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抗法白细胞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39
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
咱们身体里的血液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居民”,也就是血细胞。
而电阻抗法呢,就是一种能帮我们数清楚这些“居民”数量的神奇方法。
想象一下,有一条小小的通道,就像一个小小的“城门”。
血细胞们要一个一个地通过这个“城门”。
这个“城门”两边有电极,当血细胞通过的时候,就会引起电流的变化。
比如说,红细胞比较小,它通过的时候引起的电流变化就小一点;白细胞比较大,它通过的时候引起的电流变化就大一些。
这就好像不同大小的人通过一个狭窄的门,引起的动静不一样。
通过检测这些电流变化,仪器就能分辨出通过的是哪种血细胞,然后一个一个地数清楚。
是不是很神奇?
就好像是血细胞们在参加一场“排队过城门”的游戏,而仪器就是那个超级认真负责的“计数员”。
而且哦,这个方法还挺聪明的。
它能把不同大小、不同特点的血细胞区分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血小板,它是血细胞中的“小不点”,但电阻抗法也能准确地把它识别出来,不会把它和其他血细胞搞混。
再想想,如果没有这种方法,要数清楚咱们身体里那么多的血细胞,那可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大工程!
电阻抗法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小助手,快速又准确地帮我们了解身体里血细胞的情况。
医生们就能根据这些数据,判断我们是不是健康,有没有生病。
比如说,如果白细胞的数量突然增多了,那可能就说明身体里有炎症,在和病菌“打仗”呢。
怎么样,朋友,是不是觉得这个电阻抗法特别有趣?下次去医院做检查,看到那些仪器的时候,说不定你就会想起今天咱们聊的这些啦!。
・继续教育园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乐家新 周建山 兰亚婷 传统的血细胞检查完全采用手工方法,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而且由于多种原因,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难以保证。
1958年,库尔特采用电阻率变化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发明了性能比较稳定的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仪,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血细胞分析仪中的应用,使其检测原理不断完善,检测水平不断提高,测量参数不断增加,各种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已在国内外各医院广泛使用。
但从根本上讲,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
图1 细胞计数电阻抗原理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一、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技术(一)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原理电阻抗法白细胞计数原理是根据血细胞非传导性的性质,以对电解质溶液中悬浮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为基础,进行白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
在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液)中,有一个用于细胞计数的小孔管,其内侧充满了稀释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其外侧细胞悬液(稀释液)中有一个外电极,小孔两侧的电极之间有稳定的电流。
细胞为相对不良导体,其导电性质比稀释液低,当有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于瞬间引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
脉冲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脉冲的高度与细胞的体积成正比。
脉冲信号经放大、阈值调节、甄别、整形后,送入计数系统进行处理,得出被测细胞的数量。
图1显示出血细胞计数仪应用电阻抗原理进行细胞计数及体积分析的方法及过程。
目前,许多仪器除给出细胞数外,还同时提供可以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图形———直方图。
可显示出某一特定细胞群的平均细胞体积、细胞分布情况和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细胞群,由脉冲累积得到。
如图2所示,左图为示波器显示的所分析细胞的脉冲大小,右图为相应的体积分布直方图,横坐标为体积,纵坐标为相对数量。
在进行白细胞分析时,仪器将体积范围从35~450fl 分为256个通道,每个通道约为1164fl ,并将每个白细胞的脉冲根据其体积大小分类并储存在相应的体积通道中。
XXXXXXX卫生服务中心(XX医院)迪瑞BCC-3000血液分析仪检验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编号:CHS-JY-01~30第A版编制:xx审核:xx批准:xx生效日期:二0XX年X月X日目录修订页BCC-3000红细胞计数1.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电阻抗法进行红细胞计数,红细胞通过小孔时,形成的相应的脉冲的多少即红细胞的数目。
2. 标本采集:2.1 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2.2 标本要求:2.2.1 抗凝剂采用EDTA.K2抗凝2.2.2 用手指末梢血作红细胞检验时,稀释液量为0.70ml,样品量为20μl,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 标本储存:2小时内完成检验,室温放置下不超过8小时,4-8℃保存不超过48小时。
4.标本运输:室温运输5.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6.试剂6.1试剂名称:迪瑞血细胞分析试剂6.2 生产厂家: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3 试剂组成试剂1:无氰溶血剂试剂2:稀释液试剂3:清洗液试剂4:探头清洗液试剂5:关机液(酶清洗液)6.4 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储存温度为5-30℃,有效期为一年,开封后的使用期限为60天。
7. 仪器设备7.1 仪器名称:DIRUI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7.2 仪器厂家: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3 仪器型号:BCC-30008 操作步骤8.1 全血模式:8.1.1 上下颠倒试管将内容物充分混匀。
8.1.2 轻轻取下盖子,防止血液溅出。
8.1.3 将试管正确放到采样针下,使采样针可吸入混匀后的样本。
