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让座情况调查与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30.95 KB
- 文档页数:13
关于公交车让座现象调查报告摘要:本文是对公交车让座现象进行调查的报告。
通过对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公交车让座现象的统计数据和观察结果。
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公交车让座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公交车让座现象的改善。
1. 引言公交车让座是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公交车让座现象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
公交车让座不仅是一种礼貌和道德的表现,还体现了社会的互助和关怀精神。
因此,了解公交车让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公交车乘客进行,涉及的问题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以及对于公交车让座现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实地观察则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路线的公交车上进行,通过观察乘客和司机的行为,对公交车让座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
3.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乘坐公交车的人群中,有大部分人(约70%)有过被让座经历,而只有约40%的人有过让座他人的经历。
这表明公交车让座现象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另外,我们发现男性在让座行为上相对更多一些,而女性多为乘坐时被让座者。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也发现有些年轻人并没有主动让座的意识,可能是由于社会观念的演变和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
4. 影响因素分析公交车让座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文化因素,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对于公交车让座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
其次是教育因素,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对于培养个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文明意识和行为规范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因素还包括人口老龄化程度、人们对于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的期望以及个人的道德观念等。
5. 改进建议为了提高公交车让座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交车让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文明素质和责任心。
公交车让座情况调查报告总结一、引言公交车让座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增加,公交车座位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然而,一些特定群体,如老人、孕妇、残疾人等特殊需求群体,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困境。
因此,本报告通过对公交车让座情况的调查,总结相关数据,以期推动公交车让座问题的改善。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并通过多个渠道广泛发放问卷,包括在公交车上、公共场所等,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群体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985份。
三、调查结果1.座位占用者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占据座位的人群主要是青壮年,占比达到70%以上。
其中,男性占比60%,女性占比40%。
该结论可能与城市中劳动群体的庞大有关。
2.公交车上的让座情况(1)老年人:6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只有3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主动让座给老年人。
其他被调查者多数在老人需要座位时,选择装作没有看见或不愿意让座。
(2)孕妇:70%的受访者表示在遇到孕妇需要座位时,会主动让座。
这个数据较为积极,可能与广告、媒体以及社会对孕妇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关。
(3)残疾人:45%的受访者表示会给予残疾人让座。
相比于老人和孕妇,让座给残疾人的意愿稍低。
其中,职业学生群体的让座意愿最低,仅为30%左右。
3.不让座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让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年轻人较为疲劳,需要休息;(2)座位不够,没位置让;(3)觉得自己也很累,没有义务让座;(4)对于被让座的人群不关注,缺乏对他们的尊重。
四、问题分析1.人们让座意愿不高在调查中,大多数人表示自愿让座的情况并不多见,说明社会对公交车让座问题的认识还需加强。
相比较而言,对于孕妇的让座意愿相对较高,说明社会已对一部分特殊群体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2.座位不足导致让座问题座位不足无疑是一大原因,衍生出了强烈的座位争夺现象,使得让座成为困难。
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公交布局,增加座位数量。
让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让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和背景1.1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当前社会中让座行为的现状和问题,探索让座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1.2 调查背景近年来,让座问题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备受关注。
