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2020届高考历史查漏补缺之简答题型专练(二)一、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一种常见礼节。
历史上“巨人”的握手,往往引发“震动”。
《第一次握手》中写道:“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两次握手分别2.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1992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举行会谈。
两会在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了哪些成果?有何重大意义?3.简述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外交活动的突出特点。
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大约500年前,大多数帝国都很注重控制两种资源,即土地和人。
在陆上,如果他们不能占领大片土地,就很难达到致富目的,因为贸易商会想办法对付他们。
而在海上,他们的机会要多的多,只要能夺取有限的几个重要的港口。
或者巡视有限的几条由风向、洋流和海峡决定的航线,他们就能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域内取得对一些商品贸易的控制。
他们也可以殖民有限的几个沿海海上运输交通枢纽,生产和运输有利可图的商品。
从16到18世纪,创建和扩大这种帝国的机遇不断增加。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欧洲设计的船只部分借鉴了亚洲的技术;火炮和工事的改进;海图的作用已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必备的航海工具;经度测定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材料二英国就人口来说,与亚洲巨人相比是渺小的。
1800年英国只有不到900万人口。
但这是自1731年530万人的惊人增长。
英国有着无可比拟的未开发地下资源,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
18世纪西欧煤炭生产剧增,优质煤的最大供应者是英国。
17世纪晚期,英国煤炭产量不足三百万吨。
1800年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
部分增长的原因是因为蒸汽泵。
统战理论与实践“和”文化助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的多维思考车庆芳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32摘要:着眼历史源头,“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灵魂,是渗透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内核,为新时代统战文化和而不同的认识论、求同存异的方法论、和谐共生的 价值观注人了智慧基因。
立足现实问题,“和”文化助推新时代统战文化发挥方向引领价 值、凝心聚力价值、共存共生价值。
面向时代发展,“和”文化助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需要立足“继承”,实现“仓撕”,不断“吸纳”,固本强基,以统战文化构建“大统战”格局;推陈出新,以统战文化打造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包容共生,以统战文化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和”文化;统战文化;智慧基因;现实价值;时代意蕴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12 (2020 ) 03-0056-07收稿日期:2020-08-27作者简介:车庆芳(1983-), 女,山西平陆人,山西社会 主义学院多党合作教研室讲 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 统战理论及政党制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中华文化崇 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 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1]“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灵魂,是渗透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内核。
统战文 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统一战线工作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价值取向、思维导向、行为方式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并随着统战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时代统战法宝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
56以“和”文化为视角,从历史、现实、未来三 个维度探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对于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提高统战工作实效、拓展统战工 作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和”文化助推新时代统战文化建 设的智慧基因“和”文化内涵丰富且有待挖掘,“和” 字拆开即为“千人口”,上千人同时发声,每 个人的声音不同、看待事物的观点不同,如何 实现“和”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和共同的利益, 因此,“和”本身蕴含着差异性,差异性是“和” 存在的前提,实现“和”就是实现不同事物的 矛盾统一,要实现矛盾的统一,则需要大家求 同存异,实现和i 皆共生。
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产生摩擦的原因及启示再探作者:樊玉生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10期【摘要】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国民党蒋介石不断制造摩擦乃至挑起武装冲突,按传统观点看是国民党蒋介石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的结果,但按现代理性看是在一块没有现代文明的土地上,不同政治信仰和价值追求必然引发相互冲突彼此征服的结果。
今天海峡两岸政党要真诚合作,解决台湾问题,就必须具备现代文明社会的理念,做到对不同政见,不同价值追求的理解和包容,对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的尊重和厚待,充分认识到多元信仰,多元文化,多元价值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现代理性;国共第二次合作;摩擦原因;现实启示【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19-02今年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0周年。
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能成功实现第二次合作,显然是因为两党都能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搁置不同的政见,不同的信仰,顾全大局,捐弃前嫌,团结合作的结果。
但众所周知,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时有矛盾,时有纷争,时有摩擦,甚至时有冲突。
而这些摩擦与冲突主要是由国民党蒋介石挑起的,究其原因何在?对今天有何启示?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产生摩擦冲突的原因分析1937年9月22日在中共不懈的努力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书》,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
此后至1938年10月,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文化上,尤其是军事上相互协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从而掀起了全国军民的抗日高潮。
但是,在两党合作中国民党蒋介石对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军队的防范和遏制始终没有消除过,特别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蒋介石防共、限共,制造分歧、摩擦乃至冲突日益明显地增多。
究其原因,传统的观点认为由于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因此制造摩擦,限制、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是必然结果。
