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49
临床检验基础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临床检验基础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导语:白细胞旧称白血球。
血液中的一类细胞。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
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
我们一起来看看白细胞检查是指什么吧。
1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母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2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
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3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驶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稳定4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5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计数6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7嗜碱性粒细胞内的颗粒含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8嗜碱性粒细胞在整个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过敏反应9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吞噬和清理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10淋巴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11 B淋巴细胞可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抗体,参与体液免疫12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者称为T淋巴细胞13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若出现大量该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14血液检验中,白细胞计数指标参考值无性别差异15正常人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为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变化16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白细胞计数时,通常吸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17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占1.5%~5%18正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以3叶核居多19感染,理化损伤,血液病,脾功能亢进,免疫性疾病可见中性粒细胞减低20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原幼粒等细胞21再生性左移是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22退行性左移是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23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24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形成的原因是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25淋巴细胞数量减低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26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27Dohle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1~2u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28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u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29瑞氏染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质呈浅紫红色30瑞氏染色嗜碱性粒细胞胞质呈蓝黑色31外周血小淋巴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匀,深紫红色颗粒32瑞氏染色单核细胞,直径10~20um,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33异型淋巴细胞按其形态学特征分为3型:1型(空泡型,浆细胞型),2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3型(幼稚型)34淋巴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出现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35火焰状浆细胞见于IgA型骨髓瘤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包括血细胞计数原理(库尔特原理),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三种2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脱水,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fl白细胞,分为256个通道3电阻抗法分析血液时,位于90~160fl单个核细胞区的.细胞称为中间型细胞4血液分析仪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中,应在波长530~550nm下比色5白细胞经过氧化物酶染色后,胞质内显示细胞化学反应,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核嗜碱性粒细胞无过氧化物酶活性,这是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的基础6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在35~450fl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三群,左侧峰又高又陡为淋巴细胞峰7正常白细胞直方图中,左右两峰间的谷较平坦,为单个核细胞峰8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有核红细胞,血小板凝集,巨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异形淋巴细胞9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主要原因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10在白细胞直方图中,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主要原因是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1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360fl范围内分布两个细胞群体,从50~125fl区域有一个两侧对称,较狭窄的曲线,为正常大小的细胞,从125~200fl区域有另一个低而宽的曲线,为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时,峰可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12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范围内分布,呈左偏态分布,集中分布于2~15fl内,当有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时,直方图显示异常13ICSH分布的血液分析仪评价方案包括:可比性,准确性,总重复性,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14精密度分为批内,批间两种精度。
白细胞定性检验的名词解释白细胞定性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也称为白血球,是人体中的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主要负责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侵害。
白细胞定性检验通常通过检查血液样本来进行。
这种检验的目的是对白细胞的数量、形态、分类和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了解白细胞的各项指标,医生可以获得重要的信息,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治疗。
白细胞定性检验定量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和白细胞比例。
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计算白细胞的数量,通常使用单位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个数。
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计算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数量,主要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白细胞比例则是根据分类计数结果来计算各类白细胞在总白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
白细胞形态学分析是白细胞定性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观察和描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便识别异常的细胞发现。
在检验过程中,技术人员会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注意细胞的形状、大小、颗粒状物质的分布以及核细胞的特征等。
这些形态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某些疾病或炎症反应的存在相关联。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除了定量指标和形态学分析,白细胞定性检验还包括了对白细胞功能的评估。
白细胞功能是指白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吞噬和杀伤能力。
常见的白细胞功能检查方法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活性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
这些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及免疫缺陷病症的存在。