虽然有许多人乐于主动让座,但也有不少人对此行为持消极态度,甚至出现让座现象减少的趋势。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让座社会实践的现状,为解决让座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2.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城市公共交通乘客为主要调查对象,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不同交通工具上的乘客。
2.2 调查内容2.2.1 让座行为的频率和方式2.2.2 让座行为受到的反馈和看法2.2.3 让座行为的动机和原因分析2.2.4 让座行为的地域差异三、调查结果分析3.1 让座行为的频率和方式通过对乘客让座行为的观察和问卷调查,得出让座行为在不同交通工具上的频率以及不同的让座方式。
结果显示,在地铁中,站起让座的形式较多,而在公交车上,常见的是移动身体让座的方式。
3.2 让座行为受到的反馈和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乘客对让座行为持支持态度,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明行为。
然而,也有部分乘客对让座行为持消极态度,认为让座是个人权利,不应被强制。
3.3 让座行为的动机和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让座行为的动机主要包括道德责任感、同情心和习俗传统等。
然而,也有一些乘客不愿意让座的原因,例如身体不适、不了解让座的规则等。
3.4 让座行为的地域差异通过对不同城市的让座行为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在一些城市,如北京和上海,让座行为较为普遍,而在一些二线城市,让座行为相对较少。
四、对策建议4.1 提高社会公众的意识和道德责任感,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推广等方式,加强对让座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让座的义务和权利,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对乘客的让座行为予以保护和奖励。
4.3 加强对乘客让座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举报渠道,对恶意占座等现象进行查处和处理。
关于乘坐公交车让座问题的调查报告摘要:公交车是现代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然而,乘坐公交车时的座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公交车乘客在让座问题上的意识和行为,以便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引言:公交车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然而,乘客让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社会。
乘坐公交车的一方面是体力劳动者,他们通常需要站立工作一整天,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座位是极其宝贵的。
另一方面是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较多休息的人群,对他们来说,能够得到他人的让座是一种尊重与关怀。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公交车乘客在让座问题上的态度与行为,以期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439份有效。
问卷内容包括乘客的性别、年龄、职业、乘坐公交车频率以及对让座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占42%、女性占58%。
根据年龄分布,18-30岁的年轻人占58%、31-45岁的中年人占30%,老年人(55岁及以上)占12%。
调查对象中,学生占30%,上班族占47%,其他职业占23%。
乘坐公交车的频率方面,每天乘坐公交车的占60%,每周乘坐公交车的占28%,偶尔乘坐公交车的占12%。
关于乘坐公交车让座问题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88%的受访者认为应当让座给有需要的人,但只有5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主动让座。
其中,乘坐公交车频率较高的人群更倾向于主动让座,而学生群体则相对较少主动让座。
还有一些乘客表示,他们希望公交车司机能更积极地监督和处理乘客让座的问题。
讨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乘客对于乘坐公交车让座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让座给有需要的人,但实际上只有一半的人会主动让座。
这可能与受调查者的个人背景、习惯以及公交车上的人际关系有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乘客对于让座问题的认识与重视,促使更多人主动让座。
公车让座调查报告《公车让座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公共交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城市中,公共汽车是大多数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之一、然而,在公共汽车上,让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让座的规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有时在公共汽车上,往往会出现乘客不主动让座的情况,尤其是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如老人、孕妇、残疾人等。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在公共汽车上乘客是否愿意主动让座,以及不主动让座的原因,从而为提升公共汽车乘车环境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路线的公共汽车上发放问卷,对乘客进行调查。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乘客年龄、性别、平均每周乘坐公共汽车次数、是否愿意主动让座以及不主动让座的原因等问题。
四、调查结果1.调查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0份。
2.乘客年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18-30岁的乘客占比最高,达到45%,其次是31-45岁的乘客,占比为30%。
3.乘客性别比例:男性乘客占比57%,女性乘客占比43%。
4.愿意主动让座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有92%的乘客表示愿意主动让座。