浅谈共产国际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指导作者:褚颖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2期摘要: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性因素,共产国际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共产国际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指导方针,指导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合作时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维持统一战线的长期存在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第二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中共中图分类号:D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053-02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全国的人力、物力和才智集合在一起,最终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础,而共产国际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并长期维持的重要因素。
一、倡导中共从苏维埃到民主共和国旗帜的转变在日本侵华时期,国民党为维护自身利益,一直罔顾中日民族矛盾的加深,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中共领导的政权和红军进行疯狂围剿。
而中国共产党自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就以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旗帜指导革命。
形势的变化与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能够提出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共同的行动纲领。
1935—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逐步实现了旗帜的调整,从而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
1935年8月20日,共产国际七大通过了《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决议,指出:“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人民反帝阵线。
在中国,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民反帝运动。
”[1]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战略转变的正式完成。
1935年8月,为了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遣中共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林育英(即张浩)回国。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1.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2.1900 义和团运动: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
3.1898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想通过变法将中国引向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
4.191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5.1915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2.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革命形势焕然一新。
3.1926-1927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4.1927武昌起义及秋收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5.1927年10月井冈山会师,建立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6.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7.1934-1936红军长征:粉碎了反动势力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共产党的基干力量,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8.1936“一二·九”运动及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爆发的一次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
《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集体备课今天备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即中国近代史的第三单元“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兴起”。
它包括四课内容:《第十课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十一课北伐战争》、《十二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单元的起止时间是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
一、课标要求:【内容标准】(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某某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某某起义,讲述朱德和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其中出现“简述”、“知道”、“了解”、“讲述”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识记层次要求。
出现“理解”、“认识”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理解层次要求。
二、教材分析:1、基本线索(主要线索):根据课标,这一单元我们是这样理解和把握的。
所谓新某某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因此本单元的主要线索就是中共成立后是如何在艰难的条件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并且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共不断成长壮大,由幼稚走向成熟。
根据这一主题思想,我们可以构建起这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2、知识框架:中共成立: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民国共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破裂,主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主义独立斗争: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派某某起义、秋收起义革建立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命革命转危兴革命发展: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某某会议)为安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某某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与中国工人运动想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和组织条件。
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1、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斗争目标不同。
第一次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的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及团体、海外华侨,更具复杂性和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仅有小块根据地及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也无军队;第二次合作时,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组织形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
5.国际条件不同。
第一次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第二次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重重,也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四、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基本经验:积极推进目前已出现的和解新气氛,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完成统一。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国共合作第二次:倡导共识,推动合作,共同发展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1924年共同发起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来,历经多少曲折和风雨,这一历史性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合作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共合作并不止于那一次,更在1945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和提升。
