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瘤
- 格式:docx
- 大小:17.72 KB
- 文档页数:4
血管瘤是什么样子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病变,这种疾病通常在出生前(胎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在出生后才出现或者逐渐出现的。
血管瘤可发生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面部,四肢。
婴幼儿血管瘤发病率大概是在4%左右,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严重的还会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那么,血管瘤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介绍。
1、毛细血管瘤:由血流量较大的毛细血管增生而成,外观像暗红色的草莓,高出皮肤,摸上去手感软。
这种血管瘤可能遍布全身。
、鲜红斑痣婴儿血管瘤症状:毛细血管呈网状增生,发生在表皮之下的真皮层,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块。
常常被家长认为是胎记。
3、海绵状婴儿血管瘤症状:通常在孩子出生或生后不久发生。
这种血管瘤虽然增长较慢,但损害较大,比较容易发现。
这种血管瘤还可能发生在内脏,往往不容易发现。
4、蔓状婴儿血管瘤症状:多见于四肢,外表可见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还可以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
发现孩子有血管瘤,首先应严密观察,详细记录血管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表面颜色,是否隆起,每周观察一次,做好记录,如发现表面颜色变浅表面颜色变浅,形态平整,范围缩小,表示血管瘤有自动消退的可能,暂时不处理。
如发现血管瘤没有增大,颜色没有改变,表示血管瘤在稳定期,可以严密观察。
如果血管瘤增大,颜色变深或没有变化,形态稍隆起,表示血管瘤在发展期,特别是在面颈部,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文章内容只是帮助你了解关于疾病相关的常识,北京长峰血管瘤医生介绍说血管瘤血管瘤多发于婴幼儿,一旦发现血管瘤应尽早的治疗。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想要了解可点击“在线咨询”,将有医生通过网络问诊,在线详细分析具体病情,让你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疾病的状况,帮你尽早解决疾病难题。
祝你早日康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毛细血管瘤如何治疗比较好?
导语:毛细血管瘤一般是在出生不久后,或者是在儿童时期最为常见,可能会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增长慢慢的消失,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瘤会慢慢
毛细血管瘤一般是在出生不久后,或者是在儿童时期最为常见,可能会随着人们的年龄不断增长慢慢的消失,有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瘤会慢慢的增大,如果小孩子出现一些毛细血管瘤的话,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防止血管瘤出现一些病变,那么应该怎么治疗血管瘤呢?
毛细血管瘤一般是错构瘤,但如果其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则可能为真性肿瘤,一般情况下婴儿在一周岁内会停止生长或是消失,其中又以女性婴儿为主,如果是新生儿斑痣,也可以叫橙色斑,一般不需要特别进行治疗,自己到一定时间会消失。
新生儿另一种毛细血管瘤是葡萄酒色斑,一般会长在面部较多,其他部位也可出现,但情况较少,不会自行消退,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所以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出现并发症状,影响身体健康。
毛细血管瘤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也可能通过母体怀孕时受到外界污染以及药物等情况影响造成,治疗时可通过临床手术切除、冷冻治疗以及放射与同位素此外治疗,还可以采用激光治疗改善患者病情。
注意事项:患者要注意一般术后进行洗脸或是洗澡时千万不能沾到水,对于一些患者可能采用激光治疗血管瘤的还要注意防晒,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创面上的结痂一定不能用手去扣,要主它们自己脱落炎宜。
毛细血管瘤它的种类有很多种,所以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毛。
婴幼儿毛细血管瘤的症状
毛细血管瘤是血管瘤其中的一种细化疾病症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婴幼儿不会患毛细血管瘤这类疾病,其实血管瘤并不是需要看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的。
血管瘤出现在婴幼儿的身体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出生一两个月的患者可能会影响到外观,导致准妈妈的一些紧张,疾病需要积极的控制。
婴儿血管瘤是在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至2个月内出现,因为影响宝宝外观,故造成爸妈的担心。
父母的耐心加上与医师密切配合,积极治疗就可痊愈;但具有危险性的婴儿血管瘤,如长在眼睛、咽喉、肢体末端,则需特别留意
儿童毛细血管瘤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或儿童。
多见于头、颈部皮肤,但粘膜、肝脏、脑和肌肉等亦可发生,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现,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
症状表现
眼睑是血管瘤发病率较高的部位,根据初发时的颜色来判断它破坏眼睑的速度和程度。
1、红色较淡、用手指轻轻一碰,红色立即消失的,多在青春发育期前,不会破坏眼睑增厚和变形。
2、血管瘤初生时红颜色呈片鲜红,用手指压患处红色也能全部消失,但较前者重一些。
这种血管瘤在青春期大部分会破坏眼睑增厚和变形。
3、初生时颜色呈深红色,手指用力压患处不能将红色完全消失,红色的片块有立体感,这种程度的血管瘤儿童期间就会不同程度的破坏眼睑增厚和变形。
对于婴幼儿患者来说身体出现了毛细血管瘤的疾病症状很明显,所以我们一旦看到了疾病症状应该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小孩子的皮肤比较的稚嫩,比较容易看得到上述的一些症状和表现,如果出现了上述的症状需要我们及时的去医院检查。
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案引言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结构异常,其特征是毛细血管数量的异常增加和扩张。
该疾病通常以皮肤为主要受累部位,但也可在其他器官检出。
毛细血管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决定。
本文将介绍针对毛细血管瘤的常见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毛细血管瘤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
其中,口服药物主要包括消炎药物和激素类药物。
消炎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症状并改善病情。
激素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控制血管扩张来减少血管瘤的体积。
外用药物主要有局部抗炎药物和收敛药物。