5.不主动让座的原因:对于不主动让座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有以下几点:忙于玩手机或听音乐(25%)、没有看到需要让座的人群(20%)、不想被指责或压力(15%)、觉得不舒服或疲劳(10%)、不愿意让座给自以为不需要帮助的人(5%)。
6.建议:部分乘客提出建议,希望公共汽车公司能够设置更多的“爱心座”,并在公共汽车上开展宣传活动,提醒乘客应该主动让座。
五、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乘客表示愿意主动让座,但仍然有少部分乘客存在不主动让座的情况。
为提升公共汽车乘车环境,建议公共汽车公司加强对乘客的宣传教育,提醒乘客应该主动让座,同时加大对“爱心座”的设置力度,营造更加文明和和谐的乘车环境。
综上所述,公共汽车是大家共同的交通工具,乘客在乘坐公共汽车时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主动让座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举动,但却能传递出社会文明的正能量。
公交车让座情况调查报告总结公交车让座情况调查报告总结前言在现代社会中,公交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孕妇、残障人士等,站立在公交车上可能会带来困难和不便。
为了了解公交车让座情况,本次调查对公交车让座情况进行了总体分析。
正文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选择了不同城市的10条主要公交车线路,共计调查了1000名乘坐公交车的乘客。
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员在公交车上观察并记录了乘客的让座行为。
在调查中,将公交车座位划分为四个区域:老年人、孕妇、残障人士和其他乘客。
每个区域内的乘客被分为让座和不让座两种情况。
调查结果根据对所有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老年人来说,大约60%的乘客会主动让座,40%的乘客不会让座。
2.孕妇是乘客们比较关注的群体,有70%的乘客愿意让座给孕妇。
3.残障人士是被关注较少的群体,只有30%的乘客选择让座给残障人士。
4.对于其他乘客,大约50%的乘客会让座给其他乘客,而另外50%的乘客则选择不让座。
分析与建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公交车让座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了改善公交车乘坐体验和促进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交车让座行为的宣传教育,引导乘客自觉让座,培养文明乘车习惯。
2.加强管理:公交公司应加强对司机的培训和管理,鼓励司机在行车过程中提醒乘客让座,并对不让座的乘客进行劝导。
3.设置提示标识:在公交车上设置明显的让座标识,提醒乘客让座给特殊群体,增加乘客的自觉性。
结尾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公交车让座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希望公交运营方和乘客能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文明、友好的公交车乘坐环境。
让座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关爱他人的表现。
行动起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乘客都愿意主动让座给老年人和孕妇,但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
公车让座调查报告引言: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乘坐公交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的素质意识的提高,公交车上座位不足、乘客受伤等问题时有发生。
为了了解公车让座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目的:1.了解公交车上的乘客让座意识和行为表现;2.分析导致公交车不愿让座的原因;3.提出改善公交车让座情况的建议。
调查方法:我们选择在城市公交车站集中进行调查,用问卷形式对乘客进行调查。
总共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了190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分析:1.乘客让座意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乘客表示在乘坐公交车时会主动让座。
这表明大多数乘客具备了良好的让座意识,并愿意为需要让座的人让出座位。
2.乘客行为表现:尽管大多数乘客表示愿意让座,但实际上有45%的乘客在乘坐公交车时从未主动让座,只有在被他人提醒或请求时才会让座。
这说明还存在一部分乘客缺乏主动让座的行为表现。
而且,37%的乘客表示他们在公交车上始终占据着座位,从不让座。
这意味着一些乘客对让座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
3.公交车让座情况原因:调查显示导致公交车让座情况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座位不足:62%的乘客认为座位不足是导致公交车让座问题的主要原因。
(2)未成年人占座:42%的乘客认为未成年人在公交车上占据座位而不让座是让座问题的主要原因。
(3)面子问题:28%的乘客认为让座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或压力,因而不愿意主动让座。
结论与建议: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乘客具备了让座意识,但实际行为表现和座位不足、未成年人占座、面子问题等原因有关。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公交车让座情况。
1.增加座位数量:加大投入,提升公交车的空间设计,增加更多座位数量,减轻座位不足问题。
2.增强让座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在公交车站、车内等地方设置让座倡议标志,提醒乘客让座的重要性。
3.对未成年人进行公益宣传:通过媒体、学校等渠道对未成年人进行让座的教育宣传,增强他们的让座意识。
关于公交车让座现象调查报告一、前言社会生活中, 无时无刻不传播着正能量, 公交车上的让座情况, 也体现着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文明。
其实, 公交车让座折射的是公民的素质与道德。
为了了解到生活中公交车让座现象的比例, 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时间: 2013年8月16日。
三、调查地点: 1路、2路、10路、16路公交车上。
四、调查人员: 陈龙娇、代晓璇、苏亮东、鲁亚涛、王雅靓、高华、张瑜舒、齐肽、辛仪敏、艾梦圆、王颖。
五、调查对象: 公交车上的全体乘客。
六、调查方法:分两组观察并记录全程中需要让座和让座的人数等, 分析整理出所需数据。
七、调查过程经过短暂商议, 我们分别从1路、2路、10路、16路公交车的起点站上车, 到终点站下车。
