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劳动控制与反抗问题研究——基于河北省Q养老机构的调研指导教师:王潇项目主持者:母晴摘要:本文以劳动过程理论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重点考察了在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劳动控制与反抗问题。
研究发现养老机构对护工进行了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高强度劳动控制;护工们则为了获得劳动控制权和实现主体性身份的回归,进行着低姿态和弱力量的隐性反抗,而在以上问题背后蕴含着的是由性别机制和城乡机制主导的社会关系问题。
关键词:养老机构护理员劳动过程劳动控制反抗一、引言这20年来,我国老年人口逐渐表现出高龄化、空巢化与失能化的特征,传统养老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养老机构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之成长起来的还有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养老机构护理员。
已有研究显示,养老护理人员短缺、流动性大、专业护理人才和一线服务管理人才匮乏、从业人员老龄化、工资低、职业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而近些年来的新闻报道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养老机构中存在的问题——照护工作者暴力虐待老人的问题:2011年,河南郑州“冷血护工”捆绑老人,强迫老人喝尿1;2014年,浙江湖州一敬老院被虐待老人失去左小腿2;2018年,辽宁大连老人遭男护工掌掴57次3;2019年,广东惠州某养老院95岁老人遭护工扯头发拖行4。
以上新闻报道一出现,社会舆论基本一边倒地谴责涉事护工思想道德水平低,缺少良知。
但这些案例并非个案,并且年年都在发生,笔者不禁疑问:极端事件的发生仅仅是因为护工道德素质低而造成的吗?浏览有关护工的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另外一些情况:2010年,云南昆明一老年公寓十多名护理人员与院长等人发生争执,要求改变陪护制度,并增加工资收入5;2018年,山东济南一养老院遇上招工难,招来的八名护工在两天内就陆续离开了6;2020年疫情期间,湖12011年,中国广播网:/article-105624.html。
office opertions办公室业务・理论探讨158办公室业务2012・2文/马丹从家政工的角度看西方的劳动过程理论【摘要】本文从家政工这一特殊的劳动群体的角度关注西方的劳动过程理论,认为该理论有一定的解释力、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是仍存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与家政工的劳动过程不相符。
【关键词】家政工;劳动过程;异化西方的劳动过程理论是劳动社会学的主流理论之一。
将劳动研究带回工人的劳动过程中也成为我国劳动研究的重要视角。
我国的家政工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其劳动方式、劳动过程与劳动问题都具有独特性。
因此,从家政工的研究角度出发,去总结与回应西方的劳动过程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将劳动过程作为研究的中心,是从马克思开始。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最先是人与自然的过程,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变为商品,表现在使用价值中,劳动者成为劳动的出卖者,而劳动过程是由人的活动,用劳动手段,在劳动对象上,引起预先企图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之前的劳动研究忽略了劳动的消极一面。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劳动的消极特征就是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劳动具有二重性特征,与商品的二重性息息相关。
因此,马克思将劳动分类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并用劳动的二重性去分析工人的劳动,揭露出私有制的存在导致的个体劳动与群体劳动的对立,也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进而,马克思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提出了剩余价值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露出资本主义攫取剩余价值的秘密。
(二)劳动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劳动异化”的概念,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下,劳动异化的核心是人的异化,人脱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而变成一种工具。
马克思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劳动异化的本质: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生产的产品相异化。
#学术述评#西方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经验:一个批判性的述评闻 翔 周 潇XX 作者闻翔,1984年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周潇,1978年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4)。
¹ Karl M arx,Cap ital:A Critique o f P olitical E cono -my ,vol.1,Penguin Book s,1976,p.279.º 叶启政:5从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到消费的文化经济学6,5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8页。
» M ichael Buraw oy,T he Politic s o f P roduc tion :F ac -tor y R eg ime s Unde r Cap ita lism and Socialism .Verso,1985,p.259.¼ 童根兴:5共识型工人的生产)))从新制度主义框架看布洛维的3制造共识46,5社会学研究62005年第1期;李洁:5重返生产的核心)))基于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脉络阅读3生产政治46,5社会学研究62005年第5期;游正林:5管理控制与工人反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6,5社会学研究62006年第4期。
½ H arry Braverm an,L abor and M onop oly Cap ital :T he Deg rad ation of W or k in th e T w entie th Centu -ry .New York:M onthly Review Press ,1974.中译本见哈里#布雷弗曼5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6,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对生产的关注一直是古典社会理论的核心面向之一。
