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26.55 KB
- 文档页数: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降温治疗的护理体会电脑自动温控降温毯(床)是近年来神经外科开展降温治疗必需的设备,它可分别用以单纯高热降温或亚低温治疗。
单纯降温适用于高热及其他降温效果不佳的患者;而亚低温治疗适用于部分有需求的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1]。
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我们应用单纯降温治疗颅脑外伤高热患者20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中枢性高热患者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就应用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颅脑外伤发热患者的护理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①使用单纯高热降温法治疗20例:男13例,女12例。
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岁,其中60~73岁者4例。
GCS评分3~5分21例,6~8分4例。
气管切开者13例,初期发热原因:中枢性高热6例,肺部感染11例,颅内感染3例。
部分病人还合并尿路感染和皮肤创面感染。
②亚低温治疗者4例,年龄在18-56岁之间。
GCS评分3分。
其中,脑挫伤合并颅内血肿1例,原发性脑干伤2例,弥漫性脑肿胀1例。
4例患者伤后24h内全部发生高热。
发热原因:中枢性高热。
故全部行气管切开。
1.2 降温方法1.2.1 单纯降温法对应用冰袋冷敷或酒精擦浴和注射安痛定等降温效果欠佳者,当体温>39℃时则遵医嘱应用冰毯降温。
设定目标控制温度为37℃。
机-毯循环水温6℃,一般每小时降温控制在0.5℃左右,降温速度不宜太快,否则患者对寒冷难以忍受,会出现躁动或寒颤。
在降温毯持续使用期间,当体温超过37℃时,主机会自动启动,这样总能使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7℃左右。
持续降温时间视病情而定,当体温已稳定在37℃72h后,可以实验性停机观察12-24h,若发热再起,仍可继续应用。
1.2.2 亚降温治疗法[1]方法同单纯降温法,但设置机温上限为35℃,下限为32℃。
对意识障碍降级可能出现寒颤者可静脉滴注加有冬眠肌松剂的液体,同时应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肌松剂剂量视患者个体差异及病情而定。
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第一篇: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文章来源:中国护士网发表时间:2005-03-10 11:39:00 关键字:颅脑损伤低温护理摘要为了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低温疗法(34~36℃)治疗30例。
低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颅内压的变化及上消化道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加强基础护理和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褥疮及感染。
结果,痊愈11例,轻残6例,中、重残4例,死亡9例,较1997年11月以前同类病人的病死率下降了16%。
低温治疗可使病人保持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变化幅度减小,病死率降低。
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low temperature nursing care据报道,亚低温(28~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脑损伤病情的恢复[1]。
但进行亚低温治疗常须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一般低温(34~36℃)治疗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
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7~50岁。
交通事故伤26例,高空坠落伤2例,机器压伤2例。
入院时体温36.8~39.4℃;深昏迷14例,中昏迷7例,浅昏迷9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双侧瞳孔缩小5例,一侧瞳孔散大16例。
GCS评分3~5分14例,6~8分16例。
头颅CT检查: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10例,多发血肿6例,后颅窝血肿3例。
入院后行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5例。
降温方法5例保守治疗病人在入院后6 h内施行降温;25例术毕即予降温。
30例均用RC-2000 Ⅱ型降温毯(简称冰毯机),同时给予冬眠治疗,根据降温效果决定是否加用冰袋。
重型脑外伤患者脑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脑亚低温治疗适应于重症颅脑损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
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 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
亚低温方法成功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已被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病例所证实[1]。
现将我院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应用过程上的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对象为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间伤后24 h以内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行低温脑保护前均经CT或B超检查排除其他器官损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并都经头CT检查明确诊断。
本组82例的致伤原因中,车祸致伤占68. 5%;高处坠落伤占25.3 %; 打击伤占5.1 %,受伤机制不清2.1%。
2 脑亚低温治疗方法患者急诊入院或手术后应用微泵静脉推注冬眠合剂(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生理盐水50 ml,24 h推注维持),以抑制患者低温过程中寒战反应及躁动的发生。
同时给患者戴上“降温头盔”,以亚低温仪对患者整个头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维持脑温在34℃~35℃的水平。
一般使用1.5 h后脑温即可达到目标温度。
