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外在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21.02 KB
- 文档页数:4
论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外在原因作者:杨汉强字体:【大中小】[摘要]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都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政党,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左右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步伐。
两党有过成功的合作,也有过长时间的分裂和对抗。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此已有过评论。
本文从国际关系变化对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变化的影响的角度探讨国共两党合作与分裂的原因。
[关键词]国共合作分裂国际关系[作者简介]杨汉强(1981—),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综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无时不充满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而远东地区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中国政局乃至国共关系的变化,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力量大博弈与国共第一次合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影响中国政局的主要国际势力,有美国、英国、日本和苏联等国,还有共产国际。
由于“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分赃”不均,各帝国主义通过召开华盛顿会议,暂时在侵略中国的争斗上达成妥协,“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P143),引起中国政局的变化,成为国共合作的外在“压力源”。
这时,建国不久的苏俄刚刚粉碎了国际帝国主义的联合武装干涉,迫切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集中精力恢复因战争而破严重破坏的国内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且改善其在东方的国际战略地位。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在东方寻找朋友和支持力量,共产国际和苏俄加快了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开展工作的步伐。
苏俄和共产国际陆续派出使者和顾问,帮助孙中山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从思想上、理论上和物质上给予孙中山宝贵的援助,从而坚定了他改组国民党和实行联俄联共政策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进行了两年的热烈讨论,由“一大”确定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到“二大”确立“民主联合战线”,由同意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逐渐发展为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论国共两次合作,毛泽东蒋介石之我见一.两次合作的基本内容第一次时间: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目的: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改变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条件: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
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方式: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
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
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政治基础:1)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它是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党,二者目标一致。
意义: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长期沉寂的北方革命运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2)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3)共产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4)合作失败后,使共产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5)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间:1937年9月23日开始至抗日战争结束标志:1937年底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目的:抗日救国,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将其赶出中国目的:抗日救国,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将其赶出中国条件:1)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国民党立即停止进攻苏区3)国民党需要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方式: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
简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内外因素[摘要]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共两党经过极其复杂的过程而形成的。
日本的侵华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外部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国民党内部的分化是促成国共作的内因,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合作的基本条件。
西安事变是促成国共合作的契机。
[关键词]第二次国共合作;内外因素“九一八”事变以来,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以来,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内阶级矛盾和中国同其它帝国主义的矛盾下降到次要的服从地位。
日本侵略者妄图独霸中国,使中国各阶级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因此,在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紧要关头,抵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就成为除亲日派卖国贼以外的中国一切阶级的需要。
国共两党政策的改变。
阶级矛盾的缓和、复杂曲折的经过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前的国际形势“日本的侵华战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日趋严重,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国际形势下爆发的。
”[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美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实行“新政”,而德、意、日则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1931年日本出兵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11月,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反共产协定》。
德意支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日本对华的侵略扩张,使美英在华的势力受到威胁和削弱。
他们一方面拉拢亲英美的蒋介石政府反对日本独霸中国;另一方面希望借日本之手削弱中国的革命力量,并把日本这股祸水引向苏联。
面对法西斯的进攻,全世界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战,1935年7月,共产国际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七大”,号召全世界人民建立一个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长征途中,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致使当时苏联认为中国的抗战力量主要是国民党政府。
可见,第二次国共合作前,美苏对中国共产党和工衣红军的抗战作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及破裂原因讲解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国共两党之间达成的一次重要的合作阶段。
此次合作的促成和破裂原因源于内外因素的交织,其中包括国共两党内部的力量对比、外部的国际形势变化、个人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主要得益于两党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威胁。
1924年至1927年,中国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共同抗击北洋军阀,但因国共之间的信任缺乏、地域冲突等问题而破裂。
而随着中国国内的社会与民族矛盾不断加剧,外部的日本侵略势力不断增强,国共两党再次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因此,国共两党决定再次合作,以共同抵抗国内外的敌人。
其中,培育了共同利益和威胁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外因和一个内因。
首先,外部因素的变化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主要动力。
1927年至1945年间,中国处于日本侵略势力的威胁之下,这对国共两党来说都是一个共同的敌人,并且日本的侵略行动促使了国共两党重新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其次,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1937年至1945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着共同的敌人,国共两党为保卫祖国的利益选择了暂时的合作。
然而,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破裂也是因为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
国内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合作过程中的国共冲突是导致合作破裂的直接原因。
虽然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威胁时进行了合作,但在共同敌人被击败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
国共两党在革命的目标和执行方式上存在分歧,国共两党内部的权力争夺也使得合作关系日益紧张。
另外,外部因素也加剧了合作的破裂。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国共两党的合作成为暂时性的战略选择,而非长久的合作基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的支持使得国民党有了更大的实力和底气,失去共产党的支持成为国民党加强对共产党打压的契机。
综上所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和破裂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外因素的变化,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及个人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
国共关系的变化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第一次合作第二次合作
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日本的侵略使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时间:1924——1927
1937——1946
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基础:新三民主义
共同抗日
形式: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影响: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两次分裂的标志及后果
标志: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后果:使国民大革命失败,使中国陷入十年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也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标志: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
