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9.19 KB
- 文档页数:3
[11]Lin R,Yin G.Bayes factor and posterior probability:comple mentary statistical evidence to p-value[J].Contemp Clin Tri als,2015;44(1):33-5[12]李先涛,梁伟雄,王奇,等.期中分析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5;(01):112-115 [13]DALLAS MJ.Accounting for interim safely monitoring of an adverse event upon termination of a clinical trial[J].J Biopharm Stat,2008;18(4):631-638,439-445[14]肖意可,胡飞芳,刘中强,等.适应性设计在新药临床试验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7;26(04):389-393[15]许瑞莲,任重阳.I-SPY2研究提供乳腺癌临床试验新方向[J].循证医学,2017;17(03):153-154[16]王维亭,郝春华,汤立达.临床适应性设计及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0;25(05):334-339 [17]Brahmachari B,Bhatt A.Adaptive design-An innovative tool in drug development.Indian J MedRes,2011;133(3):243-245 [18]王欢,李娟.中药新药Ⅱ期临床研究两种试验方案的初步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3):238-239 [19]Sampson A R,Sill M W.Drop-the-loser design:nomal case[J]. Biometrical J,2005;47(3):257-281[20]Lu,Tzu-pin,and James J.Chen.”Subgroup identification for treatment selection in biomarker adaptive design”,BMC Medi cal Research Methodology,2015[21]翟静波,商洪才.适应性设计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10):1165-1170[22]杨志敏,李宁,高晨燕,等.富集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新药临床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4;23(08): 915-920+947[23]闫世艳,王彬,马利,等.富集设计方法与中医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7;58(04):307-310[24]詹思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新方法概述——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新方法系列讲座(一)[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01):59-62[25]詹思延.药物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03):343-346[26]Brain L,Stephen E,Kimmel.Text book of pharmacoepidemiol ogy[M].4th eds.Chichester:john wiley Sons,Ltd,2006:383-384 [27]杨兴华,詹思延.病例交叉设计——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新方法系列讲座(五)[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05): 323-325[28]詹思延.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新方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0;(03):205-209[29]王亚飞,陈峰,柏建岭,等.靶向药物全球同步研发设计中的统计学性能比较[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22(10): 1127-1132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的高危因素及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1.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摘要:川崎病是一种由超抗原触发的以全身中小血管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免疫系统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19期29投稿邮箱:sjzxyx88@·综述·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进展毛英(贺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贺州 542899)0 引言川崎病(KD )又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生于低于5岁的儿童,是一种全身血管病变的综合征,现阶段KD 的发病病因、机制等还未明确。
KD 可导致多种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心肌炎等,其中冠心病发病率最高。
随疾病的进展,冠状动脉内径降低导致心肌缺血,严重者甚至导致心肌梗死,为导致后天性儿童心脏变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
现阶段对于KD 患者的标准标准方案为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 )联合大剂量阿司匹林,早期对KD 患者进行干预冠心病发病率可降低为3.0%至5.0%,死亡率可降低为0.2%;而未能及时进行干预的患儿冠脉损伤(CAL )发生率为15.0%至25.0%。
因此,对KD 患儿及早实施干预治疗,能够降低患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1 KD 流行病学特点KD 多发生于3个月至5岁的儿童,其流行范围较广,但亚洲人群发病率高于白种人群,亚洲地区中日本发病率最高,除此之外,KD 还具有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有患病者,后代患病率高于无家族史者,因此认为该病受遗传因素干扰;继发于感染的KD 患儿较少,虽有部分患儿可有感染后导致发病,考虑与个人易感性有关。
KD 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可能与超声科医师相关疾病影响资料的认知加深有关,在检查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
2 KD 合并冠脉病变的发病机制KD 的病因及合并CAL 的发病机制现阶段还未明确,但考虑与感染因素有关。
有研究认为[1],细菌、消化道病毒等十几种病院微生物与KD 发病有关,研究表明,66.0%KD 患儿发病前存在与患有感染性疾病人群的接触史。
也有研究表明[2],CAL 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发病率高于非CAL 患儿,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为KD 患儿并发CAL 的影响因素之一。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一、综述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结膜炎、唇龈炎和手足红肿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川崎病不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而且还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因此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和高危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尚无统一标准,早期研究主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级,将冠状动脉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准确评估病变范围、不能动态观察病变进展等。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检查手段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估。
这些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临床分级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高危因素。
这些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年龄越小,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越高;性别: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热时间:持续性发热超过5天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计数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C反应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