在降温的同时一般降温3~7 d后撤去降温头盔,让患者自然复温。
在降温的同时其他治疗同传统脑外伤治疗方法。
3 护理措施3.1 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常引起颅内压增高,易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
持续颅内压监护能准确反映颅内压的动态变化,正确指导临床诊治,避免单纯依靠临床体征间接估计颅内压的不确定性及其对诊治的误导。
我们采用颅内压监护仪持续监测硬脑膜外压力,即将颅内压监护仪的探头置于硬脑膜外以监测硬脑膜外压力,根据其显示的数据测评颅内压的变化并指导降温、脱水等一系列治疗措施。
一般维持颅内压在(3.5±0. 2)kPa[2]。
若颅内压升高应及时静脉给予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疝的发生。
3.2 体温、脑温的监测亚低温仪可监测身体各部位温度。
体温一般以肛温表示,即将温度传感器放于直肠内。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及护理近年来亚低温治疗已成为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
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的降低组织器官的代谢率,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减轻脑水肿,增加脑灌注压,保护血脑屏障,起到脑保护作用。
明显降低了sTBI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但同时由于新陈代谢的降低也使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行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
现将2010年7月~2011年7月年我院收治的98例sTBI患者(即GCS≤8分)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98例病人均在24h内入院并经CT确诊:男62例,女36例,平均43岁。
患者在入院后30分钟给予冬眠合剂缓慢静推或肌注每日4次。
用冬眠合剂后1~2小时启用持续冰毯、冰帽降温,维持肛温在33~35℃的水平。
为保证在2~3小时体温降至理想水平,还可以酒精擦浴及在颈部、腋窝、腹股沟处加至冰袋降温,降温时间持续3~7天让病人自然复温。
在降温的同时,各项抢救措施,常规治疗按医嘱进行。
2、护理2.1 生命体征监测我们采用多参数监护仪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24小时动态监测。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的改变,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等。
2.2 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常引起颅内压增高。
本组98例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征象。
持续颅内压监护能准确反映颅内压的动态变化,避免单纯依靠临床体征间接估计颅内压的不确定性及其对诊治的误导。
我们采用颅内压监护仪监测硬脑膜外压力。
根据其显示的数据测评颅内压的变化。
2.3 循环系统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需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因低温可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并伴有心电图的改变。
同时还应注意肢体末梢循环及面色,为了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供血,低温疗法的患者心率应维持在60次/分,舒张压在50~60mmhg,平均血压在80mmhg比较安全,若患者出现肌肉紧张、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时,说明循环功能障碍,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并保温。
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究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6月-2020年6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84例。
研究分组根据抽签方式进行,红色签为观察组(n=42)在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冬眠方式进行治疗,并采用综合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蓝色签为对照组(n=42),除不适用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方式相同。
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情况。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干预过重中第1、3、7d血糖与颅内压情况跟,均是观察组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采用亚低温冬眠方式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改善,提高治愈率,效果显著,可予以推荐。
【关键词】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护理体会在神经外科中,重症颅脑损伤是一种发生率比较高的疾病,也是颅脑损伤病症中的治疗难点[1]。
虽然医疗水平在不断进步,但近年来因重症颅脑损伤而死亡的患者的数量并没有显著下降[2]。
要怎样降低重症路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是神经外科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研究表明,亚低温冬眠疗法对于该疾病治疗患者具有积极作用。
本次研究则针对亚低温冬眠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8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主体。
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蓝色签:常规治疗+综合护理)与观察组(红色签:亚低温冬眠治疗+综合护理)。
本次研究在伦理委员会核准后进行,患者(与其家属)自愿参与。
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35-52岁,平均年龄(46.24±3.09)岁。
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36-51岁,平均年龄(46.18±3.11)岁。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甚小,P>0.05,数据可比。
18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护理体会。
