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友亿元打造“世外桃源”新农村
- 格式:pdf
- 大小:372.38 KB
- 文档页数:4
山东淄博:打造脱贫致富的“郝峪模式”作者:来源:《中国扶贫》2017年第18期2017年8月20-23日,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公务员局在山东省淄博市联合举办全国脱贫攻坚培训工作研讨班,在这个过程中,一套成熟的“郝峪模式”映入眼前。
从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800元、村集体负债8万元的穷山村,到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50余万元的富裕村;从人人往外走、鸡犬不相闻的“空心村”,到人人做股东、年均接待游客达10万人的名胜景区……14年间,坐落于山东鲁山主峰之东,十里桃花溪之尽头的中郝峪村,实现了从贫穷、落后、闭塞到富裕、文明、开放的华丽蝶变。
全村113户、364人安居乐业,户均存款达到10万元以上,先后被授予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等20余项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走遍中国等节目4次进行专题报道,脱贫致富奔康的“郝峪模式”在全国实现了复制推广。
经营乡村,“脱贫就得摸清家底、做大家业”“穷日子过怕了,有路子的都向外走。
”2003年,在外经商的赵东强并未参选,却高票当选中郝峪村村委会主任,那时,全村360口人只剩70多口人在家里,“走出大山”成为村民试图摆脱贫困的第一选择。
“东强点子多、脑筋活、热心肠、能办事,大家伙儿跟着他有奔头!”面对父老乡亲的信任和拥护,赵东强毅然停掉了红火的企业,到村委走马上任。
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他与村两委一起立下了军令状:“三年时间村子不脱贫,班子成员集体辞职!”“俺家总共三个娃,老大是姑娘,老二老三是龙凤胎,别看现在谁见了俺都说好福气,一开始的日子可让俺愁得睡不着觉!”提起十几年前的穷苦日子,中郝峪村村民陈焕青仍然记忆犹新,“家里三张等着吃饭的嘴,就靠俺和孩子他爹拾掇那几亩山林,俺都害怕不能把三个小的拉扯成人呀!”陈焕青的情况,在中郝峪并不是个例,眼看着山外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赵东强和村两委坚定决心:一定要让村庄走出去,一定要把财富引进来!新班子上任烧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摸清村庄“家底”。
桃花源里雁归来作者:姜协军胡远志唐鑫磊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7年第09期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老乡回故乡、共建新湖南”行动以来,全省各地创新思路、积极行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品牌聚集湖南,共同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
桃源县将产业转型和“回雁工程”有机结合、协调联动,缓解原支柱企业创元铝业减产转型带来的阵痛,探索培育县域经济新发展动能的新思路,具体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
近期,我们深入桃源县调查走访,深切感受到“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既是在兹念兹的乡情感召,是民间资本的理性行动,更是广大湘商拓展事业和地方转型发展的双赢选择。
成效:归雁带来新动能2017年1-5月,桃源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47.1亿元、24.1亿元、9.1亿元,增速分别为14.5%、9.3%、31.1%,其中财政总收入入库进度和增幅均居常德市第一位,非税收入占地方收入比重在常德市为最低水平。
研读细分数据,又有新发现。
曾经作为桃源县支柱产业的创元铝业仅实现增加值13.1亿元,实现税收0.5亿元,增加值占比已经下降到55%以下。
而这两年通过“老乡回故乡、共建新湖南”行动引回的“回雁”企业,正成为支持桃源发展的生力军。
2016年,迪文科技实现产值4.3亿元,税收1498万元;龙行天下实现产值5.2亿元,出口4000多万美元;飞沃新能源实现产值1.2亿元,税收950万元,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
过去,铝加工业是桃源县最大的支柱产业,一业独大特别是一企独大特征明显,仅创元在桃源就有五家企业,分别是创元铝业、创元新材料、晟通铸轧分公司、创元发电、晟通熔铸分公司,2014年共实现产值173亿元,实现增加值45亿元,上缴税收2.3亿元;2015年实现产值194.6亿元,实现增加值49.5亿元,上缴税收1.8亿元;2016年受企业去产能减产影响,创元五家企业仅实现产值111.7亿元,同比下降43%,实现增加值24.6亿元,同比下降50%,上缴税收0.9亿元,同比下降48%。
案例】故园回归——郝堂村村庄建设纪实今年夏天,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参观、游览的人就没断过。
最多的时候,1000 多辆车在村道上排起了长龙。
年到头都见不到几个生人的村民一下子缓不过神儿来,城里人门口的大公园多好啊,为啥跑到这里?”后来连问带琢磨,终于悟出点门道来:原来这些城里人是来找感觉的。
啥感觉?农村的感觉。
”在野花和溪水的簇拥下,沿着通往村子的柏油路走,当绕过大片大片“接天莲叶” 时,郝堂村的品貌便渐次映入眼帘:依水的小桥,如盖的大树,轻掩的柴扉,狗头门楼、清水墙、小布瓦构筑的豫南民居,精心修葺的土坯房,还有新小学、新礼堂、文化广场、养老中心……整个村庄透着一股不俗的田园气质,让人仿佛回到记忆中的故园。
也许没人会想到,这里原来和很多凋敝的村庄一样,贫穷、闭塞,青年外出、孩子留守、老人无依,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不少田地荒芜,甚至板栗熟了也无人收打,几十年没出过一个像样的大学生。
如今,几十名年轻人回村创业就业,100 多位村民悄悄把户口重新迁回郝堂,住在村里甚至成为许多城里人的梦想。
从“想逃离”到“不想走” ,变化皆源于三年前启动的场以村民为主体的村庄建设试验。
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让人们看到农村有价值,农民有尊严,农业有前途以前满脑子想的,都是咋能逃离农村。
”9 月中旬,正忙着采收莲蓬的32 岁青年周群,抬眼望了望端坐在荷塘中央的白色观音像说,“前几天浙江纺织厂的老板又来电话了,说工资涨到4000 块,可我不想再像这浮萍一样漂了群是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普通一员。
他家四世同堂10 口人,8口都在省外打工,只留爷爷奶奶劳守田园。
“在农村看不到希望”的他本打算在平桥区里买房,却又担心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正犹豫的当口,接到了村委会主任胡静打来的长途电话。
胡主任说村里要搞建设,希望年轻人回来搭把手。
家里人商量后,决定让我先回村看看。
”回村后,周群当上了“文化协管员” ,还成为回乡青年创业合作社社员。
眼见着村里一天一个样,他的父母、妻子、弟弟、弟媳带着孩子陆续回村,平时只有过年才能团聚的大家庭,终于又生活在起。
乡村里的世外桃源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06(000)011
【总页数】6页(P9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世外桃源”绿森森——黄山区桃源乡加强资源建设管理小记 [J],
2.富裕村里的\"领富人\"\r——访江西省永丰县佐龙乡富裕村党支部书记、光平蔬菜家庭农场农场主钟光平 [J], 唐甜
3.村里来了一位新村民——记峡江县桐林乡庙口村第一书记廖军 [J], 吴素文;孔琦;廖婧
4.把村里的"软件"发展起来
——深圳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调查 [J], 杨阳腾
