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骨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骨科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以确保他们得到安全和有效的护理。
骨科危重病人的护理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这些患者可能面临骨折、骨骼相关感染等严重情况。
遵循以下常规可帮助护士和医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护理常规
1. 评估:在接触骨科危重病人之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症状、药物过敏史和当前疼痛程度。
2.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监测病人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体温,以便及早发现任何变化。
3. 疼痛管理:了解病人的疼痛程度,根据需要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包括麻醉药物、物理疗法和心理支持。
4. 防止感染: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和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正确的手卫生、佩戴手套和口罩,并及时更换创口敷料。
5. 骨折固定: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固定和定位骨折,可以使用石膏、夹板或外固定器。
6. 缓解压力和体位:根据病人的特殊需求,定期更换体位,使用合适的支撑和垫子,以减轻压力,并防止压疮的发生。
7. 合理用药:按照医生的嘱咐合理使用抗生素、止痛药和抗血栓药物,注意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过敏反应。
8. 协调团队合作:骨科危重病人的护理需要多个专业人员的合作,确保团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9. 康复计划: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帮助病人尽快康复。
结论
通过遵循上述的骨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我们可以确保病人得到安全和高质量的护理。
医护人员应密切配合,并定期更新自己的
专业知识,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请注意,本文档仅为参考,具体护理操作应根据医疗机构的政策和实践指南进行调整。
骨科患者的疼痛评估与护理干预【摘要】目的:对骨科患者进行正确的疼痛评估,及时进行护理干预,落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病程,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护理质量。
方法:择取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10例骨折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与护理干预,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措施,对患者适时止痛,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处置。
结果:大部分患者疼痛都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进行不断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使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结论:对骨科患者使用正确的疼痛评估方式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但缓解患者疼痛感,还可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骨科;疼痛评估;护理干预疼痛是大部分骨科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患者就诊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1]。
对疼痛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改善,以降低骨折患者由于疼痛导致机体的有害影响,促进骨折的愈合以及功能的恢复,对于骨科患者而言,效果显著,因此,对于骨科患者的疼痛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
疼痛是个体在身、心两方面同时经历的感受,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也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共有的特征以及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
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成立,1995年将疼痛称为人体的第五生命体征,它受心理因素及其它因素影响,引起机体发生病理生理方面的改变,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出汗,骨骼肌收缩紧张等,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3]。
2000年及2001年,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疼痛论坛上提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因此如何有效地止痛,减轻患者痛苦,减轻疼痛对机体的有害影响,对于做好骨科患者的护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4]。
为了更好的研究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手段,更好的预防以及缩减疼痛,让患者在无痛情况下,进行诊治以及功能锻炼,尽早恢复。
本文择取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110例骨折患者进行疼痛护理,详细资料如下。
骨科护理质量控制引言概述:骨科护理质量控制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包括患者评估、手术准备、术后护理、疼痛管理和康复指导。
正文内容:1. 患者评估1.1 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的第一步是准确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这包括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1.2 生命体征监测:骨科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的监测,以及必要时进行血氧饱和度的测量。
这些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手术准备2.1 术前准备:在进行骨科手术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术前准备工作。
这包括为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并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心电图等检查,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手术。
2.2 手术室准备:骨科手术室的准备工作也是护理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做好,手术器械和材料准备充足,并做好手术室的环境温度、湿度等的调节,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3. 术后护理3.1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的护理是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伤口的情况,及时更换敷料,并做好伤口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3.2 病情观察: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程度、排尿情况等,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3 康复护理:术后康复护理是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包括康复训练、功能锻炼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4. 疼痛管理4.1 疼痛评估:骨科患者常常伴有疼痛症状,因此疼痛管理是骨科护理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疼痛管理方案。
