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数据整理与概率11.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2 概率初步11.3 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选用合适的统计图展示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
2. 新课内容:(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整理方法,展示例题并进行讲解。
(2)概率初步:介绍概率的概念、计算方法,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3)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分析不同统计图的特点,教授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展示数据。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收集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整理方法:分类、排序、求和、求平均数等。
2. 概率初步:概念: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计算方法:概率=所求事件发生的次数/总次数。
3. 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并整理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
(2)计算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根据实际情况绘制统计图,无固定答案。
(2)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为0.5,因为硬币的两面是等概率出现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知识。
2. 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数据,研究其分布规律。
(2)探讨其他概率问题,如掷骰子的概率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问题设置与答案解析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确保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实数第1节:平方根与立方根第2节:实数及其运算2. 第二单元:一元二次方程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第2节: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3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第4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3. 第三单元: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1节: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第2节:不等式组的概念与解法4. 第四单元:函数及其性质第1节: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第2节:函数的性质第3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性质与运算,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并学会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与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判别式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与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数引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实数的概念。
例题讲解:讲解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与运算方法。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1节与第2节练习题。
2. 一元二次方程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例题讲解:分别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公式法与判别式。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1节至第4节练习题。
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引入: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例题讲解:讲解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以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1节与第2节练习题。
4. 函数及其性质引入:让学生了解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题讲解:讲解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1节至第3节练习题。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新授: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II引入新课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 中,苦∠B=∠C,则AB= AC吗?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III例题与练习1.如图2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XXXXXX(根据什么?).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XXXXXX 三角形(根据什么?).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XXXXXX.④若已知AD=4cm,则BCXXXXXXcm.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XXXXXX.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XXXXXX.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练习:P53练习1、2、3。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二章:整式的乘除2.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2.2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2.3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2.4 乘法公式2.5 整式的除法第三章:分式3.1 分式的概念3.2 分式的性质3.3 分式的乘除3.4 分式的加减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规则。
2. 学会运用乘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分式的概念、性质及四则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整式的乘除、乘法公式、分式的四则运算。
难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分式的性质及乘除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乘法公式表。
2. 学具:练习本、乘法公式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实际生活中购买商品的问题,引出整式的乘除运算。
2. 讲解例题: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分组讨论:针对分式的概念、性质及四则运算,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乘法公式,方便学生随时查看。
2. 黑板右侧:书写例题及解题步骤,展示解题思路。
3. 课堂中间: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标注,提醒学生注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计算题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题分式的乘除计算题应用题:利用整式的乘除解决实际问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整式的乘除与乘法公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拓展分式的应用范围。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2. 分组讨论的环节,特别是对分式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3.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标注和乘法公式的展示。
4. 作业设计中应用题的设置和答案的发放。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教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整式与方程1.1 整式的概念与运算1.2 方程的概念与解法2.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2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3. 第三章:几何3.1 三角形的性质3.2 四边形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整式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绘制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
3. 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函数图像的绘制和几何图形的性质证明。
2. 教学重点:整式与方程的运算方法,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几何图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器。
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橡皮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整式与方程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整式与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整式与方程的解法。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讲解:讲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
6.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函数的解法。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知识讲解:讲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性质。
9.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应用几何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10.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整式与方程的概念、运算方法,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几何图形的性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至第五题。
2. 答案:第一题:略第二题:略第三题:略第四题:略第五题: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整式与方程的应用。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整式与方程的解法。
第1章平行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行线判定方法: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两条直线平行,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处处相等。
第2章特殊三角形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简单地说,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等于60°;反过来,三个内角都等于60°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反过来,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22
+=
a b c
古人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中较短的一边为勾,较长的一边为股,斜边为弦,因此这一性质也称为勾股定理。
如果三角形中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从勾股定理扩展: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半圆。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 勾股定理+SSS
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HL
第3章 直棱柱
由若干个平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
多面体上相邻两个面之间的交线叫做多面体的棱,几个面的公共顶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棱柱是特殊的多面体,分为直棱柱和斜棱柱。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立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俯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合称三视图。
画三视图必须遵循的法则:长对正、高对齐、宽相等。
第4章 样本与数据分析初步
抽样:
在统计中,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的集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的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的容量。
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如果有n 个数12,,...,n x x x ,我们把121(...)n x x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做x (读作“x 拔”)。
加权平均数 权 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也就越大。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当有偶数个数据时,为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在一组相差较大的数据中,用中位数或众数作为表示这组数据特征的统计量往往更有意义。
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2222121[()()...()]n s x x x x x x n
=-+-++- 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标准方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是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第5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用符号“<”(或“≤”),“>”(或“≥”),“≠”连接而成的数学式子,叫做不等式,这些用来连接的符号统称不等号。
不等式的性质:
若a <b ,b <c ,则a <c 。
这个性质也叫不等式的传递性。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者减去)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不等式仍成立。
即 如果a >b,那么a +c >b +c, a -c >b -c;
如果a <b ,那么a +c <b +c ,a -c <b -c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正数,所得的不等式仍成立;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必须把不等号的方向改变,所得的不等式成立。
即
0a >b c <0a c <b c a b a b c ac bc c c a b c c >>>><如果,且,那么, 如果,且,那么,
不等号的两边都是整式,而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的全体叫做不等式的解集,简称不等式的解。
由几个同一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一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组成不等式组的各个不等式的解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
第6章 图形与坐标
X 轴(横轴) y 轴(纵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平面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 -b ),关于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 ,b ).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
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X
第7章一次函数
在一个过程中,固定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称为变量。
在某个变化过程中,设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函数解析式简称函数式,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法。
用列表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是函数的三中常用的表示方法。
函数y=kx+b(k,b都是常数,且k≠0)叫做一次函数。
y=kx(k,b都是常数,且k≠0)叫做正比例函数,常数k叫做比例系数。
对于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