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综合护理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目的:对脑梗塞后遗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3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23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后,治愈15例,好转7例,死亡1例,死亡率4.35%。
结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生理、心理方面给予支持干预,能够大大提高康复效果,降低致残及致死率。
标签:脑梗塞后遗症;临床护理;老年患者1 临床资料将2013年5月~12月本院老年病区收治的23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23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中,男9例,女14例,年龄67~92岁;患者病程最长11年,最短9个月。
2 心理特点2.1 挫折与依赖心理脑梗塞是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严重的疾病。
脑梗塞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因此脑梗塞后遗症极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因此,这就意味着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在生活上依赖别人。
同时,脑梗塞具有恢复较慢的特点,因此,脑梗塞后遗症很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挫败心理。
2.2 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因为周围环境的空寂、压抑而导致。
因为疾病导致突如其来的变化会产生老来无用的感慨和连累亲人的担心,所以,老年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产生抑郁心理是很常见的。
[1]2.3 自卑感现代老年这一代,男性大多都是年轻时候主持家务,赚钱养家的一代。
通常都拥有自己的事业,而脑梗塞后遗症有的导致患者偏瘫,有的导致患者失语,严重甚至截瘫,生理功能或者肢体的不完整都会给患者带来自卑感。
3 护理方法3.1 心理干预对于有抗拒心理的患者,应该使患者意识到脑梗塞后遗症不进行护理的严重性,使其配合临床护理工作;对于自卑心理严重的患者,应该进行不断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对于抑郁心理严重的患者,应该进行开心治疗,使其注意到生活中除疾病以外其他有趣的事情,使其放松心情,轻松治疗。
病人由于身体上的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一定会产生焦虑、急躁、对生活失去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
脑梗塞后遗症的综合护理作者:邓英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86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3例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43例仅采用常规护理。
对两组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屈伸功能评分进行评定比较。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膝关节屈伸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关键词:综合护理;脑梗塞后遗症;膝关节屈伸功能评分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sequela.Methods 86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equela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43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comprehensive nursing,while 43 cas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only cured by routine attendance.The mental state,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VAS score,Lysholm score and knee flexion and extension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and compared.Results After care the mental state scores,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VAS score,Lysholm score and knee flexion and extension function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Key words:Comprehensive nurse;Cerebral infarction sequela;Knee flexion and extension function scores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所引起的脑组织局部性缺血坏死,该病主要是因为患者脑部的供血出现障碍而导致的脑组织缺氧、缺血,进而使其脑组织软化、坏死,最终形成脑梗塞[1],好发于中老年人。
脑梗塞后遗症护理措施,你知道多少作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脑梗塞对于患者大脑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大。
在日常生活中,该病发病前往往无明显前驱症状,且病情进展速度较快,继而对患者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康复阶段,多数脑梗塞患者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问题,从而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护理常识,部分患者难以及时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应的护理干预,继而对自身健康埋下了隐患。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脑梗塞后遗症护理方法与相关措施进行了归纳与梳理,希望有效推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护理综合水平的提升。
一、脑梗塞及其危害在临床过程中,脑梗塞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该病是由于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问题。
在临床过程中,该病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70%左右,中老年群体是该病的高发群体。
从致病因素的角度分析,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以及心源性栓塞等均是诱发脑梗塞的常见问题。
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不当饮食习惯、吸烟酗酒以及基础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该病发病率的提升。