一、引言骨科术后护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两方面对骨科术后护理进行探讨。
一、护理诊断1. 疼痛疼痛是骨科术后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与手术创伤、切口疼痛、术后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有关。
2. 知识缺乏患者及家属对术后康复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康复进程延缓。
3. 焦虑、恐惧患者因手术、预后等因素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
4. 生活自理缺陷患者因手术部位限制、功能障碍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5. 躯体移动障碍患者因手术部位制动、疼痛等原因,活动受限。
6. 皮肤完整性受损患者因长期卧床、术后伤口护理不当等原因,易出现压疮、皮肤感染等问题。
7. 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患者因长期制动、活动减少等原因,易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问题。
8. 肺部并发症患者因手术创伤、卧床休息等原因,易出现肺部感染、呼吸不畅等问题。
9. 泌尿系感染患者因术后卧床、尿潴留等原因,易出现泌尿系感染。
10. 深静脉血栓患者因手术创伤、长期卧床等原因,易出现深静脉血栓。
二、护理措施1. 疼痛护理(1)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2)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减轻疼痛。
(3)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2. 知识缺乏护理(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康复知识,提高他们对术后康复的认识。
(2)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3. 焦虑、恐惧护理(1)倾听患者心声,关注患者心理变化。
(2)给予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焦虑、恐惧情绪。
4. 生活自理缺陷护理(1)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洗漱等。
(2)指导患者使用辅助工具,如拐杖、轮椅等。
5. 躯体移动障碍护理(1)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2)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等。
6. 皮肤完整性受损护理(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
(2)加强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7. 预防废用综合症(1)指导患者进行肌肉力量训练,预防肌肉萎缩。
骨科病人护理问题及措施在骨科病人的护理中,我们常常面临不少小问题,就像是生活中的那些“琐事”,如果处理不好,真会让人头疼。
不过,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问题和应对的措施,轻松一点,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1. 常见护理问题1.1 疼痛管理说到骨科病人,疼痛真是家常便饭。
骨折、关节炎,甚至是手术后的恢复,疼痛就像不速之客,时不时地来打扰一下。
这时候,护士们可得像老妈一样,时刻关注病人的状态。
疼痛可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评估,让病人舒服一点。
你知道吗,有些病人就是不喜欢跟护士说疼,心想“我忍忍就好”,结果反而更难受。
所以,咱们得主动问,千万别让病人觉得难为情。
1.2 运动能力下降再说运动能力,这对骨科病人来说,那可真是个大问题。
你想,刚动完手术,腿还在打石膏,连个跟头都翻不了。
病人很容易就产生焦虑,心里想着“我以后还能不能跑步?”这时候,我们得耐心解释,让他们明白恢复是个过程,慢慢来,别急。
可以适当鼓励病人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说,趴在床上抬抬腿,活动活动关节,保持点动静,别让自己像根木头一样。
2. 护理措施2.1 给予心理支持首先,咱们得给病人点心理支持。
别小看这点,心情好,身体也能好得快。
可以跟他们聊聊天,问问他们的兴趣爱好,适时开开玩笑,缓解紧张的气氛。
比如说:“您这骨头可是给我下了个‘重磅炸弹’,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把它扛过去!”这样一来,病人不光能乐呵乐呵,心里也能轻松不少。
2.2 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再来,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是个不错的主意。
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同,有些人腿折了,有些人腰痛得厉害。
我们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比如,有些病人可能需要更多的康复训练,有些则更需要静养。
这时候,咱们的工作就是做个贴心的小助手,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恢复方式。
3. 关注饮食与生活习惯3.1 合理饮食说到恢复,饮食也是重中之重。
骨科病人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尤其是钙和蛋白质,这对骨骼恢复至关重要。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引言骨科疾病是指影响骨骼结构和功能的疾病,包括骨折、骨关节炎、骨肿瘤等。
对于患有骨科疾病的患者来说,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的相关内容。
一、骨科护理诊断1. 骨折相关骨科护理诊断•骨折后遇挑衅性疼痛: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休息。
•活动受限的骨折:患者由于骨折而导致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感染性创伤和骨折:患者由于创伤和骨折而引发感染,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
2. 骨关节炎相关骨科护理诊断•疼痛困扰的骨关节炎:患者由于骨关节炎而出现明显的疼痛,需要进行疼痛管理和相关的康复护理。
•功能障碍的骨关节炎:患者由于骨关节炎而导致功能受限,需要进行相关的功能恢复训练和康复护理措施。
二、骨科护理措施1. 骨折的护理措施•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进行疼痛评估,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并进行疼痛观察和记录。
•活动保护: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采取相应的固定和保护措施,避免进一步损伤。
•伤口护理:对于开放性骨折,进行伤口处理和消毒,定期更换敷料,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2. 骨关节炎的护理措施•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进行疼痛评估,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并进行疼痛观察和记录。
•功能恢复训练:通过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活动能力。
•配合药物治疗:根据医嘱,配合药物治疗骨关节炎,促进关节炎的缓解和康复。