5.村民的贴心人村里的"管家婆"——记原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西后加村第一书记孙仁忠 [J], 祁星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财政与财务3年第期城乡发展一体化近年来,黑龙江省青冈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把近郊村建设与县城发展有机结合,把资金重点向近郊村、中心村倾斜,不仅使近郊村能够主动融入城市,而且也加快了村民由“农民”变“市民”的进程。
在确保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搬得进、住得起、富得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先行先试,创新资金筹集和建设模式青冈县把地处县城北郊1公里的青冈镇乐园村做为新农村建设中近郊村城市化的首选目标。
经过科学规划,该县在乐园村东、西尤家店两处自然屯建设“五星十有”标准的农民乐园,让全村502户农民集中迁入小区的楼房居住,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500余户农民已陆续喜迁新居。
全部建成后,将容纳2500户农户近1万人。
乐园村中心村建设初期,县里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考察论证,确定了“依城而建、集体开发、拆平建楼、以楼换地、以地经营、补贴群众”的总体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多元化投入,创出了集体开发新模式。
村委会成立开发建设公司,不经过开发商环节,建设农民乐园只花材料费和工时费,节省的建设资金“反哺”村民,平均每户补贴1万元装修费用。
乐园村村民筹集首期建设资金近4000万元,同时,县里在财政政策方面给予了最大程度支持,凡是县本级收取的相关行政性收费全免,实现“零收费”,并整合相关项目打捆投入。
乐园村规划总投资达5.2亿元,分三期建设。
首期工程建设完成后,可置换出两个自然屯农民宅基地14.7万平方米,为二、三期工程腾出建设空间。
中心村全部建成后,扣除规划利用土地外,还有近30万平方米的集体宅基地可供开发利用。
通过实行市场化运作、滚动经营的模式,不仅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而且乐园村的农民预计还可实现土地经营利润近亿元。
立足发展,打造新村发展的不同功能区青冈县根据产业布局和该村发展优势,按照“五星十有”标准,协助乐园村制定了中心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并委托黑龙江省北方规划设计院大庆分院和大庆油田地质勘测院对中心村进行系统勘测和产业发展功能区规划,形成了设施农业发展区、农民生活住宅区、农机停放和粮食仓储区、预留经济发展区的合理定位。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淄博市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调查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淄博市中郝峪村作为淄博市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景区,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研究,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淄博市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中郝峪村地处淄博市博山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片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村里的清晨是如此宁静,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麦田的清香,这里的房屋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成为人们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1.自然资源丰富中郝峪村周围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水源充沛,是淄博市罕见的生态宝地。
村内有多条溪流流过,山水相映,景色宜人,特别是到了春天,满眼春花烂漫,美不胜收。
2.历史悠久中郝峪村自古便是文风盛行之地,曾孕育出许多文学巨匠。
村内有许多文化遗迹和古迹,历史悠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的打卡之地。
3.民风淳朴村里的民风淳朴,居民热情好客。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体验到地道的农家生活和乡间的清新空气,是摆脱城市喧嚣的理想去处。
二、中郝峪村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虽然中郝峪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但其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硬件设施不足目前,中郝峪村的旅游基础设施还比较简陋,缺乏标准化的农家乐、民宿等住宿设施,缺少专业的旅游接待中心和配套设施,导致游客服务水平较低。
2.宣传推广不力中郝峪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文化传承不足中郝峪村虽然历史悠久,但文化传承工作还比较薄弱,缺乏对村里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导致许多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2.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加强中郝峪村乡村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
3.加强文化传承加强对中郝峪村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挖掘、整理和展示当地的文化传统,将其纳入乡村旅游的体验项目中,丰富游客的体验内容。
新内源发展_乡村旅游驱动贫困村迈向共同富裕的“郝峪模式”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乡村旅游不仅能够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乡土风情,还能为贫困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推动贫困村迈向共同富裕。
郝峪村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展示了乡村旅游在内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郝峪村位于中国北方一个山区,曾经是一个贫困村。
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郝峪村迅速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在过去的十年里,郝峪村通过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景点,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村民们纷纷投身到旅游业中,从事农家乐、民俗表演、导游等工作,旅游业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首先,郝峪村充分挖掘了自身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
村庄周围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峡谷、湖泊、森林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游览资源。
