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鉴赏--- 皮影
- 格式:ppt
- 大小:23.70 MB
- 文档页数:147
南宋耐德翁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北宋时期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逐步形成真正的中国皮影戏艺术。
皮影艺术作为独立的造型艺术之一具有本身鲜明的特点,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分化出不同的地域特征,但其还是有许多共性特征。
皮影造型是民间艺人手工用刀雕绘的皮制品,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属于我国民间美术的范畴。
河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地方戏曲艺术对桐柏皮影的造型影响极大。
本文对桐柏皮影历史背景以及造型艺术特点做了详细分析。
了解桐柏皮影的造型审美特征,首先需从中国皮影的历史渊源来做纵横比较,才能发现它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审美特质以及与姊妹艺术的共性特征。
世界公认中国影戏艺术始于西汉,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唐代中晚期或稍晚的五代时期是影戏的发端,当时影戏是为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
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度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
北宋时期中国影戏由娱神到娱人,由讲经到讲史,逐步形成真正的中国皮影戏艺术。
中国影戏在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原地区形成之后,北宋都城汴京成为中国影戏历史上最早的繁盛地,因此这里就是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处。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方特点不一,皮影的皮料选择、造型也不一样。
明代以前早期皮影中的造型趋于统一,至清代才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性特征。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发现,皮影艺术作为独立的造型艺术之一具有本身鲜明的特点,虽然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分化出不同的地域特征,但其还是有许多共性特征。
皮影艺术共性特征南宋耐德翁的《都城纪胜》一书中介绍了影戏制作材料的演变和表演的内容:“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后用彩色装皮(羊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皮影造型是民间艺人手工用刀雕绘的皮制品,镂刻技艺高超,影偶造型精巧,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种,属于我国民间美术的范畴。
皮影戏详细介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由艺人用隔亮纸做成的舞台中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戏”。
皮影戏的演出方式很简单,一般由一人操作,配合口述、歌唱和乐器伴奏,包括吹奏、敲击等简单乐器来完成整场表演。
演唱内容大多是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题的戏剧剧本,通常充满了寓意和道德教训的意义。
此外,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因为中国皮影制作精巧,演出灵活,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造型美感,所以也被称为“民间灯影”,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块珍品。
总的来说,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与戏曲相结合的典范。
民间艺术川北皮影特征赏析摘要:民间传统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录,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同自己历史进行对话的手段。
确切地说,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传统。
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皮影流传广泛又独具特色,目前川北皮影最具代表性。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它综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的某些特点,集文人写作、艺人刻绘与民间演唱为一体,别致、丰富,雅俗共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关键词:民间艺术;川北皮影;特征独特川北皮影艺术是川北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其表演艺术独具魅力。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我国皮影艺术的精炼描述。
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已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虽然,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主角,但它却犹如一脉涓涓细流,不断地注入到历史的滔滔巨浪中。
皮影艺人在世代的艺术实践中,潜心研究,锐意创新,大都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过硬的提手技艺。
他们能将各种不同的人物,各类不同的角色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
皮影戏,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我国民间皮影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一、悠久历史性皮影艺术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
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
皮影2012-11-26 13:18:25“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发展至宋代时已形成了在民间颇受欢迎的戏剧形式之一。
到了元代不仅在中国民间流传,并融入国际文化,先传至波斯、东南亚,后又流传至欧洲、美洲等地。
皮影戏源远流长,被西方人誉为电影的“开山祖”。
据实物为证,山东皮影戏至少有五百年历史,清末孔府专职皮影戏艺人张盛旺演出时称为兰州皮影,传艺与李克鳌后沿用此名。