随着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A. 川崎病的概述近年来随着对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和日本小儿科学会(Japanese Pediatric Society,JPS)共同制定的标准。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1, 11(2), 826-830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1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1.112117川崎病冠脉损害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万萱1,冯建英1,严晓华1,张西嫔1,王菊艳1,李晓红1,李思琼1,成钧2,肖成3,焦富勇1*1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病院,陕西西安2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儿科,陕西西安3西安北车医院儿科,陕西西安收稿日期:2021年1月25日;录用日期:2021年2月9日;发布日期:2021年2月26日摘要川崎病是一种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区域流行性的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急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炎,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病变。
目前发病呈增高趋势,大约15%~25%未经系统治疗的儿童最终发展成冠状动脉损害,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
目前干细胞治疗小鼠川崎病模型所致的冠脉损害取得重要进展,现就干细胞治疗川崎病冠脉损害的形成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川崎病,冠脉损害,干细胞Research Progress of Stem Cell Therapy for Coronary Artery Damage in KawasakiDiseaseXuan Wan1, Jianying Feng1, Xiaohua Yan1, Xipin Zhang1, Juyan Wang1, Xiaohong Li1,Siqiong Li1, Jun Cheng2, Cheng Xiao3, Fuyong Jiao1*1Shaan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Children’s Hospital, Xi’an Shaanxi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orthwest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Xi’an Shaanxi3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Xi’an Bei Che Hospital, Xi’an ShaanxiReceived: Jan. 25th, 2021; accepted: Feb. 9th, 2021; published: Feb. 26th, 2021*通讯作者。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朝鲁门;陈柏谕【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Kawasaki disease( KD) is an acute systemic small vasculitis syndrome,mainly involving coronary artery,which can cause dilatation of coronary artery,coronary artery aneurysm,coronary arterystenosis,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KD is the main reason for acquired heart disease in children. So it is research on diagnosis and pathogenesis of KD that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KD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This paper review the diagnosis and pathogenesis of Kawasaki Disease with coronary artery lesions.%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病变,甚至可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研究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本文综述近年来对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5页(P468-472)【作者】朝鲁门;陈柏谕【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相关文献】1.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朝鲁门;陈柏谕;2.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进展 [J], 王喆3.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J], 周乾潮;金婧;邓文杰;黄丽容;陈晓生;曹炎4.CTCA在儿童川崎病伴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J], 吴慧莹;张明杰;张静;徐文彪;鹿连伟5.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学检测在患儿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J], 杨荣荣;马佳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进展川崎病(KD),是儿童常见的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綜合病症。
其发病原因迄今不明,疾病可以影响整个身体的小血管,尤其是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脏疾病和猝死,对患者的生命以及生活质量造成威胁。
在发达国家,该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疾病的首要因素。
本文就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有关因素、诊断及治疗进展展开综述,为针对性防治治疗提供依据。
标签: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研究进展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LC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
可以导致多系统受累,冠状动脉病变(CAL)是急性期最严重的表现,并且与成年后冠脉阻塞和动脉硬化有关。
1川崎病的诊断标准采用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推荐的诊断标准(2002年2月修订,第5版):①不明原因发热,持续发5d及以上;②肢体末梢循环的改变,包含:手足硬性肿胀急性发作、脚趾和手指的末端充血、甲床皮肤移行处发生膜状脱皮;③两侧球结膜发生充血;④多形性皮疹;⑤口唇发生充血性皲裂,呈现杨梅舌征象,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⑥非化脓性颈淋巴结在急性期发生肿大。
若患者具备上述6项中至少5项,则临床诊断为川崎病;若具备上述4项且超声心动检查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了冠状动脉瘤(或者冠状动脉扩张),在除外其他疾病的基础上,也可诊断。
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可分为冠状动脉病变(CAL)和冠脉正常(NCAL)。
2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有关因素2.1以往研究证明,年龄、地区、种族、自身遗传因素[1-2]、发病到确诊时间、总发热天数、免疫球蛋白应用时间[3]及用量[4]、心律、心脏扩大、血钠、WBC、ALT、AST、LDH、ALB、HS-CRP[5]、EST等均与川崎病有关。
2.2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Kobayashi评分)2006年Kobayashi 提出了KD并发CAL的高危评分体系,是目前较为公认的KD并发CAL的评分指标:①血钠≤133mmol/L(2分);②AST≥100IU/L(2分);③血中性粒细胞》80%(2分);④IVIG开始治疗时间在病程4d以内(2分);⑤CRP≥100mg/L(2分);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12×109/L(1分);⑦血小板计数≤300×109/L;(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