白细胞定性检验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分类、形态和功能的评估,医生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白细胞定性检验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情况,帮助医生调整治疗策略。
检验技士辅导:白细胞检查概要检验技士辅导:白细胞检查概要根据白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检验技士辅导:白细胞检查概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粒细胞1.粒细胞概念: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类,产生于骨髓。
2.粒细胞功能作用:(1)中性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处于机体微生物病原体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他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吞噬细菌。
中性粒细胞减少到1x10的9次方每升时,机体抵抗力明显降低,很容易被感染。
此外,中性粒子细胞还可以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体复合物等。
(2)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3)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可以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使平滑肌收缩,特别是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哮喘、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的症状。
但是在此一般指的是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缺乏为抗甲状腺药物致命性的副作用。
多于初治2~3个月及复治1~2周发生。
当WBC<3×109/L、粒细胞<1.5×209/L时,应停药。
甲状腺肿大加重、突眼加剧常提示甲亢病情控制不良。
二、单核细胞1.单核细胞系统构成①原始单核细胞(monoblast):15~20μm,胞体圆形或椭圆形,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核仁1~3个;胞浆量较其它原始细胞丰富,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或有伪足状突起。
②幼稚单核细胞(promonocyte):15~25μm,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易见扭曲、凹陷、切迹等改变,核染色质较原始单核细胞粗糙疏松,核仁可有可无;胞浆浅灰蓝色,不透明,可见细小颗粒。
③单核细胞(monocyte):12~20μm,核形态常不规则,有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状,笔架形等,核染色质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纹状结构,无核仁;胞浆量较多,染不透明的灰蓝色,可见细小红色颗粒。
检验主管技师知识点:白细胞计数2017检验主管技师知识点: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
包括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检验主管技师知识点:白细胞计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检测原理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
包括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二、方法学评价1、显微镜计数法:简便易行、不需昂贵仪器,但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受微量吸管、血细胞计数板、细胞分布、人为因素等多种情况影响。
2、血液分析仪计数法:计数细胞数量多、速度快、易于标准化、计数精确性较高,适合大规模人群健康筛查,但需特殊仪器。
某些人为因素(如抗凝不充分)、病理情况(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等)可干扰白细胞计数。
使用前须按NCCLS规定方法对仪器进行校准,且须认真坚持日常质控工作。
三、参考值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显微镜计数法:成人:(4.0~10.0)×109/L (4000~10000/mm3).新生儿:(15.0~20.0)×109/L(15000~20000/mm3).婴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四、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30)×10^9/L,通常在3~4d降至10×10^9/L.(2)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1个月白细胞升高,分娩时可达34×10^9/L,产后2~5d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则可降低。
(5)饮酒、大量吸烟、冷浴亦可升高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50%.2.病理变化(1)升高:①各种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脓性炎症:中耳炎、扁桃体炎、阑尾炎、脓肿等;②全身感染:肺炎、败血症、猩红热等;③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汞中毒、铅中毒;④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术后;⑤恶性肿瘤、粒细胞血液病等;⑥类白血病反应。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成人教育学位考试大纲〔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2018级起〕第一部分造血检验【一】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1、了解胚胎期及出生后的造血器官及造血差不多概况。
2、熟悉造血微环境的组成及作用;要紧的造血细胞因子及其要紧调控作用。
3、掌握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概念。
4、掌握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的概念;5、掌握血细胞的分类、各系血细胞发育过程及血细胞发育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造血检验的差不多方法及临床应用与评价1、掌握各系统、各阶段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点。
2、掌握血象检验的方法及内容。
3、骨髓穿刺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骨髓取材情况的判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内容及考前须知;大致正常骨髓象特点。
4、骨髓检查掌握骨髓象分析: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情况的判断及临床意义;熟悉血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5、熟悉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的结果分析和要紧临床应用;掌握急淋、急单、急粒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特点。
第二部分红细胞检验【一】红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1、熟悉红细胞膜的要紧组成、结构特点和要紧功能,重点掌握红细胞膜蛋白的组成与功能;熟悉妨碍红细胞膜稳定的因素。
2、熟悉红细胞血红蛋白组成。
3、掌握红细胞糖代谢的要紧途径、酶及其缺陷;熟悉红细胞铁代谢的要紧过程及代谢异常、红细胞核苷酸代谢要紧过程及代谢异常。
4、掌握无效造血概念。
【二】红细胞检验的差不多方法熟悉有关红细胞疾病检验的方法及其差不多原理;掌握常见检验方法及其要紧临床应用与评价。
1、有关铁指标的检验血清铁测定、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血清转铁蛋白测定、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测定。
2、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检验血清维生素B12测定、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血清维生素B12吸收试验、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
3、溶血的检验红细胞寿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检测、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白细胞检查【概要】三类五种·单核细胞(M)·淋巴细胞(L)白细胞计数【定义】指测定单位体积的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原理】显微镜计数法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为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和血液分析仪计数法【操作方法】显微镜计数法→计算0.38ml稀释液+20μl血→混匀(棕褐色)→充池→静置2~3min→计数(低倍镜,四角4个大方格)【质量控制】1.经验控制血涂片上WBC分布密度与WBC数量关系(1)与红细胞数比较: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1。
(2)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血涂片上WBC数/HP2~44~62.计数误差(1)技术误差:通过熟练操作、仪器校准而减小,甚至避免。
(2)固有误差:是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
若白细胞数太低(<3×10 /L),可增加计数量(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太高(>15×10 /L),可增加稀释倍数。
(3)有核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计数时与白细胞一同被计数,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白细胞数/L=校正前白细胞数×【参考值】成人:(4~10)×10 /L。
新生儿:(15~20)×10 /L。
6个月~2岁:(11~12)×10 /L。
儿童:(5~12)×10 /L【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所以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一致。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检测原理】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质量控制】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1)细胞分布不均:体尾交界最佳,“城垛”式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