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与突破——万科森林城B4区45中学规划建筑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8.47 KB
- 文档页数:3
合肥万科森林公园项目C3地块方案设计说明一、工程规模及概况合肥位于华东,毗邻长三角地区,目前区域重要发展方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为目标,建设成为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中心。
C3地块位于合肥万科森林公园项目南侧位置,用地性质为R2,可用地面积为41003.67平方米,拟建居住建筑、配套商业,总建筑面积145966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16532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不小于112132平方米;沿街商业建筑面积不小于4400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29434平方米。
·基地概况森林公园项目位于合肥中心区西北地块,紧邻二环和城市干道四里河路,靠近西侧蜀山湖区和南侧合肥城市森林公园,基地区位良好,交通便利。
C3地块位于森林公园项目的南侧位置,北侧为含笑路,南侧为森景湖大道,西侧为紫衫路,东侧为紫荆路。
·自然与工程概况合肥地处中纬度地带,位于江淮之间,全年气温冬寒夏热,春秋温和,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100多个小时。
合肥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合肥地处江淮腹地丘陵地区,由西向东的江淮分水岭贯穿市境,形成低缓鱼背形地势。
全市地形分为丘陵、岗地、平原圩区三大类。
基地原始地形为北高南低,基地内地表多为工程堆土。
二、规划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文发布)《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GB50220-95)《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设计任务书工程设计合同国家及地方颁布的有关规范、标准、规定业主提供的其它有关使用要求和相关资料规划范围内电子地图三、规划原则与总体构思⏹规划原则以用地规划条件为依据,使地块规划设计既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又符合更高层次的规划要求,成为城市形象的新的地标,塑造富有活力的形象特色,以规划设计的创新方法与思路指导设计,形成融合于城市,但超越于城市的公共服务中心典范。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经典案例目录一、概述 (3)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4)1.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 (4)1.3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6)二、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要素 (7)2.1 选址与规划 (9)2.2 建筑设计 (10)2.3 道路与交通 (11)2.4 绿地与景观 (12)2.5 环境与生态 (13)2.6 综合服务设施 (14)三、经典案例分析 (15)3.1 北京万科金域蓝湾 (17)3.1.1 项目概述 (18)3.1.2 规划设计理念 (19)3.1.3 建筑设计特点 (20)3.1.4 绿地与景观设计 (22)3.1.5 社区文化与活动 (23)3.1.6 总结与启示 (24)3.2 上海世博滨江公园 (25)3.2.1 项目概述 (26)3.2.2 规划设计理念 (27)3.2.3 建筑设计特点 (29)3.2.4 景观设计特色 (30)3.2.5 绿地与生态保护 (31)3.2.6 总结与启示 (33)3.3 广州保利花园 (34)3.3.1 项目概述 (35)3.3.2 规划设计理念 (36)3.3.3 建筑设计特点 (37)3.3.4 道路与交通系统 (38)3.3.5 绿地与休闲空间 (40)3.3.6 社区管理与服务体系 (41)3.3.7 总结与启示 (43)3.4 深圳万科城 (44)3.4.1 项目概述 (45)3.4.2 规划设计理念 (46)3.4.3 建筑设计特点 (47)3.4.4 社区文化与活动 (49)3.4.5 绿地与景观设计 (50)3.4.6 综合服务设施布局 (51)3.4.7 总结与启示 (52)四、结论与展望 (53)4.1 结论总结 (54)4.2 发展前景与挑战 (55)4.3 对未来居住小区规划的启示与建议 (57)一、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优秀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兼顾环境友好、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等多方面因素。
万科极小户型研究发布者: 万科集团字体大小:极小住宅概念来源于日本和香港的超小城市公寓,在极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室内设计、智能科技和可变家具等元素,结合社区公共配套和物业服务,实现舒适、时尚、便捷的居住感受。
