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同音异形词意义识别中的抑制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422.00 KB
- 文档页数:14
编辑校对中常见的同音异形词辨析作者:蔺洁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3期摘要:同音异形词在日常生活的对话或语言使用中常常出现乱用和混用的情况,而在编辑校对中则更加需要对容易引起歧义词语的混用进行及时纠正,尤其是对常见的同音异形词,需要在清楚辨析的基础上正确使用,编辑校对中对于语言的正确使用是具有一定的职业责任的,因此校对需要在工作甚至日常生活中保持对于同音异形词的把握以及不断更新同音异形词语库。
关键词:同音异形词;编辑校对;辨析同音异形词的正确使用是出版物保持专业度和职业操守的一个部分,需要在正确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词句上保持一定的专业水准才能够保证出版物具有一定的质量。
在这一点上尤其要注重使用较为普遍的同音异形词的辨析,通过基本释义的分析和常用场合的研究来明确词语使用场合的不同。
一、大意与大义(一)大意的内涵以及使用场合大意这一词语在很多场合中会体现出具有差异的解释内容,一般情况下会用大意来解释在解决问题或处理事情上缺乏细致性和准确性,导致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粗心,往往与粗心并用来形成粗心大意这一释义。
因此大意这一词语使用的场合还在于对于细心和谨慎的希冀,以及在必要的阶段形成对于细节的充分了解和把握,才能够完成这部分不能够粗心大意的希冀。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大意的另一个意思在于对部分文段或者话语的主要思想的体现,尤其是在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会使用到主要思想内容这一内涵,主体思想的表达需要通过简短的话语来进行呈现,从而避免在过多细节内容的研究中偏离主题思想,便需要简要的大意解读来进行把握。
这一部分的释义可参考《管子·宙合》中提到的:“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
”(二)大意与大义的基本区别在大意的解读和总结基础上能够促进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因此需要明确这一词语引申出的不同内涵来避免在需要解释基本思想时进行粗心大意的意思解释。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大意还具有大志的意思,可参考大志[1]。
学会正确使用中的同音词和异义词学会正确使用中文中的同音词和异义词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同音词和异义词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它们造成的困惑在于发音相似,或者一个字有多重不同的含义。
正确使用同音词和异义词是提高中文写作和交流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同音词和异义词,并提供一些技巧来帮助我们避免在使用中产生误解。
一、同音词的使用同音词是指两个或多个发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常见的同音词有“天/添”、“青/轻”、“毛/猫”等等。
以下是一些使用同音词的技巧:1. 上下文理解法在使用同音词的时候,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意思。
尽量将同音词放在一个明确的句子中,这样读者或对话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
例如:“天气很好,心情很添。
”在这个句子中,通过前文的“天气很好”,我们能够正确理解“添”字的意思是“增加”。
2. 标点符号的运用合理使用标点符号能够帮助我们划清同音词的边界。
如果同音词出现在一个长句子中,可以考虑使用逗号或者分号来使每个同音词独立成句。
这样可以避免歧义,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张嘴发音法在写作或者口语交流时,可以适当张嘴发音,强调同音词的区别。
尽可能让听者听出不同词语之间的微妙差别,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你的意思。
这种方法要谨慎使用,不要过分夸张,避免给人口吃的感觉。
二、异义词的使用异义词是指一个字拥有多个不同的含义。
例如,“打”字既可以表示“击打”,也可以表示“打电话”。
以下是一些使用异义词的技巧:1. 选择合适的词语在遇到异义词时,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汇。
尽量避免使用多义词,在不同场景下容易产生误解。
如果无法确定正确的词语,可以查阅字典或者咨询他人,确保自己使用的词汇准确无误。
2. 明确表达意思使用异义词时,要注意细节,尽可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可以通过添加一些描述性的词语或者短语来帮助理解,减少歧义。
例如:“他打电话给我,询问了我的看法。
”通过在句子中添加“电话”和“询问了我的看法”,就能够清晰表达“打电话”的具体含义。
句子语境中汉语同形异音词的歧义消解汉语中的同形异音词简单来说就是指同样的形状或字形但是却有不同的音节和含义的字词。
这类词语,因为音节的不同而造成了很多语言学上的歧义,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或者误会。
因此,对于这类词的消解问题是经常被讨论的一个问题。
本文将介绍汉语中的同形异音词的歧义消解及其相关案例。
一、歧义消解的概念和重要性歧义消解是指在一个句子中,根据上下文的含义,消解语句中句子成分存在的歧义。
在汉语这个相当特别的语言中,因为存在同形异音的词语,在造句时经常会出现歧义。
而歧义的存在,则会让人们产生误解和其他不必要的问题。