七、调查结果八、调查结果分析通过调查, 接受让座的大多数是老人, 其余则是抱孩子的妇女、携带东西过多的人等, 而让座的都是学生、叔叔阿姨以及二十多岁的青年。
所以我们推断, 在公交上让座的多是青少年和中年人。
青少年正在校接受教育熏陶或刚离开校园、步入社会, 文化素养较高, 道德观念强;中年人“上有老, 下有小”, 能够推己及人, 有孝心和爱心。
但不让座的仍然居多, 其中还是多为中年人。
在上下班高峰期, 公交车上比较拥挤。
偶尔有老人或妇女上车, 而上班族却置之不理。
九、总结社会重视我们, 我们也应该有着回报社会的强烈信念, 一个人道德的提升是社会进步的一小步, 而整个民族的道德提升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步。
公交车上的让座现象更加巩固了美德的根基, 让公交车让座, 成为一个文明国道德的桥梁, 让它跨越整个社会!。
乘公车主动让座情况——论让座的得与失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更新,让座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许多人在乘公交车时,会不自觉地让座。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乘公车让座的情况到底如何呢?让座的得与失又是什么呢?本文将通过开展一次问卷调查,来探讨大众在乘坐公交车时是否主动让座以及让座的得与失。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链接通过微信、QQ和朋友圈等渠道广泛传播。
问卷的内容涵盖了受访者的个人情况、乘坐公交车的频率、让座行为的情况等方面,共计19个问题。
调查期为2021年11月1日至11月15日。
调查结果受访者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30份,其中男性102份,女性128份。
在受访者中,20岁以下青少年占比为12.6%,21岁至30岁的年轻人占比46.1%,31岁至50岁的人群占比为32.6%,51岁及以上的为8.7%。
调查中的受访者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段覆盖广,代表性较强。
乘坐公交车的频率在调查中,有43.9%的受访者每天都会乘坐公交车,有29.1%的受访者每周乘坐两次以上,有18.7%的受访者每月乘坐两次以上,只有8.3%的受访者很少或几乎不乘坐公交车。
可见,大部分受访者对公交车这种交通工具很依赖,每天都会使用。
让座行为的情况在受访者中,有75.2%的人表示自己曾经让座过,其中女性让座的比例更高,达到了86.7%,而男性则只有63.7%。
而未曾让座的受访者中,约有37.2%的人表示因为被认为不需要让座而未让座,29.1%的人表示没有看到需要帮助的人,18.1%的人表示自己站的太远,无法及时反应,只有15.6%的人表示不希望让座。
调查中还发现,曾经让座的受访者中,只有42.6%的人曾受到过乘客的感谢或者礼物的回馈,57.4%的人则从未得到过任何回馈。
而未让座的受访者中,有34.9%的人表示曾被人指责为“不文明”,甚至有7%的人被人辱骂过。
对于让座行为的态度在这份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对让座行为持肯定态度,其中有63.5%的受访者认为让座是一种公德心体现,应该得到社会的赞扬和支持,仅有不到3%的受访者认为让座是一种义务而非自愿。
乘公车主动让座情况——论让座的得与失调查报告背景介绍在日常的公共交通中,有时候会出现老人、孕妇等需要座位的人却没有座位的情况。
这时候,乘客中是否有人能够主动让座呢?这个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文对此进行了一项小型调查,旨在了解在乘坐公共交通时,乘客是否能够主动让座,并探讨让座的得与失。
调查方法我们在市中心的公交车上进行了调查。
在耳边放上耳机后,用眼睛观察了上车的几个人群。
记录每个人的性别、年龄和是否主动让座。
对于主动让座的人,我们在下车时询问了其让座的原因和感受。
调查结果在我们的观察中,乘客主动让座的情况不是很普遍。
其中,30%的乘客主动让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分析主动让座乘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性别和年龄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发现,性别和年龄并不是决定乘客是否主动让座的最重要的因素。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有主动让座的情况发生。
让座原因主要是同情心我们询问了部分主动让座的乘客让座原因和感受。
其中70%的人告诉我们,他们让座是出于同情心。
有些人表示,看到孕妇或者老人需要座位,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要让座。
让座具有一定的得与失虽然主动让座是一种善意的行为,但是有些人认为让座也会有一定的得与失。
他们可能会感到累或者不适,甚至担心让座后再没有座位可坐。
此外,一些人认为,让座的人很容易被误解为没有礼貌或者礼节,因此,在某些时候,他们需要慎重考虑是否要让座。
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到了一些关于乘客主动让座情况的信息。
虽然主动让座的乘客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多数出于同情心。
对于乘客来说,让座是一种善意的行为,但也需要权衡得与失。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展现同情心,帮助有需要的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公交车让座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公交车让座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公交车让座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公交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交通工具,它方便了我们大家的出行。
公交车上的让座情况,体现了这辆公交车所在城市的文明程度。
可以这样说,公交车部分的反应了这座城市中居民的大体素质。
公交车让座折射的是公民的素质与道德。
希望通过此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人对于公交车上让座这一问题的观点。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 2:实地采访三、调查时间: 2011年10月18日至 2011年10月28日四、调查内容:(一)【社会角度观察】:让座到底是义务,还是自觉?如果是义务,眼下的座位设计存在问题;如果不是义务,仅仅是自觉,那么,我们固然可以对让座给予赞赏,但对于不让座,也不应该给予鄙视。
自觉让座跟两种情况有关:一种是道德素质,另一种是具体情况。
不让座不全是道德素质不高的缘故,“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这样的理由未必荒唐。
如果我们真觉得不让座是多么接受不了的事情,那么不妨把让座变成义务。
在公交车座位的设计上明确“老弱病残孕”专座,或用醒目提示,或用醒目颜色,或用醒目设计,让其他乘客知道这些是专座,非特殊乘客不能坐,起码在特殊乘客上车的时候必须让座,把“我想让就让、不想让不让”的自觉,变成“必须让”的义务。