总结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的制定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对于骨折患者,疼痛管理、活动保护和伤口护理是重要的护理措施;对于骨关节炎患者,疼痛管理、功能恢复训练和配合药物治疗是关键的护理措施。
在具体实施护理措施时,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确保护理效果和患者的安全性。
疼痛评估与护理疼痛是人体的一种常见感觉,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有重要影响,在医疗过程中,评估和护理疼痛是临床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疼痛的评估是确定患者疼痛的发生、程度、性质及影响范围等信息的过程,评估结果是制定合理护理方案的基础。
疼痛的评估可采用多种工具,如疼痛强度量表(VAS)、疼痛记录表等。
评估过程应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注重沟通交流。
评估结果应客观准确,有针对性,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疼痛的评估与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了解疼痛的基本知识,包括疼痛的定义、机制、分类等。
其次,要掌握评估疼痛的方法和工具,如疼痛强度量表、疼痛记录表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疼痛的特点和护理方法,如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癌症相关疼痛等。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重沟通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意愿,提供合适的护理措施。
在具体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认真询问患者的疼痛经历,关注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等。
其次,要观察患者的表情、姿势、呼吸等表现,以及相关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等。
然后,要根据疼痛的程度和患者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支持等。
同时,还要进行疼痛的效果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最后,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如合理用药、疼痛预防等,以减轻疼痛对患者的影响。
总之,疼痛的评估与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正确评估疼痛,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重护患沟通,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减轻疼痛、促进康复的目的。
一、引言骨科术后护理是确保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
术后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针对骨科术后护理中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骨科术后护理常见问题1. 伤口感染骨科术后伤口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与手术操作、术后护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2. 肢体肿胀术后肢体肿胀是骨科术后常见的症状,可能与手术创伤、血液循环不畅等因素有关。
3. 疼痛骨科术后疼痛是患者普遍面临的问题,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能与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因素有关。
4. 功能障碍骨科术后功能障碍是患者康复过程中常见的难题,可能与术后护理不当、康复锻炼不足等因素有关。
5. 尿潴留骨科术后尿潴留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可能与麻醉方式、术后卧床等因素有关。
三、骨科术后护理措施1. 伤口护理(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敷料。
(3)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 肢体肿胀护理(1)术后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
(2)适当使用弹力绷带,减轻肿胀。
(3)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3. 疼痛护理(1)了解患者疼痛原因,给予针对性止痛措施。
(2)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合理使用止痛药物。
(3)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4. 功能障碍护理(1)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
(2)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如关节活动、肌肉力量训练等。
(3)定期评估患者康复情况,调整康复计划。
5. 尿潴留护理(1)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如有尿潴留,及时处理。
(2)指导患者进行膀胱训练,如定时排尿、按摩膀胱等。
(3)必要时给予导尿治疗。
四、其他护理措施1.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脉搏、呼吸、血压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意识观察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等症状,应加强观察,确保患者安全。
3.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术后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医诊通全科骨科高龄患者术后疼痛怎么评估姻廖莲梅曾永吉(通讯作者)(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1.疼痛评估大多数疾病都会以疼痛的形式表现出来,但疼痛的程度有所不同。
而疼痛评估则是对其疼痛强度的评估,对其疼痛原因及对生命体征可能发生并发的情况的评估以及对其后续治疗效果、副作用、患者满意程度的评估。
这是作为术后疼痛的有效管理环节,也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从认识到疼痛到后续指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起到极为重要的环节。
疼痛强度的评分分为3类:数字评价量表法、视觉模拟评分及面部表情评分。
其中数字评价量表法英语简写为N R S,是用数字来对应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数值0代表的是无痛。
数值1至3代表的是轻度疼痛,则疼痛并不会对患者睡眠有所影响;数值4至6是中度疼痛,对患者睡眠有所影响;数值7至9是重度疼痛,此时患者可能出现睡眠中被疼醒,甚至难以入睡;数值10则是剧烈疼痛。
根据医疗人员询问患者情况的疼痛程度来进行标记,或者让患者根据自己真实的感受,圈出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感受的图案来表示自己的疼痛程度。
视觉模拟评分,即V A S,选择一条10厘米的标尺,将一端标记为无痛,另一端标记为剧烈疼痛。
同样的方式让患者在标尺上将自己所感受的疼痛进行标记,医疗人员对其标记位置进行如实登记,评估其疼痛程度。
面部表情评分则是从微笑到流泪依次进行排序,不同的表情代表其疼痛所表示的疼痛级别。
这类方式使用的范围更广,适用于儿童、老年人、言语表达困难等群体,但则这类评估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会受到患者的情绪波动、环境改变、人文因素等影响,造成评分的不真实性。
2.高龄患者骨科术后疼痛评估方式对于高龄的患者而言,在骨科手术后,一般是通过患者的自述来了解其疼痛情况。