在5资本论6中,马克思就曾不遗余力地探究/生产的隐秘之处0(hidden abode of product ion)¹,他力图揭示隐藏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压迫和宰制关系,并探索工人阶级的解放可能性。
38 2023.6摘要:工业劳动的过程控制主要是为了提高工厂劳动的效率,而数字劳动的过程控制则更多是为了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数字劳动及其产生的孪生效应意味着一种不同于工业劳动的全新劳动过程已然形成。
从工业劳动到数字劳动,平台取代工厂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模式,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生产控制权时空向度和参与主体的拓展,数字技术与人类劳动的深度结合对劳动者的技能形成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典劳动过程理论所关注的劳动组织方式、劳动者技能形成等议题面临着研究范式转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面对不断革新的数字技术和多元的数字劳动样态,数字时代劳动过程理论发展需要在具体化、情境化的数字劳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
关键词:工业劳动;数字劳动;平台企业;劳动过程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23)06-0038-08从工业劳动到数字劳动:劳动过程变迁与理论探索文/王 星 王春璇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实施大数据战略、建设“数字中国”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
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占G D P比重,2018年为34.8%,2021年上升到39.8%,2022年则上升到41.5%。
[1]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分析,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会增长0.5%~0.62%。
[2]数字技术通过对传统工业化架构的系统重构,促进产业发展从“工业化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跳跃,[3]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并对我们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驱动新的劳动力组合,劳动形式从在工厂集中生产的工业劳动逐步发展为多种场景下的数字劳动样态,比如组织边界模糊的平台劳动、任务领取型的自雇劳动,等等。
劳动过程的数字化变迁对主要解释工业劳动的传统劳动过程理论提出了挑战。
众所周知,劳动控制权争夺是劳动过程理论所关注的核心议题。
该理论认为,资本主要通过对劳动组织方式及劳动者技能结构的改造实现对劳动过程的控制。
控制与抵抗:雇主与家政工在家务劳动过程中的博弈苏熠慧原载《社会》2011年第6期摘要:本文以劳动过程理论为基础,在借用布雷弗曼的视角——“概念”与“执行”的同时,结合M.福柯、戈夫曼和霍奇斯柴德的理论,讨论家政工与雇主在家务劳动方面的博弈过程以及双方为争夺劳动过程控制权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同时讨论意识形态在此博弈中发挥的作用。
本文认为,在家务劳动过程中,雇主的身心是分离的。
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通过各种策略控制劳动过程,将家政工的身心进行分割。
这些策略包括时间规训、全景监视和情感管理。
而家政工为了避免身心被分割,也采取“跳槽”、讨价还价、搭建“前后台”等方式来夺回对劳动过程控制权。
此外,家政工也可能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主动放弃控制权。
关键词:家务劳动;劳动过程;控制;抵抗*作者:苏熠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E -mail:shadowblue@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获得清华大学“黑格尔读书小组”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文中涉及的访谈均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定性研究方法”课程的家政工研究小组成员完成,小组成员有苏熠慧、金舒衡、鲍程亮和黄皓怡,在此一并致谢。
一、既往研究以及问题的提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女性逐渐走出家庭,进入公共生产领域。
这些女性一方面需要通过工作来赚钱补贴家用,另一方面仍需照顾家庭。
来自工作的压力往往夺去她们照顾家庭的精力,出现了所谓的“照料危机(crisisincare)”,即现代社会的女性疲于工作,导致家务无人承担(Glenn ,2000:84)。
而家政工(domestic worker ),便是现代社会回应“照料危机”的产物之一。
19世纪,英法等国的城市中产阶级开始雇佣农村的年轻劳动力从事家务劳动(Rollins ,1985:31),家政业开始作为一种产业出现,家务劳动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购买和消费的商品。
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全球化逐渐将发展中国家的女性变为发达国家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Rollins ,1985:38-59;Parrenas,2001:23-37;Hondageu-Sotelo,2001:3-29)。
唯物史观视野下布洛维社会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文/刘倩倩摘要: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时候又总是受到不同阶级政治、文化和思想的束缚,因此本文将主要针对唯物史观视野下的布洛维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当代价值展开讨论。
关键词:唯物史观布洛维社会学当代价值一、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分支,具体包括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点以及改造、认识社会的方法理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强调所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终极动力都是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不断转变,因此产生不同的社会阶级。
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它被认为是现时代不可超越的社会历史理论。
它不仅科学地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历史宏观解释框架,还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二、从学术工人到传道者(一)布洛维思想的形成1.工厂民族志实践从麦克.布洛维思想的形成以及发生发展来看,认为第一个阶级的出现是工厂民族志实践,主要是在1974年至1991年期间,布洛维一直都在工厂中一名实践工人的身份进行考察,相当于是学术工人,他看到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矛盾的地方,将真正存在着的社会主义生产政体同资本主义生产政体进行了对比分析。