方法在1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亚低温治疗期间,做好基础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护及胃肠道护理等措施。
结果本研究中24小时内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5例,其中出血量较多的有3例;在亚低温治疗第一天内胃潴留的有16例,其中胃潴留量较多的有12例;第三天内胃潴留的有15例,其中胃潴留量较多的有13例,置入空肠营养管的有4例;在亚低温治疗四天内通便(包括自解和灌肠)的有8例。
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规范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对于患者长期生存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胃肠道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8分且昏迷时间>6h的颅脑损伤,早期救治的效果对患者的存活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
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可减轻其病理损害程度,明显降低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及病残率[2]。
但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胃肠蠕动减慢, 加之寒冷刺激和冬眠药物的联合作用,可导致胃潴留的发生[3]。
因此对患者胃肠道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我科18例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胃肠道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8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
均为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 伴颅内高压。
排除血流动力不稳、恶性心律失常、严重活动性出血、年龄≥70岁的患者。
致伤原因多为车祸伤,共12例(66.7%),其他如高处坠落伤、外部打击伤等共6例(33.3%)。
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10例,广泛脑挫裂伤6例,脑挫伤并颅底骨折2例。
有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龄18~65岁。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吸氧、甘露醇脱水、营养神经的药物,预防和控制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措施。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1)药物治疗:将异丙嗪50mg、氯丙嗪50mg及哌替啶100mg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2~10ml/h泵入。
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措施。
结果 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降温毯、冰帽联合药物综合治疗,按照GCS评分标准,良好35例,中残9例,重残6例,死亡8例。
结论 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s亚低温治疗早期护理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致残率很高。
如何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早期控制体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1].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颅脑损伤神经功能预后,国内外有条件的医院已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常规[2]。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对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给予相关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男40例,女18例,年龄20-68岁,交通事故45例,坠落伤8例,打击伤5例,GCS评分<8分,且无其他脏器的合并症或功能衰竭,均经神经系统查体及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
主要损伤类型: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等。
受伤到入院时间均小于6h,入院后立即应用亚低温治疗,最长10d,最短2d.1.2治疗方法: 目前为大家广泛接受的是电脑控温半导体制冷降温毯、冰帽联合药物降温(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3].本组均在伤后1~6h入院,入院后立即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
患者躺在降温毯上,通过体表散热使中心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通常32~350C。
根据病情需要维持2~10d.执行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时机,伤后越早越好[4].由于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时可能会发生寒颤,故在实施亚低温治疗时使用适量肌松和镇静剂以防寒颤。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亚低温在治疗重症颅脑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8例,将其分为采取亚低温治疗护理手段的观察组24例以及采取非亚低温治疗护理手段的对照组24例,对采用不同治疗护理手段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的观察。
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技术手段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加强及完善该治疗手段护理方法具有良好的臨床价值及重要的生命意义。