对于患者而言,该病可对其大脑组织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干预,则患者大脑功能会受到相应波及,继而对其健康造成了一定限制与阻碍。
在临床过程中,常见的脑梗塞后遗症包括周围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偏瘫、肢体麻木、失语、嘴歪眼斜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等。
二、脑梗塞后遗症护理措施(一)做好肢体功能训练相关数据表明,脑梗塞患者中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基于此,患者在预后康复阶段难以充分实现对于自身肢体的充分支配,从而对其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肢体功能训练,以便有效确保肢体运动能力的持续恢复与改进。
在训练工作开展期间,当患者无法自主进行肢体运动时,应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确保定期进行肢体功能练习,降低肢体挛缩畸形与肌肉费用性萎缩问题的发生几率。
当患者肢体功能有所恢复后,应积极响应医护人员指导,对于手臂和腿部进行自主练习,以便有效实现肢体支配能力的持续恢复与改进。
脑梗后遗症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后遗症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2013年1月份~2014年2月份入我院就诊的50例脑梗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25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8.0%>40.0%),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对脑梗后遗症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梗;后遗症;综合护理;常规护理;生活质量脑梗主要是多发于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其病理变化是由于局部脑组织和血管因缺乏血液供应而发生坏死所引起的脑软化[1],大多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脑后遗症。
脑梗后遗症一般指的是脑梗发病一年后仍存在肢体、语言障碍等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水平。
有临床研究表明,对脑梗后遗症患者实行综合护理,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此,我院选取2013年1月份~2014年2月份入我院就诊的50例脑梗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综合护理,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报道见下文阐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份~2014年2月份入我院就诊的50例脑梗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住院均诊断确诊。
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4~75)岁,平均年龄为(63±3.2)岁,男13例,女12例,语言障碍6例、偏瘫患者11例、偏盲3例、吞咽困难3例、口眼歪斜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5~74)岁,平均年龄为(62±2.9)岁,男14例,女11例,语言障碍7例、偏瘫患者12例、偏盲2例、吞咽困难2例、口眼歪斜2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心理护理脑梗后遗症患者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障碍,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引导情绪向积极方向改善。
一例多发性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多发性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复杂而关键。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细致观察和个性化干预,旨在促进患者康复、自理能力的提升,同时提供心理支持。
有效的神经监测、康复训练,心脑血管管理,皮肤护理和家庭护理指导是重要环节。
全面综合的护理模式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关键词】一例;多发性脑梗死后遗症;护理多发性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情况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后遗症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
在护理这类患者时,需要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细心的观察以及合理的护理干预[1],旨在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恢复自理能力,同时提供心理和情感支持,促进其积极应对疾病,重拾信心和生活动力。
本文将探讨在护理一例多发性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时的体会和经验,以期为类似病例的护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1 病历资料患者52岁,男性,入院时间是2022年6月5日,因右侧肢体无力1天入院。
查体显示患者自觉,言语模糊但正确回答问题,意识规律,方向感正常。
双瞳孔直径为3毫米,对光反射敏感,双侧鼻唇沟对称,舌头居中。
浅感觉对称存在,右上肢肌力为IV度+°,右上肢肌力为IV度,左上肢和下肢肌力为V度。
双侧手指鼻、旋转试验和膝关节囊试验准稳定,未观察到双侧病理征象。
入院诊断显示患者存在多重健康问题,包括脑梗死、3级高血压(属于很高危组)、痛风、低钾血症以及双耳廓软骨膜炎。
头颅MR平扫3.0T MR+DWI显示两侧额叶及左侧半卵圆区有散在小片急性梗死灶。
双侧基底神经节出现两个半椭圆形区腔隙性脑梗死,部分区域呈现软化,符合老年脑的特征。
头颅MRA平扫3.0T MR显示双侧大脑后动脉存在硬化狭窄。
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大脑前动脉均来自左颈内动脉。
左颞动脉呈细长形态,远端部位较不清楚。
右颈内动脉开始时动脉轻度局部狭窄。
脑梗后出现后遗症五大护理妙招,家人要牢记脑梗死是目前较常见的病症,中老年群体较常见,患者因脑组织、血管出现血液供应障碍,继而引起脑软化现象,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恢复期长等特征,若患者疾病急性发作,常有失语、口角歪斜及肢体瘫痪等症状表现,疾病严重者可引起大小便失禁、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有相关数据表示,此病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出现,影响机体健康状况,因此尽早配合康复护理很重要,缓解功能缺陷、改善预后效果,鉴于此,本文提出“脑梗后出现后遗症五大护理妙招,家人要牢记”这一问题,分析如下:一、心理护理研究发现,患者发生后遗症后易有焦虑、紧张等情绪出现,因此平时要予以鼓励、安慰及关怀等,改善心理应激性,稳定情绪、消除顾虑,重点阐述对症护理的必要性、康复重要性,提高自我认知水平,也可借助音乐、视频及报刊等,转移疾病注意、确保患者全身状态放松,提高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家属多陪伴、安慰患者,消除孤独感及陌生感,积极主动与其交流沟通,阐述疾病诱因、康复必要性及护理配合要点等,纠正对脑梗死后遗症存有的误区,提高患者自我理解能力、保证护理进展顺利,效果较理想。