由于极小住宅具有节约土地、高品质的特点,深受都市现代青年客群的喜爱。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型城市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
致力于专业城市住宅研发的万科地产已关注到“85后”都市新青年群体的居住需求,希望整合国内外建筑专家、网络运营商、知名家电/家具/智能通讯/PC制造商等各领域优秀合作方,共同研发一种针对城市新青年的多元化生活方式——极小空间+极致功能+极便利网络+极轻松购买,尝试探讨一种新的居住可能。
项目信息:西安·万科城项目位于长安区大学城教育产业核心位置,比邻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汇集20余所高校和高新区数千家企业的年轻消费群体。
一期总建筑面积62万平米,其中住宅面积48万平米,商业13.7万平米。
小户型公寓位于商业裙楼之上,主力产品包括:18平米、38平米、45平米三类户型,提供全装修入住、代租管物业服务、高速上网,以及会议、洗衣、健身、简餐等公共配套服务。
西安·万科城的18平米精装公寓,是万科集团建筑研究中心进行极小住宅研发的首个面市产品,将于2011年6月全国同步发售。
为什么是18平米?根据设计经验,18平方米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
通过空间共享,在18平米内提供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书房等多种功能的复合空间。
目标用户: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学生,年龄在18岁—25岁之间,追求时尚个性,偏好电子产品的消费,各种娱乐占据业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功能需求:1、客厅年轻人喜好与朋友交往,交往的两个特点:一是多朋友聚会一般选择在餐厅、舞厅、酒吧、俱乐部等公共场所;二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的社交网站进行交流。
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最长去的十个网站中有九个是社交网站。
规划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及场地现状1-1区域位置〃地块位置本地块距离青岛市中心约40公里,据即墨市中心约2公里,处于即墨市区与即墨经济开发区交界处,是集居住、景观、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区域。
1-2开发区域概要〃基地条件用地现为净地,用地的西北部地势偏高,但坡度起伏不大。
宗地内没有可值得保留的树木,场地有较多的土方。
一条横穿宗地的泄洪河道有待建堤和清淤。
〃设计条件用地性质:居住用地用地面积:15.08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1.6日照:大寒日连续2小时建筑层数:4-18层车位比:1:0.6绿化率:35%〃设计依据本次设计应满足以下地方法规和规定:《青岛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办法》2003年青岛市人代会第六次会议通过《青岛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青岛市人民政府令第149号此外,还应满足国家和地方其他相关规范和规定。
〃项目定位根据项目的区域位置和客户来源等条件,本项目主要采用情景洋房、高中层住宅,结合河道现状,塑造较好的景观资源,开发即墨城较高档生活区。
2.设计构思2-1以人为本的街区骨架〃该地的最大特色是,北街区和南街区相连,中央有河流贯穿。
这条河流被灵活运用,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步行者网络。
〃北街区中央设置中心广场,南街区两端设置广场,通过设置将各主要出入口相连接的社区轴,使社区充满活力。
2-2良好的绿色网络系统〃居住区道路采用环状,基本上可通往各住宅街区。
这条居住区道路沿线尽可能较大范围的设置绿化轴。
〃该绿化轴包含散步道,由树木林立的植被、草地、庭院灯构成,形成了社区化的绿化轴及景观轴。
〃这条轴线与被高层建筑群包围的大规模公共空间相连,形成街区的绿色网络。
2-3空间变化丰富的居住区设计〃在社区轴沿线,通过设置多层住宅,使其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社区轴,提升了高层住宅群的开放性。
〃社区轴对应的是多层住宅,其侧面墙壁面对公共开放空间,公共社区轴对应的是隐私相对高的住宅的同时,利用住宅楼侧面墙壁的连续性形成具有韵律感的景观空间。
限制与突破——万科森林城B4区45中学规划建筑设计
摘要:万科森林城B4区45中学项目通过整体化设计手段,将建筑空间与场地
景观融为一体,成功地突破建设场地局限性的设计约束,达到建筑功能的合理性
与空间多样化的统一。
关键词:整体化设计;场地限制;多样化公共空间
合肥45中新校址位于万科森林公园项目B4区。
森林公园项目选址在合肥市
中心西北,临近董铺水库,位于北二环和四里河路交口西南侧,周边环境资源优良。
区域内有固镇路东西向穿过,将地块分为南北两部分,固镇路作为整个森林
公园项目的主要入口通道,沿路周边布局社区服务中心和商业、小学等公共建筑群。
45中作为社区公共功能中心的一部分,位于固镇路北侧。
设计出发点在于既保证社区主入口区域的对外形象,同时突破现有条件限制,合理解决内部功能要求。
一、总体布局
森林城45中项目实际用地面积39092㎡,设计为48班中学,学生人数2400人。
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生均校园面积至少
应该达到20㎡/生。
在整体用地不足的条件下,设计除了要满足必要的教学功能