8.1.4 按计数键,样品开始吸取。
8.1.5 当采样针抬起后,移开试管。
8.1.6 当分析结束后,采样针复位,准备下一个样品,重复上述步骤。
8.2 末梢血模式:8.2.1 充分混匀预稀释液样本。
8.2.2将试管正确放到采样针下,使采样针可吸入混匀后的样本。
8.2.3按计数键,样品开始吸取。
8.2.4当采样针抬起后,移开试管。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电阻抗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2009-8-7 9:52 【大中小】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又名库尔特原理。
1. 红细胞检测原理:将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的细胞悬液置入不导电的容器红细胞检测原理中,将小孔管(也称传感器)插进细胞悬液中。
小孔管内充满电解质溶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小孔管的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外电极。
当接通电源后,位于小孔管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电流,稀释细胞悬液从小孔管外侧通过小孔管壁上宝石小孔(直径<100um,厚度约75um)向小孔管内部流动,使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高,引起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值。
三分类血球分析仪工作原理示意图2. 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fl 白细胞,分为256 个通道,其中,淋巴细胞为单个核细胞、颗粒少、细胞小,位于35~90fl 的小细胞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多叶、颗粒多、胞体大,位于160fl 以上的大细胞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90~160fl 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为中间型细胞。
仪器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计算出各亚群细胞的百分率,医学教育网整理并同时计算各亚群细胞的绝对值,显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3.血红蛋白测定原理当稀释血液中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特定波长(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变化与稀释液中Hb 含量成正比,最终显示Hb 浓度。
不同类型血液分析仪,溶血剂配方不同,所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不同,吸收光谱不同,如含氰化钾的溶血剂,与血红蛋白医学教育网整理作用后形成氰化血红蛋白,其最大吸收峰接近540nm。
电阻抗法检测血细胞原理电阻抗法是一种常用于检测和计量生物体内电导率和电阻率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测量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和其他相关参数,如血液粘度等。
下面是电阻抗法检测血细胞的原理和应用的详细介绍。
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液体之一,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构成。
血细胞的数量、大小、形状和浓度等特性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因此测量血细胞的变化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电阻抗法是一种依据物质导电能力差异的测量方法。
传统上,电阻抗法使用直流电进行测量。
直流电在通过生物体时,由于细胞膜的电阻和电容效应,会产生电荷的聚集和流动。
聚集的电荷会形成细胞周围的电场,而细胞内的电场则是由细胞内部的离子流动形成的。
这种不同电场的差异会产生阻抗。
通过测量传感器上的这种阻抗,可以推断出生物体内的电导率和电阻率,并进一步计算出血细胞的浓度和其他参数。
现代的电阻抗法仍然使用电极,但是通常使用交流电而不是直流电进行测量。
交流电在通过生物体时,会由于组织的导电和储电效应而产生相位差。
测量这种相位差可以获得血液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
血液中血细胞的存在会改变电流通过的路径和速度,从而导致电阻抗的变化。
通过测量这种电阻抗变化,可以推断出血细胞的数量和相关参数。
1.非侵入性:电阻抗法可以通过皮肤表面与生物体接触的电极完成测量,无需刺破皮肤。
这降低了病人的痛苦和感染的风险。
2.速度快:电阻抗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血细胞数量的测量结果,适用于急诊和临床实时监测等场景。
3.精度高:通过使用多个电极,电阻抗法可以对血细胞数量进行更精确的估计,并快速检测出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4.可靠性强:电阻抗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验证,其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多功能性:电阻抗法可以用于血细胞数量的测量,也可以用于其他血液相关参数的估计,如血浆黏度等。
总结起来,电阻抗法是一种基于测量血液中电导率和电阻率的方法,通过测量阻抗的变化来推断血细胞的数量和相关参数。
血细胞分析仪五分类检测技术及原理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临床检验应用非常广泛的仪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血细胞分析的技术也从几年前的三分类转向现在的五分类,从二维空间进而转向三维空间,同时现代血细胞分析仪的五分类技术许多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鞘流技术、激光技术等。
下面就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器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加以说明。
1 采用阻抗、激光散射和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法直流电阻抗法(DC)用于测量细胞体积大小。
激光散射产生的前向散射光、侧向散射光和侧向荧光可用于探测白细胞体积大小、细胞内含物的情况(细胞核以及颗粒情况),侧向荧光则可以反映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含量,特有的嗜酸性粒细胞检测溶血剂Str-matolyzer-EO可将除了嗜酸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酸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
