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_九州之首_冀州_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_张重艳
- 格式:pdf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7
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作者:来源:《公关世界》2016年第16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凝结。
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今日之衡水,即古冀州之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衡水独具特色的人文胜地。
其中武强木板年画、衡水内画、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6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三内画公司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非遗保护示范基地。
内画鼻烟壶的历史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汉族独有的民间工艺。
主要分布在河北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
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
"冀派"内画发源于衡水,由于衡水内画艺术独树一帜,被文化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
冀派内画的艺术特点是风格多样、布局巧妙、立意深远、造型准确、精皴细染、色彩典雅,不仅有以国画色为主的国画类型画种,而且还有国画色和油画色结合的表现手法,摹拟多类型多画种的各种画面效果。
冀派内画选题以人物肖像见长,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
"冀派内画"的风格可概括为: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
鼻烟壶工艺在中国兴起并发展了二百余年之后,内画鼻烟壶艺术才从其中脱颖而出,它一经问世,便立即在鼻烟壶艺术领域中独占鳌头。
据学者考证,内画鼻烟壶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叫甘烜的画家发明的,甘烜的真名叫甘烜文,他创作的内画作品以墨色为主,传世的多是山水画。
据考证,甘桓最早的作品创作于1816年,这是目前已知的传世最早的内画鼻烟壶。
关于内画鼻烟壶的产生,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乾隆时期,北京有一位清贫的没落文人,他吸鼻烟成瘾,然而又没钱购买。
冀州市旅游胜地探索
冀州市位于中国河北省,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
本文将带您探索冀
州市的旅游胜地,领略其独特魅力。
古城风情
冀州市拥有悠久的历史,许多古城遗迹仍保存完好。
游客可以前往古城墙、城门、古建筑等景点,感受古老文明的韵味。
在古城内漫步,仿佛穿越时光,体验古城风情。
自然奇观
冀州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壮丽的自然景观。
前往山水如画的景点,如山峦
叠嶂、瀑布飞流等,让人心旷神怡。
探索自然奇观,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特色美食
旅游途中,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也是一大乐事。
冀州市以独特的地方小吃和传统菜
肴闻名,如烤冷面、冀州烧饼等。
美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品尝美食也是探索之
旅的一部分。
人文风情
冀州市的人文风情同样令人着迷。
可以参观当地的传统工艺作坊,如手工艺品制作、民间艺术表演等,感受浓厚的人文氛围。
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和文化传统,会让旅行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冀州市旅游胜地探索之旅,将带给您别具一格的体验。
欢迎您莅临冀州,
发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河北古今衡水人作者: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11期衡水市是河北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现衡水所辖冀州为九州之首。
河北省称冀,也缘于此。
衡水的名胜古迹众多:景县的“周亚夫墓”、桃城区的“宝云塔”、“孔颖达墓”,故城县的“庆林寺塔”,深州市的“马君起造像碑”、“深州盈亿义仓”,枣强县的“董仲舒石像”,安平县的“东汉壁画墓”、“圣姑庙”,冀州市的“后冢墓”、“冀州旧城址”、“西堤北石塔”(即震雹塔)、“双冢汉墓”,武邑县的“窦氏青山”和“中角汉墓”等等,是一个人文旅游的好去处。
当然,这样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也造就了一大批名声远播的大家——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衡水景县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并使得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社会基础,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影响长达两千多年。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后人为了纪念董仲舒,建立了董子祠、董子文化园等。
2005年10月18日,来自浙江、山西、河南、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市的数十名董氏后裔共聚广川镇,参加董仲舒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并在董子祠举行了董氏后裔祭祖仪式。