后果:中国再次陷入内战,给人们带来灾难,造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至今尚未统一
影响国共关系变化的因素:
阶级性质的不同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共产党始终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领导者。
只有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
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1、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斗争目标不同。
第一次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的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及团体、海外华侨,更具复杂性和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仅有小块根据地及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也无军队;第二次合作时,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组织形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
5.国际条件不同。
第一次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第二次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重重,也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四、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基本经验:积极推进目前已出现的和解新气氛,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完成统一。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20世纪20——40年代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变化:合作(1924-1927)——分裂(1927-1937)——再合作(1937-1946)——再分裂(1946-1949)原因: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维护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代表。
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从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作用与反作用)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原因:(1)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4)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经过:(1)中共三大确定“党内合作方式”的方针。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两党合作正式实现。
成果: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合作破裂:(1)标志事件:1927.4.12,“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根本原因: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原因:(1)阶级利益的差异(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3)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表现:(1)政权的对峙: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共产党——江西瑞金政府(2)屠杀与反屠杀: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9,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3)“围剿”与反“围剿”:1930-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1934.10-1936.10)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日本侵华以可趁之机。
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原因:(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人民坚决要求抗日(3)国民党和英美的在华利益受到威胁(4)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了不懈努力经过:(1)1933.1,中共发表宣言,提出红军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键入文字]
2012 中考历史国共两党的关系史
编者按:历史网为大家收集并发布了2012 中考历史国共两党的关系史,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 中考历史国共两党的关系史
2012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十三--国共两党的关系史一、国共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
裂(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合作成果:①成立黄埔军校; ②进行北伐战争 4.结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5. 破裂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4.12,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7.15,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 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 年土地革命时期)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国共关系一、国共关系的演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十年对峙(1)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前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形成: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国共两次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达成合作共识的事件。
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22年至1927年,第二次合作则发生在1936年至1947年。
这两次合作背景各有不同,但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国家统一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中国陷入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独立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威胁,社会经济也面临着严重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国内的和平统一和国家的独立解放。
在这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入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的一部分,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合作中,两党共同成立了“黄埔军校”,加强了军队建设,为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这次合作中,共产党向农民和工人发动了革命,并推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政策,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广大的社会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裂。
这便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全面清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段时期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然而,这次合作的失败也让共产党对于国家统一和革命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则是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战争和外部威胁。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和威胁。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达成了合作共识。
在这个合作中,两党共同组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次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抗日理念,团结了全国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在革命军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合作方式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的必然性摘要: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维持虽长达十年之久,但在抗战结束后最终走向破灭。
本文试图从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的“党外合作”方式简析出原因,揭示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自有其必然性。
关键词: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合作方式必然性第二次国共合作从1937年正式形成到1947年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前后经历了10个春秋。
正是由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才出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坚持和发展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挽救了民族危亡,取得了1945年的抗战胜利。
但是,其后仅一年时间,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就彻底破裂,演变成了全国内战的局面,其原因何在?回顾历史,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而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提供了契机。
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代表,先后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
但因国民党方面坚持取消共产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共的号召下,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与国共第一次合作不同的是,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的是“党外合作”,没有固定的形式组织,也没有两党公认的具体纲领,这为两党的独立行动和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但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国共两党之间的深刻矛盾,既是前线的团结抗日也是后方的相互较量。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两大政党,他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两党关系却不断发生变化。
(1)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是中国同盟会,请问其的政治纲领和意义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3)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有两次合作,合作的标志、原因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次合作:
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
原因——国民党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成就——创建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高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合作:
标志——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成就——结束十年内战局面,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国共两党之间也曾有两次分裂,分裂的标志和后果如何?