歧义的消解,就是避免和纠正这类问题,确保交流无障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误会。
歧义消解的重要性在于,在正常的人际交流中如果存在歧义,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问题,并对交流造成困扰,影响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降低沟通的效率,而在商业活动中甚至可能对业务产生损失或者错失商机。
因此,对于同形异音词的消解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同形异音词的例子及其歧义消解方法1. 会会是一个同形异音词,可以表示会议、会员、能力等。
当“会”字在语境中出现时,应该结合上下文具体含义来理解。
比如:我今天有个会。
- 会指的是会议我是一个书法会的会员。
- 会指的是组织他数学很好,只要学一遍就会了。
- 会指的是能力2. 行行,可以表示走,可行性、行业等。
同样的,行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要根据上下文情况而定。
比如:我明天不行,有事情要处理。
- 行指的是能否做某件事情这份合同还可以行吗?- 行指的是可行性评估他是从事IT行业的。
- 行指的是职业方向3. 坐坐是一个很容易产生歧义的同形异音词,可以表示做、坐在上面等。
比如: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 表示坐在上面今天有事,去公司坐了一天。
- 表示在公司工作别坐着不动,出去散散步。
- 表示停留在某个地方4. 挂挂可以表示衣服、电话或者情绪等,这也是一个同形异音词的例子。
比如:他挂了电话之后就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
[收稿日期]2021-10-12[作者简介]曹慧,女,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认知加工、语言测试等。
电子邮箱:*************************。
靳洪刚,女,美国汉明顿大学东亚系William R.Kenan 荣退教授,前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第二语言认知加工等。
电子邮箱:******************。
①感谢澳门大学高飞博士对本文研究提供许多无私的帮助,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十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②多义词(Polysemy )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词义的模糊词,例如,英语单词“paper ”可以指代“报纸(newspaper )”,也可以指代“书写工具(written paper )”。
多义词通常具有一个基本义(basic meaning ),其他意义是根据这个基本义衍生而来,意义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也叫互补歧义。
同音词(Homonymy )是指携带两个或两个以上无关词义的模糊词,例如,英语单词“bank ”有两个含义:“河堤(river bank )”和“金融机构(savings bank )”。
Weinreich (1964)指出,同音词一般产生于历史的偶然性,需要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适当意义,各意义相互排斥,也叫对比歧义。
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Taylor ,2001),不同词义称为词的义项,义项是词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黄伯荣、廖序东,2007:274)。
在书写及语音形式上相同,在词义层面上有两个或以上意义的词称为模糊词。
模糊词又可分为两类:多义词和同音词②(Wein⁃reich ,1964)。
本文重点讨论其中的同音词,特别是同形同音词。
同音词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于其广泛性,更在于其沟通中的重要地位,即成功的交流必须建立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从多种可能的词义中正确传达或选取符合情境的意义。
词语辨析——同音异义词同音异义词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在语文学习中,正确理解和运用同音异义词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同音异义词的定义、分类、例子及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同音异义词的定义同音异义词是指在发音上相同或相近,但在意义上却存在差异的词语。
这些词语的发音相同,但含义不同,容易引发理解和运用上的混淆。
因此,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要注重对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二、同音异义词的分类同音异义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形音同形异义词和形音异形同义词。
1. 形音同形异义词形音同形异义词是指在发音上相同,但在形态上存在差异的词语。
这类同音异义词常见于汉字的使用中,通过不同的字形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画”和“划”,发音相同,但一个表示绘画,一个表示划船。
2. 形音异形同义词形音异形同义词是指在发音上存在差异,但在形态上相同的词语。
这类同音异义词常见于多音字的使用中,通过不同的发音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例如,“重”和“种”,发音不同,但都表示数量或程度的增加。
