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36.55 KB
- 文档页数:1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经验。
方法:采用冬眠合剂+全身降温毯降温的亚低温治疗一般3~7d,然后缓慢、平稳地自然复温。
要做好低温期间和复温过程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良好1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亚低温是指28℃~35℃,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是患者的体温保持在28℃~35℃。
在这种体温范围内,机体各器官氧代谢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1】。
在我国,亚低温治疗主要应用于脑卒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重症颅脑损伤等颅脑疾病患者,而应用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相对较少。
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已经被纳入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的复苏指南【2】。
笔者总结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3月,收住我院ICU的心肺复苏后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8岁。
其中急性有机磷中毒3例,溺水4例,脑出血7例,重症哮喘5例。
入院时均意识丧失、自主呼吸消失,在急诊室立即予心肺复苏、初步恢复自主循环、建立人工气道后,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机下转入我科继续监护治疗。
1.2 治疗方法用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一般用药30min后体温开始下降,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呼吸平稳且频率变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启用持续冰毯、冰帽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腋温控制在33℃~35℃。
1.3 结果本组有15例平稳度过了脑水肿高峰期,住院时间8~62d,痊愈(恢复劳动)5例,占26.2%;轻残4例,占21.1%;中重残(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3例,占15.8%;4例植物生存,占21.1%;3例因病过重或出现并发症而死亡,占15.8%。
亚低温治疗患儿的护理亚低温是指在27~32℃的低温状态下,利用对中枢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儿进入睡眠后,再配合物理降温,从而降低整个机体的基础代谢同时改善大脑的耗氧,增加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达到保护患儿大脑的作用。
基于此,本文将以亚低温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新生患儿的护理措施,旨在提升新生患儿的生存质量。
1.亚低温治疗时间控制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亚低温治疗对新生患儿在脑复苏、颅脑功能恢复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亚低温治疗效果,能让患儿处于低温状态,才能让患儿的整体机能如同深度睡眠的状态。
但是,该项治疗方式,持续周期和时间不应过长,以一周的治疗为限,3~5天为最佳。
需要注意的是,若患儿在度过危险期限后,依旧使用该治疗方法,则会处于过犹不及的状态。
1.亚低温治疗患儿的护理方式2.1降温期,预防寒颤及控制体温2.1.1预防寒颤寒颤是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最常见并发症,有研究报道引起人体出现寒颤的温度阈值为35.5℃,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降温期容易出现寒颤。
首先加强对患儿体温观察,每间隔半小时就要记录患儿体温变化,医用控温仪启用手动控制模式,根据患儿耐受性设定温度,并应用寒颤评估量表在体温降至低于36℃后进行评估。
降温同时,还可以采取局部热敷,能有效减少血管收缩,降低寒颤阈值。
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评估用药效果,每间隔4小时需做好镇静评分,亚低温治疗患儿镇静评分维持 3~4 分,对镇静不足者,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2.1.2控制体温防止体温波动过大: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体温波动较大容易导致颅内压力增高,复温速度过快容易引起颅内压力反跳现象。
有研究认为,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颅内压便会降低5%,氧代谢下降 6%~9%。
需保持实际温度在目标温度范围内 33~35℃,温度偏离小于0.2℃,并且偏离时间小于 10 min。
故体温的控制与管理成为亚低温治疗的关键所在。
针对高热患者,首先采取退热治疗,以布洛芬或泰诺口服,及早使用冬眠合剂,同时针对大血管处,如腹股沟、腋下及颈部采用冰袋降温,头部予置冰帽,因单纯物理降温容易引起寒颤,而使体温升高,而对危重症患儿静脉推注冬眠合剂会引起血压下降明显,因此可以采取稀释药液,冬眠合剂用量10~20 mL,经静脉泵入1 h 以上,密切观察患儿动脉血压情况,根据患儿耐受情况每间隔 6 h 或 8 h 再次使用稀释药液,加强巩固疗效。
亚低温治疗实施及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2-0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然后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通常为32-35℃)。
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重型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等病人的护理治疗。
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细心的护理配合,现将我科收治的18例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护理对象42例,为2010年7月~2011年2月入住的病人,其中脑内出血微创术后24例,颅脑手术后18例,均取得了一定疗效。