1915年自邹县带入济南,后经第二代传人李福增、李福祥,第三代传人李兴堂、李兴时的传承和发展,“兰州皮影”逐渐演绎形成了鲜明的济南皮影戏的地域特色。
从解放前至“文革”前,在曲山艺海的济南享有颇高声誉和重要地位。
济南皮影是中国皮影的一个分支,它不仅流传于山东省境内,同时也影响到河北、河南、安徽等地。
皮影戏起源于东汉,据《中国戏剧市长编》(周贻白著)记载:“汉武帝夫人李氏死,帝思之。
有齐人名少翁能致之,夜设帐张灯烛、帝坐他帐望之,仿佛是夫人之像。
由是后有影戏”。
到宋代,影戏已颇为盛行,在民间是很受百姓欢迎的戏剧形式之一。
孟元老著的《东京梦华录》道:“逢节庆日,每一坊巷口,尤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又据《都城记胜》述:“影戏,凡影戏乃京师初以素纸雕,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镞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等。
到元代,皮影戏的影响流传更加广泛,不仅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且已融入国际文化。
先是传至波斯、东南亚,后又传至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至今,日、美、德、法等博物馆把皮影戏的道具作为珍品收藏。
德国黑森州皮革博物馆,他们收藏展出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戏剧道具三千多件,其中有部分皮影剧本和文献,而济南皮影戏第二代传人李福增所创《猪八戒智激美猴王》一剧就在此博物馆陈列。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之剪纸与皮影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他仍然活生生的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剪纸和皮影艺术最为使我不能自拔。
一、剪纸:剪纸,又叫刻纸或剪画。
它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对纸张进行剪刻而塑造出来的平面造型艺术品。
它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出土的五幅北朝时期的团花剪纸。
剪纸的样式可分为:窗花、墙花、顶棚花、门笺、灯笼花、礼花、喜花、刺绣花等;剪纸的类型可分为:单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拼色剪纸、色绘剪纸、折叠剪纸等。
剪纸的形象简洁、大方、清晰,极富特色装饰性,因此在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
剪纸样式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几乎包括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所有门类。
就我是一名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讲,我已经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窗花、墙花、炕花、顶棚花、门笺是室内设计的范畴,灯笼花属于装饰设计,喜花就是装潢设计,刺绣花是纺织品中的刺绣纹样设计。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剪纸的应用无时无刻地存在着。
它本身来讲就是一种装饰门类,将剪纸用镜框装好挂在墙上能成为一幅使居室生辉的装饰画,在刊头、尾花、插画、封面、贺卡、藏书票、邮票、包装设计等方面设计中剪纸形式也十分常见,还可以将其运用在舞台美术、环境艺术、印染设计等领域。
我国的剪纸艺术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流派,每个地区的剪纸都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
陕西剪纸形式上多以单色为主,造型简单,洒脱、粗犷,注意夸张变形,内容上多以传统的花草和动物为主体;山东剪纸富有韵律感,线条挺拔,浑厚粗犷,富有浓重的金石意味,构图夸张不失真;湖北剪纸主题多样、纤细秀美、刀法流利具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少数民族也有各自独具风格的剪纸,如满族剪纸、傣族剪纸、苗族剪纸,都有其特有的风格特征。
总而言之,通过对剪纸艺术其表现形式、广泛用途、风格特色等的全面了解,我认识到在民间广泛流行的剪纸艺术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所传达出的那种淳朴、简单、明了而智慧的美使它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皮影美术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皮影的历史皮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皮影表演,到了唐宋时期,皮影艺人开始用布代替皮革来制作人物,这样就减少了成本,也使得皮影艺术更加容易流传。
明清时期则成为了流行的戏曲形式,传播到各地,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二、皮影的类型1. 国家级皮影剧种:皮影剧是一种以皮影为表演媒介的戏曲形式。
中国有着多种不同的皮影剧种,其中以北京皮影、山西皮影、河北皮影和甘肃皮影为代表。
这几个地方的皮影剧种被列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以手工为主的传统皮影剧种:这类皮影剧种的制作主要依赖手工技艺,如北京皮影和山西皮影。
3. 以机械化制作为主的现代皮影剧种:现代皮影剧种的制作主要依赖机械化生产,如河北皮影和甘肃皮影。
三、皮影的制作工艺1. 皮影的材料:皮影的主要材料是精制的羊皮或者其他动物的皮革。
制作皮影的皮革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才能够达到适合表演的效果。
2. 皮影的剪裁:皮影的剪裁需要使用精细的剪刀和精细的工艺,根据人物形象的特点来剪裁出不同的形状和轮廓。
3. 皮影的上色:皮影需要经过精细的上色工艺,才能够表现出清晰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表现效果。
传统的上色工艺主要使用的是颜料和矿物质颜料。
4. 皮影的细节处理:在制作皮影的过程中,需要对细节部分进行精细处理,如头发、面部表情、服饰装饰等。
4. 皮影的操控:皮影的操控是表演皮影戏的关键,艺人需要通过手法和技术来操控不同的皮影,使得它们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和情感。
四、皮影的演出特点1. 反映生活,鲜活形象:皮影剧在表现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时,往往能够以非常生动和鲜活的形式,展现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生活境况。
2. 叙事性强,节奏紧凑:皮影戏在表演过程中,往往以紧凑的节奏和叙事形式来进行表演,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
3.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往往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多重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