第一次分裂:
标志——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后果——国民大革命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十年内战开始,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分裂:
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后果——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5)由问题三、四可知,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出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
(6)对于今天来说,有何现实意义?
①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②两党可以通过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对比及我的认识在战火不断,社会动乱的年代里。
为打到军阀和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即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而两次轰轰烈烈的国共合作也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的缩影,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历史。
所以,研究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大的合作,对于巩固爱国统一战线,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复兴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各反动军阀的势力,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相当渺小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并且这个党在几经挫折后并没有多少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到了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华北事变以后,中共认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日本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的国际援助十分有限。
所以,面对日本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进攻,国共两党必须停止内战并联合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目标:由合作背景可知,两次合作的历史任务有所不同。
·文艺之窗·186略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原因河南师范大学 丁迎果【摘要】两次国共合作,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对两次国共合作原因的分析,以期更好的促进国共两党在新时期关系的发展以及通过增强这种关系来更好地处理两岸关系问题。
【关键词】两次 国共合作 原因目前,关于国共合作的著作、文献期刊数不胜数。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著作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有:黄黎的《国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几个问题》等;以及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著作中较为优秀的有:蔡迎浩的《试论张学良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等;以及关于两次国共合作的总体及对比交叉研究的著作:田克勤的《国共关系论纲》等一系列优秀的著作。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对两次国共合作进行总结叙述,不仅重视历史的概貌,更对掩藏在历史事件下的深层脉络挖掘了出来。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人对于国共合作的认识和反省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悟,得到不同的结论和启迪。
一、国共合作论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两个政党,一个是中国国民党,一个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国民党代表着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则代表着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
两个政党的利益取向不同必然会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使得两个政党有了共同的敌人——封建势力、军阀、帝国主义侵略者。
为了中华民族的同生存共命运,两党走向合作。
然而一旦主要矛盾有了一定的缓和,两党的破裂是必然。
总之,两党之间的合作与分裂,合作过程关系的维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二、国共合作的成因浅析马克思认为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逐步形成的阶级性的政治组织。
活跃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的政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样有其各自的阶级属性。
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同盟会,后演变为国民党。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中国革命时期展开的合作与斗争的历史阶段。
国共两党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曾经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国共合作最终失败。
本文将对国共合作的过程及失败原因进行探讨。
一、国共合作的过程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0年后,中国国民党也于1923年成立。
然而,在中国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国共两党认识到彼此的互补性,并开始进行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1924年的国共联盟成立。
国共两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联合推翻北洋政府,建立一个以孙中山为元首的统一政权。
共产党积极参与国共合作,并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军阀的反对和内外交困的压力,第一次国共合作在1927年被国民党蒋介石发动的“清党”行动所摧毁。
2.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由于日本侵略引发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重新开始了合作。
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发起了抗日根据地的战争,国民党则在蒋介石的领导下进行统一战线的组建。
两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并在解放战争中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二、国共合作的失败原因尽管国共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失败原因。
1. 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国共合作的成功取决于两个党派对意识形态的共同理解和共同目标的追求。