1.2 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及杜冷丁50 mg肌肉注射,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利用降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遵医嘱?q8h肌肉注射。
降温速度以1~1.5℃/h为宜,3~4小时即可达到治疗温度。
在进行物理降温时,应避免病人冻伤。
2 护理体会2.1 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亚低温治疗在伤后越早越好,通常认为伤后12h内实施[1]。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2.2 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房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 ℃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3 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亚低温在治疗重症颅脑患者中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8例,将其分为采取亚低温治疗护理手段的观察组24例以及采取非亚低温治疗护理手段的对照组24例,对采用不同治疗护理手段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效果的观察。
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技术手段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加强及完善该治疗手段护理方法具有良好的臨床价值及重要的生命意义。
标签:重症颅脑损伤;亚低温;护理;生存率近年来,亚低温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重症脑外伤方面,显现出卓越的治疗效果,目前,采用该治疗手段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在护理上需要密切观察,而且,在进行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由于温度过于低,很容易引起患血压降低、心室纤颤的危险,因此,对于其的护理较为困难,程序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不少的心理压力和工作量。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8例,具有脑疝或脑疝前兆症状需要开颅手术或者锥颅穿刺手术、手术后仍然昏迷或浅昏迷、具有恶性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多种并发症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在20~76周岁,分为年龄、体征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亚低温治疗护理,对照组采用非亚低温治疗护理。
1.2方法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佩戴上降温毯帽,用杜冷丁50mg、异丙噙50mg及氯丙噙100mg加50m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以5ml/h的速度用微量注射泵进行静脉泵入机体。
2h内进行肛温的测量,并将体温控制在35℃以下,最少不能低于32℃[1]。
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鸡皮皮肤反映或者发生寒颤,说明药物在用量上已经足够,如果出现该类反映可适当地对其用药进行减量;与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变化、呼吸和氧饱和度等情况。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体会(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新生儿一区;广西柳州54500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由于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HIE是引起新生儿急性病死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1] ,我国新生儿 HIE 发生率约为活产儿的3‰~6‰,其中15%~20%的HIE患儿在新生儿期内病死,存活者中 20%~30%可能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对HIE 患儿的神经保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多项研究[2-5]证明,全身亚低温疗法能有效降低HIE患儿病死率改善其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目前最值得推广的神经保护措施。
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对25例患儿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6]:(1)生后6 h以内,越早越好。
(2)胎龄≥35周,体重≥1800g。
(3)有围产期窒息的证据,至少满足下列一项:①生后10minApgar评分≤5分);②脐带血或生后1 h内动脉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血气分析pH<7.0或BE≤-12 mmol/L;③生后10 min仍需机械通气或正压通气。
(4)生后6小时内有中到重度HIE表现,如惊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自主活动减少、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多器官损伤。
aEEG脑功能监测异常。
符合入选标准患儿25例;男14例,女11例;胎龄36+3W~40+2W;出生时间1~6小时;出生体重2500g~3800g;生后10minApgar评分≤5分10例,6~8分15例;均有中到重度的HIE临床表现。
1.2 亚低温治疗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采用医用控温仪BLANKETROL超级恒温系统,通过热传导器降低患儿的体温或将患儿体温维持在某一定值。