在这次合作中,红旗与蓝旗共舞,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那么,这次合作是怎样的呢?1945年的国共合作,以对日作战为背景,是在中华民族遭受的巨大压力下迫不得已的抉择。
所面临的时代环境、内外形势以及社会需求、人民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使得两党和平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
在毛泽东、蒋介石等领导人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这次合作最终在1945年成功地实现。
在这次合作中,国共双方始终坚持了“反日抗战”的大局,积极开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
特别是在政治上,双方更是关注了“三民主义”的共同理念。
在这一共同点基础上,两党积极协商,形成“国共协定”,明确了地方自治、政治民主化、军队整编等具体问题的规定,并得到全国各界的普遍支持和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国共合作的阶段性胜利,不仅是因为两党强有力的领导,更在于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基础的支撑。
在合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合力攻坚,直接回应了广大人民的期盼和诉求。
正是这种“察民情、顺民意”的精神,促成了国共合作的成功。
当然,这场合作也存在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隐患。
例如,虽然两党在“三民主义”的理念下有了大致的共识,但就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的区别还存在较大争议,国共双方的力量、实力、利益等方面的不平衡也不利于合作。
最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冷战局势的发展,这一合作最终化解成了国共决裂,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局面。
然而,即便如此,这一次国共合作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政治高度和历史地位。
它不仅推动了国家的和平发展和民族解放,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正如邓小平所言,“两党合作是为了反帝反封建,两党决裂是因为美国的干涉,不教育群众学习‘三民主义’……这种合作和斗争的唯物史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我们今天在经济建设中要发扬光大的。
摘要:研究国共关系史,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的政治意义。
从这一特殊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很多的经历教训,感悟到很多涉及人类文明的启迪和智慧。
对于我们总结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都有裨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拟缓和的局面。
在中国正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如何完成国家的统一大业,粉碎台独不仅考验国共两党的智慧,也是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因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国共关系两次合作和平统一20世纪初,随着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相继诞生,国共两党关系遂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开展的主线,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两党又经历了从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军事对峙到今天这种比拟缓和的局面。
在这里我以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为界,谈谈国共两党80余年来的恩恩怨怨,及对此的一点浅薄感想!1949年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开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对双生子,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使国共两党之间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
两党间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创造过两次历史性的辉煌;也有过两次“大的分裂〞,给了外敌入侵以可乘之机,造成海峡两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与隔绝。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国共与苏俄互利情况下达成的。
而第二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国难当前,再加上人民的意愿,于是两党抛开私恣,共同合作以抗日。
抗日胜利后,两党再起冲突。
历史最终选择了共产党。
而于国民党被逼退守台湾前,国共关系大致可分为四期。
1923 - 1927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这时国民党容许中共党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以扩大国民革命的力量。
1927 - 1937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这期将中共逐出国民党,进而清剿及消灭。
试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期的谈判聂晓静摘要1937年--1946年是国共两党关系最为复杂,也最富有戏剧性的历史时期。
而最能反映两党微妙关系的是它们之间历时十年之久的谈判。
它虽不像战场上那样硝烟弥漫,却同样激烈、尖锐、扣人心弦,其内容不仅汇集了这一时期两大政党的所有矛盾斗争,而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两党在实力、地位、智慧、谋略等方面的较量。
本文以国共两党这十年的谈判为题,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l、谈判是维持国共十余年合作关系的唯一途径和方法,谈判也最能反映国共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国共关系的本质;2、谈判在历史上具有其他方式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人们对谈判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个案为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吸取其教训,对于认识谈判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乃是非常有益的;3、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民党失去了台湾政权,国共关系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大大削弱。
但在目前“台独”党执掌台湾政权,走分裂民族国家路线,两岸政治上处于僵局形势之下,与国民党接触谈判,寻求多样和灵活的合作形式,仍不失为打破两岸僵局,打造新形势下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因此,研究国共谈判,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现实的政治意义。
全文包括导论和结束语在内共六部分,5万字左右。
导论部分,着重说明了本文研究的对象和范畴,其目的在于将论述内容严格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第一部分,以华北事变和西安事变两大事件所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背景,全面分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谈判的历史前提。
第二部分,以国内外形势和谈判议题的变化为依据,首先划分了十年国共谈判的三个阶段;其次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十年间十六次曲折复杂的谈判过程;最后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谈判在维护两党关系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历次谈判的异同,归纳概括了国共谈判的复杂性、曲折性、对抗性以及军事问题在谈判中的重要性等四个突出特点。
第四部分,系统总结了国共两党之间历时十年之久的谈判的基本经验,包括:必须具备一定政治基础、满足一定利益追求、领导者高超的政治智慧、谈判必须以实力为后盾等。