标签:重症颅脑损伤;亚低温;护理;生存率近年来,亚低温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重症脑外伤方面,显现出卓越的治疗效果,目前,采用该治疗手段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在护理上需要密切观察,而且,在进行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由于温度过于低,很容易引起患血压降低、心室纤颤的危险,因此,对于其的护理较为困难,程序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不少的心理压力和工作量。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8例,具有脑疝或脑疝前兆症状需要开颅手术或者锥颅穿刺手术、手术后仍然昏迷或浅昏迷、具有恶性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多种并发症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在20~76周岁,分为年龄、体征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亚低温治疗护理,对照组采用非亚低温治疗护理。
1.2方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佩戴上降温毯帽,用杜冷丁50mg、异丙噙50mg及氯丙噙100mg加50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以5ml/h的速度用微量注射泵进行静脉泵入机体。
2h内进行肛温的测量,并将体温控制在35℃以下,最少不能低于32℃[1]。
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鸡皮皮肤反映或者发生寒颤,说明药物在用量上已经足够,如果出现该类反映可适当地对其用药进行减量;与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变化、呼吸和氧饱和度等情况。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摘要】合理的亚低温治疗法配合适当的临床护理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GCS 护理低温治疗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颅脑损伤后的死亡率、致残率。
但进行亚低温治疗常须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
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选择重型颅脑损伤病例62例,均行低温治疗,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2例均是按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并且昏迷时间>6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交通事故39例,坠楼12例,压伤11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5~74岁;非手术治疗23例,手术治疗39例。
1.2 降温方法本组病人均用北京恒邦公司P1C-A冰毯机进行低温治疗。
具体方法是:让病人躺在降温冰毯上,将测温传感器探头插入肛门内约5~7cm,水温控制在8~12℃,肛温控制在34~36℃。
根据降温效果决定是否辅以冬眠药物。
4小时降温后肛温降至37.6℃有37例,降至36℃有15例,肛温仍维持在38℃左右的有10例,19例患者辅以冬眠药物治疗后肛温降至35~36℃。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1℃为宜,低温疗法时间一般连续3~5日。
1.3 注意事项停止低温治疗时,本组20例患者先撤除冬眠药物,将冰毯机温度调至36.5~37.5℃,使用2~3天,让其自然复温,再撤除冰毯机。
2 结果本组病例治愈46例,好转16例,其中轻残7例,中、重残5例,死亡4例,降温期间未发生室颤、呼吸、循环功能异常。
3 护理措施3.1 温度的观察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了解冰毯机的运转情况及肛温变化,慎防冰毯机温度过冷过热。
病人T<31℃易出现心、肺并发症和因病人反应迟钝影响病情观察,应及时调高冰毯机温度,并予热水袋保暖。
如肛温>38℃需加用冬眠药物治疗。
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的顺序是先呼吸、次脉搏、再血压,最后意识和体温。
人工冬眠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人工冬眠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静脉缓慢滴注冬眠合剂工号,全身应用YYZ-I 型医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治疗。
结果:按格拉斯哥治疗分级,良好23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9例。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人工冬眠亚低温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及病残率。
关键词人工冬眠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体会资料与方法2005年1月~2011年1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15~65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交通致伤38例,坠落伤6例,打伤3例,其他伤3例。
临床表现:50例伤后即发生持续性意识障碍,GCS计分均在7分以下,所有患者均在1~2天内出现持续性发热,恶心呕吐患者42例,35例呼吸心跳改变,一侧瞳孔散大30例,双侧瞳孔散大16例,28例出现去脑强直,肌张力增高,所有病例均有单侧或双侧巴彬氏征阳性。
影像学检查:均急诊行头颅CT平扫检查,其中硬膜下血肿23例,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10例,5例脑干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环池变形及受压。
治疗方法:在开颅术、抗炎、止血、脱水等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人工冬眠亚低温治疗。
人工冬眠亚低温治疗前必须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
冬眠合剂Ⅰ号配制:杜冷丁100mg+异丙嗪50g+氯丙嗪50mg+5% GS 500ml,配成混合液,缓慢静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和效果调整滴速,维持收缩压不低于90mmHg,氯丙嗪、异丙嗪每日最大量不能超过200mg,杜冷丁每日最大量不能超过300mg。
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后,给予应用YYZ-I型医用亚低温治疗仪,即电冰毯,毯温度定在32~35℃,体温均在12小时内降至设定温度。
结果根据GCS治疗结果分级,本组良好23例,中级10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9例。
讨论病例选择:使用人工冬眠的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机体遭受外界不良侵袭而引起的各种反应,但人工终眠易引起血压下降,呼吸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