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政治生活》2本章整合电子教案
- 格式:ppt
- 大小:598.00 KB
- 文档页数:21
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全课概述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
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课可分为3个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新课程学习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必修2《政治生活》教案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全课概述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国家入手,分析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揭示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同时履行义务。
作为公民,要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本课可分为3个框题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新课程学习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
★教学重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教学难点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高中政治新教材政治生活[教案]政治生活-前言前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政治活动,正确区分政治现象。
(2)正确理解政治的科学含义,从政治与经济、与阶级、与国家政权三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3)简单了解本课程的主要框架内容。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事例说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能够运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现象。
(3)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获得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展开的,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明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技能。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难点(1)政治的科学含义。
(2)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3)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的问题。
2、教学工具:传统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和多媒体课件。
3、教法:设问法、事例说明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三、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设问:同学们寒假“政治”作业做完没有啊?(答略)我们这里说的政治作业是不是我们这学期所要学到的政治模块呢?(引起学生思考,重点理解政治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等都包含“政治”二字,这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生活这模块,首先也要弄明白什么是“政治”?可是,“政治”二字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要从多方面来理解。
『讲授新课』一、政治的科学含义(重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复习讲义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们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广泛、真实的民主(1)国家国家是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A、国家性质的定义:国家性质也就是国体。
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性质所决定的。
如奴隶主占统治地位则国家性质是奴隶制国家,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是封建性质的国家。
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则是资本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占统治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
B、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A、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和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新出现的个体户,私营业主等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B、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人民民主专政专政职能的表现(新型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主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课程整合与开发的过程,老师和同学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制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进展。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培育同学创新力量、激发师生互动的关键环节。
这就要求老师运用典型事例,进行生活化教学,把学问点和同学生活、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提高学问点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同学通过自觉的、自主的活动得出结论,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从而提高同学独立思考的力量。
本课以华西村的民主管理作情景开放教学。
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情境体验——探究发觉——表述共享——总结提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搭设同学自己发觉的平台,努力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探究性学习形式,实现老师主导、主体参与、学问体验、情感内化、实践践行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村民自治的内容教学难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课前:调查同学对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了解状况,从而确定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导入:呈现前一框的问题,温故知新。
反馈导学案预习状况,对同学做出评价。
观看天下第一村的视频。
引出:华西村缘何一年更比一年好、年年实现新跨越?关键的一条就是华西村在进展的道路上始终做到坚持发扬民主,通过民主管理最大限度地集中才智、分散人心、推动进展。
呈现并解读民主管理的学习目标:1.学问目标:知道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并把握它们是如何带领村(居)民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理解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2.力量目标:培育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逐步提高政治参与的实际本事;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增加仆人翁责任感;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培育公民意识。
让同学知道基层民主自治的进程,从1981年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现在是什么状况呢?看村民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明白村委会与居委会不是政府,那到底是什么呢?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活动一:呈现华西村民主自治的材料,组织同学进行合作探究:在中共华西村第六届代表大会上,现任书记吴协恩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全票当选为村党委书记。
政治生活必修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教案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关键,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政治生活必修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政治生活《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案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内容目标: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知识目标:(1)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分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树立公民意识,认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贡献。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主集中制原则。
教学设计思路: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增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探究中学习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理解政治现象,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并确立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图片: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的主要议程(选举产生国家领导人,政府、高法院长、高检检察长作工作报告,大会分组讨论、表决通过决议等)。
设置问题:(1)为什么每年三月都要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在大会上,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监察长为什么要向全国人大作工作报告?(3)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讨论、审议和通过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图片),引发思考,合作探究,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引导。
设计意图:用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大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图片)材料让学生整体感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教材分析民主管理这个知识点虽然没有理论难度容易理解,但它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以帮学生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政治参与路径。
因为村委会的知识对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所以本课侧重于讲解居委会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2、正确理解基层民主管理中公民民主参与的形式3、联系实际分析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标提高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难点: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参与的形式和作用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优点是:第一,对什么都好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第二,可塑性强,适当引导有利于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孩子们性格活泼,、乐于实践、容易激活。
不足是:第一,在学习上缺乏探究精神;第二,关注书本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第三,社会接触较少,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不够。
他们在学习方面的需求是:第一,不喜空洞说教,喜欢形象生动;第二,不喜抽象遥远,喜欢关注身边的事;第三,不喜被动灌输,喜欢主动参与。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1、民主管理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民主选举、民主决策都是民主管理的要求,保证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本节将进一步学习民主管理方面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3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展示了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进程。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基层民主的自治机构,是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重要实践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保障、扩大基层民主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