但是如果患者年龄较大,言语表达能力减弱,存在沟通障碍,对此可以采取面部表情评分的方式。
对于身体疼痛表现明显的患者,可以选择视觉模拟评分进行判断,因为翻身、咳嗽等都会对其身体造成疼痛,则会表现在面部,抓住其疼痛的表情,使用标尺选择最合适的数值,让患者在标尺上进行选择,判断其疼痛的情况。
骨科患者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创伤显微外科郝珊珊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患者疼痛的护理方法,有效预防和减少疼痛,使患者在无痛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治疗和功能锻炼,促进早日康复。
方法总结我科2012年12月~2013年6月对58例骨折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及时采取止痛措施,评估疼痛治疗效果,观察药物副作用并予相应处理。
结果绝大多数患者疼痛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并能积极预防和发现并发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结论创伤骨折患者,通过疼痛评估,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机体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骨科患者疼痛评估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20-86岁,其中尺桡骨骨折6例,肱骨骨折4例,锁骨骨折3例,脊椎骨折5例,骨盆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骨折7例,髌骨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0例,多发骨折6例。
58例患者均予以入院或手术后疼痛评估,针对不同疼痛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疼痛。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主观的。
疼痛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一系列的影响,疼痛是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采取简单易行的疼痛评分工具,来评估记录疼痛的强度,疼痛缓解的程度,这也是有效疼痛管理的组成部分。
2 疼痛的评估
2.1 疼痛评估方法入院时建立患者信息表,新病人,手术病人,护士进行首次疼痛评估,并记录在疼痛评估表,疼痛评分每天三次,三天后每天一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必要时进行再评估。
2.2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部位和范围,疼痛的性质,疼痛的严重程度,加重和缓解疼痛的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发作时的伴随症状,病人对疼痛的处理及处理结果,每个人对疼痛的感觉差异很大,描述也不尽相同,应准确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
2.3 疼痛的原因创伤疼痛与组织损伤,手术操作以及心理紧张,恐惧有关。
也与个人对疼痛的耐受性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理因素,社会层次,文化素质,痛阈以及暗示与安慰有关。
2.4 疼痛的测量与记录方法采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1-3为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4-6为中度疼痛,7以上为重度疼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疼痛尺,面部表情量表,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到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表情图组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岁)、老年人及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3 护理
3.1 对症处理创伤骨折后要妥善固定,肢体制动,减轻疼痛,采取舒适的体位,四肢损伤病人应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不仅要观察患者对疼痛的反应,还要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及感觉、足趾及手指活动情况。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行牵引,复位,固定或理疗,正确的体位,合理的翻身,牵引及外固定,松紧合适的石膏固定等均可减轻疼痛。
3.2 疼痛的观察观察疼痛时患者精神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疼痛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疼痛时测量生命体征可以观察病情变化,可以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生,如疼痛剧烈应寻找原因,对患者身体变化的观察不容忽视。
3.3 疼痛的处理镇痛药物的使用,对于创伤患者的疼痛,最直接有效的控制手段,是使用有效的镇痛药物,对于疼痛性质明显,原因清楚的骨折后疼痛,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尽早应用止痛药,及时解除疼痛,预防性用药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少,镇痛效果好,且24h 总用药量一般比疼痛时再用药的药量小[1]。
目前提倡超前镇痛,提倡多模式镇痛,将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合在一起,提高镇痛效果,降低单一用药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1)术前镇痛:超前镇痛,提高痛阈,减轻疼痛。
(2)术中镇痛:由麻醉科医生承担。
(3)术后镇痛:多模式镇痛,采用镇痛泵静脉持续镇痛,肌注,术后禁食期过后口服药物等多模式镇痛。
同时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患者休息,亲人的陪伴,给予心理安慰。
3.4 观察药物的反应镇痛药物分解热消炎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
不良反应有出汗,恶心呕吐,尿潴留,眩晕,嗜睡和呼吸抑制等,用药期间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注意观测呼吸和频率变化,防止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进行镇痛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追踪评估,肌肉注射三十分钟,口服后一小时,再评估疼痛并记录,疼痛评分结果进行交接班。
3.5 疼痛的管理镇痛效果的观察是疼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疼痛管理是通过疼痛的评估、治疗和护理以控制疼痛的过程,包括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持尊严,护士是疼
痛的主要评估者,是镇痛措施的主要落实者。
创伤包括手术疼痛由创伤刺激引起,并因刺激的种类程度以及创伤的范围程度不同,创伤及手术是疼痛发生的主要外在原因,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又是许多骨科疾病的首发症状。
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2],疼痛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影响患者的康复。
合理有效的镇痛可减轻或防止疼痛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一系列影响。
通过疼痛管理,重视健康宣教,对病人规范化的疼痛评估,根据疼痛进行个性化护理,尽早治疗疼痛,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主编.骨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31.
[2]段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