国共合作第二次:重温历史,展望未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辉煌的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其中,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事件。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国共两党曾经一起抵御外敌入侵,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这段历史时期也存在很多矛盾和争议。
如今,以后人们常常提起国共合作,不是为了抨击,而是为了重温历史,展望未来。
一、国共合作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中国的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所缓和,民族危机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成为两党寻求合作的共同誓言。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后期,于国共两党领袖下正式达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建立国共合作关系。
这个时期,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牢固的联合,其中以开展新四军、八路军等游击战争为代表。
国共合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时刻把抗日战争的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勇挑重担,进行了从肩负乡村武装领导到统一战线抗日的历次伟大转变,不论是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国共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共产党始终始终着眼于祖国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未来希望。
二、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影响国共合作的形成与中国近代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不断被外国侵略者所圈占的历史。
以前的种种抵抗活动似乎都已落空。
在这个时候,两党要以合作的方式,开展广泛的抗日救亡活动,实施了有效的国共合作。
这种合作深刻地影响着抗日战争进程和中国社会的更为广泛的历史进程。
如同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政治和社会的深刻转变,重塑了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国共合作搭建的融洽局面,也植根于山山水水、丘林岛屿的大江南北,成为历史的支点和重要的发展趋势。
三、国共合作的争议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影响自然也在某些方面引起了诸多的争议,比如多数时候它被批判为私底下构成的政治联合。
在此期间国民政府执政地位优势,共产党奉行的左派政策获得很多权利,亦导致国共冲突一度深化. 它不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存在一些内部分歧和矛盾。
浅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贡献作者:梁晶晶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可以说这一次合作的形成将中华民族的命运由衰败扭转向了复兴。
正是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和维持:领导了中国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提供了人民革命队伍成长壮大的时间和空间;为新时期通过国共两党合作来实现两岸统一提供启示。
【关键词】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中国国际地位;革命力量;台湾问题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及蒋介石在庐山所发表的团结御侮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从1937年到1947年持续了长达十年的时间,但是国民党内部“反共”的浪潮从未停止过。
“1939年至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反共高潮,每一次都准备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内战,把国共关系推到破裂的边缘”,[1]其中就包括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后中共理智的应对维护了国共合作,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续发挥作用,并最终与国民党携手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长期以来的愿望是独裁和专政,抗战胜利后,这一派系便急于恢复独裁统治。
在重庆谈判中,中共代表以国家民族利益出发点“要求国民党确定和平建国方针,以和平、团结、民主为统一的基础,实行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三民主义,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并长期合作”。
[2]虽然国民党表面上签署了“双十协定”并表示愿意遵循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但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使得他们拒绝进行任何民主改革,并以政治谈判为幌子,暗中全力准备内战。
1946年6月,国民党在完成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后,彻底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对中共所在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被迫在各个战场奋起抵抗,全面内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走向破裂。
国共合作第二次: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进民主和发展1945年8月啊,日本投降之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到来了——国共双方在抗战胜利的基础上展开了和平谈判,形成了著名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开创了国共合作的新阶段。
1946年底,双方签订了《中国民主联合政府组织协定》,宣告国共联合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时期。
国共合作的第二次,发生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深刻调整、国际关系日趋复杂多变、全球治理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共双方应该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进民主和发展,在各维度上寻求合作共赢,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铺平道路。
一、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心渐渐从北大西洋向东方转移,东西方力量平衡愈加严峻。
而国共双方不仅代表了东西方不同的力量,也有可能代表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等和平共处关系。
这就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创造了新的机会。
在全球治理改革中,中国已经证明了其负责任大国的地位和角色,国共双方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治理机制更好地反映全球多极化的趋势,释放全球经济增长潜能,规避全球性潜在风险。
双方可以合作推动多层次、多方位合作的全球治理,推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治理能力和代表性增强,支持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加强责任分担和沟通协调。
二、推进民主和发展民主和发展是国共二党都感兴趣和重视的问题。
国共二党应该在思路和实践上加强和深化合作,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对现有的民主制度和发展模式进行敏锐的审视,促进各种形式的政治文化翻新、市场竞争规范、公共领域民主化等方面的实践。
在民主方面,双方应尤其注重人民不断增长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深度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建设透明、有效的民主制度改进社会组成、生产经营、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民主,做到民主充分发扬。
在发展方面,国共双方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以达成对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双重满足和为中国国家构建更强大、更富有竞争力的经济体系。
国共合作的经典语-回复国共合作的经典语,是指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关于国共合作的名言或格言。
这些经典语彰显了国共两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紧密合作关系,凝聚了两领导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下面将从国共合作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经典语的内涵和意义等方面,一步一步回答。