在嗜碱细胞通道中,使用特殊溶血剂Strmatolyzer-BA可将除了嗜碱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溶解或萎缩,含有完整嗜碱细胞的液体通过小孔可以按照电阻法计数技术进行计数。
幼稚细胞检查通道(IMI)可以根据幼稚细胞膜比成熟细胞膜表面含有脂质较少的现象,在细胞稀释悬液中加入硫化氨基酸,由于占位不同,结合在幼稚细胞表面的氨基酸较多,对溶血剂有抵抗作用,当加入溶血剂后成熟细胞易被溶解,而幼稚细胞不易被破坏,可通过电阻法检测出来。
综合各个测量方法,得到白细胞五分类的图形和数据。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在Sysmex研制和开发的SE-9000、SE-9500、XE-2100、XT-1800等系列血液分析仪中。
2 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这种方法是分别采用四个检测系统来检测不同类型的细胞:(1)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系统:在细胞悬浮液中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溶解,而使白细胞保持完整,细胞浆及核形态近似于生理状态,当这些细胞通过检测系统时,对白细胞进行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和射频电导法(检测细胞核和颗粒密度)的联合检测,结果将细胞分成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三个群体。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电阻抗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2009-8-7 9:52 【大中小】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又名库尔特原理。
1. 红细胞检测原理:将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的细胞悬液置入不导电的容器红细胞检测原理中,将小孔管(也称传感器)插进细胞悬液中。
小孔管内充满电解质溶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小孔管的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外电极。
当接通电源后,位于小孔管两侧电极产生稳定电流,稀释细胞悬液从小孔管外侧通过小孔管壁上宝石小孔(直径<100um,厚度约75um)向小孔管内部流动,使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高,引起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值。
三分类血球分析仪工作原理示意图2. 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fl 白细胞,分为256 个通道,其中,淋巴细胞为单个核细胞、颗粒少、细胞小,位于35~90fl 的小细胞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多叶、颗粒多、胞体大,位于160fl 以上的大细胞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90~160fl 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为中间型细胞。
仪器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计算出各亚群细胞的百分率,医学教育网整理并同时计算各亚群细胞的绝对值,显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3.血红蛋白测定原理当稀释血液中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特定波长(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变化与稀释液中Hb 含量成正比,最终显示Hb 浓度。
不同类型血液分析仪,溶血剂配方不同,所形成血红蛋白衍生物不同,吸收光谱不同,如含氰化钾的溶血剂,与血红蛋白医学教育网整理作用后形成氰化血红蛋白,其最大吸收峰接近540nm。
白细胞计数一、实验目的:掌握手工法白细胞计数原理、计算方法及临床意义,熟悉仪器法白细胞计数的基本步骤,对照手工法和仪器法的优点和缺点,熟悉计数板结构和基本用法。
二、实验器械:计数板,显微镜,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一次性定量采血管,一次性采血针,盖玻片,小试管,刻度吸管,75%酒精,碘酒等。
三、实验试剂:1,手工法:2%冰乙酸;2,仪器法:血细胞稀释液。
四、实验原理:1,手工法:即显微镜计数法。
2%冰乙酸一方面破坏红细胞,另一方面保持白细胞形态完整。
2,仪器法:电阻抗法或激光散射法。
五、实验操作:(一)手工法:1,准备:加0.38ml2%冰乙酸于小试管中;2,采血:消毒皮肤,一次性采血针采血,第一滴血弃去,轻轻挤压,用一次性定量采血针采手指血20ul,认真消毒。
3,稀释:立即将20ul全血轻轻注入0.38ml2%冰乙酸里,轻轻反复抽取数次,洗净吸管内的残余血液,轻轻摇动试管,充分混匀,血液被稀释20倍。
4,充池:用吸管吸取已充分混匀的稀释液注入计数池中,静置2~3分钟,待白细胞完全下沉稳定后进行计数。
5,计数:在低倍镜下,调暗光进行读数,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中所有的白细胞数,1个大方格含有16个小方格,计数时按一定顺序,以免重计或漏计,总白细胞数为a。
6,计算:WBC=(a/4)·20/0.1ul(二)仪器法:按稀释键,取稀释液到样品中,如上法采血20ul,注入仪器血细胞稀释液中,轻轻摇动样品杯,充分混匀,静置5分钟后若无悬浮物即可进行仪器计数。
六、实验结果:1,手工法:WBC=XXXXX2,仪器法:(仪器报告图)七、实验注意事项:1,严格一人一针管,避免交叉感染;2,实验各个阶段及所用器材须洁净;3,稀释时反复抽取的动作须轻微,避免吸球内杂质污染稀释液;4,充池一次完成,避免产生气泡和细胞分布不均;5,采血迅速,避免凝固,血凝固后不能计数且不能上机。
血常规电阻抗法检验原理血常规电阻抗法检验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领域的诊断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并且不断更新换代。
其中,血常规电阻抗法检验原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检查方法,在医疗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这种检测原理。
一、检测目的和方式血常规电阻抗法检验是指通过测量血液的阻抗值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
检测方式一般为从病人体内抽取血液,将血样注入到专用的检测仪器中,通过仪器测量血液电阻值的大小。
二、检测血液成份血液中包含了多种不同成份,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
血常规电阻抗法检验可以通过测量血液电阻值的大小,进而粗略地测量出这三种细胞的数量及比例关系。
根据不同的电阻值大小,可以了解人体的白细胞、红细胞数量是否正常,同时也可以检查血小板数量是否偏低或过高。