2.反思科学方法论于是在布洛维思想的第二阶段,就是反思科学方法论,强调对社会中个体的理解,并且解释了社会冲突,提出了要拓展个案研究方法,深化了被研究者和社会之间的权利关系,重新探讨了社会科学的本质,认为反思科学是一种基于沟通的行动。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布洛维思想理论的第三阶段,主要探索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社会的意义,使用了三大命题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规律进行了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不会自然灭亡,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建构的方式来重新协调国家与经济间的关系,阶级斗争不会自发扩张,阶级本身自有霸权体系。
4.公共社会学宣传在布洛维思想的第四阶段,他的身份已经转变成了“传道者”,即面向大众展开公共社会学的宣传,布洛维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并且呼唤公共社会学的出现,社会学学科的自身利益就在于公民对社会的捍卫,社会能持续多久,社会学科就会存在多久。
劳工社会学:理论、方法与议题--通识教育讲座第5讲纪要2012年3月21日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通识教育系列讲座第五讲在博学楼第三阶梯教室举行。
主讲人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沈原教授。
演讲主题是"中国劳工社会学:理论、方法与议题"。
讲座主持人为劳动经济学院朱俊生教授。
劳动经济学院以及兄弟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朱俊生教授在介绍中引用了沈原教授在论文集《市场、阶级、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中一段思考独特并且深刻的文字:"重建的中国社会学陷入一场深刻的悖论。
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社会学竟然没有能力提出振聋发聩的好问题;面对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社会学也竟然缺乏恰当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加以研究和测量。
所以,现实情况竟是这样:人们在形成阶级分层的时代去研究职业分层,在频频发生社会冲突的时代去研究稳定结构;在制度变迁的时代去讨论"微小实践";在劳动生产过程之外去研究劳工;面对底层社会的苦难却强调"价值中立"。
这样一来,社会学就陷入了某种滑稽可笑的境地,甚至变形为布迪厄所说的"社会巫术"那一类的手艺:它借用科学的手段来遮蔽生活现实,麻痹人们的思想,但却绝不提供新的知识。
"这让在场的师生们对沈原教授所做的社会学研究有了初步生动的了解。
沈教授的讲座分为三个部分: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劳工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与方法、当代劳工研究的若干议题。
首先,沈教授指出,世界工厂使得中国出现了一个世界等级的工人阶级。
没有工人阶级的劳动,就不会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
伴随着"世界工厂"与新兴工人阶级的形成,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强烈时代意识的社会学应该把工人阶级带回学科研究的中心,并逐渐完善和构建劳工社会学理论体系。
与经济学对全球体系、世界工厂的研究相呼应,社会学应该加强对新型工人阶级的研究。
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特征及其缺憾
李鸿;王冰玉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布洛维是一位“叛逆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又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过程有所改进。
他通过组织理论、前后资本主义的比较以及“超额游戏”对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回答了他自己的劳动过程理论的中心议题,即为什么工人会这么卖力地工作,进而提出了劳动过程中的“制造同意”思想。
他所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有亮点,但在某些程度上也存在脱离生活实际和对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认识不足的缺点。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李鸿;王冰玉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个案研究的延伸价值——布洛维扩展个案法与费孝通社区研究法的比较
2.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特征及其缺憾
3.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对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启示
4.洛式、布氏和维氏三种金属硬度测试方法
5.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批判和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产政治的劳动过程理论——评布若威《制造同意》2010-09-01 00:25:19 来自: 码头上的触角制造甘愿: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历史变迁的评论工业行为的改变,主要起源于工作组织的变迁。
——迈克•布若威现代社会之为现在社会,就在于人类生活被前所未有地卷入了工业化的浪潮。
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不仅是民族国家共同体中的公民,同时也是一个个公司、工厂组织中的职员、工人。
因此,考察人类的政治生活,不仅要从宏观的社会、国家视角出发,更在于对生产领域中工人境遇的分析。
检视历史,最早对生产过程当中的政治、权力关系做出深刻分析的当然首推马克思。
在马克思看来,工厂生活中的劳方与资方关系无疑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
对于这一关系,马克思用生产关系的概念给予了深刻的表述。
所谓生产关系,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与工人关系的本质内容,亦即谁占有生产数据、剩余价值归谁所有。
从方法论上讲,马克思本质论的观点无疑把世界看得过于简单,但不管怎样,其对剩余价值的发现无疑是极有洞见的。
沿着马克思的批判路径,Braverman分析了战后新出现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认为泰勒主义实际上只是使工人去技术化(deskilling)的一种手段。
资本家通过流水线以及科学管理的手段,将原本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了一个个简单动作,从而消解了工人所掌握的技术资源以及权力。
Braverman的论点重点考察了劳资关系的客观组织层面,将战后劳资关系的发展看作了控制不断强化的过程。
但与Braverman只强调劳资关系的客观层面不同,Burawoy在《制造同意》一书中,重点考察了工人的主观意识层面。
Burawoy继续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并且区分了生产关系和生产中的关系两个概念。