一、国共合作的背景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战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困境。
中国共产应运而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然而,由于力量的弱小和内外环境的限制,中国共产难以独立完成革命事业。
国共两开始探索合作的可能性。
二、国共合作的发展过程1.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国共两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共同组织了中国国民,并共同倡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形成了初步的合作关系。
2. 第二次国共合作(1927-1937年):国共两由于九一八事变和南京政府的背叛,被迫进行重新合作。
这一阶段,国共两通过合作抵御了国民右派主张的“剿共”政策,阻止了革命力量的溃散,为之后的抗日战争积累了力量。
3. 第三次国共合作(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面临同一个敌人的共同威胁,不得不加强合作。
这一阶段,国共两共同领导了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4. 第四次国共合作(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展开了和平建设的合作。
面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两始终坚持合作,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
三、国共合作经典语的内涵和意义1. “共产人最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这句话强调了共产人在革命斗争中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共产人都要坚守信念,不气馁,不动摇,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去战胜各种困难,最终实现革命的胜利。
2. “民族危亡之秋,亡国亡。
”——孙中山这句话强调了国共合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中国面临分裂和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必须共同行动,否则国家和人民就将面临毁灭的命运。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摘要: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动,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持久胜利,洗雪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奇耻大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各派政治势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促进了人民民主革命力量的壮大,加快了中国的民主革命的进程。
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一国之内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并存的合作形式,通过对等谈判处理两党关系的合作途径,“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基本经验,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和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中国;抗日战争;国共合作;历史地位;现实价值从1937 年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庐山谈话开始,到1947 年春国民党限令中共在重庆、南京、上海的办事处全部撤退为止, 第二次国共合作历时10 年,贯穿于8 年抗战历史的始终。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求同存异、相忍为国、相互作出妥协的结果,是在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要转折时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实现近代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进步和人民革命,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对新时期推进海峡两岸和国共两党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①。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地位(一)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推动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前,中国政治局势的基本特点是四分五裂、两党尖锐对立。
那时候,“我们国家不特科学落后,即是真正的统一也没有完全达到”[1] 。
自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张学良“东北易帜”,中国在名义上归于统一,但随之而来却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和派系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中国政局更加混乱,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对蒋介石不满,要求改变误国政策;谋图割据的地方军阀乘机制造分裂,摆脱中央政府控制;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残酷镇压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两党及其政权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围剿”和“反围剿”成为两党斗争的主要形式。
国家的分裂,两党的对立和日本侵华的深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灾难。
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严峻形势,对中华民族提出了实现国家统一和各派力量联合的迫切要求。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多次呼吁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
中国国民党也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和敦促下,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最终结束了国家分裂、两党对立的局面。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受到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普遍欢迎,推动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乡村建设派等党派,都先后表示拥护国共合作抗日,并对抗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全国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7 人从国民党监狱获释后,拥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战大团结,更加积极地从事抗日活动。
各地方实力派也捐弃前嫌,不念旧恶,停止内争,一致抗日。
在面临日本灭亡中国的大是大非面前,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实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动,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和最终胜利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没有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中国的抗日战争,从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开始了。
但那时的抗战,或者是共产党单独领导的,或者是国民党方面的某些爱国将领单独进行的,或者是各界民众自发组织的,都只是局部的抗战。
只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才真正实现了全民族的团结,才使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变为全民族的战争。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在中国出现了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战场,即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军队的英勇作战和相互配合,有力地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和最终胜利。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军事上的配合是十分明显的,不仅有战略上的配合,而且有战役上的配合。