从社会对不让座的苛责来看,让座应当成为一种义务;但从公交车的设计来看,让座是一种自觉。
正是这样矛盾的现实,才使让座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我觉得,有必要明确让座到底是义务还是自觉。
如果是义务,就改进公交车座位的设计;如果不是义务,就请批评者闭嘴。
(二)【问卷调查】:关于“公交让座”行为的调查问卷1您经常坐公交车吗?(单选)A 经常B 偶尔C 没有2您有过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的经历吗?(单选)A 经常有B 偶尔有C 没有3你所选择的让座对象有哪些(多选)A 老人B残疾人C 儿童D 孕妇E 抱小孩的人F 病人您认为在什么情况下您会主动让座(多选)A 无论什么情况下B 自己比较方便时C 售票员要求下D 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时E 要帮助的人就长在我旁边时F 看情况如果你不想让座,会怎么做(多选)A 上车后直奔后排座位,尽量靠里坐B 低着头,做打瞌睡C 朝窗外看,装没看见D 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在公交车上你自己没有座位,还会帮老弱病残孕寻找座位吗?(单选)A 会,我会友好地提醒有座位的人让座B 不会,让不让座是人家的自由C 视情况而定对于积极让座的人,应该给予支持鼓励吗?(单选)A 应该B 不应该C 无所谓您觉得让座最能反应一个人的什么品质?(多选)A 善良B 正义C 尊老爱幼D 受过良好教育E 有教养F 助人为乐H 其他9您觉得有必要向大家宣传让座这一美德吗?(单选)A 有必要B 没必要您觉得让座能折射出什么社会问题(多选)A 人的品德高尚B 社会的和谐融洽C 社会素质的提升D 其他你认为应该用哪些媒介去宣扬“公车让座”这种道德风尚呢?(多选)A 广播B 电视C 计算机D 报刊E 其他假如公车上有老弱妇孺,你会主动提醒别人让座给那些老弱妇孺吗?A 会B 不会C没必要你觉得当今人们的让座意识如何?A 很好B 较好C 差D 极差我国曾经大力宣扬“八荣八耻”,你觉得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公车让座”的意识吗?A 有B 一般C 没有假如你到了60岁,你还会给比你年龄还大的长辈让座吗?A 肯定会B 不一定C 肯定不会(三)【调查结果】认为有必要将此行为推广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占了半数以上,大多数人有给人让座的经历,同时,选择让座的对象主要集中在老人,残疾人,孕妇和抱小孩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公车让座调查报告公车让座调查报告摘要:公车让座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也是一种社会道德行为。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公车乘坐过程中司机和乘客在公车让座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为提升社会文明素质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乘客和司机都认同和支持公车让座,但在具体操作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议加强相关宣传和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强化制度建设。
一、引言社会文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公车让座作为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更是体现了一种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
因此,我选择以公车让座为话题进行了此次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现阶段公车乘坐过程中人们对公车让座的态度和行为。
二、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公车乘坐过程中司机和乘客在公车让座方面的态度和行为。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三、调查结果分析1. 调查样本:共计调查了1000名乘客和50名公交车司机。
2. 公车让座态度:调查结果显示,95%的乘客认为公车让座是一种社会道德,94%的司机认为公车让座是司机的职责。
这表明绝大部分人对公车让座持认同和支持态度。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公车让座行为:a. 乘客让座:调查结果显示,79%的乘客在公车上愿意让座给有需要的人,21%的乘客则表示不愿意让座。
其中,女性比男性更愿意让座,年长者比年轻人更愿意让座。
b. 司机让座:调查结果显示,88%的司机会主动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12%的司机表示不会主动让座。
其中,男性司机和年轻司机比女性司机和年长司机更倾向于主动让座。
4. 公车让座问题:在调查中,部分乘客和司机提到了一些公车让座的问题:a. 难以确定谁需要让座;b. 有些人利用让座制度占座,不给有需要的人让座;c. 公共交通车辆空间有限,有时让座困难;d. 乘客对让座问题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建议与反思基于以上分析,为提升公车让座行为,提高社会文明素质,我提出以下建议和反思:1. 加强相关宣传和教育,通过媒体、社会组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达公车让座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国民航大学《形式与政策(2)》调研报告公共交通让座情况调查报告任课教师:刘晓宇专业:物流管理姓名:陈浩良学号:141241303目录前言 (2)正文 (3)一、调查情况介绍 (3)二、调查结果分析 (4)(一)调查结果归纳总结 (4)(二)结果分析 (6)三、解决措施建议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附录一(调查问卷) (10)附录二(访谈记录) (11)从退伍复学至今,为了办理各项业务,经常在天津市内乘坐地铁和公交车长途出行。
在体验到天津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的便利的同时,有些现象却较天津公共交通出行的发展更引起我的兴趣,那就是在这之中的诸多道德问题。
在几年前,愿意为弱势群体让座的人是非常多的,经常一个老人上车,瞬间空了一片座位,就为了照顾这位老人。
而在近年来,愿意让座的人越来越少了。
的确,我心里有时也觉得不能过分苛求别人,毕竟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帮忙这种事本来也强求不得别人。
但是,我们却也应当看到这种行为的持续发酵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纽带的建立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面对着生产力巨大发展带来的冲击,或许我们还缺少一定的缓冲时间,但是,在这种新的前进的势头的催动和冲击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保持热忱。
