具的绝佳代表。
7. 金属工艺:中国的金属工艺有镂金、铜器等。
其中镂金工艺是一种将金箔或金丝加工粘贴到器物表面的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工艺品和装饰品制作中。
这些传统的工艺美术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独特之处,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百科知识青铜器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青铜时代(Bronze 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原料优越性: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和精湛技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种美术形式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包括陶瓷、玉器、漆器、金银器、织绣、泥塑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属于陶瓷艺术。
中国陶瓷源远流长,代表作品如汉代的绿釉陶和唐三彩,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元代的青花瓷等,无不展示了古人对于瓷器工艺的精湛掌握和创新能力。
这些作品不仅在工艺技术上精细,而且在造型上更具魅力,给人一种深深的艺术享受。
玉器作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人对玉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玉器被认为是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玉器在形状、颜色和纹饰上都非常讲究,既有简约的造型,又有复杂的纹饰,展示了中国古人在美学和工艺技术方面的卓越才华。
漆器亦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
漆器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将多层漆涂刷于器物表面,并加以雕刻和镶嵌,最后进行抛光和烤漆等技术处理。
漆器的装饰色彩丰富多样,常以精细的图案或故事情节为主题,形象生动,给人一种华贵和奢华的感觉。
金银器作为古代中国的贵族生活和审美的象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财富和尊贵的追求,更体现了金属工艺的高超技艺。
金银器常以器形和纹饰相互衬托,精细的铸造工艺与精美的镶嵌技巧相结合,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中国古代织绣和泥塑等工艺美术也颇具特色。
织绣作为中国传统的高级手工艺品,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智慧和美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技法。
泥塑则是一种以黏土为基础材料的造型艺术,主要用于制作人物形象和神话故事的场景,其形象逼真、生动,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欣赏不仅能够使人领略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华,更能够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深远的意义。
赏析工艺美工艺美术是一种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手工艺术,它将艺术与实用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美感和实用性的作品。
工艺美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在当今社会,工艺美术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来赏析工艺美的魅力,探索其独特之处。
首先,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手工艺术,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实用性。
与绘画、雕塑等纯粹的艺术形式不同,工艺美术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比如陶瓷、玉器、丝绸等工艺品,它们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可以被人们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这种实用性使得工艺美术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其次,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精湛工艺。
工艺美术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琢磨和精细加工,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比如中国的景泰蓝、剪纸、刺绣等工艺品,都需要工匠们经过长时间的细致雕琢和精细加工,才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这种精湛的工艺使得工艺美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人们收藏的对象。
再次,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历史积淀。
工艺美术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比如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中,很多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承,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赏析工艺美术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美的形式,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最后,工艺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多样性。
工艺美术作品涵盖了陶瓷、玉器、丝绸、漆器、金属器等多种材质和形式,每一种工艺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比如中国的景泰蓝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法和色彩艳丽而闻名世界,而剪纸则以其精巧的剪裁和丰富的题材而备受赞誉。
这种多样性使得工艺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总之,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魅力在于其实用性、精湛工艺、历史积淀和多样性。
以实例分析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审美特征是一个非常广泛和多样化的主题,涉及到各个不同的时期和地区。
然而,在整个古代中国历史中,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审美特征,它们对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以实例分析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审美特征。
一、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追求自然主义,即追求对自然的真实再现和描绘。
在出土的一些古代陶瓷、铜器和织物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描绘动植物、山水和天空的图案。
例如,唐代的青瓷上常常绘有鸟兽花卉等自然元素,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另外,一些古代工艺品还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通过其中一种符号或象征意义来表达特定的寓意和价值观。
例如,明代的瓷器常常绘制龙凤、寿星和吉祥花纹,以象征着好运和长寿。
二、平衡和对称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注重平衡和对称的原则。
无论是建筑、家具还是陶瓷和织物,这些作品通常都呈现出平衡和对称的形态。
例如,在明代的宫殿和庙宇建筑中,大量采用了对称的布局和形式,使整个建筑在外观上呈现出和谐的感觉。
家具的设计也非常注重平衡和对称,通过精确的比例和几何形态来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
三、色彩的运用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对色彩的运用非常灵活和丰富。
在古代瓷器和织物中,常常使用明亮的颜色和丰富的色彩组合。
例如,明代的织物上常常使用红色、黄色和绿色等明亮的颜色,使整个作品更加鲜艳多彩。
此外,中国古代工艺品的色彩运用还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而黄色代表皇家权威和贵族地位。
四、装饰的精美和复杂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倾向于在作品上添加精美和复杂的装饰。
例如,在唐代的陶瓷制品上常常绘制着精美的花卉和动物图案,同时还加上精巧的纹饰和花边。
这些装饰使整个作品更加华丽和引人注目,同时也展示了工匠的技艺和工艺水平。
另外,一些古代工艺品还采用了金银镶嵌和宝石镶嵌等技法,增加了装饰的华丽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审美特征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追寻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感受手工艺的匠心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
通过追寻这些工艺美术的历史足迹,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同时也能够领略到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一、印章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印章艺术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它既充分展示了文字艺术的魅力,又体现了雕刻工艺的卓越技巧。
印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展示了手工艺人精湛的技艺。
在古代,印章通常用于官方文书、画作收藏以及私人藏书等用途。
无论是篆刻的印章还是印章的外形造型,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象征。
比如,方章给人以稳重、庄重之感,而圆章则寓意着完整、和谐之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章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现代的印章不仅具备传统的文化价值,更注重与当代艺术的结合,使得印章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二、漆器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是一门千年传统的工艺美术,以其独特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无数的艺术爱好者。
漆器的制作工艺繁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底地制作、图案绘制、彩绘、烤漆等等。
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倾注心血,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漆器。
漆器的装饰图案多样,既有动植物的形象,又有抽象的几何图案,还有诗词和故事的描绘。
这些图案既是一种装饰,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如今,漆器艺术已经走进现代生活,成为家居装饰和文化礼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更多的年轻艺术家也在探索漆器艺术的新境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刺绣艺术的精湛技艺中国古代的刺绣艺术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刺绣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用针线在织物上刺绣出丰富多彩的图案,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中国的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刺绣风格各具特色。