人物轶事三年不窥园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为此常废寝忘食。
其父董太公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有机会散散心。
第一年,院子建成后,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
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
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
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
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
八州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八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和豫州。
1、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
2、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3、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4、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5、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与八州相比,“九州”多了一个梁州。
“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八州八荒:八州与八荒泛指中国。
九州:在古代指天下。
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山东:崤山以东。
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江表: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江东:江东: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如“江东弟子”。
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略——冀派内画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绵延和凝结。
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今日之衡水,即古冀州之腹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衡水独具特色的人文胜地。
其中武强木板年画、衡水内画、深州形意拳、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6个项目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三内画公司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非遗保护示范基地。
内画鼻烟壶的历史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汉族独有的民间工艺。
主要分布在河北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
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
"冀派"内画发源于衡水,由于衡水内画艺术独树一帜,被文化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
冀派内画的艺术特点是风格多样、布局巧妙、立意深远、造型准确、精皴细染、色彩典雅,不仅有以国画色为主的国画类型画种,而且还有国画色和油画色结合的表现手法,摹拟多类型多画种的各种画面效果。
冀派内画选题以人物肖像见长,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
"冀派内画"的风格可概括为: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
鼻烟壶工艺在中国兴起并发展了二百余年之后,内画鼻烟壶艺术才从其中脱颖而出,它一经问世,便立即在鼻烟壶艺术领域中独占鳌头。
据学者考证,内画鼻烟壶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叫甘烜的画家发明的,甘烜的真名叫甘烜文,他创作的内画作品以墨色为主,传世的多是山水画。
据考证,甘桓最早的作品创作于1816年,这是目前已知的传世最早的内画鼻烟壶。
关于内画鼻烟壶的产生,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乾隆时期,北京有一位清贫的没落文人,他吸鼻烟成瘾,然而又没钱购买。
有一天烟瘾发作,他找出过去使用过的玻璃鼻烟壶,用烟匙掏挖粘在烟壶内壁上的残存鼻烟,掏挖中碰巧在烟壶内壁上留下了条条形似兰竹的纹理。
冀州现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初探梁松涛(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冀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存现状况从文物古迹资源、历史名人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新形势下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冀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作者简介】梁松涛(1972—),女,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及历史文化产业研究。
