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_从缺失到复兴
- 格式:pdf
- 大小:949.32 KB
- 文档页数:10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及答案政治经济学导论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答:(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首先要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只有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的存在,物质产品生产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2、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表现在一是适应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二是不适应就阻碍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有两种情况,即落后于生产力或“超前”于生产力。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3、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决定性要素。
(3)科学技术本身是潜在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成为人化的科学和物化的科学,即提高主体要素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提高客体要素生产资料的质量水平。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4、答:(1 )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
(2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3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四、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1、答: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等理论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1)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2)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在近30年来的社会学著述中,强调把某些范畴“带回分析的中心”(brining back in)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时髦的书写样式。
有论者要强调国家的自主性,就提出“把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有论者要强调“强关系”的作用,就提出“把强关系带回分析的中心”。
当代美国著名劳工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M. Burawoy)为其著名的《生产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一书撰写的导言,其标题就是“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意在强调劳工研究的重要意义(Burawoy, 1985)。
“劳动过程理论”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核心理论,马克思借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利润的真正来源,深切影响了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发展。
但是自20 世纪中、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工厂体制安排发生了重大变革,导致西方劳工问题的研究者更多地将研究视线转移到劳动过程以外,所以本文第一句布洛维连用了4个Unfashionable,而这时,布雷弗曼撰写的《劳动与垄断资本》为捍卫“劳动过程理论”做出巨大理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布洛维针对布雷弗曼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发展了劳动过程理论。
第一重批判在布洛维看来,“观念”与“ 执行”的分离只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现象而非实质。
布雷弗曼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他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将工人与工匠(craft) 的劳动过程进行比较,得到了上述差异。
布洛维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只有在与此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的劳动过程进行比较后才能得出。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在于“同时取得并掩盖剩余价值”(secure and obscure surplus) 。
剩余价值的取得与实现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来源,而对剩余价值的掩盖则是其合法性的基础。
资本主义不同形态的工厂体制无不是服务于这一共同目的。
布洛维对布雷弗曼所作的第二重批判在于后者僵化地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二元划分。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下劳动者因为自身劳动的异化而丧失了主体地位,这是他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论。
异化劳动的理论实际上包含了四重内涵,分别是劳动的本质异化、产品异化、生产过程异化以及劳动者本身异化。
首先,劳动的本质异化是指资本主义下劳动者的实践活动与其本性和潜力的疏离。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被迫去完成与自身经验和兴趣完全无关的劳动任务,从而导致了内在愉悦感的缺失和疏离。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者只能从事一些细碎、重复而枯燥的劳动,这些劳动往往没有挑战性也不容易体会到成就感,如此一来,劳动者同样会感到实践活动与本性的疏离。
总之,资本主义经济为了追求效益而不断细分和分化劳动,打破劳动与本性、兴趣、潜能之间的关系。
其次,产品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动者本身之间的疏离。
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被割裂成一小部分的流水线作业,在这个劳动过程中,他们不再参与制造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仅仅是负责其中一部分内容的加工。
当最后的商品呈现给劳动者面前时,他们已经无法通过工作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感受到成就感。
相反,劳动者只能看到他们的成果是被“剥夺”的,陌生的、不属于自己的商品。
第三,生产过程的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和流水线作业导致了劳动流程的缺失,破坏了工人的合作与联结,不同岗位的工人之间互相疏离和隔离。
而资本主义生产为了追求效益,采用科学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如此一来,劳动者一旦生产的过程中失去了交流、协作和互相依赖,将失去许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工人的劳动变成了自主性、主观性极低的机械体力劳动。
最后,劳动者本身异化是指资本主义社会要求劳动者自身变成商品,在市场关系下自身成为可交换的物品。
