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和思考.doc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并为之不懈奋斗的故事。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2. 感悟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历史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周恩来的敬仰之情,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交流讨论: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1. 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课文结构:少年周恩来立下宏愿——为之不懈奋斗3. 教学重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4. 教学难点:感悟周恩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重点段落。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短文。
3. 搜集关于周恩来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3.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深刻内涵,体会少年周恩来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深刻背景和远大抱负。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社会背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 问题引导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旧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列强侵略的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2. 提问学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仁人志士都在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为民族的未来而努力。
你们知道有哪些人在为国家的崛起而奋斗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人物的少年时代,看看他是为什么而读书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解读课题:让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崛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容,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兴趣。
2.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进行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练习。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读书。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3 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表现。
评价学生的朗读、生字词认读和书写的准确性。
4.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词。
5.3 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6.2 课中活动: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进行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6.3 课后活动: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
2. 课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3.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3. 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评价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词汇卡片。
六、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等,评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七、教学准备八、教学步骤九、课堂练习与作业十、教学反思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
2. 掌握课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3. 领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培养爱国情感。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2. 运用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自我反思和激励。
七、教学准备1.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词汇卡片或黑板,用于展示重点词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老师板书课题。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苦难与奋斗;2.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3.掌握本篇课文的大意和重点词语;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掌握本篇课文的大意和重点词语;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学习。
三、教学方法1.讲述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述本篇课文和讨论其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2.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归纳和比较,帮助学生掌握本篇课文的大意和重点词语;3.调查与表达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调查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激励学生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让学生集体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篇文章,并询问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2. 展开教学1.讲述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述本篇课文和讨论其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
建议教师和学生们讨论这篇课文的主题,用自己的话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含义。
2.归纳与比较相结合通过归纳和比较,帮助学生掌握本篇课文的大意和重点词语。
教师可以将本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归纳和比较,并教学生记忆和掌握这些词语。
3.调查与表达相结合通过调查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激励学生学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爱国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个人感想和体会。
3. 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地进行总结。
可以搭配一些问题来进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涵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述与讨论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调查与表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在主动参与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听说能力。
如果有条件,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效果会更佳。
同时,上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情怀的培养也非常有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将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五篇)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__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__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__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__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__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__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__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__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素材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兴衰历史的认识; -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中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 教学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本解读;•课文背景介绍;•文学欣赏与赏析;•自由阅读时间。
3. 教学流程第一阶段: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形式引入,引起学生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阶段:讲解与解读(30分钟)•通过课文的阅读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背景;•解读课文中的精华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阶段:思考与讨论(20分钟)•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自由发言分享观点;•引导学生围绕爱国情怀和读书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第四阶段:互动与合作(20分钟)•小组合作,进行课文赏析和讨论;•学生自由发挥,展示对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和认知。
第五阶段:总结与自由阅读(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梳理知识要点;•给予学生自由阅读时间,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注意以下几点改进: 1. 提前了解学生背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2. 加强课堂互动,多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理解和把握课文内涵; 4. 继续磨炼自身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控制能力和表达清晰度。
三、教学素材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课文;2.多媒体资源:相关图片、视频等;3.课堂互动道具:白板、彩色笔等;4.学生阅读材料:相关历史书籍、读物等。
以上就是本次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希期能对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主题和寓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朗读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课文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准备1.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印刷材料。
2.课堂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个人或小组准备的朗读材料。
4.教师准备的针对课文内容的提问。
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宣布本节课的主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入学生对此主题的初步认识。
2.通过谈论读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第二部分:学习课文(15分钟)1.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文中的情感和重点。
2.学生个人或小组朗读课文,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
第三部分:课文讨论(1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就课文中的讲述,展开讨论,教师及时纠正并引导。
第四部分:课文分析(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含义。
2.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总结出关键信息和主题。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10分钟)1.学生自由发挥,写下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感悟或体会。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教学反思本课程教学设计突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语文思维能力,但在课程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1. 部分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更多引导和启发。
2. 课堂讨论时有些学生表现被动,需要引导更多积极参与。
3. 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存在难度过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做出调整。
经过教学反思,我得出了以下改进方案: 1. 增加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加深理解。
2. 调整问题难度,针对性地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多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做到正确书写,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2. 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3. 深入理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结合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 巩固提高: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或人物分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重点难点解析、图片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教学视频:提供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的视频资料。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
学设计和思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揭题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读书,读会生字词语,思考问题
2、检查:一组一组出示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惩处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
通。
3、读完了课文,刚才的问题: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解决了吗?引导学生回答: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齐读。
三、交流点拨
1、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默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2、交流:指名回答。
老师随时小结点拨
同学们,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啊。
是啊,中华不振!这一幕幕都发生在哪里呢?租界。
就让我们走近租界去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第七自然段齐读。
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
4、读课文第八自然段,让我们去看看发生在租界中惊心的一幕吧。
出示课文,学生站起来读课文。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领读:这个妇女的亲人她原指望谁知反而分页标题#e#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
指名读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泣不成声。
指名读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悲痛欲绝。
指名读面对这么不幸的妇女,按理说,巡警该怎么做?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5、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
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可恶的中国巡警,你还看到了哪些人?
围观的中国人为什么紧握拳头?
师生紧握拳头读:中国人紧握拳头,想干什么?出示惩处
5、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
但是在外国租借里,谁有敢怎么样呢?变成陈述句
四、深入感悟
1、这就是租界,这就是外国人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无处说理的租界。
2、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
从租界回来,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些什么呢?学生沉思指名回答。
3、当他亲眼目睹了租界发生的一切后,内心再也不平静,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4、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
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拓展延伸
1、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出示一组图片:
图一: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二: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分页标题#e#
2、正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如今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欺凌我们,同学们,我们又为什么而读书呢?。