一、 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冀州历史悠久,自西汉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京畿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冀州源远流长的历史,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物古迹。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长久不衰的魅力,是一种重要的开发资源。
冀州现存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物古迹资源1.碑刻资源冀州古碑众多,民国《冀县志》著录的碑刻一百零七通,汉代冀州从事安平赵徵碑、魏冀州刺吏陈留丁绍碑(青龙三年,235年立)、献文帝南巡碑、唐文林郎冯庆墓碑等,现存重要的古碑有:明代南潭记碑、 清代竹林寺碑、顺治三友柏碑、宋迈伦神道碑、重修冀州城碑、胡夫子碑、绞龙碑、史振邦碑、山程碑、修玉皇庙碑、韩德成碑、孙恒文碑、赵宗周碑、朱氏迁民碑、南贾王氏迁民碑、识石碑等,除此之外尚有一些碑刻散落各处。
2.古建及陵墓资源冀州古建资源别具特色,现存有汉城墙、明城墙、古城墙护城河以及保存清代建筑风貌的州县衙门、大城楼等古迹。
有百年古刹竹林寺、城隍庙,还存有元代震雹塔、唐摩天塔等古塔建筑。
冀州古迹中最突出的是古墓,并且以汉墓为主。
据《汉书》、《后汉书》①载:从西汉至东汉刘氏子孙被封信都(今冀州市)的诸侯王达二十余人,有西汉广川王刘彭祖、刘越、①《后汉书》卷一、卷二、卷三〇、卷四二、卷四五、卷五〇、卷五七均有记载。
刘齐、刘去、刘文、刘海阳,信都王刘景,东汉乐成王刘党、刘崇、刘巡、刘宾、刘苌,安平王刘得、刘续。
民国《冀县志》载:“广川王凡嗣国七世,乐成、安平二国亦凡七世。
冀州承载五千年灿烂文化
冀州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文明创建的上古时期,但是有确切文字可考的记载自汉代才有。
近日,在冀州市举行的历史文物鉴定会上,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把冀州地区的人类文明史一下子推进到了距今5000年以前,有力地证明了冀州悠久的历史。
为更加准确地理清冀州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冀州悠久的历史提供新的佐证,使“九州之首”文化更加完善,11月24日至26日,冀州市委、市政府特邀请故宫博物院前院长、中国考古协会会长张忠培,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以及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王莉英、陈华莎、穆青、石永士等专家教授来冀州,对冀州古城遗址、古墓和历史文化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部分历史文物进行了鉴定。
专家团经过评审认定,此次冀州提供的123件/套文物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4件,仰韶时期文物1件,商代文物2件,战国时期文物17件,汉代文物46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物7件,隋唐时期文物15件,宋元时期文物9件,明代文物1件。
其中,一部分文物被定为国家二级、三级文物。
通过以上文物的鉴定能够佐证,冀州历史悠久,文化品位比较高,文化底蕴很深厚:仰韶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现在的冀州之地就已有了人类活动;夏商时期,商人亦在冀州留下了自己的遗存;战国秦汉时期,逐步达到了文化发展的高峰,冀州的州之建制已完善;到唐宋时期,冀州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已相当发达。
专家断言,冀州文物潜存丰富,开发价值巨大。
【冀州:华北平原建“水城”】冀州住建局到简称为“冀”的河北省采访冀州市投资价值,不免有种奇妙的感觉。
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在我国古代,天下九州,冀州为首,夏铸九鼎,冀鼎最重,河北省的简称:“冀”就来源于冀州,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制史。
在当年,冀州是极为富庶的地方,例如:汉末袁绍得冀州而发展成海内最强的诸侯。
而如今的冀州,作为“古冀州”的核心区域,正在大量挖掘悠远的文化底蕴,并且找到了当前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特色:充分利用在华北地区少有的湖水资源——衡水湖聚集人气、财气。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的两大淡水湖之一,有2/3的面积在冀州境内。
要知道华北地区缺水是出了名的,有这样大面积的湖水在境内,无疑拥有了发展旅游、观光产业的稀缺资源。
“冀州的定位就是成为冀中南的商贸旅游中心。
”冀州市市长刘占强如是说。
冀州正在怎样一步步打造北方旅游目的地?对企业来说,又有着怎样的投资价值与参与空间?冀州是“华北明珠”《中外管理》:作为冀州市市长,您眼中冀州的鲜明特色是什么?刘占强:冀州在河北省中南部,是千年古都、滨湖新城、魅力城市。
冀州主要有三大优势:一个是滨湖近水,我们与衡水湖是零距离。
衡水湖是单体水面积华北第一的淡水湖,湖面有75平方公里,在冀州境内就有57平方公里。
第二个优势是生态优势,衡水湖是华北平原惟一保持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湖里有大量沼泽、滩涂、草甸等等,湖中的鸟类自然保护区有330多种鸟类。
再有就是冀州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历史上,大禹治水后,重新划分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河北的简称“冀”就源于此。
三字经里“头悬梁,自勤苦”的孙敬,药王邳彤,东晋高僧释道安,北燕国君冯跋、冯宏,北魏冯太后等历史名人皆出自冀州。
省政府给冀州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冀中南的商贸旅游基地,所以对冀州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县级城市,而是一个旅游城市、中等城市,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首批22个扩权县市,河北省确定的尽快进入中等城市的7个县市之一。