工人本身的劳动能力逐渐变成了只有完成某项工作才能获得报酬的交易关系,这种交易行为不仅让社会关系变得冷漠,也使得工人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价值和生命意义。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文献综述 (1)绪论 (12)一、问题的提出 (12)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13)三、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3)四、研究的思路、方法与篇章结构 (14)第一章《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的缘起 (17)一、《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产生的社会实在前提 (17)(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断激化 (17)(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全面展开 (18)二、《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产生的理论环境 (19)(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无产阶级的经济分析 (20)(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 (22)(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的分析与研究 (23)第二章《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的生成 (27)一、马克思革命主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7)(一)人本主义批判中的萌芽 (27)(二)唯物史观初创中的孕育 (31)(三)《资本论》系统创作中的生成 (37)二、《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生成的深层逻辑 (41)(一)作为“类存在”的无产阶级 (41)(二)作为物质生产主体的无产阶级 (43)(三)作为雇佣劳动范畴人格化的无产阶级 (44)第三章《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的根本内涵、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 (47)一、《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的根本内涵 (47)(一)对何为无产阶级的全面论述 (47)(二)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科学阐述 (51)二、《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53)(一)无产阶级成为革命主体的客观条件 (53)1(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主体的主体条件 (55)(三)无产阶级成为革命主体的发展过程 (62)三、《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的基本特征 (63)(一)批判性与建构性 (63)(二)科学性与价值性 (64)第四章《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的当代意义 (66)一、对于准确把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各种新变化的理论启示..66(一)无产阶级劳动方式、生存条件所呈现的新变化并未否定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基本界定 (66)(二)“中间阶层”的提出并未证实马克思两大基本阶级论断是“过时”的 (68)(三)当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并未消亡 (69)二、对于坚持和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理论启示 (70)(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1)(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性的历史过程 (71)结束语 (73)主要参考文献 (74)致谢 (7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8)2《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研究摘要对于马克思革命主体思想来说,《资本论》中的革命主体思想是其革命主体思想中最为成熟、最为完善的部分。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引论关于资本主义的实质,许多人谈过。
例如西方有马克思,韦伯,桑巴特(Werner Sombart),陶普(Maurice Dobb),……中国有梁漱溟,余英时,黄仁宇……最后,哈耶克在1988年发表了一本书《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算是给这场“主义”之争盖棺论定。
我要在这篇小文章里叙述的,大致就是这些大学者们说过的话。
但是我把这些话分做两段说,一段是人们在哈耶克那本书发表之前的认识,我称为“传统的看法”。
一段是哈耶克的看法,我称为“最后的看法”。
一提到“最后”之类,就难免有质疑说“僵硬”或“教条”。
不过我这里的“最后的看法”确实是哈耶克最后的看法,这位从本世纪初即参与了人类认识“资本主义”的思想运动的学者已经于1993年3月辞世而去了。
一传统的看法黄仁宇先生在与李约瑟共同撰写《中国科技史》的十几年里曾对研究资本主义的诸多作者有过一个综述:“……写资本主义的文章大略有三类。
一类注重生产关系的转变……。
一类注重资本主义精神……。
还有一类注重自然经济之蜕变为金融经济。
”马克思自然被归入第一类。
韦伯是第二类。
诺斯(Douglass NOrth)应属于第三类。
也许这种把作者简单归类的办法会误导读者。
事实上,韦伯和桑巴特以后,黄仁宇,余英时,以及三十年代的梁漱溟,都持一种整体演变的看法。
即“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
所以余英时先生又称韦伯和他的立场为“历史多元论”,以别于”一元论史观”。
极而言之,从西欧历史中挖去任何一段(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时代,古希腊,……)都会使现在西欧北美的社会不成其为“资本主义”。
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后来的《中国文化要义》中一直认为中国即便再独自发展五千年也出不了“资本主义”。
他的观点后来由余英时先生再度提出。
黄仁宇提到,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
(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
(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
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三阶段(上)一、三阶段论的理论前提和中国封建社会中工场手工业考察的失实由资本主义的萌芽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经历了小手工业→ 工厂手工业→ 机器大工业,即所谓三阶段的历史进程。
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进程,又是生产关系演变的进程。
从生产力方面看,它是由个体手工劳动→协作、分工→机器生产的过程;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它的一极,是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从原料到工具以至土地被剥夺的过程;在另一极,则是商人包买主到手工工场主到工厂资本家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1] 为了方便后面的讨论,这里不妨从理论上把这个过程作一点具体的阐述。
小生产者的被剥夺,实际上是从产品所有权开始的。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扩展,小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日益从自给自足转向于出卖,从而他们的生产活动也就日益依赖于市场,依赖于商人。
到了有一天,商人终于会剥夺他们自由处理自己产品的权利的。
关于这种情况,马克思曾经举了一个具体的事例:“例如一个商人委托一些前此以农村副业的形式从事纺织的织工及纺工替他工作……商人为自己把他们固定起来,并且把他们当作雇拥者处于自己的支配之下。
……在这个简单的过程中,很清楚的,商人并没有替织工及纺工预备什么原料、工具、生活资料。
他所做的一切,归结为只是逐渐把他们限制在这样一种的劳动形式之内,这种劳动形式使得他们依赖于出卖,依赖于买者,依赖于商人。
而他们终于专门为他生产,并且通过他而生产。
”在这个意义上,商人“最初是剥夺他们对于生产物的所有。
”[2]使小生产者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是小生产者的原料被剥夺。
因为在设备简单的手工生产条件下,原料是小生产者劳动条件的主要部分。
原料的所有权如被剥夺,小生产者就不可能用他仅有的工具来实现其劳动。
当商人还只是控制产品市场的时候,小生产者还不一定是固定从属于一个商人,而当商人占有原料以后,小生产者就只能固定地同供给原料的商人发生关系。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一、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阶段(一)14—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欧洲社会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阶段。
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
1、史实概述: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产生。