当代护士 2019年2月第26卷第4期(上旬)• 169 •1例亚低温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护理体会陈程文章编号:1006 - 6411(2019)04 - 0169 - 02关键词:亚低温治疗;新生儿重度室息;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3.5文献标识码:B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I min 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 的自主呼吸,其发生率可高达3%~ 10% [1]。
亚低温疗法是一种 以物理方法将患者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 法,具有简捷、快速、有效等优点,便于复苏后即刻实施,应用亚 低温疗法的最佳时机在24 h 之内,愈早效果愈好[2’3]。
亚低温 疗法对于由新生儿重度窒息造成的脑神经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 作用,通过降低全身温度,降低颅内压和组织代谢,减轻脑部神 经组织损伤。
近年来,亚低温对窒息后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在 动物模型中已得到证实[4]。
2016年5月,本科室采用亚低温治 疗1例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患儿,经过精心的护理,患儿好转出 院。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病例介绍患儿,男,出生30 min ,体重3.5 kg ,因呼吸增快20 min 于2016年5月17日04:09收人本院新生儿科,患儿系第一胎第一 产,孕40+2周,其母子痫,胎儿窘迫,于03: 00剖宫产出,羊水m 度 污染,出生体重3.5 kg , Apgar 评分1'-5'-8’,人院时查体:T 36.5T),P 130 次/min,R 55 次/min ,Sp 02 95%,BP 57/34 mmHg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PaC 02 54 mmHg ,Pa 02 61 mmHg ,血碱剩余-12m m ol /L ,人院后予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吸出1 m l 白色粘液及少许血丝,予告病重,记尿量,头部冷敷,及时更换头部冰袋,亚低 温治疗。
07:30、10:40出现哭闹不能安抚,分别予鲁米那17 mg 和35 mg 静脉推注,T 维持在34.0~34.2 t :,l l :00复查血气:PaC 02 36 ramHg 、Pa 02 76 mmHg ,血喊 0.7 m m ol /L ,予配方奶 5 ml -p rn 喂养,吸吮、吞咽协调,不吐。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摘要】合理的亚低温治疗法配合适当的临床护理能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GCS 护理低温治疗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颅脑损伤后的死亡率、致残率。
但进行亚低温治疗常须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
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选择重型颅脑损伤病例62例,均行低温治疗,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2例均是按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并且昏迷时间>6h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交通事故39例,坠楼12例,压伤11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5~74岁;非手术治疗23例,手术治疗39例。
1.2 降温方法本组病人均用北京恒邦公司P1C-A冰毯机进行低温治疗。
具体方法是:让病人躺在降温冰毯上,将测温传感器探头插入肛门内约5~7cm,水温控制在8~12℃,肛温控制在34~36℃。
根据降温效果决定是否辅以冬眠药物。
4小时降温后肛温降至37.6℃有37例,降至36℃有15例,肛温仍维持在38℃左右的有10例,19例患者辅以冬眠药物治疗后肛温降至35~36℃。
降温速度以每小时1℃为宜,低温疗法时间一般连续3~5日。
1.3 注意事项停止低温治疗时,本组20例患者先撤除冬眠药物,将冰毯机温度调至36.5~37.5℃,使用2~3天,让其自然复温,再撤除冰毯机。
2 结果本组病例治愈46例,好转16例,其中轻残7例,中、重残5例,死亡4例,降温期间未发生室颤、呼吸、循环功能异常。
3 护理措施3.1 温度的观察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了解冰毯机的运转情况及肛温变化,慎防冰毯机温度过冷过热。
病人T<31℃易出现心、肺并发症和因病人反应迟钝影响病情观察,应及时调高冰毯机温度,并予热水袋保暖。
如肛温>38℃需加用冬眠药物治疗。
3.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的顺序是先呼吸、次脉搏、再血压,最后意识和体温。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
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亚低温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姜红苗
【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
【年(卷),期】2007(016)009
【摘要】亚低温治疗主要用于各型严重的颅脑损伤、颅内出血,中枢性高热,脑血管病变等病人的辅助治疗.但低温治疗同时也降低了机体免疫力,增加了感染机会,在其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所以低温治疗,护理是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864-865)
【作者】姜红苗
【作者单位】太原市人民医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2.亚低温治疗仪在治疗脑损伤发热病人中的应用护理体会
3.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卒中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和及护理体会
4.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卒中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应用和及护理体会
5.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