局部抗炎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瘤局部,减轻炎症反应和红肿症状。
收敛药物则能收缩血管,减少血管瘤的扩张。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严重病例,药物治疗可能效果有限,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案。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毛细血管瘤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通过激光的选择性作用,将激光能量传导到毛细血管瘤的血管内壁,从而破坏毛细血管瘤的血管结构。
激光治疗有多种类型,其中脉冲染料激光是一种常用的激光治疗方式。
该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激光的波长和能量来实现对毛细血管瘤的精确作用,达到治疗的效果。
激光治疗通常在手术室或皮肤科门诊进行,患者一般需要进行数次治疗。
治疗时需要保护患者的眼镜,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患者的疼痛感和皮肤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和严重的毛细血管瘤,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凝固。
手术切除是指通过手术切除毛细血管瘤的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治疗毛细血管瘤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变局部化且体积较小的毛细血管瘤。
凝固是指利用高能电热或冷冻技术对毛细血管瘤进行治疗。
这种方法适用于病变范围广泛或体积较大的毛细血管瘤。
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手术室进行,并由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
怎样诊断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有经验的医生,对于皮表的毛细血管瘤,通过眼观手摸,凭经验即可确诊。
2、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位置比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症状比较典型,有经验的医生通过眼观、手摸也可以确诊,对于位置比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表明症状不明显,
可通过超声检查、X线检查等确诊,如果是海绵状血管瘤对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有损害,或者引起了并发症等,可通过CT、核磁共振等检查血管瘤的危害程度。
3、蔓状血管瘤:大部分蔓状血管瘤对于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来说通过症状表现可以确诊,辅助检查一般有彩超、血管造影、CT、核磁共振等。
血管瘤的检查方法还有穿刺、核素检查、病理检查等,根据不同的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一般在有经验的血管瘤专科医院的医生的指导下,可避免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节省时间和金钱。
成都长峰血管瘤医院祝您身体健康。
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特征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特征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毛细血管瘤是什么,只有在刚孕育孩子的父母可能了解一些。
毛细血管瘤指的是孩子出生后身上长的小红肿瘤,容易碰破,也有的是像胎记一样不突起。
对于毛细血管瘤是分为好几种的,基本上都是发病与婴儿时期。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特征。
1、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
2、毛细血管瘤: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
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
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在原有毛细血管瘤处,发生或位于皮下,呈圆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
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
4、婴儿血管瘤有一种比较严重,海绵状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主要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是一种严重类型,约1/4病例死于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恶变。
婴儿血管瘤生长迅速,或累及重要器官,或伴有血小板或出血倾向,这种需要特殊注意。
以上是有关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特征的分类介绍,从上面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常常所说的胎记就是指的鲜红斑痣,这种胎记基本上都是存在一辈子的。
而毛细血管瘤是常见的一种,这种血管瘤会随着孩子的正常而消退。
但是对于海绵状血管瘤一定要当心,这种血管瘤是比较严重的,一定要及时治疗。
血管瘤的诊疗及护理血管瘤,由血管组织构成,为血管发育过程中畸形发展造成的错构瘤。
按其结构和形态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类,即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
(一)毛细血管瘤【主要表现】常见于婴儿面、颈部,出生时即有皮肤红点或红斑,逐渐长大,红色加深,似葡萄酒颜色,故又称为葡萄酒斑。
肿瘤境界清楚,压之可褪色,去除压迫后又恢复红色,成年后保持稳定,肿瘤可向深部发展。
另有一种毛细血管瘤,通常为较小而突出皮面的结节样肿物,颜色鲜红或暗红,表面皮肤增厚,并有皱褶,呈微细分叶状,形如草莓,故称为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治疗与护理】(1)激光治疗:一般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应使用性能优良的激光器治疗。
(2)手术治疗,瘤体较小时,可手术切除。
近年来皮肤扩张技术,能提供“多余皮肤”,用于修复切除病变后的皮肤缺损,使本病治疗有了新的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3)其他治疗:尚有冷冻治疗,但治疗后遗留较大瘢痕,患者术后仍有不满意感觉。
小儿较大的肿瘤可酌情试用泼尼松治疗,有可能限制肿瘤扩展。
⑷护理措施:①注意局部保护,避免损伤破裂出血。
②需手术者按手术要求做好术前皮肤清洁准备,术后进行适当的术后护理。
(二)海绵状血管瘤【主要表现】多数生长在皮肤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也可长在肌肉层。
开始局部可为不明显的突起肿物,逐渐增大。
少数肿物可自行缩小或消失。
肿物位于皮下,表面皮肤正常,也可见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呈青紫色,扪之肿块柔软,境界不清,可有压缩性,触之如海绵状感。
B型超声波检查可探及肿物大小、范围。
【治疗与护理】(1)注射治疗:主要用于年幼不能耐受手术者,也可用于手术前的预备治疗,以减少术中出血。
注射治疗的原理为血管瘤内注射硬化剂,以诱发血管内膜炎、血栓形成、管腔闭塞。
常用的药物为5%鱼肝油酸钠或40%尿素等,注射时不可过浅,以免皮肤坏死,药物用量应根据肿瘤大小酌情而定,一般为每次0∙5~5毫升,每隔1~2周治疗1次。
⑵手术治疗:一般说来,海绵状血管瘤宜及早行切除术,以免肿物生长过大,术后影响功能。