寻找古冀州杨素梅《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冀州人。
”司马迁明确指出虞舜是冀州之人,即出生在冀州。
那么,冀州到底在哪里?找到了冀州,也就找到了舜的出生地。
州,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划。
伏羲氏到唐尧时为九州,舜之后为十二州。
到了秦朝废州划而改为郡,从此不再设州。
从秦朝到现在也已经2200年,即州划已经消失了这么久。
现在要找冀州,别无它法,还得翻开一本本古志书,只有书才是历史记录员,是世事的帐本。
那么,就让我们打开一本本古代志书,一次再次地到古书中去寻找冀州线索,再次寻找舜的出生地吧!明朝百科全书《夜航船·疆域》篇记载:“九州,人皇氏(伏羲)兄弟九人,分天下为九州,梁、兖、青、徐、荆、雍、冀、豫、扬是也。
至舜时,以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分东北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为登州,共成十二州。
”“陶唐九州,冀州,《禹贡》:帝都之地三面距河,时盖黄河入海也。
《释名》:冀州,其地有险有易,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
《春秋元命苞》曰:昴毕之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
”“商九州。
”“周九州,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利松柏,其畜牛羊,其谷宜黍稷。
”“秦不设州,而置三十六郡。
”“汉十三部,每部置刺史,领天下郡国一百三……冀州刺史领魏郡、巨鹿、常山、清河、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赵国十郡。
”“三国州郡,魏据中原,有州十二……曰冀州代郡,曰幽州范阳……”“晋十九州……曰冀州赵郡,曰并州晋阳……”人皇氏,即伏羲氏,也有人说是轩辕黄帝,众说不一。
总之,在舜之前,就有了九州。
还有一种说法,十二州是大禹治水后划分开的,而大禹治水时恰是帝舜在位时。
州的分块治理法一直延续到秦朝。
到了秦代之后就不再分州,而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为十三部,唐为十道,宋二十三路,元十二省,明两直隶十三省。
不论九州还是十二州,其中都有冀州,到底冀州在哪里?《夜航船》上记三国时有十二州,冀州单指代郡,即蔚县代王城。
张重艳河北省“九州之首——冀州”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河北省“九州之首——冀州”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张重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河北 石家庄 050051)【内容摘要】“九州之首——冀州”历史文化研讨会围绕着历史地理沿革、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产业建设、史料学、历史人物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关键词】冀州;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作者简介】张重艳(1981—),女,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黑城学研究。
2009年9月18—20日,由河北省史学会和中共冀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九州之首——冀州”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冀州市召开,来自北京、山东以及河北等地的六十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会议上,学者们围绕冀州的历史地理沿革、文化起源和历史人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冀州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和国家级湿地保护区衡水湖之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九州之首”之称,河北省简称之“冀”即来源于此。
在冀州召开以冀州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冀州历史上尚属首次,与会学者共提交论文近七十篇,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历史地理沿革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魏建震的《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九州》对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九州的不同含义进行了研究,将九州语意归纳为四类:代指天下、指豫陕交界一带、指今河南南阳以西区域、指天下九个区划,指天下九个区划的九州,先秦两汉文献有着几种不同的记载,他认为,《周礼·职方氏》、《吕氏春秋》九州命名采用《尔雅》与《淮南子》两个系统这种说法出现的较晚,而《禹贡》九州在各种九州说法中最为系统,其产生于战国时代的说法较为可信。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文涛的《关于汉代“信都”的几个问题》对汉代信都郡的设置及变迁做了精确考证,认为汉高祖所设信都是县,而不是郡,吕后时,信都是侯国,与县平级,不是王国。
衡水学院袁长江的《从大冀州到冀州城——冀州杂考》认为“两河间”的冀州包括现在的山西和河北省的大部分,汉代的刺史部十三州中的冀州区域比现在的省小,从三国时起冀州的治所才迁至现在的冀州。
廊坊师范学院陈新海的《刘秀与冀州》考证了东汉时期冀州的重要战略地位。