三、诊断血液病变血液病变是指一系列不同的血液疾病,包括了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在这些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血液中的成分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通过血常规电阻抗法检验,可以及时发现这些变化,从而更好地诊断相关疾病。
四、防止医疗事故在医疗工作中,有时医务人员需要使用注射器、針头等工具给病人抽取血液。
如果这些工具没能够及时彻底地消毒,病人的身体就会受到二次伤害,导致交叉感染等问题。
而通过血常规电阻抗法检验,病人就可以少遭受一次抽血之苦。
五、检测结果分析在拿到血常规电阻抗法检验结果之后,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
不仅要关注各项指标的绝对值,还要关注它们之间的相对关系。
只有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总之,血常规电阻抗法检验原理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同时还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风险。
事业单位考试之血液分析仪的原理血液分析仪主要用以检测各种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和血红蛋白含量。
检测原理包括电学和光学2大原理。
电学原理包括电阻抗法和射频电导法;光学检测原理包括激光散射法和分光光度法。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是我们历年事业单位经常会涉及到的考点,希望大家跟着中公贵州卫生人才网的老师一块来学习,将这块知识牢牢掌握。
一、血细胞计数原理1.电阻抗法原理:血细胞为不良导体,用等渗电解质溶液稀释的血细胞悬液通过两侧有稳定电流的小孔时,由于细胞导电性质较电解质溶液低,小孔感应区内电阻增加,瞬间引起电压变化产生一个脉冲信号,即通过脉冲。
脉冲信号经过放大、甄别、整形后,送入计数系统,而得到细胞计数结果。
根据脉冲大小还可分析细胞体积,提供细胞体积分布图形。
2.流式细胞术与光散射血细胞检测原理:利用流式细胞术,单个细胞随着流体动力聚集的鞘流液通过激光照射的检测区时,使光束发生折射、衍射和散射,散射光由光检测器接收后产生脉冲、脉冲大小与被照细胞的大小成正比,脉冲的数量代表细胞的数量。
二、白细胞分类原理1.白细胞三分类原理:根据电阻抗法原理,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产生的脉冲大小有明显差异,仪器根据脉冲的大小将白细胞进行分群。
标本中加入溶血剂,将红细胞溶解,仪器将从白细胞计数池中测量得到的大于35fl电子脉冲的数量作为白细胞计数。
同时根据脉冲的大小将血内白细胞分为三群:小细胞群(35~90fl,主要为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91~160fl,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和大细胞群(161~450f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其特点是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此类仪器可用于常规检查标本白细胞分类的筛选,对仪器检测出的阳性标本应该进一步做显微镜检查。
如有怀疑血液病的病人,即便仪器没提示异常,也应作血涂片,显微镜检查。
2.五分类原理:由电阻抗法的三分群发展为多项技术(激光、射频及化学染色)联合同时检测一个细胞,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白细胞五分类结果。
电阻抗法检测血细胞原理
电阻抗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对电流阻抗的变化来检测其性质、数量和形
态的方法。
在检测血细胞时,将待检测的血液样品经过一系列处理后,置
于电极之间,通过对样品施加一定频率和幅度的交流电压,测量样品中的
电流和电压,并根据其阻抗变化推导出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性质。
原理上,当血液液体中存在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时,它们的形态、数量、体积、电荷密度及其相对排列方式不同,因而对交流电信号的阻抗
变化也不同。
例如,红细胞因为是非常小且具有几乎类似于球形的形状,
会使电流在其周围略微弯曲,因此对电流的传输有一定的障碍,导致其产
生一定的阻抗变化。
而白细胞则因为相对体积较大,且表面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突起,也就
是赘瘤,而导致了电流在其周围的曲率有更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这些赘
瘤在电场的作用下会因为在细胞外质外发生了许多相互引力和排斥的反应,形成了所谓的电双层,也就是表面电荷的分布,导致白细胞在电流中产生
一定的极化效应,这些效应与角度之间的变化又使得其对电流的传输更为
复杂。
同样,血小板富有电容性质,其电荷分布对电流的传输也会产生一定
的阻抗变化,并且由于其数量相对少,所以这种变化相对较小。
通过不同的仪器和处理方法,可以对这些阻抗变化进行比较准确的测量,并由此推导出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性质,进而为血液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临床检验根底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临床检验根底考试备考知识点:白细胞检查导语:白细胞旧称白血球。
血液中的一类细胞。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
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
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
白细胞一般有活泼的挪动才能。
我们白细胞检查是指什么吧。
1粒细胞起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母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2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
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3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驶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稳定4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才能5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计数6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7嗜碱性粒细胞内的颗粒含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响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8嗜碱性粒细胞在整个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过敏反响9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吞噬和清理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10淋巴细胞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11 