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78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一、前言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并初步掌握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四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总学时理论60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认识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和年龄特征的划分与研究。
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者、流派及其思想,了解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4.了解当前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方法和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研究理论的进展。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目的要求:1.了解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2.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
教学内容: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内化学说。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引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心理变化的学科,而婴儿心理的发展则是其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婴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最早的阶段,对婴儿心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婴儿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方面。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这些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
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与外界交流。
他们会通过注视、眨眼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开始学习通过身体语言、笑声和咿呀声来与父母和其他人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了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社交技能。
感知能力是指婴儿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
新生儿的感知能力相对较低,主要集中在对声音和触觉的感知。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他们开始学会通过视觉感知周围的人和物体,通过嗅觉感知不同的气味,通过味觉感知不同的食物味道,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的质地和温度等等。
这些感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认知能力是指婴儿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能力。
婴儿的认知能力也是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发展。
最初,婴儿对外界信息的认知主要是基于感知和感觉。
他们通过对声音、光线和触觉的感知来建立对外界的认知。
随着婴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始学会通过观察和探索来获得新的认知。
在婴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关键的里程碑是婴儿开始学会认识并区分各种对象。
他们能够注意到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和纹理等特征,从而能够将物体进行分类和识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也逐渐发展。
这些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婴儿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打下了基础。
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能力是指婴儿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婴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通过听觉感知语音,并逐渐学会模仿发音。
他们开始对一些简单的语音、音节和单词产生兴趣,并试图用各种声音来模仿。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扩大,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加强,但是操作实践能力又受到限制,因此心理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特点。
第一节幼儿期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幼儿期是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时期,所以被称之为幼儿期,又由于这个年龄段是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一个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学前期。
二、基本特征(一)游戏的作用与前面的年龄阶段相比,这时的儿童在身体的发育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很好地独立行走与跑跳,双手能较灵活地操纵物体,也能进行言语交流。
由于有了这些能力,儿童就迫切地希望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但他们又不可能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
游戏形式的存在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幼儿还不能给出事物的抽象定义,而只能从表面特征和功能方面去认识事物,例如,他们不能给出花的定义,只知道花是美丽的;他们也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数的概念和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必须有实物的支持。
他们还不能有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其行为经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三)最初的个性倾向由于幼儿大脑的发展和言语的初步发展,其行为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了,这为儿童个人倾向的形成创造了最初的条件。
第二节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已经接近成人,这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一、大脑的结构(一)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为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为1280克,成人的脑重平均为1400克,可见幼儿的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
(二)大脑皮层结构复杂化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长度伸长所导致。
幼儿的神经纤维继续增长,神经纤维继续髓鞘化,额叶面积在儿童5~7岁时增长速度又有明显加快。
(三)脑电波的变化关于儿童脑电波的研究表明,儿童大脑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且不可逆的。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1、婴儿的生理发展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①遗传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发生。
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适用专业:精神卫生专业
审定人:周莉
教研室主任:孙月吉
学院负责人:陈俊峰
大连医科大学教务处
2004年7月
-