同时,郝峪村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留了许多传统乡土民俗和手工艺品。
村民们利用这些资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其次,郝峪村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村里组织了培训班,培养导游和民俗表演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同时,在农家乐等住宿和餐饮服务上也不断进行改进,使游客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这些努力得到了回报,游客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口碑传播使得郝峪村的知名度不断扩大。
第三,郝峪村积极与外界合作,拓宽市场渠道。
村里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大了销售渠道。
同时,还参加了各类旅游展览会,以及与其他村庄的交流活动,加强了宣传和推广。
这种外界合作为郝峪村带来了更多的游客,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这些措施,郝峪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仅让村民们脱贫致富,也提高了整个村庄的经济状况。
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环境卫生得到了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乡村旅游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民宿业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然而,郝峪村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内源发展的理念。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结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9.19•【文号】农办加〔2017〕26号•【施行日期】2017.09.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结果的通知农办加〔2017〕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加快建设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对于传承农耕文明,保护传统民居,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增强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总结各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树立发展典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农业部按照“政府指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思路,组织开展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
经过地方推荐、专家审核和网上公示等程序,形成了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现予以公布。
希望获得推介的乡村珍惜荣誉,加强管理,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耕文化,保育生态环境,改善服务设施,开发特色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各级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公共服务,强化宣传推介,培育一批知名品牌,让推介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保持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良好状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成为市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回忆乡愁的好去处,为建设美丽乡村、健康乡村和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业部办公厅2017年9月19日2017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名单特色民居村(41个)北京市平谷区黄草洼村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街村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北戴河村河北省滦平县小城子村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孟家村吉林省东辽县朝阳村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村上海市嘉定区毛桥村上海市金山区水库村上海市青浦区蔡浜村江苏省宜兴市张阳村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旺山村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谢湖村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浙江省嘉善县汾南村安徽省潜山县官庄村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江西省广昌县姚西村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红旗分场山东省滨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狮子刘村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朱水湾村河南省西平县芦庙村湖北省南漳县峡口村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红花朵村湖北省来凤县石桥村湖南省龙山县捞车河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龙镇村四川省武胜县观音桥村四川省平昌县龙尾村贵州省贞丰县纳孔村云南省腾冲市银杏村西藏自治区江孜县玉堆村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唐地村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江山村甘肃省嘉峪关市河口村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晋家湾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肖尔布拉克新村大连市庄河市马道口村青岛市崂山区晓望社区青岛市黄岛区大泥沟头村特色民俗村(35个)北京市延庆区南湾村北京市大兴区魏庄村北京市顺义区河北村山西省灵丘县上北泉村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郝家窑村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小红山子嘎查辽宁省东港市大鹿岛村吉林省通化县老岭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孟墓社区浙江省开化县龙门村安徽省绩溪县尚村福建省漳浦县大埔村山东省莱州市初家村山东省长岛县北城村湖南省洞口县宝瑶村广东省翁源县南塘村海南省儋州市铁匠村海南省陵水县坡村重庆市梁平区聚宝村四川省平武县桅杆村四川省阿坝县神座村贵州省荔波县水甫村云南省建水县西庄镇西藏自治区隆子县斗玉村陕