小血管瘤怎么治最好方法小血管瘤,又称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变,通常呈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点或小丘疹,多见于面部、颈部、手臂等部位。
小血管瘤通常是良性的,但在美观上会给患者带来困扰,因此很多患者都希望能够找到最好的治疗方法。
那么,小血管瘤怎么治最好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首先,对于小面积的小血管瘤,可以选择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目前治疗小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激光能量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破坏血管壁,使血管闭塞,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激光治疗具有操作简单、恢复快、不留疤痕等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激光治疗需要专业医生操作,治疗前后需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避免阳光直射等。
其次,对于较大面积或者深层的小血管瘤,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作用于血管壁,使血管壁受热坏死,最终实现小血管瘤的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具有疗效持久、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感,术后也需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此外,对于一些特别大的、难治性的小血管瘤,可以选择手术切除治疗。
手术切除治疗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小血管瘤完全切除,是一种彻底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治疗适用于一些特别顽固的小血管瘤,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大、恢复周期长等缺点,术后也需要做好伤口护理工作,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总的来说,针对小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接受治疗之前,建议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此外,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患者术后做好皮肤护理工作,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早日摆脱小血管瘤的困扰,拥有健康美丽的肌肤。
毛细血管瘤
文章目录*一、毛细血管瘤的概述*二、毛细血管瘤的典型症状*三、毛细血管瘤的病因病机*四、毛细血管瘤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毛细血管瘤的并发症*六、毛细血管瘤的防治方案
毛细血管瘤的概述
1、定义血管瘤(hemangioma)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
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
血管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次是躯干(25%)和四肢(15%)。
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黏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
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4。
2、别称血管瘤
3、发病部位头颈部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婴幼儿
6、科室肿瘤科
毛细血管瘤的典型症状
1、毛细血管瘤的典型症状表现为鲜红或紫红色斑块。
与皮
肤表面平齐或稍隆起,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
以手指
压迫肿瘤时,颜色退去;压力解除后,颜色恢复。
2、毛细血管瘤的分类新生儿斑痣
新生儿斑痣是毛细血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又称橙色斑,常
见于前额、上眼睑、眉间、鼻周或颈颌部。
橙红或淡红色,不突
出皮面,轻压即可退色,随患儿生长而略增大,但颜色并不加深,
大多数在数月后自行消退,毋需治疗。
葡萄酒色斑
多见于面部,少部分位于躯干或四肢,呈淡红至暗红色,或呈
暗紫色,不高出皮面,病变范围随患儿生长而扩大,不会自行消退。
有些病人并发全身性异常如青光眼等。
蜘蛛形痣
细小如针眼,多见于面、臂、手、躯干部。
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少部分患儿出生时即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由散在红斑点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班块,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
表面稍粗糙,而大部分仅为极小的小红点,扩大并互相融合成块,常高出皮肤3-4毫米,鲜红色,表面呈许多颗料状,类似草莓而得名。
能自行消退,常在1-4岁间消退。
家庭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病变
多见于鼻腔粘膜,其次为面、舌、唇、手指等,扩张的毛细血管主要位于真皮及粘膜下,管壁菲薄,仅有一层内皮与表皮相邻,病灶直径一般为1—3mm,不规则,平坦或隆起,红色或紫红色,加压时颜色变白。
本症有显著的出血倾向,随侵犯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出血症状,如鼻衄、咯血、泌尿系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肉芽性血管瘤
位丁皮肤的肉芽状血管瘤,中央为毛细血管,周围为炎性肉芽肿,因此又名化脓性肉芽肿。
多见于手指,可能由于刺伤或毛细血管瘤继发感染所致。
毛细血管瘤的病因病机
该病病因不明,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应用黄体酮或接受绒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压病及婴儿出生时低体重可能与血管瘤的形成有关。
有认为血管瘤是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织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
在胚胎早期(8~12
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
胞分布到其他胚胎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
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毛细血管瘤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
异发现。
对于较表浅,肿瘤较局限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对于较深部位发病或肿瘤巨大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A”。
颈部X线摄片对于了解深层瘤体大小、范围或瘤体是否侵袭颈椎或喉部软骨有一定价值。
如果术前做血管造影,可了解
血管瘤的营养支,则在血管瘤两端结扎供应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血管瘤全部切除。
可进一步行超声波、磁共振检查或
细针穿刺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