三、同音异义词的例子及运用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探讨同音异义词的辨析和运用。
1. “红”和“洪”这两个词语的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两个词语的用法和搭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
例如,“红”常用于形容颜色,如“红色”,而“洪”则常用于形容水的声音,如“洪水”。
2. “发”和“法”这两个词语的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两个词语的用法和搭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
例如,“发”常用于表示发出或发生,如“发光”、“发表”,而“法”则常用于表示规则或方法,如“法律”、“科学方法”。
3. “花”和“画”这两个词语的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两个词语的用法和搭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
例如,“花”常用于表示植物的花朵,如“鲜花”、“花园”,而“画”则常用于表示绘画,如“画画”、“画廊”。
汉字识别中的同音字效应:语音影响字形加工的证据*陈宝国宁爱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两个实验考察汉字识别中语音对字形加工产生的影响。
实验一采用视觉呈现材料的词汇判断法,没有发现如同英语研究中的同音字效应,实验二采用视、听跨通道的实验范式,首先呈现汉字的语音,然后进行视觉的词汇判断,结果发现,当出现的汉字为低频字时,其同音字越多,词汇判断的时间越长。
这说明汉字的识别过程中,语音对低频字字形的加工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同音字;语音;字形;词汇识别中图分类号:B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05)04-0035-051前言在词汇识别领域的研究中,形、音、义加工的相互关系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这其中许多研究者探讨了语音在词义通达中的作用,近年来语音对字形加工的影响受到人们的重视。
Ruben-stein(1971)等人[1]较早报道了语音对字形加工的影响。
他们使用词汇判断任务研究同音词的识别特点,(所谓同音词是指一个语音至少对应两个不同拼写的单词),结果发现,同音词的词汇判断时间长于单音词的词汇判断时间,而且这种同音词的劣势效应(以下简称同音词或者同音字效应)只在低频词中产生。
Rubenstein等人认为,呈现的单词激活了相应的语音,当单词存在同音词时,语音激活了心理词典中两个同音的词条。
但在激活的两个词条中,频率高的首先被分析,所以,当呈现的词正好是同音词对中的低频词时,这种最先的分析和呈现的单词之间在字形上不匹配,导致了同音词效应只在低频词中产生。
但在Coltheart(1977)等人[2]随后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同音词效应。
近年来,Pexman(2001)等人[3]进一步研究了语音对字形加工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只有当呈现的词是低频词(如maid),并且与之对应的同音词是高频词(如made)时,才出现同音词效应;而当呈现的是高频词(break),其对应的同音词为低频词时(brake),没有同音词效应。
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的辨析技巧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是中文语言中常见的现象,这些词汇在语境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混淆和误解。
为了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辨析技巧。
本文将分析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的特点,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辨析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这些词汇。
一、同音异义词的特点同音异义词是指发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汇。
这些词汇可能在拼音上相同,也可能在音调上相同。
同音异义词的特点如下:1. 发音相同:同音异义词的最大特点是它们在发音上完全相同,这就增加了词义的歧义性。
2. 词义不同:同音异义词的意义完全不同,常常需要依靠上下文来确定具体的词义。
3. 造成混淆:由于同音异义词的存在,阅读和听力理解时容易产生混淆和误解,需要仔细辨析上下文来准确理解词义。
二、多音字的特点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多音字的特点如下:1. 发音不同:多音字的发音可能存在差异,包括声调、读音等。
2. 词义不同: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可能对应不同的词义。
3. 造成歧义:由于多音字的存在,词义理解时容易产生歧义,需要依靠上下文来准确判断词义。
三、为了准确理解和运用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辨析技巧:1. 上下文确定:在阅读或听力理解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上下文来确定具体的词义。
上下文中的其他词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可以提供线索,帮助我们准确解读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的具体意义。