而非任由某些的冷淡行为的持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
已经不仅仅是一次,在666上看到有老人上车,很多年轻的面孔就闭上眼睛,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我心里不禁就困惑,我们的航大学子是怎么了?在14年我刚入学时还不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我也可以看到,在很多时候,也会有很多人热情地伸出援手,被帮助者也是感谢不已甚至左推右拒,不想麻烦别人。
这个时候,我总会感觉到非常温暖。
原来我们的社会还是温暖的,充满人情味的。
这些行为更进一步的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在看到选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课题。
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调查能给参与调查和研究的人带来更多的启发。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预计可回收问卷50份,主要发放对象为中航大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及其他社会人员。
关于大学公交让座问题的调查研究调查目的:礼仪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公交车上的文明程度,反应了所在城市的文明程度。
公交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移动窗口,公交让座问题折射的是公民的素质和道德。
本调查旨在反应部分公民的文明程度。
希望引起广大群众的深思和共鸣。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实地采访调查时间:2015年4月1日调查对象: 大学生调查过程:(一)我们小组做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通过我们在问卷星上制作问卷,然后让大家进行网上填写问卷,共收回159份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1、性别:41.51%58.49%33.96%54.09%8.81%3.14%64.15%35.85%0%6.92% 5.03% 64.15% 23.9%57.23% 42.77% 0%18.24% 42.14% 35.22% 2.52% 1.89%40.25% 50.31% 9.43% 0%87.42% 7.55% 1.26% 3.77%52.83%30.82%32.08%14.47%5.66%61.01%13.21%20.13%61.64%56.6%71.07%5.66%46.54%52.2%57.23%28.93%8.18%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经常坐公交车的占64.15%,这说明公交出行是大学生的主要出行方式。
大学生见到让座的较多,大学生让座的意识较强,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会让座。
有不少学生为了不让座,会尽量坐后面,假装打瞌睡。
看到别人不让座时,大多数人想劝但不会说出来。
(二)实地采访我们小组主要是对我们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
主要场所是我们校区跟756公交站台.经过一系列的采访,我们把采访的问题及他们对让座的态度都记录在本子上,然后集体讨论总结出:这些大学生经过严格的教育,自身的素质整体偏高,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关心弱小群体,展现正能量。
调查心得:小组成员的调查心得调查心得13财务管理四班尤梅1350430145 关于大学生公交车让座问题的调查,虽然它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我们还是表现的很忙,喜悦是辛苦化成汗水得来的奖励,这次调查让我们了解了当前社会大学生让座的真实想法,让我知道了怎么与他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让座调查报告让座调查报告近年来,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公共场合,特别是交通工具上,让座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为了了解人们在让座问题上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进行了一项让座调查。
调查对象为不同年龄、职业、性别和地域的人群,共有1000人参与。
调查内容包括让座的频率、原因、态度以及对于让座行为的期望等方面。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首先,我们发现在交通工具上让座的频率相对较低。
只有30%的受访者表示每次乘坐交通工具都会主动让座,而有40%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或从不让座。
这表明在公共交通中,让座问题确实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其次,我们了解到让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因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其次是因为自身的条件,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这说明人们在让座问题上,既有出于道德和同理心的考虑,也会考虑到自身的情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还有一部分人对于让座问题持有消极态度。
他们认为让座是个人选择,没有义务去做。
这种态度反映了一部分人对社会责任的漠视,也反映了社会公德意识的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进一步调查了人们对于让座行为的期望。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都希望能够见到更多的人愿意让座。
他们认为让座是一种社会公德,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的表现。
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为了解决让座问题,我们认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
学校、家庭和社会媒体等渠道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宣传让座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养成让座的习惯。
其次,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和交通公司加强管理和监督。