事实上,马克思的生产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及其作用,而Burawoy“生产中的关系”的概念则揭示了资本家是如何掩饰剩余价值的,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同意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从而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对劳资关系强制与对抗的单一向度的认识。
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对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启示一、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概述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是由俄国经济学家、数学家亚历山大·布洛维于1926年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对劳动价值和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布洛维认为,劳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劳动资料的简单集中阶段、劳动过程的凝聚阶段和劳动资料的再生产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劳动的效率和价值都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1. 分析劳动过程,确定绩效考核指标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强调了劳动过程中的效率和价值规律,这为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在建立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时,可以参考布洛维理论,通过分析教师的劳动过程,确定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
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水平,为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科学依据。
2. 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根据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劳动效率是劳动生产力的重要表现。
在建立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时,可以借鉴布洛维理论,通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和社会地位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从而优化绩效工资的分配,激励教师积极工作。
3. 调整教师资源配置,确保教师素质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强调了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得到合理的配置。
在制定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师资源的配置问题,根据布洛维理论中的劳动资料凝聚阶段,合理分配教师资源,确保每个学校都有足够优秀的教师,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4. 鼓励教师创新,提高绩效工资收入在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中,劳动过程的再生产阶段是对劳动价值和效率进行再生产和提高的阶段。
在教育领域中,也应该重视教师的再生产过程,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创新,提高绩效工资收入。
这既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也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对于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对劳动过程和劳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对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启示布洛维的劳动过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指导和改进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具体的角度分析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对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启示。
布洛维认为劳动过程是由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者三者相互配合形成的。
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应该包含对这三个方面的考核,即考核教师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
教师工资不仅仅应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计算,也应该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要、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因素。
布洛维认为劳动过程中劳动力的变化对劳动产品的增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应该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劳动力的增值。
可以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经验分享、教师交流研讨等方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才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增加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布洛维认为劳动过程中存在着剩余价值的创造,这部分剩余价值应该由劳动者分享。
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应该确保教师能够公平、合理的分享教育领域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可以通过制定教师工资标准、加强教师工资调查和监控等方式,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布洛维的劳动过程理论为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应该全面考核教师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通过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确保教师能够公平、合理的分享教育领域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只有将布洛维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劳动过程理论