比如,苏绣以细腻精致著称,湖南湘绣注重立体感和层次感,四川蜀绣则以大胆豪放的风格著称。
刺绣作品常常以花鸟、山水、人物为主题,并融入了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以实例分析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审美特征是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表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几个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审美特征的实例分析。
首先,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注重意境与内涵。
在中国古代,工艺品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或装饰的目的,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内涵和意境的表达。
例如,明清时期的瓷器往往通过雕刻、绘画等技法来表达主题或者故事。
如著名的青花瓷,其图案丰富多样,往往以花鸟、山水为主题,通过图案的繁复和细腻来刻画出自然界的美景,给观赏者带来艺术的享受。
这一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注重表达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审美追求。
其次,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注重形神兼备。
古代的工艺品往往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双重价值。
例如,中国古代的家具,既注重美观的造型设计,又追求实用的功能性。
明清家具以红木材质为主,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精髓。
家具的造型简洁优美,线条流畅,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清静为美”的审美理念。
第三,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注重意象的象征性。
古代工艺品往往通过具象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义,以传达文化和哲学的内涵。
例如,中国古代的丝绸和刺绣工艺中常常使用龙、凤、麒麟等神兽的图案。
这些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吉祥、权力和财富等。
通过将这些意象融入工艺设计美术中,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祝福的追求。
最后,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注重对称和和谐的原则。
中国古代的工艺品往往以对称和平衡为设计基准。
无论是瓷器、家具还是建筑,其各个部分之间常常具有相对的均衡和协调,强调整体的和谐。
例如,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建筑,往往以井然有序的布局和对称的造型设计为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追求中的和谐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的审美特征包括注重意境与内涵、形神兼备、意象的象征性和对称和和谐的原则。
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美术中的这些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追求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经典工艺美术作品鉴赏1000字中国古代经典工艺美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
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些经典的工艺美术作品。
一、景泰蓝景泰蓝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制作技术独特,色彩丰富,造型优美。
景泰蓝的制作材料以铜为主,表面经过多道工序的加工后,再用彩料填涂上色,形成了独特的图案和色彩。
景泰蓝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多种形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瓷器中国瓷器是世界闻名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瓷器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包括选料、制胎、上釉、绘画等步骤。
瓷器的样式形态各异,有青花、景德镇瓷、汝窑等多种类型。
其中,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蓝色为主色调,图案精美,造型优美,被誉为“东方蓝宝石”。
三、漆器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制胎、涂漆、彩画等。
漆器的样式形态多样,有盒子、碗、盘等多种形式。
漆器的表面涂有漆,具有良好的防水、防腐、防火等性能,同时漆器的外观也非常美观,图案精美,色彩鲜艳。
四、金银器金银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熔铸、锻造、雕刻等。
金银器的样式形态多样,有酒壶、饰品、器皿等多种形式。
金银器的外表璀璨夺目,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珍品之一。
五、刺绣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刺绣、填色等。
刺绣的样式形态多样,有花鸟、人物、山水等多种形式。
刺绣的细节非常精致,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古代经典工艺美术作品的鉴赏,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认真欣赏和体验。
素纱禅衣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禅衣素纱”是一件知名度很高的文物。
这件纱衣见于马大侯利苍夫人墓,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
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8克,薄如蝉翼,折叠后不盈一握。
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
”咏诵这诗句,以为诗中那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
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两件素纱禅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素纱禅(单)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两。
如重48克的禅衣,长1.6米,两袖通长1.95米,腰宽0.48米,如果除去领口和袖口较厚重的缘边,重量仅半两多。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出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墓,不能不令人惊叹!这件素纱禅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中,禅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
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
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
上乘的纱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
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
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
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
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文章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众多的传统艺术中,我特别喜欢中国画、书法和陶瓷艺术。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赏析。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代表,它以笔墨纸砚为工具,以线条和墨色为表现形式,以气韵生动为最高境界。
中国画的内容广泛,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其中以山水画最为突出。
山水画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中国画强调笔墨的运用,笔墨的浓淡干湿、虚实相生构成了画面的节奏和韵律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文字的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书法以汉字为基础,通过不同书体的表现形式,如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传达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感受。
书法强调笔画的力度、结构和气韵,通过书写者的情感和意趣的融入,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神韵。
书法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具有实用价值,它是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现。
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陶瓷为载体,通过不同的造型、纹饰和釉色等表现形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陶瓷艺术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青瓷、白瓷、彩瓷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景德镇的青花瓷最为著名。
青花瓷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造型优美、色彩清新,给人以优雅、清新的美感。
陶瓷艺术注重工艺技巧和材料的选择,通过不同的工艺手法和材料的运用,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质感和美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艺术,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是啥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描述中国工艺美术的一些主要特点:1. 古老丰富的历史:中国工艺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包括陶瓷、织锦、漆器、雕刻等。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 精湛的工艺技巧:中国工艺美术以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中国工匠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传承,掌握了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技巧,包括刺绣、剪纸、手工编织、陶瓷制作、雕刻等。
其中一些技艺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被视为国宝级的工艺品。
3. 以自然为主题的创作: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灵感通常来自于自然界。
工匠们善于观察大自然的万物,将花草、鱼虫、鸟兽等自然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这些自然元素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鱼象征着吉祥和富足,蝴蝶象征着美好和幸福等。
4. 色彩丰富多样:中国工艺美术作品通常采用丰富多样的色彩。
在陶瓷器和织锦上,常见的颜色有红、黄、蓝、绿等。
这些色彩的搭配常常具有对比鲜明、明快活泼的特点,使作品更加醒目和富有吸引力。
5. 寓意和象征: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手工艺品中的图案、纹样和图案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例如,融合了吉祥寓意的“福”字在中国传统工艺品中非常常见,被视为重要的吉祥符号。