建安十八年曹操进行的州制改革扩大了冀州辖区,而扩大后的冀州到底合并了哪些地方,史书中至少存在着三种说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赵凯的《汉魏之际“大冀州”考》和邯郸学院张润泽的《建安十八年到黄初初年的冀州辖境》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赵凯认为“大冀州”大体上仍在“两河之间”,《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是不妥的,建安十八年到黄初初年的冀州辖境包括幽、并二州和河内、河东地区,而张润泽认为建安十八年到黄初初年的冀州辖境包括幽、并二州和河内、河东地区,并不包括三辅地区,也不包括左冯翊、右扶风等司隶校尉统辖地区。
邯郸学院历史系程动田的《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衡水湖生态保护思考》把衡水湖放在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衡水湖的成因、变迁以及生态保护与气候的变迁的关系。
二、政治史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侯庭生的《冀州与冀州牧初探》认为汉代的州牧是特殊时期的特殊职官,其屡设屡废与汉代历次的大规模动荡有着紧密联系,屡设屡废也反映了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
河北科技大学宋燕鹏的《东魏北齐冀州刺史考》对东魏北齐比较重要的冀州刺史做了大致梳理。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李永的《一次被遗忘的战役——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的冀州之战》以唐人张说文集中保存的有关此次战役的史料为基础,论述了武则天在万岁通天年间平定契丹叛乱的一次战役,说明了冀州在当时的重要战略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张跃飞的《唐末五代梁、晋争霸时期的冀州》通过对成德亲梁时期、成德亲近时期及成德节度使王镕被杀之后三个时段的主要战争和事件的阐述,来探讨唐末五代梁、晋争霸时冀州的情况。
河北大学宋史中心彭文峰的《清风驿之变小议》分析了显德元年发生的清风驿之变的时间、主体及影响,认为清风驿之变促进了南唐构建的双环平衡结构的解体,加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李翠艳的《冀县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述略》探讨了抗日民主战争时期冀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作用和意义。
三、经济史衡水学院曹迎春的《先秦冀州的农业经济》综合考察了冀州各区域地形及土壤情况,认为晋东南平原和太行山东麓平原是适宜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冀州的农业经济在石器时代就起步,夏商西周时期得到持续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达到兴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张重艳河北省“九州之首——冀州”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化学院何艳杰的《先秦冀州东区的商业发展》着重探讨了冀州东区的商业情况,认为当时冀州东区的商业已经进入了初步繁荣时期。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戴建兵等的《冀商研究浅议》把冀商与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徽商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冀商没有兴起的原因。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杨学新、史佳的《冀县商人与保定近代商业的发展》认为近代以来冀县商人在保定主要从事钱业、粮业,特别是布线业,冀县商人在保定商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近代保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邯郸学院历史系孙建刚、 冯小红的《“冀州帮”及其商业文化特征述论》从“以技安身”,“以信立命”,“以义取利”,“以德兴业”四个方面阐释了“冀州帮”的商业文化特征。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陈旭霞的《冀州商帮文化的当代诠释》分析了冀州商人“以义经商”、“以智经商”和“以文经商”等优秀特质,号召人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冀州商帮文化资源,弘扬冀州优秀的商业文化。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刘洪升的《河北书商与近代北京古旧书业的繁荣》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琉璃厂河北书商的特点,认为河北书商为祖国文化学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育史与社会史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赵艳玲的《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冀州教育》考察了清末民初冀州力行新政时期的新式学校的办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师待遇等状况,史料翔实、具体,为研究清末民初直隶近代教育转型提供了个案。
河北经贸大学高楠的《10—19世纪的冀州官学建设》对宋元明清冀州的官学建设做了长时段的考察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杨豪的《从理论构建到客观事实:近代华北农业社会分层研析——以冀县为中心考察》用社会学分层理论对以冀县为中心的近代华北农村社会进行了分层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默书民的《元代的冀州社会管窥》以民国《冀县志》中收录的元代碑刻资料为主,对冀州在金、时期的户数做了推测,认为金元战乱时期冀州在元代真定路各州县中是人口损失较小的地区,同时对金元之际的严氏家族事迹和元代中期冀州信都的两位名宦吴绎和回会做了考述。