B淋巴细胞可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抗体,参与体液免疫12在胸腺,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者称为T淋巴细胞13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假设出现大量该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14血液检验中,白细胞计数指标参考值无性别差异15正常人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为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变化16采用显微镜计数法进展白细胞计数时,通常汲取白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17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占1.5%~5% 18正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以3叶核居多19感染,理化损伤,血液病,脾功能亢进,免疫性疾病可见中性粒细胞减低20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原幼粒等细胞21再生性左移是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响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22退行性左移是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23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那么称为核右移24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形成的原因是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25淋巴细胞数量减低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26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在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27Dohle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存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1~2u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28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u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29瑞氏染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质呈浅紫红色30瑞氏染色嗜碱性粒细胞胞质呈蓝黑色31外周血小淋巴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匀,深紫红色颗粒32瑞氏染色单核细胞,直径10~20um,为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33异型淋巴细胞按其形态学特征分为3型:1型(空泡型,浆细胞型),2型(不规那么型,单核细胞型)3型(幼稚型) 34淋巴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出现形态学改变: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 35火焰状浆细胞见于IgA型骨髓瘤血液分析^p 仪及其临床应用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p 仪检测原理包括血细胞计数原理(库尔特原理),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三种2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脱水,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fl白细胞,分为256个通道3电阻抗法分析^p 血液时,位于90~160fl单个核细胞区的.细胞称为中间型细胞4血液分析^p 仪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中,应在波长530~550____下比色5白细胞经过氧化物酶染色后,胞质内显示细胞化学反响,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核嗜碱性粒细胞无过氧化物酶活性,这是血液分析^p 仪白细胞分类的根底6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在35~450fl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三群,左侧峰又高又陡为淋巴细胞峰7正常白细胞直方图中,左右两峰间的谷较平坦,为单个核细胞峰8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左侧区域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有核红细胞,血小板凝集,宏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异形淋巴细胞9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主要原因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10在白细胞直方图中,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主要原因是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1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360fl范围内分布两个细胞群体,从50~125fl区域有一个两侧对称,较狭窄的曲线,为正常大小的细胞,从125~200fl区域有另一个低而宽的曲线,为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时,峰可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12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范围内分布,呈左偏态分布,集中分布于2~15fl内,当有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时,直方图显示异常13ICSH分布的血液分析^p 仪评价方案包括:可比性,准确性,总重复性,精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14精细度分为批内,批间两种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