那时,“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曾有相当数量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系军队对敌人进行过积极的抵抗”[3] ,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过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打了不少胜仗。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也积极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予敌以重创。
正面战场的作战,不仅打破了日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而且支持和掩护了共产党军队敌后战场的开辟。
对此,毛泽东曾有过高度评价:“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 便无以顺利的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场;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出于总体战略的考虑,对日抗战日渐消极,反共活动日趋积极,并制造了如皖南事变这样严重的军事冲突。
由于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继续维持,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继续对日作战,先后进行了南昌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18 次重大会战。
正面战场的作战,不仅打击和消耗了侵华日军,也减轻了日军对敌后战场的压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国民党抗日日渐消极之时,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
敌后军民的英勇作战,牵制了60% 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
在8 年抗战中,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 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 万人,其中日军52.7 万人[5] 。
敌后战场的英勇作战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势力,而且“将日军主力吸引到自己周围,挽救了国民党战场的危机, 支持了长期的抗战”[2]942 ,对打败日本法西斯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在抗战6 周年纪念宣言中曾经指出:“整个中国战场上, 6 年的作战,实际上被划分为正面和敌后两大战场,而这两个战场的作用,是互相援助的,缺少一个,在目前就不能制止法西斯野兽的奔窜,在将来就不能驱逐这个野兽出中国。
”[6] 没有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没有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
没有敌后战场,正面战场难以坚持;没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也难以开辟和持久。
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才使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洗雪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奇耻大辱,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完全胜利、日本法西斯的最后失败而结束。
这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中国近百年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受尽外来侵略、凌辱的历史。
帝国主义列强连续不断、愈演愈烈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
它们或联合或单独对中国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野蛮战争,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侵犯中国的主权,割占中国的领土,掠夺中国的财富,把中国推向山河破碎、人民受难的衰败境地。
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近代中国在抵抗外敌侵略中屡战屡败的向例,洗雪了近百年的民族耻辱,不仅把给中华民族造成最大危害的日本帝国主义彻底赶出中国,而且为最终推翻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国家的完全独立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战场始终是东方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它发动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
中国人民以长期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大部分陆军和大量空军,既牵制日军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对太平洋战场美英等同盟国的压力,并支援了同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假若没有中国,假若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力可以因此而调往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 举行一个大规模夹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合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7] 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成就,中国的国际威望与日俱增,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其突出表现有三:( 1 )中国战区的设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的地位更加受到反法西斯盟国的重视。
1941 年 1 月,经罗斯福提议,在中国战场及缅甸等东南亚战场设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任最高统帅;( 2 )“强国”地位的确立。
1942 年1 月,在26 国参加签署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中国同美、英、苏三国共同领衔,中国“四强”地位得到初步承认。
1943 年10 月,中国被列为莫斯科会议“普遍安全宣言”的四大发起国之一。
1943 年11 月的开罗会议,进一步确立了中国作为“四强之一”的大国地位,并为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 3 )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1942 年10 月,美英为表示对中国抵抗侵略之崇敬,加强相互间之团结,分别通知中国政府,表示愿意立即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其他有关特权。
经过三个月谈判, 1943 年 1 月,中美、中英平等新约相继签字。
此后,其他国家如巴西、比利时、卢森堡、古巴、加拿大、瑞士等国也相继发表声明,放弃在华特权,重订平等互惠条约。
无论是中国战区的设立,“强国”地位的确立,还是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从根本上讲,都是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军民长期浴血奋战的必然结果。
(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进步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对共产党的影响,容后再论;这里仅论对国民党和中间党派的影响。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国民党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主要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结束了全国的分裂局面,共产党、中间党派、地方实力派等各派政治力量纷纷捐弃前嫌,拥蒋抗日,国民党的政治地位、政治威信得以提高;国民党组织获得较大发展,党员和党部组织的数量有较大增加;在政治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和进步。
国民党在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国民党对国共合作的态度比较积极,抗战还比较努力,它的若干举措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而得到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支持。
此后,国民党方面虽有倒退,对日抗战日渐消极,专制独裁更加严重,但在抗战胜利时,由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其政治影响达到历史的高点。
另一方面,国民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日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