然而,国共两党对于共产主义和国民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在合作中的摩擦。
2. 内外压力的影响国共两党面临着内外的巨大压力。
一方面,国共合作面临着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这使得两党很难找到持续的合作基础。
另一方面,两党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这 further further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further the the the the the the the.3. 地区利益的冲突国共两党在实施合作时,由于地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合作的困难。
论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外在原因作者:杨汉强字体:【大中小】[摘要]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都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政党,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左右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步伐。
两党有过成功的合作,也有过长时间的分裂和对抗。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少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对此已有过评论。
本文从国际关系变化对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变化的影响的角度探讨国共两党合作与分裂的原因。
[关键词]国共合作分裂国际关系[作者简介]杨汉强(1981—),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综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无时不充满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而远东地区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于中国政局乃至国共关系的变化,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力量大博弈与国共第一次合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影响中国政局的主要国际势力,有美国、英国、日本和苏联等国,还有共产国际。
由于“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分赃”不均,各帝国主义通过召开华盛顿会议,暂时在侵略中国的争斗上达成妥协,“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P143),引起中国政局的变化,成为国共合作的外在“压力源”。
这时,建国不久的苏俄刚刚粉碎了国际帝国主义的联合武装干涉,迫切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集中精力恢复因战争而破严重破坏的国内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且改善其在东方的国际战略地位。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在东方寻找朋友和支持力量,共产国际和苏俄加快了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开展工作的步伐。
苏俄和共产国际陆续派出使者和顾问,帮助孙中山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从思想上、理论上和物质上给予孙中山宝贵的援助,从而坚定了他改组国民党和实行联俄联共政策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进行了两年的热烈讨论,由“一大”确定的“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到“二大”确立“民主联合战线”,由同意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外联合”逐渐发展为与中国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
1922年8月杭州西湖特别会议中共领导人与马林激烈争论后,终于接受了共产国际决议,并由中共“三大”正式确定,付诸实施。
因此,苏俄和共产国际在东方的战略决策,事实上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催化剂”。
这样,既有外来的“压力”,又有“催化剂”的加速作用,国共第一次合作,水到渠成。
二、帝国主义分化革命阵营、共产国际和苏联原则失误与国共分裂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国共两党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纲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高潮。
中国人民的自救解放运动必然影响帝国主义的侵华利益。
1926年秋,北伐军迅速推进到长江流域,帝国主义在华的代理人吴佩孚、孙传芳等反动军阀纷纷溃败,加上汉口、九江革命群众收回英租界,极大地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
为了维护在华的既得利益,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第一,为北洋军阀提供了大量贷款和军火,还应北洋军阀要求,在租界大肆逮捕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革命志士,并把他们引渡给反动当局。
第二,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到处寻衅闹事,制造了一系列惨案,“清楚的表明帝国主义强盗企图利用炮舰政策来阻止北伐部队的进军和中国的统一,同时迫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右派叛变革命”[2](P565)。
第三,分化革命阵营,寻找新的代理人。
南京事件后,帝国主义列强引诱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中国共产党,加速了帝国主义列强与蒋介石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的进程。
“帝国主义者向中国国民运动的势力进攻,不但用直接的武装势力的硬的办法,而且还有软的办法,从国民运动营旅中诱惑”蒋介石“所谓温和派,和他们妥协,以打击所谓激进派,根本削弱国民运动的联合战线”[3](P15—16)。
这时,共产国际和苏联在处理国共合作的问题上,存在一些原则上的失误。
第一,在对国共两党的态度上,共产国际始终重视国民党,认为“中国惟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4](P76),并在实际工作中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原则,从而助长了共产党内右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相反,对作为自己一个支部的中国共产党则持轻视态度。
“马林的观点如下:……中国共产党是人为地组织起来的;而且也产生的过早……除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之外,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在国民党内进行,全国的工人都必须参加国民党。
”[5](P220—221)第二,共产国际不顾形势的变化,始终坚持“党内合作”的方式。
“党内合作”方式符合马克思主义策略原则,符合统一战线方针,而且也是孙中山所同意的实现国共合作的惟一途径。
然而,孙中山逝世后,由于国民党右派的不断挑衅,“党内合作”方式渐渐不符合形势。
共产党人曾多次提出改变合作方式,变“党内合作”为“党外联盟”。
但共产国际均坚决反对,批评之为“退出战场,抛弃自己在国民党内的同盟者,使革命敌人称快……把中国一切旗帜中最受欢迎的国民党旗帜交给国民党右派”[6](P206)。
第三,当国共两党发生冲突时,共产国际和苏联采取了迁就国民党,压制共产党的政策。
例如“中山舰事件”后,苏联代表团团长布勃诺夫就要求革命力量实行退让,以安抚蒋介石,避免破裂统一战线。
他没有只言片语批评嚣张一时的国民党新老右派的阴谋活动,而是大肆斥责革命阵营内部的“缺点错误”。