劳动过程理论(Labor Process Theory)是指工作场所中的劳动交换过程、组织结构和改革策略。
它强调了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劳动者如何处理工作以及控制工作环境的方式。
劳动过程理论旨在探究劳动交换的性质,其中包括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劳动类型以及劳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
劳动过程理论的核心是把劳动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一次性交易。
它也更关注于劳动者的权利和权力,以及控制劳动过程的行为。
它的基本观点是,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劳动过程的效率和成果,因此应该对劳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
劳动过程理论
劳动过程理论认为,劳动是由不断变化的组成部分组成的过程,是个体以达到某种目标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劳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自我意识和行为到社会关系,从认知活动到行为表现,从个体行为到集体行为,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步骤。
首先,劳动过程的开始是自我意识和行为,人们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才能开始劳动。
这个目标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社会的。
这个目标往往是个体根据所处环境和自身能力决定的,它可以是某种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享受。
接下来,劳动过程的第二步是认知活动,也就是人们根据自身能力,对自己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然后,根据自身的能力,计划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做出相应的行动,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最后,劳动过程的最后一步是行为表现,也就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些行为由个人自身决定,但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时,行为是个体所作的,有时,行为是集体所作的。
总的来说,劳动过程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描述和理解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特征,从而为个体提供了劳动的指导和帮助。
劳动过程理论
劳动过程理论是一个研究人类劳动活动的理论,它认为劳动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从规划到执行的过程。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劳动的规划、实施和控制,以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劳动过程理论认为,劳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确定任务目标、确定任务内容、安排劳动活动和劳动组织等步骤。
任务目标是劳动者要完成的活动,任务内容是劳动者要完成的具体劳动行为,而劳动活动的安排是指如何安排劳动过程以及劳动者的工作。
劳动组织则是指如何组织劳动者进行劳动,以及如何安排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劳动过程理论还认为,劳动活动不仅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而且受到劳动者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会考虑到劳动任务的性质,以及自身的能力和态度,从而决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
劳动者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劳动者的行为,从而影响劳动的效果。
因此,劳动过程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劳动的实施、控制和组织,以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劳动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劳动者的需求,使劳动更有效率、更有成效。
在近30年来的社会学著述中,强调把某些范畴“带回分析的中心”(brining back in)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时髦的书写样式。
有论者要强调国家的自主性,就提出“把
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有论者要强调“强关系”的作用,就提出“把强关系带回分析的中心”。
当代美国著名劳工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M. Burawoy)为其著名的《生产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一书撰写的导言,其标题就是“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意在强调劳工研究的重要意义(Burawoy, 1985)。
“劳动过程理论”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核心理论,马克思借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利润的真正来源,深切影响了以后的政治经济学发展。
但是自20 世纪中、晚期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工厂体制安排发生了重大变革,导致西方劳工问题的研究者更多地将研究视线转移到劳动过程以外,所以本文第一句布洛维连用了4个Unfashionable,而这时,布雷弗曼撰写的《劳动与垄断资本》为捍卫“劳动过程理论”做出巨大理论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布洛维针对布雷弗曼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发展了劳动过程理论。
第一重批判在布洛维看来,“观念”与“ 执行”的分离只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现象而非实质。
布雷弗曼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由于他在资本主义体制内将工人与工匠(craft) 的劳动过程进行比较,得到了上述差异。
布洛维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只有在与此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的劳动过程进行比较后才能得出。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在于“同时取得并掩盖剩余价值”(secure and obscure surplus) 。
剩余价值的取得与实现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来源,而对剩余价值的掩盖则是其合法性的基础。