2. 重点标记:在阅读时,我们可以使用笔记、划线等方式将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进行标记,以便后续复习和辨析。
这样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些词汇的记忆,并减少出现歧义的可能性。
3. 参考词典:在遇到生僻或不常用的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参考词典,了解不同的词义和读音。
词典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并拓宽我们的词汇视野。
4. 多读多练:通过多读和多练,我们可以加深对同音异义词和多音字的理解和运用。
阅读练习和口语实践可以帮助我们熟悉不同的用法和语境,提高辨析能力。
汉语词汇加工过程的抑制作用摘要本实验通过移动窗口阅读与探测再认相结合的实验范式测定汉语词汇加工过程的抑制机制。
干扰项目类别和探测刺激类别对汉语词汇加工过程中的抑制机制的影响及两者的交互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干扰项目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有明显的探测类别效应和干扰类别效应,说明与目标语义关系接近的干扰词更难以被抑制。
关键词抑制机制移动窗口语义关系探测类别效应干扰类别效应1.引言认知理论过去强调对信息的激活,而对抑制加工则相对忽视。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抑制是大脑的一种重要功能,它调节着人的认知和行为。
抑制也是语言理解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加工机制。
抑制是指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且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不损害认知加工的一种主动压抑过程。
抑制受损将导致无关信息的激活、保持与提取,从而影响对有关信息的加工。
它主要有三种功能:阻止通达,清除及限制。
阻止通达的功能在干扰信息被激活之前就起作用,使干扰信息不被激活或更难以被激活,可称为抑制机制的前作用过程;清除与限制的功能主要在干扰信息已经被激活了以后起作用,使已激活的干扰信息去激活,或限制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反应倾向,可统称为抑制机制的后作用过程。
近些年来,国内的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汉语词汇加工过程中的抑制机制,并且他们在研究中大多采用移动窗口技术。
移动窗口技术的一般做法是在显示终端上呈现要阅读的材料,被试只能看到窗口内呈现的全部文本或单个句子、词组、单词。
它分为固定步调和自定步调两种,前者固定了被试阅读窗口内文字的时间,而后者可以由被试自己按键控制阅读窗口内文字的时间。
我国学者杨丽霞等采用移动窗口阅读与选择性再认相结合的范式,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在理解加工汉语双字词的过程中的抑制机制。
所谓选择性再认,即在呈现完学习项目后,出现探测刺激,让被试判断该项目是否出现过。
她将学习材料中的干扰项目类型区分为真词和假词,并进一步在真词中区分了与目标项语义相关和语义无关的词。
高中语文同音异形词辨析与备考方法1、暧昧:含糊、不明朗,不光明磊落,不便告人。
暗昧:同“暧昧”。
还可表示不聪明,愚昧。
2、包含:包容含有。
包涵:原谅、宽恕。
3、暴发:突然猛烈的发生或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
如山洪、流行病、雪崩。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如战争、火山、革命、大笑。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5、必须: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
6、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⑴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⑵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⑴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
⑵同“辨证”第一义。
7、哺养:喂养,使长大。
抚养:抚育、照料并教养。
8、不力:不尽力。
如“措施不力”。
不利:没好处,不顺利,如“出师不利”。
9、不至[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如“决不至于不知道”。
不致[不致于]:不会引发某种后果,如“决不致犯错误”。
10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11、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如“长年积雪”、“长年劳作”。
常年:*终年、常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如“常年产量不过半200斤”。
12、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
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13、弛缓:放松、缓和,如“紧张的情绪慢慢~~下来。
迟缓:缓慢,与”迅速”相对,如“~ ~地迈着步子”。
14、出身:人的早期经历或身份,如“出身于干部家庭”。
出生:生下来,側重于自然属性,如“~ ~ 于20世纪初”。
15、处世:指人事交往、参加社会活动,“~ ~稳健”、“为人~ ~”。
处事:办事、处理事务,如“~ ~ 认真,从不马虎”。
16、创建:动词,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