指标之外,还要求提供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和绿化场地。
场地的局限性和功能要
求之间的这一矛盾,最终催生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
总图设计将400米跑道操场和篮球场地放置于东侧,几乎占据了半个基地。
教学综合体位于西侧,四条长短不一的教学楼呈梳型布局,开口朝向运动场地,
并形成丰富的内院空间。
为解决校园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建筑底层大面积架空并在二层设置上人屋面,以立体设计的方式最大化增加室外活动场地。
校区主入口避开人车流量较大
的固镇路,位于基地西侧,面临青松路。
为保证校区沿主入口形象的完整性,建
筑西立面通过连廊串联成为一体。
南北两侧设置次入口,其中北侧车行入口靠近
地下车库。
机动车道位于基地外侧,并可通过架空连廊进入庭院内部,保证消防
车通行。
校园主入口设计了前广场以及岛式停车位,方便家长接送学生。
二、室外空间设计
规划通过整体设计手段将室内外空间与景观融为一体。
在底层及二层提供了
大量的架空空间,作为半室外的活动场所。
几片大缓坡将首层绿地景观与二层活
动平台整合为一体。
延展的绿色空间改变了传统学校建筑与场地之间的平行关系,从而转变成一个三维咬合的空间体系,使得这片公共空间具有良好的可达性,成
为教学与公共功能之间一层绿色的界面,每天都将会有大量的人流穿过,极大的
拓展了空间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让校园更具活力。
位于架空层下方的半室外空间与室外操场直接相连,设计利用室外场地高差
营造出多层次的休息活动场地,这些绿坡、平台以及下沉广场带来丰富多样的空
间体验,为各种室外活动提供了不同性质的公共空间,成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
最佳的交流场所。
室外楼梯与大台阶作为连接这些室外场所的手段,使建筑环境
更富有趣味。
三、平面布局
该建筑虽是中学教学楼,但是功能较为复杂,除教学功能外,还含有行政办公、图书馆、学生餐厅等。
在平面布局上,要求功能合理,流线简洁,动静分区
明确。
为解决功能布局复杂的问题,设计将公共功能布置于首层,与场地景观整合;主要教学功能位于二层架空层上方四个东西向条形体块中。
建筑主入口大厅及行政办公位于教学功能中心位置,与西侧主入口直接相连,为办公教学提供最便捷的流线。
大厅二层向外悬挑,下方巨大的“45”字样作为入
口标识,入口门厅二层通高,阳光从玻璃顶上洒下;直达二层的大台阶通向办公
区域,并继续向上到达二层顶部的屋面活动平台。
中央门厅南侧首层为图书馆,为使图书馆在四个方向都有良好的采光,在其
东侧挖出一个内院。
在图书馆内部利用场地的自然高差,形成错层式台地,让阅
读学习空间更为灵活。
体育馆位于建筑西南,与东侧的室外运动场地相邻。
为保证在学校放假期间
仍然能对外使用,体育馆在南侧向固镇路设一次入口。
体育馆屋面与西侧的图书
馆屋面架空层连成一体,结合景观设计,形成大面积的室外活动场地。
为保证内
部净高满足要求,体育馆室内地面降低半层,并在东侧入口处形成一个条形下沉
庭院,便于馆内采光。
学生食堂位于建筑东北角首层,面向南侧的中心景观及东侧的操场布置了主
要的用餐空间。
食堂中部挖出了一个小型的室内庭院,进一步改善了内部采光环境。
教学功能位于三至五层,避开底部人流量较多的公共空间。
四栋条形教学楼
由西侧南北向的主要连廊沟通,宽敞的连廊除用作交通联系之外,也为学生和教
师提供了另一处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
沿连廊东侧布置的教师办公室与中心行政
服务区连接紧密。
教学楼东北侧面向操场设计了一条斜向的钢构空中连廊,使教
学楼之间的立体交通更为便捷。
教学楼各层东部尽端设计为开敞平台,朝向操场以及中央阶梯广场,是学生
提供喜爱的课间活动空间。
四、立面设计
公共功能区从西侧连廊处生长并延伸,连成一片,与条形教学体块相互交错,形成有机整体。
教学体块跨越下部公共区域。
架空层明确的划分了动静功能区域,形成丰富错叠的室外活动空间,并过渡至地面场地景观。
教学区与底部公共区的立面采用红色与灰色,色彩的对比进一步暗示了不同
的功能分区。
教学区更是将三种明暗不同的红色随机拼贴,造成像素化意向,丰
富建筑的远观效果。
教室部分窗户的设置在符合规范的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宽窄变化与可开启扇
的不同分割打破传统教学楼立面的单调重复;公共区域的外窗更具灵活性,小条窗、方窗与大片落地窗组合形成丰富的变化。
而墙面的分缝也更为契合立面的抽
象风格,使得缝内填充的色彩犹如抽象派作品,生动有趣。
五、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整体设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建筑景观相互独立的传统
设计理念,该项目建筑与景观形成一体——公共空间与景观相互融合和穿插,形
成立体化多尺度的丰富空间模式以容纳学生多种活动需求。
同时场地景观设计将周边城市绿化带重新整合,融为一体。
校园中的大小广场、庭院和斜坡草坪相互贯通,有效消除校园场地狭小的感受。
东侧的中央广场
结合场地标高形成了层叠面向操场的室外大台阶,是主要的活动休息及观赛空间。
二层顶屋面景观以硬质铺地结合部分绿化为主。
绿化屋面、架空层以及内院的结合也从生态角度进一步提升建筑自身的可持续性,并能有效净化空气、缓解雨洪排水压力,改善场地的小环境。
结语
从建筑设计理念层面,该项目摆脱了中小学规划设计的范式,立足于儿童的快乐成长与身心健康,尽可能提供多层次的教学与活动空间;从设计技术层面,通过整体化设计手段,将建筑空间与场地景观融为一体,成功地突破建设场地局限性的设计约束,做到建筑功能合理性与空间多样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