资本主义不同形态的工厂体制无不是服务于这一共同目的。
布洛维对布雷弗曼所作的第二重批判在于后者僵化地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二元划分。
布雷弗曼忽视生产领域中工人的反抗仅仅是其理论预设的后果而已。
布洛维的努力是要将马克思上层建筑的理论运用在经济基础之内,考察生产领域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片段。
布洛维对布雷弗曼的第三重批判在于后者仅考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没有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比较研究。
布洛维认为:美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殊案例,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相对缺失。
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和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劳动过程和生产的政治控制工具。
这些差异是由它们嵌入世界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时所形成的(市场) 竞争与(工人) 斗争的集合体所决定的。
布雷弗曼既没有看到这些差异,更不可能看到影响这些差异的种种因素——包括国家干预、市场竞争、劳动过程、劳动力再生产的方式等等。
而这些因素恰是透过工厂体制形塑工人反抗的关键变量。
在《生产政治》一书中,布洛维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内部、国家社会主义和后殖民社会中生产体制的考察对布雷弗曼研究的时空局限性有所突破。
实际上,第二章也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假定得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的市场专制主义是多么具有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珍贵性。
第四章 workers in workers’sttes
本书主体的最后一章是对后殖民主义国家工厂体制的研究。
基于对赞比亚铜矿工厂的民族志研究,布洛维指出:在由殖民主义向后殖民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尽管白人经理仍然掌握技术并维持其支配地位,但非洲工人的抗争与新兴民族国家合法性的兴起削弱了劳动力市场与工厂内部的种族主义安排,导致了工厂体制由“殖民专制体制”(colonial despotism) 向“殖民霸权体制”(colonial hegemony) 的转变。
虽然无论资本主义还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体制都经历了从“专制体制”到“霸权体制”的变迁(Burawoy,1985),但是他们所经历的道路却不尽相同。
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市场的介入,向人们提供了得到物质资源的另外一种途径,因而使得官僚专制体制所赖以发挥作用的特权失效,从而实现了向霸权体制的转变。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国家的介入促成了这一变迁。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Burawoy,1985:261):首先是由于大规模的资本要寻求稳定劳动力市场(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对阶级矛盾的控制(通过制度化),也就是说,由于生产和供求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而要求劳资关系的稳定,而且,在专制制度下产生的生产过剩也迫使资本重新重视工人阶级的消费力量,认为这对于获取利润至关重要。
其次,循环产生的经济危机也使得工人阶级需要建立一个保障体系,使得他们在失业和就业时一样拥有最低工资的保障。
这样几方面的利益都指向社会保障的建立和管理方式的改变
劳动过程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关怀。
但布洛维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并不只是孤立的经济领域(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labor process) ,其中渗透着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规范斗争的政治工具,production apparatus) (注5),从而确保资本家同时取得并掩盖剩余价值。
劳动过程的政治效果和生产的政治规范工具共同构成了一个工厂独特的工厂体制(factory regime) 。
它受制于劳动过程、劳动力再生产的方式、市场竞争与国家干预等四个因素,并决定生产领域中工人斗争的利益和能力。
工人的反抗和斗争又反过来推进劳动过程与工厂体制的变化。
通过图布洛维试图说明: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对工厂体制的干预是间接而无力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工厂对工人的控制更多地采取强迫(coercion) 的方式。
进入发达资本主义时期, 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干预劳动过程和组织,造成工人对工厂依赖性的下降,从而促使工厂控制手段由强迫向共识(consent) 的转变。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通过一整套官僚制度,完全控制了生产的资源配置与劳动组织。
生产过程中工人的“集体自我管理”更多地作为一种理论构想出现在书本的讨论中,只出现在极少的现实情境下。
《生产政治》一书的主体就是讨论上述生产方式之间及内部的工厂体制的差异的形成,及其对工人斗争方式的影响。
布洛维自己所总结的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人们改造自然时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
它们分为两类,一类为生产时的关系(relations in production),指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例如生产活动中的关系和劳动过程中的关系,是劳动中的技术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外一类是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指的是某个生产模式中针
对剩余价值所发生的剥削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urawoy, 1985)。
这四个概念是布洛维关于生产体制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迫是指工人虽然对这种工作非常不满,但除了在工厂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别无选择。
同意是指工人拥有国家福利的保障,却对资本主义生产剥削产生一种“志愿性服从”,也可以说是默默接受的“甘愿”或者是有意识下的“同意”布洛维认为任何生产体制都是同意与强迫的组合,当强迫占上风时,即称之为专制体制,当同意占上风时则称之为霸权体制。
官僚专制体制是管理层在工会和工头的辅助下,以分配稀缺物资的权力换得工人的服从;而变革后的官僚霸权体制下,因为市场经济的介入,企业失去了分配物资的特权,因而管理层只能通过计件制、经济奖励制度等,使工人产生对工厂生产的兴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