通过制定相关规定和提供必要的培训,引导乘客遵守让座规则,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同时,交通公司也可以通过设置让座标识和提供让座服务,方便有需要的人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
最后,我们呼吁每个人都能够主动参与到让座行动中。
让座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
中国民航大学《形式与政策(2)》调研报告公共交通让座情况调查报告任课教师:刘晓宇专业:物流管理姓名:陈浩良学号:141241303目录前言 (2)正文 (3)一、调查情况介绍 (3)二、调查结果分析 (4)(一)调查结果归纳总结 (4)(二)结果分析 (6)三、解决措施建议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附录一(调查问卷) (10)附录二(访谈记录) (11)从退伍复学至今,为了办理各项业务,经常在天津市内乘坐地铁和公交车长途出行。
在体验到天津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的便利的同时,有些现象却较天津公共交通出行的发展更引起我的兴趣,那就是在这之中的诸多道德问题。
在几年前,愿意为弱势群体让座的人是非常多的,经常一个老人上车,瞬间空了一片座位,就为了照顾这位老人。
而在近年来,愿意让座的人越来越少了。
的确,我心里有时也觉得不能过分苛求别人,毕竟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帮忙这种事本来也强求不得别人。
但是,我们却也应当看到这种行为的持续发酵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纽带的建立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面对着生产力巨大发展带来的冲击,或许我们还缺少一定的缓冲时间,但是,在这种新的前进的势头的催动和冲击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保持热忱。
而非任由某些的冷淡行为的持续出现甚至愈演愈烈。
已经不仅仅是一次,在666上看到有老人上车,很多年轻的面孔就闭上眼睛,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我心里不禁就困惑,我们的航大学子是怎么了?在14年我刚入学时还不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我也可以看到,在很多时候,也会有很多人热情地伸出援手,被帮助者也是感谢不已甚至左推右拒,不想麻烦别人。
这个时候,我总会感觉到非常温暖。
原来我们的社会还是温暖的,充满人情味的。
这些行为更进一步的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在看到选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课题。
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调查能给参与调查和研究的人带来更多的启发。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预计可回收问卷50份,主要发放对象为中航大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及其他社会人员。
访谈对象将以街头随机抽取为主,抽取从老人到少年各个年龄段男女不定的访谈对象共8人。
调查时间计划为12月5日至12月10日。
公共交通让座情况调查报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年级:2016级专业:物流管理成员名单:陈浩良(141241303)一、调查情况介绍整个调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卷调查(12月5日至12月7日)第二阶段是访谈调查(12月8日),第三阶段是总结分析阶段(12月9日)。
下面我来分阶段对调查进行一个扼要介绍。
(一)问卷调查阶段(12月5日至12月7日)针对一些基础的问题,就前言中我所看到的几个现象提出了几个具体化的问题,希望可以看到大众的看法,分析其中的联系。
调查问卷详见附录一。
问卷的发放采用了问卷星制作和发放的方式,也省去了因在校学习、上课导致的回收问卷困难的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缺点。
在问卷中,就能够看出,参与调查的青年人居多,中年人很少了,所以分析起来就有很大的片面性。
也正是考虑到这种片面性的存在,所以我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后,部分修改了原计划中的对各年龄段的人都抽样进行访谈的内容,主要针对覆盖不到的中年人部分进行了访谈,希望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数据。
截至12月7日,共计回收了47份问卷,年龄覆盖了除未成年人以外的基本各个年龄段。
第一阶段已经顺利结束。
(二)访谈调查阶段(12月8日)根据回收问卷中遇到的问题,我就按照修改后的问卷在新立地铁站对中年人进行了访谈调查,共对5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接受采访的有两位。
另外,发动家长帮忙,在山东省乳山市收到了两段访谈录音。
也就是共有4份访谈的记录,在整理出来之后,我发现在这个年龄段,想法看法基本都很相似。
发觉到这一点后,我马上翻阅了问卷的记录,发现几份中年人答的问卷内容也和访谈得到的内容非常相近。
这实际上已经可以表明这一代人的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
因此在这一发现之后,我就结束了对于中年人的访谈调查。
(三)总结分析阶段(12月9日)调查进行到这个阶段,主要的实地数据调查收集已经告一段落,现在要将前面收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汇总,得到关于公共交通上让座情况的一些结论和衍生出来的更为深刻的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将调查的分析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对问卷结果及访谈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第二部分是有关的分析和感言。
(一)调查结果归纳总结这里我们按照问题的内容进行。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在公共交通上会不会给行动不便者让座的问题,结果如下:从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人会给他们让座,只有少部分人有时会让座,却不会有人坚决不让座。
而选择有时会的几位受访者基本都是在30岁以上岁数的人。
第二个问题,则是心中的标准问题,让座该不该,我们有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让座,并有很少的人认为不应该或者说不准。
而做出后两点选择的全部是16到30周岁的青年人。
第三个问题,是对做出了让座举动的人的看法,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前言里提出的那几个冷漠现象的一种外部的客观原因。
果然,不受触动的占了不小的比例,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这就是想出风头。