二、膳食调理近年来研究表明,患者发生脑梗疾病后,处于康复期多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史,因此重视膳食调理可改善预后,预防疾病加重或复发,结合实际、合理制定膳食计划,告知平时多吃膳食纤维、维生素及优质蛋白等,如瘦肉、豆制品、牛奶等,以低脂、清淡、易消化及少食多餐为主,从流质食物、半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普食,叮嘱患者要少吃辛辣、刺激及油炸等刺激性食物,进食期间注意控制饮水及进食速度,适当将床头抬高45度,避免发生呛咳、增加肺部感染或窒息等风险发生,保证每日饮水量>1500ml,多吃新鲜蔬果,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引起腹压升高、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影响疾病恢复。
三、物理疗法①针灸: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改善脑梗后遗症的预后,涉及穴位有头部运动区、头部感觉区及患侧常规取穴等,对机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可增强疗效,具体针刺手法以每针酸胀感、定向走窜的感觉较适宜,以1-3寸毫针针刺,常规清洁消毒各穴位后进针,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②推拿疗法:结合实际,对患者头部运动区、感觉区及语言区进行点按,最后对双侧风池穴、哑门穴及廉泉穴进行点按1min,充分发挥醒脑开窍、活血化瘀功效,对舌根僵硬状态起到改善作用,且被动推拿按摩患侧各主要关节,发挥松解粘连、舒利关节作用,及时将关节僵硬现象解除,以主动运动为主,促进肌力尽早恢复,效果较理想;③高压氧:将患者送入密闭式多人加压舱治疗,设定吸氧时间30min、治疗压力0.20MPa,治疗期间注意对高压氧适应症、禁忌症严格掌握,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及脉搏等,完善进舱前、稳压时等护理,使机体血氧分压明显提高,促进脑细胞有氧代谢尽早恢复,改善脑循环、改善神经细胞功能,提高疾病治愈率。
脑梗塞后遗症的常规护理一、病室要清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
良好的休养环境,患者精神愉快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及各器官的功能。
二、供给足够的水分,宜食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对胃肠功能低下者注意少食多餐,提高每餐质量。
必要时鼻饲饮食,做好口腔清洁的护理。
三、三、严格做好留置导尿的护理,注意尿量,尿色及性质的变化。
女患者注意阴部的清洁卫生,每日冲洗一次。
四、注意忌高脂肪、高热量饮食: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脑梗后遗症恶化。
急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常规一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
二休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三给氧持续低流量吸氧。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五解除气道阻塞,改善肺泡通气及时清除痰液,神志清醒患者应鼓励咳嗽,痰稠不易咯出时,给予雾化吸入或雾化泵药物喷入,减少局部瘀血水肿,以利痰液排出。
危重体弱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叩击背部,使痰易于咯出,餐前应给予胸部叩击或胸壁震荡。
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护士两手手指并拢,手背隆起,指关节微屈,自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叩拍胸壁,震动气管,边拍边鼓励患者咳嗽,以促进痰液的排出,每侧肺叶叩击3~5分钟。
对神志不清者,可进行机械吸痰,需注意无菌操作,抽吸压力要适当,动作轻柔,每次抽吸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加重缺氧。
了;六合理用氧减轻呼吸困难根据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程度不同,合理用氧,一般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如病情需要提高氧浓度,应辅以呼吸兴奋剂刺激通气或使用呼吸机改善通气,吸氧后如呼吸困难缓解、呼吸频率减慢、节律正常、血压上升、心率减慢、心律正常、发绀减轻、皮肤转暖、神志转清、尿量增加等,表示氧疗有效。
若呼吸过缓,意识障碍加深,需考虑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必要时采取增加通气量措施。
七咳嗽、咯痰的护理观察痰液的颜色是否为白色或脓性痰,及时送检新鲜痰液,做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
脑梗塞后遗症期患者康复护理观察作者:李晓艺方秋晨来源:《健康周刊》2017年第09期【摘要】目的:总结脑梗塞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自我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接诊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中选取15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给对照研究实验设置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分76例,予以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在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结果:经护理观察组97.4%患者获得良好康复效果,对照组获得良好康复效果的患者占81.6%,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关键词】脑梗塞;后遗症;康复护理以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症状表现的脑梗塞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并存的心血管疾病,罹患此症的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语言障碍与身体活动障碍。
中老年人是脑梗塞的主要发病对象,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脑梗塞临床发病率日趋升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危害性疾病之一。
该病治疗时程漫长,病情稳定后亦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恢复,并且多数患者均伴有相关后遗症,早期康复锻炼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笔者所在医院对2015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76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就综合护理干预在本组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5年7月~2017年2月先后就诊我院的152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基本临床资料作以回顾分析。