6. 注重细节和精致: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注重细节和精致,工匠们对每个作品的细节都非常重视。
无论是漆器的刻线、陶瓷器的绘画还是织锦的针线,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才能完成。
7.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工艺美术既注重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也不断创新发展。
工匠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和设计元素,创造出充满时代感和个性的工艺美术作品。
艺术家们也经常探索不同的材料、结合不同的工艺技巧,以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总之,中国工艺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精湛的工艺技巧、自然主题创作、丰富多彩的色彩、寓意和象征意义、注重细节和精致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等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班级:小学教育(英语方向)10级英语班姓名:李萍萍学号:100714142012-10-23青铜器文化青铜器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
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青铜时代(Bronze 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
原料优越性: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因此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
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制作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
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
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
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
《周礼__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齐(剂)。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
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
一般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同时青铜也会变的更脆。
其次,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因此,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
最后,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保存。
此外,青铜的熔点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
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
发展历史:考古证明中国青铜器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大约二千年以前,自晋侯苏编钟(西周奴隶社会的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
经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
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
其中礼器又包括了时期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礼器:-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
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
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
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
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
后来,“桀有乱德,鼎迁于商。
”周灭商,成王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
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元三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故事。
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铜鼎。
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兽面纹鬲(商)食器圆柱足。
腹部四周饰以兽面纹和夔[kui葵]纹,耳外侧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兽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
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
形体巨大,高达1.33米,大长1.10米,宽0.79米,1994年经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标准计量,实测重量为832.84公斤,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制作精美,是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水平和中国古代人民无以伦比的智慧与创造力。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冈文化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因而变化也很大。
属于商代的有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
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
无论是殷墟或殷墟以外地区大都如此。
但是王室的陵墓则悬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还有少数残破的碎片,可见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级差别的森严。
表现等级秩序明显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
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
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数愈多,就是说享受肉食品亦愈丰富。
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第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候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但东周时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发展时期青铜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13世纪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
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镶嵌兽面纹戈(商)。
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
鼎盛时期青铜器: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
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
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
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
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
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期、晚期春秋早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
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
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
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
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
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
更新期青铜器;春秋中期、晚期战国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
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
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
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
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
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
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
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主要分类青铜器主要分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和兵器五大类。
酒器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
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
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
角:(音jue)饮酒器。
无柱、流,两端皆是尾。
角同爵的容量比为四比一。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角当推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二里头文化期的异形管流角。
小子省壶(商)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
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壶:盛酒之用。
使用时间从商至汉代或更晚。
铺首:衔门环的底座,多为虎头、螭、龟、蛇等,起装饰壶身的作用。
卣:(音you)盛酒器。
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觥:(gōng)盛酒器,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
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
彝:方彝(yí)乃盛酒器。
一般呈方型,出现于商代晚期。
食器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
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山西保德县出土的商晚期带铃铜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豆。
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
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
《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
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延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变化最多的器皿。
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
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