而有这些想法的人和第二个问题中认为让座不应该和说不准的人基本重合。
第四个问题,如果这些需要帮助者请你让座,我们看一下大家会有哪些举动。
我们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人认为要看寻求帮助者的态度,但是大家也都同时选择了让给这些有需求的乘客,而不是不去让,哪怕心里再不好受也会选择帮助他人。
第五个问题,调查了对于不让座行为的看法,可以说大家基本上都认为自己一定会让的,但也觉得车上人让不让是其个人的事,不能单纯就去谴责这种行为。
第六个问题,是大家对于让不让座的这一举动的选择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我们看到,各个选项都有不低的支持率,不得不说我的估计基本是准确的。
其中价值观、受教育水平、家长教导是更为主要的原因,而车上其他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这项调查对于我们提出因势利导的解决方案有很大的帮助(二)结果分析根据以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的最令人欣慰的就是我们的社会上更多还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哪怕自己觉得让不让座无所谓,也不会拒绝向别人伸出自己的援手。
网上调查显示,97.4%的网友回味老人让座,和我们的调查结果基本是相符的【1】。
而实际上,我们问卷问题的编写也做了一定的讲究,从自己让不让到别人让不让,再到总体的影响因素及本人想法,遵循了一个由己及人、由小入大的一个逻辑关系。
在选项上还根据心理学的内容,为了防止思维惯性做了乱序排列。
果然也得到了一些比较真实的结果。
下面我就对得到的几个结果和分析的过程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1.让座是一个行为的底线而非思想道德的底线。
我们可以从结果中看到,不论持有什么观点,不论对于让座这一行为的认知怎么样,所有人都会选择让座。
很多人是自愿的,也有很多人实际上是做了一个不情不愿的事情。
在以往的报道中,不乏强迫年轻人让座并引发纠纷的老人以及病弱中年轻人没有被体谅反而“被让座”这样的事例。
这也变相使更多的人认为,如果寻求帮助,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才可以得到帮助这样的思想逐渐变成主流。
往常来看,不让座这一行为往往得到了很多的骂名,很多人觉得年轻人就该给老人让座,长春一个男子未给中年妇女让座被扇耳光,济南、杭州等地都曝出过因不让座而遭“掌掴”的新闻【2】。
这些实际上都讲了关于让座的很多人的态度。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之后,我们对于让不让座的态度逐渐多元化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去理性的看待这个事情,而非简单地进行道德批判甚至绑架。
越来越多的人将让座这一事情回归事件的本质,就是帮助问题。
“帮了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这样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挂在嘴边。
但是回到开始的调查数据,很多人讲是会讲无所谓,而在方便的时候,更多的人还是会让座给有需要的人。
不道德批判,不道德绑架,尊重别人的选择,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更新的对于让座的想法。
所以说,让座,只能是一个行为的底线,跟多人愿意做,但是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再去把这作为一个思想道德的底线来批判别人的思想过分、没有道德。
2.让座行为的发生与否与环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这里所讲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车上环境,另一方面是个人的教育文化环境。
车上环境就是公交车上的硬件设施和人们乘坐时的心态所组成的一个多元的环境。
营造一个温馨的或是带有暗示性的车厢硬件设施是现在最为普遍的想法。
基于人机工程学和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已经有一种公交车电子声光让座系统被设计出来【3】,也有很多人提出将“鼓励让座”或是“老弱病残孕专座”这样的标志变得更明显一些,从而从硬件环境上激起大家的让座的热情。
也是一种变相的心理暗示。
个人的教育文化环境实际上指的就是个人受教育、家庭观念以及个人价值观结合所造就的一个环境。
这个因素是一个主观因素,也是主要因素。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影响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价值观,也会引发同样的行为。
甚至车上环境也是影响了行为人的心理,从而促使或者是阻碍行为人做出相应的行为【4】。
举一个不想关的例子,《十二公民》中,出租车司机认为富二代可能是杀了他的父亲,那就一定该死,哪怕骂了他爸爸,动了他爸爸一下就一定该死!这就是价值观中对于敬老的一种过分曲解。
让座问题如果涉及到强迫,那也就是这样一种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过分曲解,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而这种道德绑架往往就最常见地通过车上环境和个人教育文化环境相结合来强制影响行为人的行为。
因为这种行为影响发起人的过分的行为,这种不合理的方式逐渐引起了舆论的批评。
所以也衍生了上面更为本质化、更为人性化的观点。
对于这个“让座”问题,我们的见解也逐渐回归了行为的本质——帮助上。
3.解决“让座”行为衍生的种种矛盾,弘扬优良文化的根本是解决“冷漠”问题。
随着“让座”行为有关的讨论和行动持续热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主流观点认为:“让座”行为是一种个人行为,让座要鼓励,不让座也不能一味批判,而应该理性地去看待。
实际上从调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只要寻求帮助者有一个好的态度,只要被询问人比较方便,基本上都是能够帮人一把的。
这里所提起的“冷漠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这种“冷漠”实际上来自帮助的双方,寻求帮助者和被询问者双方有一方的冷漠,就会导致帮助行为的不成立。
而根据现在的报道,提到的更多就是例如“女子因痛经不让座被老人打骂被迫提前下车”、“小学生让座晚一步被骂一路”【5】、“年轻姑娘不给老人让座,老人直接坐到其腿上”【6】、“不让座小伙被连扇五耳光”【7】等等。
根据可靠数据,有44.9%的青年人遭遇过“被让座”,而且常是在自己非常疲累或不舒服的时候发生的【8】。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冷漠更多来自于寻求帮助者。
有这样的寻求帮助者,自认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就为所欲为,行苟且之事,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于国家的文化、道德秩序甚至是法律制度的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