一、课程简介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发展的年龄特征,全面深入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个体毕生各种心理能力均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发展的趋势,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辩证发展观,全面了解个体毕生发展的纵向图景。
本课程适用于精神卫生专业,是专业必修课,总计30学时,理论授课为主。
教材: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目: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孟昭兰著:《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英] 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三、教学时数分配(小四黑体)理论课学时分配
四、执行大纲的几点说明(小四黑体)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精神卫生专业2.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基础上使用(如具备普通心理学知识)
3.如教材变动,需进行适当修改4.授课学时安排与教材内容配套。
第5章婴儿的心理发展1.动作发展在婴儿心理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答: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具体如下:(1)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①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②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③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④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2.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答:(1)言语获得的理论包括先天论、习得(或经验)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要理论。
①先天论a.理论内容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
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的。
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b.评价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
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②习得(或经验)论a.理论内容言语的习得论认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包括强化说与模仿说。
b.评价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清楚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
但模仿说并不能解释清楚言语获得过程中的全部事实。
③相互作用论a.理论内容言语的相互作用论认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相互作用论和社会相互作用论。
第五章婴儿期的认知发展1本章概要•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婴儿认知发展的研究–评价皮亚杰:支持与挑战•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加工的基础–婴儿期的记忆:他们一定记得这个……–智力的个体差异:这个婴儿比另一个聪明?•语言的根源–语言的基础:从声音到符号–语言发展的起源–和婴儿说话:婴儿指向言语中的语言2第一部分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获取知识的途径–他人传达的事实–自身的感觉和知觉•皮亚杰关于婴儿获取知识的途径–行动= 知识–他提出的婴儿以有意义的方式,通过“做”来学习的观点仍未受到质疑(Piaget, 1952, 1962, 1983; Bullinger, 1997)4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发展的阶段论–所有的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以固定的顺序经历四个阶段5阶段发展时期发展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用眼、耳、手和嘴作用于世界而进行“思考”,创造出解决感知运动问题的方法前运算阶段2—7岁学前儿童能够使用符号来表征事物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学龄儿童能够进行有逻辑地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2岁开始抽象思维使得青少年能够用一些并不指代具体事物的符号进行推理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当儿童的身体发展达到了某一水平,并接触了相关经验,儿童就会经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知识和理解的质变•当能同时看到三个一样的“母亲”时,3个月的婴儿会和其中每一个“母亲”互动,而5个月的婴儿会感到非常不安(Bower, 1977)–婴儿开始建构有关世界的心理意识6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个体理解世界的基本建构方式是图式–图式(scheme):一种机能的组织模式,它随着发展过程而调整和变化•最初的图式:身体或感觉运动的行为•发展后的图式:反省性思维•图式和计算机软件相似,引导和决定了如何思考和处理外界的数据,如新的事件或客体(Achenbach, 1992; Rakison& Oakes, 2003)–图式发展的两大原则•同化(assimilation):人们根据当前的认知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自身经验的过程•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已有的思维方式,以对遇到的新刺激或事件作出反应7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又被分为六个亚阶段•不同的婴儿进入特定阶段的年龄差异很大–自身的成熟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婴儿要经历过渡期:更渐进更稳定行为转变•行为某些方面反映了下一个更高阶段的特征•行为的其他方面仍然显现出当前阶段的特征8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1:简单反射–出生至第1个月–不同的先天反射是婴儿身体发展和认知生活的中心,决定了他与世界交互作用的性质•吮吸反射使婴儿吮吸放在嘴唇上的任何东西–有关物体的信息为进入下一个亚阶段奠定了基础–婴儿开始根据环境的需要来改变行为•他们对于奶嘴和勺子的张嘴情况是不同的9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2:最初的习惯和初级循环反应–第1至第4个月–婴儿开始将个别的行为协调成单一的、整合的活动•婴儿可能将抓握一个物体和吮吸这个物体结合起来–婴儿开始通过初级循环反应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主地控制,引起了一些简单的运动习惯•吮吸拇指–婴儿开始通过初级循环反应建构新的图式•咂嘴10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3:次级循环反应–第4个月至第8个月–将他们的认知区域转移至身体以外的世界,并且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作用•婴儿反复地拨弄拨浪鼓,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摇晃拨浪鼓以观察声音的变化•模仿他人发音11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4: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第8个月至第12个月–婴儿开始采用更具计划性的方式引发事件,将几个图式协调起来生成解决问题的单一行为,即目标指向行为(goal-directed behavior)•婴儿会推开一个已经放好的玩具,使自己拿到另一个放在它下面、只露出一部分的玩具–他们开始预期即将发生的事件•婴儿通过噪音认识到就要喝完奶了,于是把奶瓶丢在一边(Piaget, 1952)12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他们理解了客体永存•客体永存(object permanence):即使看不到人和物体,也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涉及没有生命的物体和人–对于社会依恋的发展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只是一种初步的理解–A非B搜索错误13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5:三级循环反应–第12个月至第18个月–婴儿对有目的的行为进行改变,这将带来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