西省宜君县淌泥河村陕西省佳县赤牛坬村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沟村青海省湟中县卡阳村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牛家坊村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新和村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鸣沙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下岔河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加依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帕克勒克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77团阔克托别镇现代新村(48个)天津市武清区韩指挥营村天津市宁河区齐心庄村河北省枣强县八里庄村河北省隆化县西道村山西省长治县东掌村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桃林沟村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神水台村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村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名胜区上石桥村辽宁省盘山县新村村吉林省德惠市十三家子村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绥滨农场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上海市崇明区丰乐村江苏省太仓市电站村安徽省金寨县响洪甸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福建省惠安县下坑村福建省福清市牛宅村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下保村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石咀村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甘冲村河南省济源市韩彦村湖北省荆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移民新村湖北省枝江市关庙山村湖南省浏阳市东门村湖南省桃江县朱家村广东省蕉岭县九岭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巴平村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中渡镇大兆村重庆市石柱县万胜坝村重庆市永川区八角寺村重庆市北碚区北泉村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红草村贵州省福泉市双谷村云南省楚雄市紫溪彝村陕西省凤县马场村陕西省南郑县瓦石溪村甘肃省康县花桥村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孙集村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王佛寺村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清凉村大连市瓦房店市渤海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可克达拉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8团1连历史古村(26个)北京市怀柔区红螺镇村天津市蓟州区西井峪村山西省临县李家山村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辽宁省绥中县新堡子村江苏省江阴市红豆村浙江省松阳县西坑村安徽省黟县柯村福建省政和县念山村江西省婺源县延村山东省郓城县后彭庄村河南省商水县邓城镇邓东村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裴城村湖南省祁阳县八尺村广东省中山市南区曹边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下莲塘村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苏村海南省琼海市大园古村海南省澄迈县罗驿村贵州省天柱县地良村云南省剑川县寺登村陕西省礼泉县烽火村宁波市海曙区李家坑村宁波市余姚市芝林村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厦门市翔安区金柄村。
聚焦“3+2”村镇建设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逐步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总目标。
我区在立足全局、反复调研、充分斟酌考量的基础上,确定了风情小镇、红酒小镇、健康小镇3个特色田园小镇,丰收村、兴旺村2个美丽家园建设任务。
突出以“3+2”村镇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我区村耕地面积少、农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小,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等显性劣势,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两个收入”,促进我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3+2”村镇建设的情况开展了集中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3+2”村镇建设现状及做法我区辖12个行政村,农村人口13703户49887人,现有耕地48269.2万亩,人均不到1亩。
2017年,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占全区GDP约0.46%),增长0.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xxx元,增长9%。
从当前农业发展情况看,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体量小的现状长期存在,致使农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不强,成为制约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出短板。
特别是在近几年省、市农业农村工作考核中,我区连续排名靠后,影响了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整体水平。
如何促进农业转型、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我区农业发展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尤其从近五年我区农业经济增长看,自2013年—2017年,我区农业总产值占全区GDP比重分别为0.5%、0.5%、0.58%、0.44%、0.46%,现代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整体呈现逐年下降态势,我们不难看出我区农业发展短板依然突出依然存在。
但我区作为城市核心区,培育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比较优势明显,“小农业做成大文章”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如何利用建设“3+2”特色小镇和美丽家园契机,丰富农村业态、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后劲,这是破解我区农业发展难题的突破口,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