②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西欧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运动。
(二)17—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1、史实概述:(1)经济上: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了充分发展;②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重商主义成为这时期盛行的经济思想。
(2)政治上:英法、北美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向资本主义过渡。
(3)、思想文化上: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想适应,启蒙运动兴起,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也为资本主义政治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2、归纳1: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比较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英国压迫北美人民。
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动力清教思想,有宗教色彩启蒙思想启蒙思想任务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主要经过①1640-1642议会斗争阶段②1642-1648内战阶段③1649-1660共和国时期④1660-1688复辟时期⑤1688光荣革命⑥1689《权利法案》①1775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③1776《独立宣言》发表④1777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英军投降⑥1783英国承认美国独立⑦1787美国宪法巩固胜利成果。
①1789.7-1792.8君主立宪派掌权②1792.8-1793.5吉伦特派掌权③1793.6-1794.7雅各宾派掌权结果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逐步确立君主立宪制。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问: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答: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就是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虽然这一过程,也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但由于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属于资本家的,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因而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①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不是为了生产和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利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作为具体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上。
作为抽象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如果新创造的价值只等于资本家付出的劳动价值,并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那么这个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形成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剩余价值产生。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补偿劳动价值所需的时间。
当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时,价值形成的过程就成为价值增殖的过程。
所以价值倍增的过程,无非就是价值形成超过某一点的过程。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从以上两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把生产过程看作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它只是商品的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被看作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制造同意读书报告第一篇:制造同意读书报告如何解读工人阶级的主体性?——读《制造同意》有感作为一名“叛逆的马克思主义者”,Burawoy在《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一书中延续了与美国主流社会学观点离经叛道的立场,但仍坚持的是他擅长的质性研究方法(他自称是一名“生产中关系”的民族志研究者)。
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样,Burawoy在本书中同样强调工作现场(workplace)和劳动过程在塑造工人斗争方面的中心地位,但是他指出,要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理论”,那就必须考察劳动生产过程怎样不仅在客观上,而且在主观上塑造了工人阶级。
也就是说,必须同时考察生产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
任何工作现场都表现为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三个维度的统一(Burawoy,1985)。
在《制造同意》这本书中,Burawoy首先论述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发展的过程(第一,二章),接着他详细描述了芝加哥联合公司的田野工作经验(历时14个月):“赶工游戏”(the game of making-out)(第四章),通过观察这种作为游戏的劳动过程(第五章),作者发现正是因为内部劳动力市场(internal labor market)和内部国家(internal state)等制度的建立(第六,七章)使得工人能够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消极地接纳资本主义的生产秩序,并由此回答了林德夫妇(the Lynds)在1929年提出的“为什么工人这么努力地工作?”这一问题。
在本篇读书报告中,我将结合Burawoy对“劳动过程理论”的修正成果,对“赶工游戏”中工人主观意识进行文本话语分析,获得“同意”生成的解释路径:即员工的志愿性服从如何在超额游戏中生成并受到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国家的双重制约?除此之外,是否存在其他的制约因素?一. Burawoy对“劳动过程理论”的修正在社会学中,专门研究工人的劳动生产过程的理论通常被称为“劳动过程理论”1。
资本主义: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 摘要:还在为写论文而发愁吗?为你编辑了资本主义论文,希望能帮助您写论文,供您参考! 一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系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
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的否定;艺术风格的更新;方言文学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
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
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
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5页。
) 如果说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则是人类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进军,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
这个探索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是人的发现。
与中世纪对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最突出的变化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
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
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