邯郸学院赵文化研究中心刘广瑞的《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地区的人口流动》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冀州的地理界定和历史地位入手,结合冀州地区人口流动的由外徙内和由内迁出两种类型的史料,分析了人口流动的特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中南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并且精神层面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五、思想史河北经贸大学期刊编辑部武占江的《守经达变——冀州大儒董仲舒与汉代官方意识形态的转型》认为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有浓厚的黄老色彩,是对黄老的改造和翻转,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承认当时封建帝王专制合法性的基础上,消解流行的黄老、法家思想,使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有突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以董仲舒为契机,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
邯郸学院历史系李傲雪的《窦太后和老子的“三宝”思想》阐述了“三宝”思想在窦太后崇信黄老的政治生涯中的重要影响,对我们深度解读窦太后有较大帮助。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梁世和的《冀州历史名人对儒佛文化的贡献》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冀州历史名人,如西汉秦恭、前秦刘祥、北齐黄庆、隋唐刘焯、盖文达等,阐述了他们对儒家经学及中国佛教的贡献。
石家庄市图书馆魏琳的《文墨飘香史流芳——从<琉璃厂小志>看冀州人的文化情结》一文从《琉璃厂小志》入手,揭示了冀州人在北京琉璃厂书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从古往今来的资料记载中窥视出冀州人浓郁的文化情结。
六、文化产云建设冀州市委书记刘全会的《挖掘历史文化瑰宝 弘扬九州之首精神》认为冀州地域人杰地灵,形成了文化昌明、崇文重商之风,兼收并蓄、包容开放之气,拼搏进取、自强不息之志。
挖掘历史文化瑰宝,弘扬九州之首精神,要构建合力,加大研究力度;广泛宣传,打造文化品牌;着力建设,培育发展亮点;彰显特色,建设水市湖城。
冀州市市长刘占强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湖滨文化名城》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扩大知名度、优化投资环境的需要。
冀州开发文化产业具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地域文化别具一格、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等优势。
建设湖滨文化名城,要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开发湖滨文化旅游区,打造区域旅游文化中心。
冀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石志生的《加强历史文化研究 彰显九州之首神韵》认为冀州历史文化悠久,深入开展历史文化研究,要融入发展大势、体现时代要求——担负起文化发展的使命,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构建和谐冀州的需要。
同时,要把握正确方向,明确研究目标——突出人文精神塑造、文化体系构建、文化特色挖掘、服务社会发展。
要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合力格局,加强领导、科学谋划,面向社会、深入挖掘,借助外力、提升水平。
邯郸市博物馆郝良真的《略谈冀州的重要历史文化地位》认为冀州保留有重要的文化遗产,“冀州”名称的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品牌价值,因此要做好“冀州”这篇大文章。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杨润平的《“经纬天下”与“崇文尚武”——为冀州文化宣传建议》认为要发展冀州就要开发文化资源,用现代方式介绍冀州市。
河北工程大学杨英法的《冀张重艳河北省“九州之首——冀州”历史文化研讨会综述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断想》,建议从启动冀州古城风貌显像化工程、打造冀州城市名片等方面开发冀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梁松涛的《冀州现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初探》从文物古迹资源、历史名人资源、生态文化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对冀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做了初步探讨。
七、史料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继民的《近年新发现〈汉冀州从事冯君碑〉琐见》通过分析,认为冯君碑的发现时间是2005年6月22日,地点是河南省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东南,冯君碑反映了东汉时期冯氏作为魏郡繁阳大姓的史实,并且提供了冯君充任汉顺帝时期冀州刺史苏章从事的实例。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马春香的《〈汉冀州刺史王纯碑〉试释》通过对古碑考证,确认该碑立于汉延熹五年(162年),在郓州中都县,即今山东东平东南之汶上,认为该碑提供了王纯任冀州刺史的时间段,反映出汉晋之时官员不仅为父母等长辈服丧,兄弟姐妹等同辈去世也须去官的史实,同时也记载了永和三年“九夷之难”的真实状况及对百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