第四,共产国际和苏联派驻中国的代表,一般不了解中国国情,却处于决策地位,甚至国际代表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互相矛盾,如鲍罗廷和罗易。
由此造成中共党内混乱,无法在革命紧急关头解决各种问题。
在这种国际关系条件下,国民党对合作的“离心性”越来越强,共产党看不到自己的力量,一味以妥协求联合。
维持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可能性愈来愈弱,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分裂,难以避免。
三、国际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之争与国共第二次握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是这个时期国际形势的一个最显著特点。
九一八事变后一直到华北事变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主要在中国东北境内。
美英等国统治集团一方面想利用日本镇压中国革命,又想利用日本作为反苏的力量,因而对日本暂时有限的侵华采取了姑息养奸妥协纵容的政策。
“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为了不给日本发动侵苏战争提供借口,在对日关系方面采取了姑息妥协的姿态……不敢谴责日本是侵略者,反而把中日作为‘交战双方’等同对待,采取同美国完全一致的态度”[7](P410)。
造成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旧对美苏“援助”、国联“调查”等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而继续其“攮外必先安内”错误政策。
这时,受苏联控制的共产国际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目的做出了不符合实际的判断。
在中国,共产国际不是号召中国共产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采用“下层统一战线”的策略。
这是完全排斥“上层”,不要中间势力,没有联合对象的自己孤立自己的策略方针。
以上这些国家和共产国际的对日政策、策略是不可能制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的。
还造成国共两党的矛盾在民族矛盾开始上升的情况下,不仅没有能得到缓和,相反进一步强化了。
直到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已经显示他们要向中国本部前进了,他们要占领全中国。
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份的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8](P143)。
这就直接影响威胁到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的根本利益,使“英美帝国主义对日本企图独占中国的明确表态深感不安”,“它们不愿让日本独占中国”,“反对日本‘想在东方当霸主’”[9](P453)。
这时苏联和共产国际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剧变逐渐改变了“左”倾关门主义政策,提出实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
1937年8月,《中苏互不侵犯协定》签订。
中苏关系的改善,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
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已严重地打击了英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和蒋介石所直接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10](P343)。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国共两党相继调整政策,并最终在抗日救国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四、美苏争霸与国共再次分道扬镳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等经济和军事强国,在“遏制苏联势力”的旗号下,积极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美国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
由于中国是亚洲的重心,这时“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一方面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大力支持蒋介石集团,另一方面又采取‘调处’策略,调停国共冲突,防止内战,建立蒋介石领导的联合政府,力图以和平方式将中国统一于国民党的统治之下,达到不战而控制中国的目的。
此外,它还加紧拉拢苏联,促使苏联支持国民政府,并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政策”[11](P1438)。
有了美帝国主义的撑腰,国民党反动集团更加有恃无恐,一边邀请中共代表团去重庆谈判,一边频频发动与中共军队之间的冲突。
可是当上党、绥远、邯郸、津浦路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近11万人,解放区军民取得反击战争胜利,国民党统治区掀起强大的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政治上陷入孤立的时候,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破产,美国政府被迫调整其对华政策,即由公开的“扶蒋反共”改为以“中立”和“调停”的面目出现。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为总统特使来华,以‘调解国共军事冲突’为名,从各方面加强美国侵略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地位。
蒋介石为着争取时间布置内战,在表面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停止内战的要求……蒋介石在布置就绪之后,即于六月下旬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革命战争。
接着,马歇尔就在八月十日和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调处’失败,以便让蒋介石放手打内战”[12](P1203)。
这就是美国“调处”政策的本质。
从苏联角度看,苏联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便支持当权的蒋介石。
“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基本点是:(一)不希望中国发生内战,要求与中国友好和睦相处;(二)支持国民党蒋介石统一中国,不相信中国共产党有力量统一中国”[13](P1440)。
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与苏联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很明显,苏联有意支持国民党而看不到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赞成中国人民向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的革命斗争,而要求中国共产党随着美苏间的妥协在国内斗争中实行同国民党的妥协。
可见,美苏的对华政策无非是二者为保证自身的利益而以中国“和平”“统一”为幌子的谎言。
这些政策无疑助长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增加了中国内战的危机,加速了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
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又不顾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共合作的诚意,完全关闭了两党的谈判大门,长达十年之久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历史,由此结束。
尽管国共两党关系是中国内政问题,但是国共两党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其发展过程也深深打上国际关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