依据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分到的76例患者中包括42例男性,34例女性;年龄区间58~76岁,平均年龄(64.7±3.2)岁;病程最短的为6个月,最长为4年,平均病程(1.2±0.4)年。
对照组分到的76例患者中有男性40例,女性36例;年龄区间59~75岁,平均年龄(64.5±3.4)岁;病程范围在0.5~3.8年,平均病程(1.3±0.5)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综合护理观察
目的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综合护理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50%,77.5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0%,7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临床综合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所以临床综合护理,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關键词】脑梗死后遗症、综合护理、效果
脑梗死在临床治疗中,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提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文针对临床综合护理措施,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为(63.5±3.4)岁。
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为(63.6±3.5)岁。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
患者确诊之后,在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血压、血糖等进行检测,给予出现的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观察组:常规护理+综合护理。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
(1)入院评估。
在患者入院治疗之后,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态、心理状态、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作出系统的评估。
(2)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
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制定护理计划,进行各常规检查,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的实施,保持患者呼吸的顺畅。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及时的反映给医生,进行对症治疗。
(3)心理护理。
脑梗死后遗症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对于患者的预后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心理变化较大,进而影响治疗。
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给予患者关心,帮助其消除不良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增强患者的信心。
(4)加强基础
护理。
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加强基础护理,重点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血糖、脉搏、呼吸等,定时对患者进行按摩,按摩动作轻柔,对患者进行定时翻身,避免发生压疮。
严密的监测患者的病情,对血栓形成的症状进行严密的观察等。
(5)饮食护理。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饮食非常关键,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食用低脂肪、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以流食或者是半流食为主。
避免食用辛辣、油炸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饮食速度要慢,避免发生呛咳,引发各种治疗危险。
(5)用药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
为患者讲述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让患者定时服用药物。
在功能锻炼中,包含了记忆思维锻炼、肢体功能锻炼、语言功能锻炼等,在患者的功能有一点改善后,给予患者鼓励,鼓励患者的进步,让患者对康复有信心。
在患者出院后,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出现情绪波动,要多休息,适当的锻炼,按时服药,定期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疗效:痊愈: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生活可以自理。
显效:瘫痪肢体功能明显改善,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有效:瘫痪肢体功能有所改善,生活无法自理。
无效:瘫痪肢体功能无发生明显的变化,生活无法自理。
护理满意度: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在护理工作中,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9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5~94分为满意,84分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中,痊愈、显效、有效总人数为39例,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的痊愈、显效、有效总人数为31例,治疗有效率为77.5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5.00%,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5.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治疗中,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患者的情绪、心理等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1]。
为了改变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2]。
本文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临床综合护理措施,患者的临床疗效达到97.50%,护理满意度达到95.00%,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有效的临床综合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综合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晓萍.脑梗死后遗症的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5):149-150
[2] 张荷,刘君,刘敏,等.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